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印度曆史進入長達五百多年無序狀態,直到公元十二世紀末,中國南宋與金朝對峙時期,信仰伊斯蘭教之阿富汗封建主入侵,德裡蘇丹國建立以後,才得以重新統一。
戒日王是印度塔內薩爾王國普濕婆提王族第六代國王。音譯曷利沙伐彈那,意譯是為喜增王。戒日王是其德稱,意為“持戒太陽神”。
公元606年,乃是中國隋大業二年,戒日王因其兄羅伽伐彈那為鄰國所殺,因而嗣位。因勵精圖治,六年後誓師複仇,進而征伐四方。隻年餘便統一北印度,領土包括恒河流域,旁遮普及拉其普特大部,直到西印度卡提阿瓦爾半島。
戒日王繼笈多王朝之後統一印度,故此在印度史中乃為著名國王,舉足輕重。
因聞唐僧說及中國風物,戒日王極為豔羨,便多次派遣使臣與唐朝通好;唐太宗亦派李義表及王玄策等人,多次出使印度報聘。
閃回結束,書歸正文。
貞觀二十一年臘月,唐太宗命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郭孝恪三人為將,率軍攻擊龜茲。次年九月,阿史那社爾率軍擊破處月、處密二部,令其部民全部降唐。
十月,阿史那社爾率軍從焉耆西麵進入龜茲北部,焉耆王薛婆阿那支棄城逃跑,欲投奔龜茲。阿史那社爾率兵追擊並斬殺之,複立先那準為王,又來攻龜茲。
龜茲守將聞說大唐軍馬來至,紛紛棄城逃跑,龜茲國王訶利布失畢率兵五萬抵抗,與唐軍大戰於多褐城今新疆和靜西,一戰而敗。
龜茲王無可奈何,引軍退保都城伊邏盧今新疆庫車北。阿史那社爾兵臨城下,命以拋石機攻打,訶利布失畢抵擋不住,輕騎西走。
社爾遂拔其城,命安西都護郭孝恪與曹繼叔、韓威守之,自引軍往西追擊布失畢。使沙州刺史蘇海政、尚輦奉禦薛萬備為先鋒,率精騎追擊龜茲王布失畢,疾行六百裡不止。
布失畢窘迫至急,退保大撥換城。
蘇、薛二將攻之不下,阿史那社爾率大軍趕至,強攻四十日拔之,擒布失畢及其部下大將羯獵顛。國相那利脫身逃走,奔往西突厥。
那利卻向西突厥借兵五千,並手下敗殘之眾共計萬餘人,複向東來,欲襲擊伊邏盧,複奪都城。當時唐安西都護郭孝恪紮營於伊邏盧城外,龜茲人來報那利引軍將至!
郭孝恪笑道殘兵敗將而已,有何能為?
來日辰時,一支大軍出現於西方地平線上,鐵蹄敲擊,猶如天蹋地陷。
俗雲人上一萬,無邊無沿,那利率萬餘騎突至,郭孝恪大吃一驚。因自己手下兵馬隻有千餘,知道萬萬不敵,於是不及拔營起寨,隻得下令將士上馬,搶先入城據守。
那利見此,下令隻以三千軍敵住郭孝恪城外兵馬,其餘七千餘眾直接攻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胡茄號角鳴響之處,城中降胡便與城外胡騎相應,共擊城外唐軍。
郭孝恪馬至壕邊,城上矢刃如雨,眼見不能入城,遂翻身回突,殺入重圍。可歎此位身經百戰名將,終於身中數十箭,死於西門。長子郭待詔時在軍中,與父親一同戰死。
部下兩千人馬死亡過半,皆因其一時大意造成。
唐太宗得知郭孝恪死訊,又驚又怒,且憐且悲。因下詔責備郭孝恪不加警戒,以致殞身喪命,並損兵折將,命剝奪其所有官職。後又憐湣其戰功赫赫,為其發喪舉哀。
郭孝恪生性奢侈,仆妾器玩都極儘鮮華,雖在軍中,床帷器物也多用金玉裝飾。因見阿史那社爾生活儉樸,欲將此寶器玩物贈之,社爾卻拒不接受。
唐太宗道二將優劣,由此可知。郭孝恪戰死,可說都是咎由自取也。
龜茲國相那利殺敗城外唐軍,城中群胡呼應,一時大擾。
唐留守城中官員中有倉部郎中崔義超,當即組織城中守軍壯士二百人,一麵保衛軍資財物,並與龜茲暴民激戰於城中。
唐將曹繼叔、韓威亦都紮營於城外,但因離城較遠未受損失,聽聞敵軍忽來,便整軍以出,自伊邏城西北隅猛擊,殺入戰陣。
那利與郭孝恪激戰一夜,此時陡經曹繼叔、韓威帶領生力軍衝擊,便即支吾不住,反勝為敗,引兵向北遠遁。
曹繼叔引兵入城,斬首千餘級,終於平定暴亂,城中軍民始定。
此後旬餘日,那利複引山北龜茲萬餘人來攻,曹繼叔率軍逆擊,大破來犯之敵,斬首八千餘級。那利單騎逃走,被龜茲人生擒送至軍門。
阿史那社爾一舉攻克大撥換城,俘虜訶利布失畢以歸。繼又攻破龜茲五座大城,命左衛郎將權祗甫到周圍各城曉以禍福利害,宣以大唐天子招撫之意。
各城邦之主聞說訶利布失畢可汗成擒,國相那利喪敗,於是相繼請降。不過旬月,共得小城七百餘座歸附,俘獲男女數萬。
唐軍由此攻滅焉耆、龜茲二國,西域震動,西突厥、於闐等國爭送駝馬軍糧。
阿史那社爾乃立龜茲王弟葉護為王,勒石記功而歸。連去帶回,恰好一年。
字幕貞觀二十二年,戊申,公元648年。
春正月己醜日,唐太宗李世民親作《帝範》十二篇以賜太子,並且叮嚀囑道此乃修身治國之道,備細皆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
太子再拜恭領,見那《帝範》十二篇目錄分明,分彆名為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戒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
中書令兼右庶子馬周病重,太宗親自為其調藥,並使太子前往府中探視慰問。
正月庚寅初九日,馬周病重薨逝,終年僅四十八歲。獲贈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二月二十六日,太子左庶子李百藥病卒,終年八十五歲。
鏡頭閃回,補敘李百藥平生。
字幕李百藥,字重規,博陵安平人,隋內史令李德林之子。
李百藥自幼身體多病,祖母便以“百藥”為名。好學博聞,七歲時便能做文章。
有次李德林朋友陸乂、馬元熙來家作客,談詩論文。客人讀陳朝學者徐陵文章,對“既取成周之禾,將刈琅邪之稻”一句頗感迷惑,不知出自何典。
七歲稚童李百藥正立於父親身後,應聲答道《左傳》稱“鄅人藉稻”。杜預注曰“鄅國,在琅邪開陽縣。”其典必出於此。
客人聽後,大為驚歎,謂其乃為神童。隋開皇初年,以父蔭拜東宮通事舍人,兼東宮學士,陪伴太子楊勇,後為避禍,稱病辭官。
晉王楊廣招攬人才,曾召李百藥為幕僚,為其所拒。隋煬帝即位後,李百藥便被貶出京城,為桂州司馬,此後官運蹭蹬。
隋末大亂,李百藥赴任建安不就,被迫參加起義,先後跟隨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李百藥力勸杜伏威歸唐,杜伏威聽從其議,赴京途中卻又後悔,遂寫信密令輔公祏殺死李百藥,幸虧王雄誕極力保護,李百藥方才得免於一死。
隨後輔公祏起兵反唐,以李百藥為吏部侍郎;其亂平後,李淵欲以叛黨之名命治李百藥之罪。幸而後來發現杜伏威令輔公祏殺死李百藥密信,證明李百藥並非反賊同黨。
李淵猶不放心,便將李百藥流放涇州,終武德之世,始終未予任用。李百藥過往經曆坎坷,幾經貶官,數遭譖害,死裡喪生,可謂生活閱曆豐富,久曆彌堅。
唐太宗即位後,看重李百藥才名,召為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又除禮部侍郎,參與修撰《五禮》及律令,撰寫北齊史書。更遷太子右庶子,輔佐皇太子李承乾。
太子後來耽於享樂,於是李百藥便作《讚道賦》,對李承乾數有匡正。唐太宗見到此賦非常讚賞,對李百藥說卿輔太子,非常稱職,望能善始善終。
李百藥人品耿直,曾上《封建論》,諫唐太宗取消封建,宜行郡縣。貞觀十年,《北齊書》完封上進,得到太宗嘉獎,便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又除宗正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貞觀十一年,《五禮》及律令撰成,進封安平縣子。此乃李百藥一生中最愜意時期,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官爵顯赫。
李百藥文學造詣頗深,除擅長文章,亦善寫詩,傳世之作有詩二十餘首,影響極廣。
唐太宗曾作《帝京篇》,命李百藥同題另作,文成之後閱而讚歎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乎!
閃回結束。馬周及李百藥先後病故,太宗悵然若失,鬱鬱不樂。再三權衡,便以中書舍人崔仁師為中書侍郎,命其參知機務。
字幕崔仁師,定州安喜人,武德初年中舉,調任管州錄事參軍。
貞觀初年,崔仁師與鄧世隆、慕容善行、劉顗、庾安禮、敬播俱等為修史學士,改任殿中侍禦史。時有青州男子圖謀叛逆,黨羽囚犯關滿監獄,詔令崔仁師審問。
崔仁師奉命甫至青州,便為所有囚犯除去刑具,供以食物茶水,用感化手段審訊,得帶頭作惡者十餘人,餘者都免罪放回。
敕使重新審訊,為惡眾囚都叩頭說道崔公仁愛寬恕,我等甘願服罪,不稱冤枉。
崔仁師因此出名,升任度支郎中。曾口述支出費用數千項,不用薄籍。唐太宗聞說,詔令黃門侍郎杜正倫拿出賬冊提問,崔仁師隨口回答,並無一處錯誤。
皇帝不由大驚,以為當世奇才。
貞觀十六年,崔仁師升任給事中,奉詔與有司討論刑律。刑部官員認為謀逆大罪,漢、魏、晉三朝皆都誅殺三族,今唐律隻籍沒兄弟財產過輕,請求改為處死。
崔仁師道父子且不憫惜,何談兄弟友愛,必欲牽累?
房玄齡支持崔仁師,並道父子近而兄弟疏。若近者流而疏者死,非用刑本意也。
征討遼東時,崔仁師任主將韋挺副職,主持海運,又兼河南漕運。因運卒逃亡獲罪,被除官為民。其後未久,複起用為中書舍人、檢校刑部侍郎。
皇帝巡遊翠微宮,崔仁師進獻《清暑賦》婉言勸諫,太宗稱讚,賜帛五十段。至此中書令馬周病死,崔仁師升任中書侍郎,參與主持機要事務,尤其受到恩寵禮遇。
中書令褚遂良由此心懷嫉妒,大為不樂。適逢有人伏厥上訴,崔仁師當值,未能及時上報。褚遂良趁機彈劾,將其流放連州。
便在此時,新羅王金善德薨逝,發來國書哀報。
唐太宗以金善德之妹真德雖為女子,但才能出眾,文武兼備,遂詔允其承繼兄長之位,封為柱國、樂浪郡王,遣使往朝鮮半島頒賜冊命。
真德恐高句麗趁喪來伐,求助於唐。李世民詔命再次泛海征東,以助新羅王立國。
遂命右武衛大將軍、駙馬都尉薛萬徹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將軍裴行方副之,將兵三萬三千,搜集樓船戰艦,自萊州泛海以擊高麗。
薛萬徹遂引水師泛海登島,先以奇兵突襲高麗大行城。高麗兵萬餘人迎戰,薛萬徹遣裴行方領步卒在後跟進,自己親率騎兵衝擊敵陣,高麗軍混亂潰逃。
唐軍追殺百餘裡,斬殺高麗大將所夫孫,繼而進圍泊汋城。該城以鴨綠山為屏,易守難攻,唐軍頓兵城下,久攻不克。
高麗王更遣大將高文率烏骨、安地諸城兵三萬餘眾,分兩路前來救援。
薛萬徹聞說高麗援兵到來,亦與裴行方分兵迎戰。未料高文甚不經打,兼且身為紈絝子弟,自來不會用兵,一經戰陣,便即懵然。
於是雙方交戰伊始,高麗軍即大敗潰退。薛萬徹擊退高文援兵,進而攻拔泊汋城。
新羅女王真德遣使犒師,對薛萬徹倍加欽敬,感謝再三。薛萬徹見新羅安定,高句麗兵不敢出,遂於當年九月還師,回歸中國。
薛萬徹還國之後,因自恃屢立戰功,於是便在軍中恃才傲物,盛氣淩人。於是部將中有人上書天子,狀告薛萬徹種種不法之事。
大軍班師還京,向天子獻捷。唐太宗對薛萬徹說道上書者論卿與諸將不協,此實乃功臣大弊。然而朕恤勳臣,錄功棄過,不罪卿可也。
其事未久,右衛將軍裴行方上書封事密告薛萬徹對朝廷屢有怨言。(本集完)
喜歡華夏真相集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華夏真相集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