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集武媚奪權
烽火連天,狼煙再起。
裴行儉聞報鐵勒來犯,遂整軍正麵迎敵,複遣裨將何迦密自通漠道出兵,程務挺自石地道進發,奇襲掩取金牙山。
阿史那伏念戰而不勝,與曹懷舜約和而還,比至金牙山時,已失妻子輜重。於是進退失據,複因士卒多生疾疫,隻得引兵北走保細沙。
裴行儉又使副總管劉敬同、程務挺等各率單於府兵,自後追躡不舍。伏念自恃道路險遠,唐兵必不能至,不複設備。
劉敬同與程務挺率軍到達保細沙,突然發起衝擊。
阿史那伏念狼狽慘敗,不能整其部眾,於是乾脆擒執阿史那德溫傅,從間道詣行裴行儉大營請降。
唐軍候騎見大批突厥騎兵奔至,蹄聲震地,塵埃漲天,急還中軍大營稟報主帥,唐營將士因大軍在外,營中空虛,皆都震恐。
裴行儉笑道此乃伏念執溫傅來降,非來作戰也。然受降如同受敵,不可無備。
乃命整軍嚴備,同時派遣使者往迎阿史那伏念,問其來意。少刻使者回報,果是伏念率其各部酋長,捆縛溫傅來詣軍門請降。
由是裴行儉於談笑之間,便儘平突厥餘黨,押送阿史那伏念、阿史那德溫傅還歸京師。高宗怒其反複,命將二人皆處斬於市。
鹹享四年十二月丙午,弓月、疏勒二王遣使來至長安,請求歸降。
當初西突厥興昔亡可汗阿史那彌射,因被繼往絕可汗阿史那步真譖殺,導致諸部離散,弓月及阿悉吉皆叛。蘇定方率軍西討,生擒阿悉吉以歸;弓月部便南結吐蕃,北招咽麵,共攻疏勒,儘降其眾。
唐高宗遣鴻臚卿蕭嗣業發兵討之,則唐軍未至,弓月部大懼,遂與疏勒皆都遺使入朝請降。高宗念其主動來歸,遂詔命赦免其罪,遣還歸國。
自此而後,西域之地複歸平定。
鹹亨五年正月,因突厥叛首伏誅,弓月、疏勒俱降,西部再無後顧之憂,唐高宗便始專注東方,對新羅進行清算。
於是下詔罷除文武王官爵,改立其入唐宿衛之弟金仁問為新羅王;更派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為雞林道行軍大總管,衛尉卿李弼、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副之,率水陸大軍二十萬,東征討伐新羅,並送金仁問還國就職。
劉仁軌領旨,率軍東向,橫渡瓠蘆河,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克新羅重鎮七重城。
同時征發靺鞨兵助戰,浮海進攻新羅南境,亦獲大勝。
李謹行屯駐買肖城,經略其地,亦獲勝績,唐兵三戰皆捷。
高宗聞報大喜,命進封劉仁軌為樂城縣公,其子侄三人隨征有功,皆被授予上柱國。消息傳至汴州尉氏,鄉民感到光榮無比,遂將劉仁軌故居稱為“樂城鄉三柱裡”。
新羅王見唐軍勢大,遣使入朝謝罪,並獻貢品。
高宗以為滅亡新羅時機未至,乃詔命劉仁軌等回師,赦免金法敏之罪,複其官爵王位。新羅並吞百濟及高麗現實,亦隻得承認。
是年秋八月壬辰,高宗秋祭太廟以歸,追封皇室列祖。改元上元元年,大赦天下。
九月癸醜,追複長孫無忌官爵,使其陪葬昭陵,以無忌曾孫長孫翼襲爵趙公。
武氏既被封為天後,乃於上元元年十二月上表,建議勸課農桑、薄斂賦徭等十二事。高宗覽奏,大加稱讚,並下詔書褒美天後治國之才,皆命依奏,即時頒行於天下。
上元元年十二月十六日,波斯王卑路斯入朝,與唐高宗初次相見。
先在龍朔元年,唐朝便在波斯建置波斯都督府,並詔封卑路斯為都督。不久波斯為大食所滅,卑路斯因此東入長安,正式依附唐朝。
唐高宗優禮以待,授卑路斯為右武衛將軍。卑路斯奏請在長安建立波斯胡寺,以作波斯人集會之所,高宗許之,命建置摩尼寺及穆斯林清真寺院,位於長安醴泉坊。
卑路斯此後便久居長安,最終客死於此,葬於洛陽波斯王陵。
字幕上元二年。春正丙寅。
唐高宗詔命,在於闐國設置毗沙都督府,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在安西都護府西南二千裡。分其境內為十州,因於闐王尉遲伏闍雄助唐軍抗擊吐蕃有功,封其為毗沙都督。
自此於闐國亡,其國土正式納入大唐國版圖。其後未久,吐蕃遣大臣論吐渾彌來朝請和,且請與吐穀渾複修睦鄰之好,唐高宗怒而不許。
正月二十五日,龜茲王白素稽來朝,貢獻銀頗羅,其後又獻名馬。
龜茲於鹹亨元年便被吐蕃攻陷,本年兩次入貢長安,可見吐蕃控製龜茲漸漸不力,獨霸西域野心受挫,由此亦來請和。
是年二月,劉仁軌大破新羅之眾,引兵還國。
新羅文武王第三次遣使入唐謝罪,唐高宗順水推舟,赦免其罪。但赦罪詔書尚未傳達到前線,新羅王便於當年九月複叛,並發兵進攻駐紮當地唐軍。
唐朝當時精力主要用於對付吐蕃,故此收縮海東政策,於次年將安東都護府從平壤遷至遼東,並召還新羅漢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由此,新羅文武王最終統一大同江以南半島。
三月丁巳,天後武媚祭祀先蠶祖於邙山之陽,百官及朝集使皆列位陪祀。
自麟德元年誅殺上官儀之後,高宗因患目疾,不能親自批閱奏章,如斷左右臂助。於是每當視朝,武後皆垂簾於禦座後預聞政事。
高宗近年風眩日重,自覺不能聽朝,便集群臣計議,欲使天後攝知國政,自己去往東都休養。話猶未了,中書侍郎同三品郝處俊出班,抗言上奏。
郝處俊天子理外,皇後理內,自古以來乾坤之道,不可背之。昔魏文帝曹丕在位,曾下嚴令於輔政朝臣,既後世雖有幼主在位,亦不許皇後臨朝;所以終曹魏之世,得以杜絕後宮及外戚禍亂之萌也。陛下乃是千古聖明之君,明史通鑒,深明興亡之道,奈何以高祖、太宗辛苦所創之天下,不傳於李氏子孫,而委之武氏天後乎!
眾臣聞聽此言,無不相顧失色。
高宗李治聞言不悅,剛欲發怒。中書侍郎李義琰出班奏道郝處俊之言至忠,雖良藥苦口,忠言逆耳,陛下亦宜聽之。
高宗於是隱忍不發,亦罷使天後攝政之議。
天後聞此朝議,深恨郝處俊及李義琰二人,因心腹黨羽李義府、許敬宗皆死,自覺勢孤,也便隻得暫時隱忍不發。
於是彆辟蹊徑,一麵在野大力推廣摩尼教義,以宣揚電光佛轉世為女身以蕩雄魔;一麵在朝多引文學之士,譬如著作郎元萬頃、左史劉禕之、範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韓楚賓等,皆召入禁中,使其編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凡數千餘卷,以諷身為臣下者,不得忤逆天子旨意。
此後凡有朝廷奏議,亦密令元萬頃等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之北門學士。
劉禕之字希美,臨淮陽樂人,弘文館學士劉子翼之子。居家之時孝友雙全,甚為士族所稱,每得俸祿,大半散與親屬,高宗以此重之。武則天臨朝之後,愈加甚見親委。
夏四月庚辰,帝命詔升司農少卿韋弘機為司農卿。
韋弘機是為雍州萬年人,貞觀十二年遊曆突厥西域諸國,因乙毗咄陸可汗與唐朝作對,阻絕東西來往商道,故滯留西域三年,撰成《西征記》一書。
太宗皇帝欲有事於突厥,召韋弘機詢問西域風土人情,其以此書呈獻,太宗甚喜,擢升其為朝散大夫,累遷殿中監正。
唐高宗顯慶年間,任檀州刺史,超拜司農少卿,至此便升司農卿正職。
當此之時,韋弘機又兼知東都營田之事,受詔完葺東都宮苑。宦者於苑中犯法貪賄,韋弘機先以杖刑責之,然後奏聞。
高宗非但不怒,反以為能,賜絹數十匹,並勉勵道此後內宮宦官更有犯法者,卿即杖之,不必奏也。
天後聞知此事,便即心中不悅。
又有左千牛將軍趙瑰,尚高祖李淵之女常樂公主,是為駙馬都尉;生一女嫁與周王李顯,立為王妃。高宗皇帝對常樂公主頗為親厚,亦被天後惡之。
於是便廢其女王妃之位,幽閉於內侍省中。又命監侍給以生食,不許升火做飯。因多日不食,開門視之,王妃早死多時,屍體已腐。
武媚既將周王妃害死,反誣族叔二兄,複將其父駙馬都尉、左千牛將軍趙瑰貶出京師,使長樂公主隨夫赴任。又命絕其夫妻朝謁,不許與天子相見。
天後為人狠辣,為奪攝政之權,滅絕親情如此。
便既是親生長子李弘,因受父命監國,是為自己奪位障礙,也深為天後所惡。
太子李弘仁孝謙謹,甚得高宗喜愛;又善於禮待卿士大夫,由是朝野歸附,中外屬心。天後方欲逞其誌向,故對太子奏請大為不悅,屢屢無故加以駁斥。
太子數度迕旨,由是漸漸失愛於天後。
上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侵疾日久,忽暴卒於合璧宮,年僅二十四歲。時因高宗巡幸東都未回,人皆以為是天後暗中下毒鴆之而死。
高宗聞報大為震駭,傷心至極,遂下詔道朕因風眩之疾日重,方欲禪位於皇太子,敦料疾遽不起,反死於為父之前!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諡為孝敬皇帝。
又親為製誥《睿德紀》,並命勒書於石。
太子李弘既死,乃繼立雍王李賢為皇太子。
李賢字明允,乃是高宗第六子,生母亦為武後。李賢容止端雅,少時亦為高宗所愛,不亞於太子李弘。且生性夙敏,自幼遍讀《尚書》、《禮記》、《論語》等儒家經典。
便在此際,龍門奉先寺曆時四年建成。鹹亨三年之時,高宗敕命於洛陽龍門山開鑿盧舍那佛大像,武後自捐二萬貫脂粉錢助之,佛像竣工,即又命建奉先寺以供之。
寺內共有盧舍那佛、弟子、菩薩、力士等十一尊雕像。主佛盧舍那高八十五尺,台座高十尺,麵容豐腴飽滿,乃唐朝創建以來,朝廷敕命鑿造第一座大佛。
群雕布局嚴謹,兩旁弟子各具神態,刀法圓熟,是為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露天大龕。奉先寺竣工之後,天後武媚親率朝臣以及六宮嬪妃,參加盧舍那佛開光儀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當此之時,漢傳佛教禪宗五祖弘忍禪師坐化圓寂。
弘忍俗姓周,蘄州黃梅人氏,七歲從禪宗四祖道信出家,十三歲正式剃度為僧。弘忍日間勞動,夜間靜坐習禪,恬淡自居。
道信常以頓漸之旨相試,弘忍聞言察理,皆得要領。道信於是以為弘忍可教,悉以其道法授之,永徽三年傳以法衣,然後圓寂西行。
弘忍由是繼承師尊所傳達摩老祖衣缽,成為禪宗第五祖。
禪宗自初祖達摩、二祖慧可、至三祖僧璨,俱都一衣一缽,隨緣而住,至四祖道信,方始聚僧而居。弘忍亦以為修習道法,宜於深山隱居,遠離囂塵,遂居黃梅東山。座下有僧徒有七百餘人,時稱東山法門。
弘忍傳法之時與眾不同,從來不出文記,隻口說玄理,默授與人。有頂門弟子二十五人,其中大弟子十人,以神秀與惠能為最有名。
弘忍上元二年圓寂,壽止七十四歲。弘忍之後,其門人弘化佛法範圍廣遠,東山法門由此傳播全國,禪宗亦因此發展成為漢傳佛教大宗。
其後神秀主張漸悟之說,傳法於江北之地,形成北宗。惠能主張頓悟之說,傳法於嶺南之地,形成南宗,並為禪宗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