平時見慣了的、、z以及諸多數學符號竟然都沒有,代替的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符號,還有就是甲乙丙丁、子醜寅卯……連加號和減號都沒有!更彆提什麼積分符號∫、微分符號d或者對數符號ln!
曾經無比熟悉的sn、cos也全都木有了!
猛一看真是天書難度!真心就像一堆鬼畫符……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拿了一本神秘的煉丹書籍。
李諭研究了好半天,才看出端倪。
此書的翻譯者他是知道的:李善蘭老先生。
我們平時所用的“函數”、“積分”、“微分”、“代數”、“坐標”、“切線”、“軸”等耳熟能詳的數學名詞,都是他最早翻譯出來的。
應該是考慮到國人的接受能力,李善蘭並沒有直接引入阿拉伯數字和英文字母。他采取了一個折中的法子:阿拉伯數字用中文的“一、二、三、四”代替;而26個英文字母,則是用天乾地支來表示,就是“甲、乙、丙、丁”,一共22個,再加上“天、地、人、物”,湊夠26個。
還有就是積分符號“∫”,用的“積”字的偏旁“禾”;微分符號d自然就是“微”字的偏旁“彳”。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bd=b∫d,用李善蘭發明的方法,這個公式就寫成了:禾甲乙天彳天=甲乙禾天彳天。
李諭還發現大清的分子分母竟然是反著寫的!上麵是分母,下麵是分子!也似乎有點明白為什麼要讀作二分之一了,因為當時人們的書寫習慣,是從上往下,從右往左。
還有個讓李諭感覺很彆扭的點:書裡的加號是形如大寫的“t”,然後“t”反過來就是減號。
哎,如果各位看過大清的數學教材,一定頓時覺得手裡的數學課本親切和藹了很多...
摸清了規律,李諭總算是看明白了這本書,——天書瞬間就成了小說,書中涉及的數學知識對於他而言,真的是太簡單了。
正研究得津津有味,門外傳來了兩人的腳步。
來的是範熙壬和朱獻文,二人都是大清的舉人,範熙壬還是範仲淹的32世孫。
朱獻文年齡比範熙壬要大,但範熙壬家世顯赫,五年前(1897年)與父親同榜中舉,朝廷授予“父子同科”的金匾,名氣大得很!
而朱獻文則是在地方推薦下進的國子監,也就是所謂的“拔貢”生,雖然拔貢生的地位並不比舉人差,但實際考出來的人終歸腰杆子要硬一些,所以朱獻文對範熙壬表現得頗為客氣。
朱獻文說:“任卿(範熙壬的字)這麼早就來同文館,還是要學西洋的數學嗎?”
範熙壬道:“沒錯,早年我在恩師香帥的自強學堂裡學過數年,現在剛剛學到所謂微分與積分,可惜洋人的槍炮亂了節奏。”
香帥就是張之洞。
範熙壬的言語中頗為氣憤,似乎也沒有尋常百姓對洋人那般驚恐害怕的感覺,應該也是受到張之洞的影響。
朱獻文歎了口氣道:“我也花了三年多學習洋文,但諸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總覺太過深奧,腦中總想與諸子百家印證,但更不得其法,要是如你一般年輕就好了!”
朱獻文馬上30的人了,辛辛苦苦學了好幾年洋文,又讓他從頭學解方程、力學三定律、酸堿鹽的確是難為他。
範熙壬年輕氣盛,卻不這麼認為:“聽聞現在慶親王還有榮中堂都在學習西學,他們的年齡可比獻文兄大得多。”
慶親王奕劻現在執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榮祿則是領班軍機大臣,是大清權力最頂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