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錡催促的可能性不大。
不全然是郤錡信任樓令的能力,跟郤錡決定要做什麼很難意誌更改的關係更大。
在離開之前,樓令跟郤錡暢談了一整夜,詳細說明了這一場戰爭對晉國的意義。
樓令對郤錡說得很露骨,直接表明就是要跟楚國進行消耗戰,詳細提到這一場消耗的重要性。
話題裡麵當然含括削弱列國實力,隻是樓令所講的是,晉國和楚國在消耗,不能讓其他國家保存實力,免得出現漁翁得利的事情。
避免在跟楚國爭霸過程中有哪個國家崛起這一件事情,隻能說曆代晉國君臣都在做,隻不過是向列國收取上貢的方式。
樓令對曾經的方法做出一些改變,算是郤錡的理解範圍之內。
讓列國的軍隊填線,減少己方的損失,郤錡當然願意這麼做了。
因為是不同的交戰模式,樓令還告知郤錡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可能要打很久才分出勝負。
樓令提前給郤錡進行了那麼多心理建設,了解郤錡是什麼樣的為人,怎麼會擔心郤錡催促呢?
講實話,樓令認為由郤錡擔任晉國的中軍將是國家的幸運。
那是建立在郤氏足夠強大的前提,並且郤錡願意舍棄一部分家族利益來顧全國家利益。
從屢次國家有難,郤氏每每挺身而出,難道看不出郤錡的品德嗎?
無論是之前的中軍將,還是以後的繼任者,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夠比得過郤錡了。
事實上,曆史已經給出答案。
原有曆史之中,郤氏被聯合攻滅,吃掉郤氏遺產的所有家族,他們壯大之後在麵臨家族與國家進行抉擇的時候,一概選擇以自家的利益為重。
在那種現狀下,看似強大的晉國,各個卿位家族互相提防,隻願意拿出很小的力量用在為國家服務上麵,以至於晉國真沒有一個超級強國該有的強勢。
對內提防心過重,哪敢對外使用太大的力量?這樣一搞,很難不出現國家明明很強大,對外卻是一副軟弱無力的模樣。
所以曆史上,晉軍在“鄢陵之戰”打得楚國元氣大傷,後麵竟然無力繼續強勢鎮壓楚國,乃至於需要一定程度上放任盟友做大,正是因為晉國各個家族都將注意力放在對內提防上麵。
在樓令這個曆史版本的郤氏沒有被滅,晉國不止對外保持強勢,並且是一種健康的趨勢。
要是這麼看,有沒有郤氏對其餘晉國的家族可能不重要,有郤氏則是對晉國顯得無比重要了。
樓令萬分清楚一點,郤氏不願意付出,再加上沒有郤氏鎮壓荀氏和範氏,不會形成當前的局勢。
另一方麵,樓令其實也知道有生之年見不到疆域大一統,能夠做到的頂多就是推動兼並鄭國、秦國和衛國。
真的,不是中原列國無力抵抗,便可以讓晉國橫掃中原再實施兼並。
一旦君子之戰徹底不在,輪到進入生死存亡的時刻,誰還不會爆發最後的力氣拚命?
晉國無力滅掉楚國,趁著中原列國沒有反應過來吞並幾個鄰居,隨後便是其餘幸存國家抱團的時刻。
楚國與幸存的中原列國一旦抱團,真不是晉國可以為所欲為的時代了。
到那個時候,晉國不止要麵臨西邊和北邊各種異族的襲擾,對上楚國與中原列國更是要麵對來自三個方向的威脅。
不想多年成果一朝喪儘的晉國,隻能是克製下來進行沉澱,等著外部的聯盟自行瓦解。
唯一讓樓令可以確認的事情是,晉國恐怕避免不了要分裂。
這是晉國存在卿位家族這種怪物就注定了的事情!
總不能讓樓令想辦法滅掉卿位家族吧?他可不會吃完就砸鍋,也沒有偉大到為了不確認的事情,將自己給搞得斷子絕孫了。
晉國沒有了卿位家族,不會有其他家族崛起嗎?
或者說,晉國沒有了卿位家族之後,那一幫公族就真的能將國家治理好?
所以怎麼回事?樓令可以終結春秋時代,但是他無法避免戰國時代的開啟。
之前和現在,樓令在為國家考慮的同時,沒有忘了家族利益。
楚君審派人來問,晉國與楚國進行大戰,樓氏還有餘力繼續打擊秦國嗎?
彆問,問就是有。
隻不過,樓令不好在爆發這等超大規模國戰期間,繼續對秦國實施入侵而已。
晉國出動四個滿編軍團南下,每一位卿大夫出動兩個“師”的兵力。
祁氏這個剛剛得到卿位的家族不用說。
真以為郤氏、樓氏、荀氏、範氏真的將封地的兵源抽調乾淨了嗎?怎麼可能的事情嘛!
主力戰場之外,晉國上軍和新軍繼續與楚軍玩捉迷藏。
衛軍填線之後,他們與楚軍在戰線上展開激烈的交鋒,後麵不得不向晉軍求援,一部分晉軍進駐戰線之內參與防禦。
到後麵,晉軍與列國的軍隊先後進行多次輪替,迎接楚軍的挑戰。
戰線的側翼,樓令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麵,僅是幾次對防線上的楚軍進行試探攻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正式攻打防線之前,采取多次試探性進攻是應有之意,冷兵器時代不用偵查火力點,起碼要摸清楚敵軍的兵力調動路線。
兩個月之內隻是小打小鬨,郤錡並未對樓令的指揮有所乾涉,倒是晉君周派人過來慰問了幾次。
“君上幾乎沒有軍事素養,再一次得到了證明。”樓令對樓小白不用藏著掖著“我們的存在牽製了至少七萬楚軍,迫使他們無法在正麵戰場投入更多的兵力。隻要達成這個目標,便是為整體戰局做了極大貢獻,幾位卿大夫看得出來,一次過問都沒有,君上倒是派人來了四次。”
樓小白當然知道晉君周沒有係統化學過軍事的知識。
“前後打了三個多月,應該是諸侯哀聲哉道。”樓小白說道。
其它的戰役,哪怕晉國要求列國出兵,由於不信任列國軍隊的戰鬥力,晉軍從未給予什麼重要的任務,一般是讓列國的軍隊充當啦啦隊。
這一次不一樣,出兵再少的國家,他們的軍隊一樣被拉進去填線。
即便晉軍都沒有打過這樣的交戰,死傷方麵顯得很嚴重,何況是戰鬥力更差的列國軍隊呢?
不是所有國家高層都有齊國君臣的格局,更多的國家在傷亡率超過三成之後,撒潑滾打不願意再填線,搞得晉君周很是尷尬。
晉君周一開始小日子過得挺舒服,每一天接受來自諸侯的吹捧。
等列國軍隊死傷慘重,變成晉君周每一次見到諸侯都要聆聽哭訴,不敢用強硬的手段乾涉戰事進展,派人慰問這種比較委婉的手段被使用出來了。
“打造了多少器械?”樓令手頭有數據,還是進行提問。
樓小白腦子裡有詳細的數據,說道“盾車三百,各種大弩二百五十,投石車七十。”
“還不夠。打造更多的投石車,再收集更多的火油。”樓令吩咐道。
在這一邊,樓令麾下是兩個“師”的不滿編自家私軍,另有魏氏的兩個“旅”、狐氏的一個“旅”和來自幾個國家約四萬五千部隊。
一共六萬多軍隊,光陸軍就占了一半以上,問為什麼不展開強攻,擺明就是不了解魯軍戰鬥力的人,才能將那種話問得出口。
信不信讓魯軍去強攻,次數不用太多,隻要兩三次的次數,魯軍的傷亡率超過一成,他們會立刻原地癱瘓。
即便是晉軍攻下防線,輪到魯軍駐守的時候,超大概率就是沒有多久就會讓楚軍將防線奪回去。
其實,不是魯國沒有勇士,隻能說是他們的貴族階層覺得自己比誰都聰明。
軍隊啊,知道一支由覺得自己比誰都聰明的人組成的軍隊,究竟會爛到何等程度嗎?
誰都太聰明,有太強的自我意誌,比的不會是誰作戰最勇猛,一定是比拚誰乾最少的活去占更大的便宜。
要是這一支軍隊的指揮官一個賽一個覺得自己才是聰明人,他們會更加權衡利弊,吃一點小虧都會像是要了自己的老命,更加樂意看到彆人倒黴。
以為是在開玩笑?
翻開史書去看,明中期和後期沿海倭患那麼嚴重,南方那些聰明的老爺是怎麼應對的。
避戰和花錢消災都還算正常,假裝倭寇或與倭寇合謀搶劫的人更多。
在當時,連五十三個倭寇轉戰數千裡殺入金陵肆虐的事情都能發生。
明朝的倭寇肆虐是怎麼回事?其實就是為了逼迫朝廷禁海,不禁海某些人還怎麼發大財。
在樓令移師到戰線側翼的第三個月,楚軍主動從第一道防線全麵撤離了。
因為發生了那一件事情,樓令被召喚回去開會。
“這一場戰役將要進入新的階段。我離開之後你們嚴格把守營盤,無論敵軍怎麼挑釁,做了什麼離譜的舉動,決不能主動出擊。”樓令知道很多人早就按耐不住,不得不進行嚴厲的警告。
一眾將校無論理解或是不理解,看到樓令滿臉的嚴肅,齊聲應“唯!”
他們就在楚軍當麵,樓令沒有可能隻帶一些人出發,足足帶了兩個“旅”騎馬代步。
季孫行父一樣需要參加會議,選擇與樓令一起出發,隻是不願意做單騎走馬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