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和張謇聊天時,一人敲門進入:“總長,出席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初步名單統計出來了。”
“辛苦,”張謇說,然後給李諭介紹,“這位陳琪先生是此次萬國博覽會的總監督。總統對博覽會很重視,要求各省都拿出展品,務必遠超此前的幾屆。舉辦地還是在美國,疏才你比較熟悉。”
陳琪說:“能見到李諭先生,太榮幸了。”
“幸會!”李諭和他握手道,“這次適逢歐洲大戰,歐洲各國參展的產品勢必不多,而需求卻旺盛,利用好博覽會,能讓我們的出口額大大增加。”
張謇一向是個親美反日派,說:“我也存著這樣的心思。”
李諭突然好奇問道:“名單上是不是有很多白酒?”
“先生怎麼知道?”陳琪問。
“隨便問問。”李諭說。
陳琪道:“這次參展規模很大,品類極多,白酒產品自然有不少。”
由於一戰的緣故,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幾乎成了中日美博覽會,三國的展品占了一大半。
李諭穿越前,廣告上各種酒企鋪天蓋地宣傳自己獲得了1915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久而久之,導致很多人都知道了這場博覽會,但對具體細節知之甚少。
比如很多人或許以為舉辦地在巴拿馬,實際上是在舊金山。
美國為了慶祝巴拿馬運河的開通,所以起了這個名字,——此後很多年,巴拿馬都籠罩在美國勢力之下。
另外就是那個廣為流傳的“中國代表怒摔茅台酒,一碎振國威”故事。
大體講的是參展的茅台酒用陶罐盛裝,因其貌不揚而無人問津。眼看展會即將結束,代表急中生智,佯裝失手打碎了一瓶茅台酒,頓時酒香四溢,把評委們一下子全都吸引住。經品嘗評定後評委一致認定“茅台酒”是世界最好的白酒之一。於是,會務方向中國茅台酒頒發了金質獎章。
在那個貧困的年代,這種故事大長國人誌氣,所以能廣為流傳。
但這個故事有兩個大錯誤。
首先就是“金質獎章”這個說法。
按照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設置,產品獎項分成六個等級,依次是:大獎章、名譽獎章、金質獎章、銀質獎章、銅質獎章、獎詞。
最高等級的獎項是大獎章,而不是金質獎章,——金獎隻排名第三。
其次,茅台當年獲得的僅僅是第四等的銀質獎章。
之所以被傳成金質獎章,是因為後來博覽會主辦方把前四個等級的獎章全都鍍金處理了。
並非茅台不給力,主要那個時候還分成王茅和華茂,貴州的信息和交通又比較閉塞,兩家酒廠不曉得萬國博覽會,按照公派任務隨便交了白酒上去。
而且他們的酒到博覽會後沒有擺放到工商館,而是放在了鮮有人看的農林館,吃了暗虧。
不過確實有白酒獲得了最高的大獎章:山西汾酒、河北衡水老白乾和河南寶豐酒。
另外再說明一下,民國時期,黃酒仍然是上層社會的主流。
黃酒曆史悠久,不烈不淡,符合醇厚淳樸的“中庸”之道。文人雅客以及有錢人都是喝黃酒,民國時期招待外賓也用黃酒。
魯迅就著魚乾、茴香豆喝的也是黃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