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微笑起來,聲調也變得溫柔,他輕聲說道:“我還是給自己的書打個廣告吧——翻開這本書時,你讀到的不是我的文字,而是所有在異鄉與故土之間跋涉的靈魂簽下的永恒契約。”
采訪結束了,張潮有些疲憊地站起來。
要反擊一位世界範圍內享有崇高聲譽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對自己的批評,要說不做足準備是不可能的。力度、角度、高度,缺一不可。
既不能讓人覺得自己是一個孩子在大哭大鬨地索要糖果,也不能過於克製,這樣的姿態在這種語境當中不是謙恭有禮,而是卑微、懦弱。
這種表達上的壓力,張潮在準備這場采訪時,前所未有的認真、嚴肅。
李東上前緊緊握住了張潮的手,感慨地道:“這是我記者生涯做過的最好的人物采訪——你說的太好了。我應該為自己感到慚愧,如果我的問題提得更好些,說不定你也能發揮地更好。”
張潮笑了笑,語氣比接受采訪時顯得虛弱了不少:“你做的很好了。今天我講了不少得罪人的話,你們刊登的時候,恐怕要麵臨不少壓力。”
這時候采訪室的大門打開了,《燕京青年報》人物特刊的負責人徐漢梁走了進來,同樣緊緊地和張潮握了握手,語氣堅定地說道:“你不用擔心,我已經和領導溝通過了,今天的采訪會一字不落,做成增刊在明天發售!”
張潮點點頭道:“那就太感謝你們了。”
徐漢梁轉頭對燕京電視台來拍攝的攝影師道:“我和你們台的老王溝通一下,采訪視頻最好也儘量能以全貌播出。張潮的話,太給中國文學——不,是給中國人提氣了!”
攝影師高興極了,畢竟自己的收入和拍的內容播出時長密切相關。
果然,徐漢梁沒有食言,第二天的《燕京青年報》為這次采訪專門加了一版增刊,不僅全文刊載了采訪的全部內容,更是邀請作協榮譽主席王蒙,寫了一個長長的「導讀」——
《張潮回應帕慕克:諾獎“保質期”保不住文學永恒性》
【在這個秋意漸濃的清晨,當我讀到張潮與帕慕克的這場跨越歐亞的思想交鋒時,不禁想起錢鍾書先生那句“東海西海,心理攸同”。
錢鍾書先生講的是東西方作家在創作時的心靈相通之處,但那都是遙遠的文學“田園牧歌”時代的事了,那時候大家可以“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為彼此保留美好的想象。
今天的文學世界已經大為不同。據說互聯網時代讓“世界”變成了“世界村”,這我還沒有看到——但文學世界正在“村化”我是真的看到了。
隻不過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文學世界村”的村長不是我們。不僅村長不是我們,村治保主任、村會計也都不是我們。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搞生產”呢?是聽村長的循循善誘,還是治保主任的大棒恫嚇,還是村會計的利益誘惑?
在這種困局當中,張潮這位青年作家以驚人的理論銳度,將原本局限於個人創作觀的爭論,升華為對整個人類文學評價體係的哲學思辨,也給中國文學指出了一條可能的道路……】
當天的《燕京青年報》上市不到3個小時,立刻就脫銷了。《燕京青年報》編輯部的電話更是被打爆了,數不清的媒體要求轉載這篇采訪。
而互聯網則以遠比傳統媒體更快的速度,把張潮的采訪內容傳播到了每一個關心中國文學的角落裡。
網絡世界再次為張潮的宣言而沸騰。這次采訪中他的金句,更是成為許多人QQ簽名——
「此處長眠者,曾比自己想象的更加驕傲!」
「獎項是一麵魔鏡,有人照出虛妄的桂冠,有人淪為鏡子的囚徒。」
「曆史會記住誰在書寫星辰,誰在擦拭獎章。」
當然最受歡迎的是那一句——
「真正偉大的作家,從來不需要用獎杯去論證自己該站在曆史的哪一側。他們書寫,然後等待曆史選擇站在自己這一側。」
論壇中關於張潮的“爭議”一時間徹底平息下去,現在網友們對張潮隻有“頂禮膜拜”:
「要我說潮哥還是太實在!跟那洋老頭較什麼勁?您就學於謙老師三大愛好——寫、罵諾獎、刻墓碑,齊活!」——貓撲論壇
「笑死!帕慕克估計要連夜注冊微博小號對線張潮,不過我就怕注冊失敗——係統提示“您的諾獎認證已過期,請充值文學保鮮劑,請重新提交資料!”哈哈,他會不會氣死。」——微博網
「建議諾獎評委連夜成立“張潮語錄背誦小組”,畢竟這位哥的采訪全是金句。他嘴裡的帕慕克簡直是“斯德哥爾摩文學綜合症患者”!」——榕樹下論壇
……
報道發出的當天晚上,燕京電視台不僅在晚間新聞中簡要報道了這次采訪的主要內容,更在10點鐘的時候,以「人物采訪專題」形式,幾乎完整再現了張潮回答的全過程。
數以百萬計的觀眾,時隔數周,再次在電視熒幕上看到這張年輕的麵龐。與在四合院接受采訪時的輕鬆寫意不同,這一次張潮身穿正裝,頭發也打理地一絲不苟,儘顯鄭重的態度。
而他說的那些話,對平常不太關注文學的普通觀眾來說,雖然有些難懂,但最基本的意思也都聽明白了——
中國文學要走自己的路!
這個內涵,直接擊中了大部分人的內心,對張潮的認可也來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少觀眾看完都給燕京電視台打電話,留言的熱情一時間讓電視台的值班人員都懵了。
燕京電視台趁熱打鐵,第二天的早間新聞結束以後,再次重播了采訪!
與此同時,張潮的采訪內容經過翻譯以後,登上《人民日報》國際版的文化版塊——《青年作家張潮回應諾獎得主帕慕克批評》。
【張潮的“雙路徑論”——外部認證與內部生長之辨,恰似為第三世界文學開出的兩劑藥方。他敢於指出某些諾獎得主患上的“斯德哥爾摩文學綜合症”,這種勇氣源自對母語文化的深層自信。
當他說出“曆史會記住誰在書寫星辰”時,我們聽到的不隻是對帕慕克的反詰,更是對魯迅所倡“首在立人“精神的世紀回響。】
而《紐約時報》也在第一時間轉載了采訪的主要內容,不過由於美國媒體的特點,他們將重點放在了張潮對帕慕克的挑戰上——《中國作家張潮挑戰諾獎權威,掀起東西方文學話語權之爭》。文章的最後寫道:
【值得關注的是,張潮在采訪中提到的自己的新,預計將於下個月與讀者見麵。經過這一次論戰,這部作品無疑將被業界視為“內部生長路徑”的理論實踐之作。
既然張潮宣稱要用漢語文學自身的脈絡重寫世界文學的規則,那麼這部作品就承載著他是否能兌現自己諾言的重任。如果他捧出的是一部平庸的,或者重複的作品,那無疑他之前所有的驚世言論都會成為壓垮自己的“稻草”。
但反之,帕慕克無疑將成為被獻祭的“犧牲品”。
這是一場文學世界前所未有的“賭局”——一個全世界最有前途的青年作家,一個全世界最有聲望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雙雙把自己的文學生涯作為籌碼,押在了賭桌上。
即使10月11日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曉,這場賭局也會讓今年的頒獎黯淡許多。到底是張潮的激進宣言將重塑全球文化權力格局;還是帕慕克的偉岸身影華為鐵幕,重重落下,斬斷所有挑戰者的希望?
讓我們拭目以待!】
……
“這下壓力就都來到了你這邊啊。”張潮麵前,坐著的正是剛剛給他的采訪寫過導讀的王蒙,“我就說嘛,不要寫得那麼激進,你卻不同意。
我老頭子,也是第一次被你這麼年輕的後輩,教著寫「命題作文」。”
張潮嗬嗬一笑,用手摩挲了一下《原鄉》樣書的封麵,問道:“那您對我有沒有信心呢?”
王蒙麵前同樣有一本樣書,已經被他翻到了一半,攤開放在桌子上。王蒙把老花鏡摘下來,感歎道:“之前確實惴惴不安,現在嘛——”
他伸手拍了拍書頁,繼續說道:“我有點擔心帕慕克了。”
張潮微笑道:“那看來我寫的還不錯?”
王蒙點點頭道:“不錯,不錯,非常不錯。可能是我這些年看到的最有野心,也最有想象力的。它模糊了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邊界。
你的表達也很有意思,記憶之外、記憶之中,完全是兩種風格,但恰恰又能銜接到一起——有趣,有趣。”
張潮道:“有您這句話,那我就放心了。”
王蒙問道:“具體什麼時候發售?”
張潮道:“我們從日本回來以後吧,10月月底。”
王蒙道:“這個時間很合適……”
……
就在張潮他們閒聊的時候,遠在美國的帕慕克,正狠狠把報紙摔到桌麵,對著身邊的女友基蘭·德賽,用土耳其話罵了一句,隻是除了他自己,誰也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