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用理性的手法拆解了拉二幾處大的情緒段落後,維亞德林開始談整部作品的指法設計。
“引子過後的這片音群,都先是一個分解八度,再是帶著五度音程的迂回上升琶音,像我除去八度,後麵的用一隻手就能完成,你們不能和我比...你把它寫得太快了,此處指法如果隻利用右手來完成除去八度音程之後的琶音,這種速度要求會相當困難。”
“是這麼回事。”範寧深表認同。
更要命的是這裡的主旋律還在樂隊,鋼琴隻是營造狂暴的音流背景,它要去合樂隊,不能喧賓奪主,還要兼顧音流中最低處的打擊感。
也就是通俗來講的“在跑動中繼續敲鐘”。
“你是怎麼處理的?”維亞德林問道。
“左手彈奏前4個音,與右手配合完成整組琶音。”範寧答出了自己覺得順手的方法。
“原理?”
“原理...”範寧皺眉思考起來。
“核心在於用-1指轉3-1指的手腕轉動來彈奏左手八度與上方五度,符合人體的發力習慣,也便於強調重音,因此舉一反三,在後續以八度為基礎的同樣結構的琶音織體裡,均可采用這種方式。”
“原來如此。”
維亞德林開始一條條闡述“拉二”的指法或踏板的設計原理,讓範寧觸類旁通。
在有的片段,他用鋼筆劃出一道道弧線。
“此處右手看我的連線分組,每一組都以1指開頭,內部的指法就全部化解為常規方式了,你的呼吸也用這個分組來處理...”
在有的片段,他用鋼筆記下連續的數字和3。
“這裡你記住核心的思維是以-3指為軸心進行轉指運動。所有類似的音型都可以這樣來擺脫大跨度的風險,從而保持了音樂的流暢性與演奏的舒適度...”
在有的片段,他把左手劃出了兩個部分。
“這裡左手的三連音與根音按兩聲部處理,上方利用轉指技巧後,根音很自然地就會用指結束,凡是如此形式的組成都可以這樣解決...”
“第三樂章這裡的左手,指法不同但原理類似:縮短與根咅的距離。上方和弦儘量避開指,並且利用手腕轉動,在和弦與跟音之間創造把位感,以達到縮短距離的作用,嗯,這種片段的把位感相當重要...”
“這裡你的和聲是兩拍一換,類似這麼密集的音符,第二拍和第四拍踏板肯定要收掉,你不覺得音色很粘稠嗎?”
“收太猛了,再不著痕跡一點。”
從指法到踏板,範寧點頭如搗蒜。
“這兩個片段怎麼辦?”幾次踏板桉例分析後,維亞德林指著兩處和聲功能複雜的小節提問。
範寧當即學以致用,按照之前的思路,標出和聲進行中的經過音和延留音,並突出主要功能塊。
他的左手彈奏著雙層次的複雜和聲,腳下抓大放小,將根音的變化切換出來,而彈到後續琶音時,又變為抖動踏板踩法。
“很好,下一個呢?”
範寧想了想,在第一個和弦進入時不踩踏板,直到複功能疊加時才踩下並保持到段落結束。
“第二部鋼協上課結束。”
時間過去四個小時後,維亞德林大手一揮。
說實話,他覺得範寧的領悟能力簡直是個怪物。
要他模彷的演奏方式最多重複三遍,普適性較強的解決法他能舉一反十,至於原理層麵的理論性東西...
總之他腦子裡已經鋪好了乾燥的燃料,隻需一個火星就能成片成片地燒起來!
維亞德林覺得,這麼比起來,他以前教過的那些公學子弟或貴族小姐,哪怕是自己選擇性傳授的,也簡直太...
要是早點遇到教學體驗感這麼暢快的學生,或許自己的嗓門現在不會練得這麼大!
“先休息一下?”
“主要取決於您。”範寧搖頭。
從“超級大平層”的落地窗向外看去,外麵傍晚的暮色已經降臨。
“我無所謂,主要看你。”
“我的狀態比來時還要好。”
“你不需要用餐?可以叫人送點吃的上來。”
“進餐?上了這種課,還需要進餐?”
範寧隻感覺自己精神越來越明朗,思維越來越清晰,整個手指和身體都在蠢蠢欲動。
自己的靈性狀態恐怕已不在堪堪九階入門的程度了。
他把普羅科菲耶夫《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總譜往上一架:“會長,您要是沒有意見,我可以彈到明天天亮!”
“繼續。”維亞德林喝了一口果茶。
範寧在心裡走了一遍悠揚的樂隊序奏,腦海中的弦樂震音逐漸高漲,然後舒緩和寧靜被打破,他雙手齊刷刷地奏出明快、歡愉而節奏感十足的鋼琴主題。
彈得略微有點趕,不到半個小時,三個樂章接近尾聲,他雙手彈出狂暴而密不透風的八度結束句,以炫目和窒息的輝煌音響將樂曲推向**。
汗水從鼻尖滴落,範寧氣喘籲籲地整理衣著,然後從胸前掏出手帕擦了擦額頭。
太難了,普三太難了。
總覺得哪裡差點意思。
“你這三部鋼協的風格變化果真有趣,都能看出鮮明的北大陸霍夫曼民族特征,但作曲語彙的激進程度又在依次遞增。”
維亞德林評價完後,繼續開始了範寧所期待的歸納和點撥。
他對柴一用的關鍵詞是“點”、“線”、“麵”,拉二是“指法”和“踏板”,而普三隻用了一個詞。
——“重音”。
“想展示出這部作品的特質,關鍵就在於把握住各片段重音的精髓,營造出活力四射或光怪陸離的打擊效果...”
“第一遍的初印象,或許歸納不完善,不過你大概可將重音歸於四類處理方式。”
維亞德林侃侃而談。
“第一種,指尖重音,大概是對應‘>’記號,一般用於mp-p-pp等弱力度音群中的相對強調,你的第三關節要積極運動起來,落鍵直接輕鬆,再來一點小小的顆粒性。”
“第二種,指節重音,大概是對應‘-’記號,下鍵速度相對更緩,揉進去。
“第三種,手腕重音,或可想象音符上麵有個倒拱形(u)的符號,手指觸鍵後,手腕帶動指尖轉動一下再提起。”
“第四種,最強的錘擊重音,想象倒拱形的符號更銳(v),一般在f及ff以上力度中運用,觸鍵淩厲快速,第三關節架好,指尖硬挺,突出強烈的打擊感。”
“看第1小節的這裡,用哪種?”維亞德林示意範寧注意第一樂章主部主題的一個ol。
範寧從第9小節進入,當彈下那個音符時,他想象著指尖被手腕帶動,疾速在上方轉出了一個u形。
“很好,第17小節,雖然你自己沒寫重音,但右手第一個降e完全可以施以最強的錘擊重音。”
範寧從開場重新進入,當彈到這裡時,他手腕從高處直接落下,指節淩厲而快速地觸鍵。
舒服了。
“第7小節,你的第一個d音感覺找著了,但你又隻標了這一個,建議你三個一組,首音全部如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