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都懷揣著自己也能有機會成為直轄市的夢想,我也曾有過如此單純憧憬著的時候。我曾幻想家鄉有朝一日能成為新的直轄市,然後自己榮歸故裡回去看看,為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那裡的現實卻給了我當頭一棒,我獨自回到家鄉,儘管努力想融入其中,但卻遭遇了在那裡有些外地人的負麵影響。他們的行為讓我感到糾結和無力掣肘發展,而我的初衷相應遭遇重創被簇擁者的反應則引發了一係列的反彈,被動卷入了彼此之間的互損和隔離更是讓我自己一個人備受排擠。經曆了這一切,我才恍然大悟。如此這般的不友好,缺少善待和包容的“群眾基礎”又怎能承擔國家的直轄囑托?
在這裡,我自己一個人也是正在這裡深刻地認識到,家鄉與直轄夢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曾經的一係列不愉快經曆讓我清醒地意識到,我的家鄉那邊並不適合成為新的直轄市。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將這個機會讓給其他具備同等條件的兄弟城市。倘若沒有這樣的機會,或者發展新直轄市的條件尚不成熟,那麼我們就更應該積極尋找彼此之間的差距,努力發展自己,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這樣或許才是更好的選擇。
其實任何一個地方沒有必要一味地追求“高、大、全……”隻有做好自己才是王道。放任自己眼前的優勢特色不管不顧,卻還要把自己的眼睛總是盯著高遠而忽略了此時此刻的“燈下黑”。這不是發展的方法,舍近求遠更不可取!
讀書的目的是學習知識尋找更好的辦法,並因此開辟拓寬所在的有效溝通渠道。不過光讀書不走出去,往往就會犯從眾這樣的低級錯誤。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往往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身體力行走出去掌握第一手資料。隻有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認知而不是在那裡人雲亦雲跟著閉門造車。
另外,在這裡的還有一個新的想法。那就是發展國家級新區的有些個人看法。就目前為止,國家級新區已經成立了不少並有序分布在全國各地。在這裡的新區無疑是在為當地的經濟增強了新的活力。還有的新區已經發展成為新的行政區域,比如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
浦東和濱海已經發展成為副省級城市,下一個最有發展前途的河北雄安新區,會不會成為新的北方第三城呢?想到了新區還有一個承擔和賦予的國家級新區功能,達到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比如以新區駐地行政地區全域為中心,輻射就近周邊地區。以河北雄安和天津濱海為例除了承擔京津冀還可以就近向華北輻射;遼寧大連金普新區除了大連市,還可以輻射帶動黑吉遼整個東北地區和山東煙台威海;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除了青島市還可以輻射帶動整個山東部分地區以及黃淮海地區;上海浦東新區除了上海還可以輻射帶動江浙華東地區;重慶兩江新區除了重慶市全域還可以覆蓋四川省以及西南地區。
良好的群眾基礎也是國家重大項目落地吸引國內外投資的大環境,更有利於新的發展。否則,人家自己就是來了也會後悔或者是撤資。本著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合作精神一旦遭遇重創勢必就會影響到自己的聲譽。走出去,回得來。請進來,留得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全域發展,分享改革紅利。
寫書傳承創新與時俱進賦予更新的內容,讀書的時候還要培養鑒賞辨彆能力。畢竟還是有好書壞書之分的,讀好書做好人。這才體現出來的讀書真正意義。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說的也是這樣的道理。在這裡看重的不僅僅隻是書麵意思更多的是具有的理論指導意義,字裡行間鋪墊著自己的思想和他人的理解就這樣在這裡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心與心靈的對話。
放在書案上的那本書,自己一個人還沒有看進去多少。從窗戶外麵吹進來來的風,翻開了其中的一頁。這是一本簡裝書,設計樸素卻又不乏思想。還有一套精裝書,早就已經和同一版本的收藏起來。從那裡給寄過來了的樣書還有好幾套,除了各自收藏數套以外其他的也就想著能有機會做為出版物彼此之間的交流。
這樣的交流已經不是頭一次了,在這裡的多多少少還是有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的。與此同時也是在這裡開辦這樣的圖書工作室的初衷。“知識苑”是在這裡圖書工作室的字號,說是簡稱也是可以的。不足六十米的小房間裡麵的圖書堆積如山,不算還有自己的小書房裡麵的還有藏書。圖書工作室和小書房均可做為自己的創作室,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創作。
“知識苑”的外麵的牆上早就已經爬滿了爬山虎,在這裡的牆裡邊栽種著幾棵向日葵,和幾壟蔬菜。地方不大,在這裡還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新的陽光照射進屋子裡的工作台上麵的台麵上,燈光效果不是怎麼太好。一部筆記本電腦另放在一邊,使用的時候隨意搬過來就能使用。
另外的一間隔壁還給設計成古典式風格,茶幾書案文房四寶齊全。牆壁懸掛卷軸字畫,還不是大家閨秀名人字畫不過看上去仍還是保留著自己的執著。待著沒事兒的時候,有她顏如玉來回走動不同的房間相應不同的裝束著裝。
究竟是在這裡的不同風格設計還是來回穿越時空?二十年以前的自己那個時候還在外地,那年的這個時候還在青島的浮山腳下的寧德路市委黨校公寓附近。正在那裡守望著一座山修一條路,回頭看看後麵的那些山頭自己一個人還在這裡想象著什麼時候也上去一趟遊覽一下。
仰望俯瞰山上山下攀爬著的需要一種膽大心細的體驗,“黃海之濱,浮山腳下,膠州灣畔……”聆聽著“青大之聲”校園廣播度過了在這裡的每一天,登山的過程就是一次人生的體驗過程。總算是有了一些新的機會或約三五好友一起上山,在這裡的一開始就是行走在土坡上的感覺。倒是沒有覺出什麼來,就在這裡的往上攀爬著的時候逐步有了一些困難。就在這裡的剛才還想笑從上麵下來了的人自己拄著碩大壯實的枝條做為自己的支撐,現在看起來他們此時此刻倒是應該笑咱們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