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讓巴勒斯坦地區進入一個相對和平的時期,那麼商路的衰落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但蓋裡斯的出現扭轉了這種局麵,帶給瀕死的王國一絲生機。
不僅抵抗住了薩拉丁的進攻,還帶來了更多有利可圖的商品,使得自己家族與王國的利益綁定更加深厚。
而為了綁定自己家族與王國之間的關係,他也一直在替自己家族裡的明珠,也就是他的孫女物色一位夫婿。
最初他將目光投放到了蓋裡斯身旁的帕拉丁身上,畢竟那些人偶然間多說一句話,其實就意味著先機,意味著快人一步。
但帕拉丁群體似乎都是堅定的獨身主義者,而且關乎教義選擇。
德爾菲諾自然是打消了念頭,然後物色起了其他人物。
而最終的結果其實就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康拉德便被他物色中了,徹底作為威尼斯人的代表摻和在王國政局裡。
而這樣一個關係,也就意味著他得到信息的速度又要比彆人快一步,乃至於幾步了。
畢竟再怎麼挖空心思去收集信息,也比不過規則製定者的一句話。
“所以、銀行還有國債,到底該怎麼選呢?”德爾菲諾低聲自語了一句。
作為能夠王國的重要投資方,德爾菲諾自然是有資格了解一些尋常人不該了解的信息。
其中為了支撐住王國財政,確保能夠對薩拉丁進行大規模反攻,蓋裡斯他們打算設立一個機構,用於籌集資金並進行額外投資。
這個機構被稱為銀行。
德爾菲諾花了好長時間,才弄明白所謂的銀行,就是做貨幣生意的行當,進行主持貨幣的兌換,在保護儲戶財產的同時拿儲戶的錢去放貸。
而這樣一個行當的暴利,哪怕之前並未真正意義上出現過,他也能意識到這其中的暴利。
說白了猶太人還是拿著自己的錢去借給彆人,而銀行這玩意是拿儲戶的錢去借貸給彆人,這種行為在德爾菲諾看來,近乎是空手套白狼了。
至於貨幣的兌換,在這個年頭本身也一樣是暴利,各個國家地區之間流通的貨幣並不一致,哪怕同為金幣,有的可能重4g出頭,有的可能隻有3g,而含金量的差異就更讓人捉摸不透了,如果不是專門從事這種行業的商人就難以洞悉這其中的門道。
把這幾種主要業務統合在一個行業裡,如果還不能賺大錢,那他德爾菲諾就想不出還有什麼行業能發財了。
而國債那東西,其實也好理解。
與東方中原王朝的情況不一樣,歐洲自古以來都有君主借錢的傳統或者說行為。
畢竟按照中原王朝的說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全天下都是皇帝家的,那麼皇帝去借錢的話,這一是對皇權至高無上的質疑,二就是壓根無人能夠替朝廷擔保。
而且不止如此,天朝的貸款想要收回本金的風險是顯著高於歐洲,因此幾乎任何借貸都伴隨著高昂利息。
甚至於對某些人來說,放貸本身就未曾指望過收回本金,而是借此謀奪更多。
但在歐洲就不一樣了,君主沒錢是常態,為了支持戰爭繼續打下去,君主找人借錢也是常有的事。
雖然歐洲君主也存在賴賬的問題,但相對來說,為了下一次還能再借到錢,殺雞取卵這種事,他們不會乾的太頻繁。
大多數情況下,即便是破產或者賴賬,也會通過其他方麵的商業特權進行交換。
當然,最主要的可能在於,歐洲的國家太多了,君主的權威也會被其他階層、君主所限製,商人想潤也容易。
因而對於君主來說,利息相對來說並沒有那麼的高。
所以德爾菲諾其實能夠理解國債,畢竟先前已經發行過一次土地債券了。
也清楚眼下耶路撒冷王國的大好局勢,基本不會存在賴賬的風險,可問題在於,這個國債的利息太低了。
20年期的國債年利率5%,這個丟在後世會被搶破頭的數字,對於德爾菲諾來說,就感覺自己是在被搶錢。
而30年國債年利率也不過是6.66%,而且耶路撒冷王國的國債是單利,不存在複利利滾利的情況。
換句話說,購買耶路撒冷王國的不記名國債,假設一切正常,沒被逆回購,或者國家提前償還的話,意味著除去20年後一次性支付全部本金外,這個20年裡還將陸續收到一筆與本金相當的利息。
而30年國債,則就是除去30年後一口氣支付本金外,陸續收到本金兩倍的利息。
雖然說這種投資回報看上去挺實在的吧,但如果與時間結合起來,就讓人心生猶豫了。
在這個時代,二十年卻就是一代人的時間,而三十年卻就是人的半輩子。對於這個亂世來說,人的目光總是放在當下的,一旦目光長遠起來,就往往容易吃各種虧。
而且哪怕是丟在後世,一份長達20年或者30年國債,又真的利潤豐厚麼?
要知道2025年的30年前,那還是1995啊,而1995年的收入與物價是什麼水準,2025年的收入與物價又是什麼水準呢?
當然了,現如今社會還是並且將長期是貴金屬實體貨幣,再不濟也是金銀本位的紙幣,相比後市那個通貨膨脹率來說,幾十年物價不變才是一種常態,自然不用擔心追不過通脹那回事。
既然在德爾菲諾看來,國債的利率過低,那麼也就意味著,如果想要讓他購入大量國債的話……
“需要彆的補償才行,銀行股份其實就不錯。”德爾菲諾下定了決心,並且打算在這個消息登報之前,去與蓋裡斯好好談一談。
……
得到消息的不隻是德爾菲諾,隻不過他確實是第一個上門來談銀行與國債事宜的。
當國債與銀行這兩個消息同時流出的時候,幾乎所有富有頭腦的商人,都將購買國債理解成了銀行這個行當的投名狀。
這個誤會有點讓人啼笑皆非,但卻也算是因禍得福。
如果說海商們,還希望通過購買國債的方式,來拉近自己與王國的關係,那麼普通人對於國債就幾乎是完全不感冒。
畢竟這一批的債券,就收益來說,對很多人而言毫無意義。
但也不是說就真沒人買,類似揚尼斯這樣的忠誠之人,以及其他信任教團的市民,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也都紛紛購買。
對於他們來說,其實已經談不上貪圖那點利息了,而是希望能夠幫助教團以及國家更進一步。
對於他們而言,已經是與第二王國休戚與共。
某種意義來講,購買國債這種行為,也確實是對耶路撒冷王國在進行支持,幫助王國度過眼下的這個難關。
不過除去海商還有揚尼斯他們購買國債之外,又有兩位在這次的國債交易裡,引人注目。
其中一位自然是伊莎貝拉,近乎是將自己所能動用的所有私產,都拿來購買了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