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重瞳弟子當即恢複清醒,閉上眼睛不敢再看,過了好半天,才緩過勁來。
其他人倒也不擔心。
術法爭鬥,失手是常有的事。
他們經驗豐富,第一時間就已經處理,並無大礙。
果然,沒多久,那重瞳弟子呼吸就變得平穩,緩緩睜開雙眼。
“青玄,看到了什麼?”
明山子連忙詢問。
“一隻豎眼…”
那重瞳弟子眉頭微皺,開口道:“不像是人眼,更像青銅器物。”
說著,抄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畫了起來。
如果李衍在,就會發現這青銅縱目,和他之前在鬼羌古寨看到的,極其相似。
“這是何物?”
其他人都有些疑惑。
唯有程劍心,若有所思道:“老夫見過此物,當年有夥探幽一脈的憋寶人,集體中了惡咒,身上浮現此眼疤痕,全都陷入瘋癲。”
“其首領腦袋上,就帶著此物,老夫打碎此物,他們才恢複清醒,但也隻剩一口氣,臨死時,他們說此物乃他們從先秦方士墓中盜出,似乎與古蜀有關,被稱為‘古蜀之眼’。”
“古蜀之眼?”
其他人聽到後,麵麵相覷。
雖說是蜀地,但這東西深埋地下,知道或者見過的人,都寥寥無幾,更彆說知道其作用。
“不清楚也要打!”
程劍心扭頭看向周圍,沉聲道:“按李小子所言,那妖人乃是方士盧生,且與鬼教有諸多聯係,潛藏人間千年,不為人所知。”
“如今露麵,數十年謀劃,所圖不小,說不定與登神成仙有關,所以老夫讓瞞著山裡那些老鬼。”
“登神者隻求自身超脫,碰到此事必生意外,但我等乃是玄門正教,享一方氣運,亦要護一方平安。”
“動手吧,布劍陣,一個不留!”
一聲令下,周圍人立刻忙碌起來。
不少相對年輕的道人,身後都背著法旗,以油布包裹,好像背著長槍。
他們訓練有素,皆手持羅盤,一邊查看,一邊四散奔行,很快找到各自位置,拽著身後布繩一抖。
嘩啦啦~
瞬間,一百零八麵法旗迎風招展。
插旗的位置看上去淩亂,實則分內外兩圈,裡麵三十六麵合天罡之術,外麵七十二麵,與地煞之數相應。
而明山子,也從身後包裹中取出七盞青銅古燈,燈座刻著“陽平治都功”篆文,在地麵擺成北鬥狀。
隨後,他掐訣並指抹過燈芯,燭火憑空燃起,同時念誦道:“天燈照幽冥,地燈鎖煞炁,人燈定神魂——三才歸位!”
青城山的靈雲子等七人,腳下皆放著木匣。
嗡嗡嗡!
陣法一成,裡麵頓時傳來劍鳴聲。
他們同時左手掐劍訣,吐出一口白氣,隨著劍訣指引射入匣中,正是峨眉秘術,天罡指氣訣。
李衍和幾名峨眉青城道人打交道,都曾見他們用過此術。
這門術法,可加持法劍攻擊,威力不小,但其真正的作用,還是為劍仙之術打基礎。
顯然,這些道人用的才是正法。
劍鳴聲越來越響,木匣也隨之顫動。
鏘!
終於,所有木匣蓋子猛然掀開,七道白氣噴湧而出,空中一個旋轉,插在七枚銅油燈前。
短短時間,便已布成法壇。
但這法壇卻與尋常法壇不同,乃是劍壇。
和李衍“神變法”一個道理,修士道行再高,也不過肉體凡胎。
而但凡威力強大的術法,少不了要操控規模龐大的先天罡煞之氣,人的身體根本無法承受,必須借助法器或法壇容納。
劍仙之法同樣如此,分天地人三劍。
武侯祠外,有青城修士設壇,飛劍攻擊蜀王引蛇出洞,用的便是人劍,單人匹馬便可控製。
而如今他們所布置的,便是地劍。
布陣之時,程劍心並未參與,而是帶著常狗剩站在一旁觀看,低聲解釋道:“凡術法之道,皆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如龍虎山雷法,若天時不予,耗再多功夫也沒用。”
“我青城弟子一代代穿梭蜀地,供奉山川,方能法旗一至,引蜀地山川罡煞之氣,化作劍氣除魔,但出了川蜀就不太靈光,隻能用出人劍,故劍仙傳聞,隻在蜀地出名…”
“老夫年少時,曾立誓創出秘法,改變此局麵,但一生碌碌,並未成功,今後或許就要靠你了…”
“師尊!”
抱劍少年常狗剩,此時已是淚流不止。
他已得知程劍心身份,加上之前接連與人比鬥,除了李衍,無一敗績,因此產生了些許驕傲之心。
之前被血儺師阻擊,想著能夠擋一下,沒聽從指揮逃遁,結果讓師徒倆落入險境。
雖然逃脫,但程劍心已是油儘燈枯。
少年常狗剩也因此心懷愧疚,連看都不敢看程劍心,恨不得一劍刺死自己。
“你個狗東西!”
見他這副模樣,方才還淡定的程劍心,立刻變得惱火,“錯怕什麼,少年人本來就是要犯錯的,老夫年輕時乾的荒唐事多了,對不起的人也多了,你這算什麼?”
“這一關,人人都要走。我等練劍之人犯錯不怕,若因此折了銳氣,那老夫才是救錯了人!”
常狗剩狠狠咬牙點頭,淚珠子掉落在地。
另一邊,在明山子帶領下,所有青城修士齊齊抽劍,步罡踏鬥,指向蒼穹,念誦道:“天精地髓,奉敕通靈,劍叩龍門,山河響應——”
這是《青城玉房訣》,開啟劍壇法咒。
呼~
劍壇一開,周圍頓時狂風呼嘯。
一百零八麵法旗獵獵飛舞,七盞青銅燈火焰暴漲,燈前插著的七把法劍,更是轟鳴作響。
漸漸的,形成共振。
鏘!
劍鳴如龍吟,響徹夜空。
聲音似乎驚醒了這片蜀地天地間的精靈,遠處樹葉嘩啦啦作響,群鳥驚飛,走獸奔騰,肉眼可見的白霧從地麵升起,向著法壇彙聚…
這是真正的青城劍仙之法。
《莊子·雜篇·說劍》中,有提到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而劍仙之術,也有另一種說法。
人劍者,以劍意為鋒,神魂為鍔,赤誠為脊,性命為鐔,納七情於內,攝六氣於外…
地劍者,以山川為鋒,江河為鍔,五嶽為脊,四瀆為鐔,其動也,山崩海嘯;其靜也,地脈潛行。
此劍一振,草木成兵,沙石為陣,九泉黃泉皆聽號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