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這一年,蘇轍被朝廷任命為代理太尉,進爵開國。就黨執政後,司馬光主張儘數退回宋神宗時期占領西夏的城鎮,蘇軾表示支持。
但因為舊黨內部沒有達到一致認同,所以一直沒有完成交接。就在朝廷猶豫未決的時候,西夏人展開了大規模的軍事侵擾。
蘇轍則認為西夏人的進攻應該歸咎於宋朝退讓的力度不夠,割地不夠從容所致。
宋哲宗親政後,新黨重新得勢。蘇轍因為上書反對皇帝恢複新法,接連遭到貶謫。直到宋徽宗即位後,62歲的蘇轍才被複職。
一年後,蘇軾在常州去世,臨終前沒有見到自己的弟弟而十分遺憾。蘇轍知道後十分悲痛,創作了《追和歸去來辭》和《東坡先生墓誌銘》。
沒過多久,宰相蔡京重新掌權,黨錮起蘇軾這樣已經死去的人,勉強躲過一劫。像蘇轍這樣還活著的人則被朝廷連貶。蘇轍為了避禍,隻好遷居到了汝南。
66歲時,蘇轍來到永川定居。因為感慨當年元佑時期的老人已經所剩無幾,所以將自己的房屋命名為倚老齋,字號潁濱遺老。
整日讀書寫作,謝絕賓客,對時事絕口不談,將自己所有的感想都寄托到了自己的詩中。先後完成了《潁濱遺老傳》和《論語拾遺》。
公元1112年,74歲的蘇轍逝世。朝廷追贈蘇轍為端明殿學士,最後將其葬在了小峨眉山的蘇氏墓旁。
——“蘇軾其實很愛他的弟弟的,沒事就給他寫信。”
——“咳咳,主要是求救信。”
——“咋說呢,感覺跟他哥一筆,他一生好簡短啊,好像沒有經理太多的事情。”
——“確實,就蘇軾那一生,天南海北都走過了,還真沒有誰敢說比他經理豐富。”
——“唐宋八大家,蘇家占了三個,這就有點太牛了。”
【北宋戰神,以千人擊敗十萬契丹人,一口氣看懂《楊家將》楊業的傳奇一生。楊業楊家將宋朝曆史】
他是威震三關的北宋戰神,能在千軍萬馬之中斬殺敵軍主帥。僅憑幾千人便可大破遼國十萬大軍,他本人是降將,但卻滿門忠烈,留下了流傳千古的英雄傳奇。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一口氣看懂楊家將的開山人物楊業的傳奇一生。
楊業的原名本叫楊重貴,年幼時曾被北漢的開國皇帝收養,改名為劉繼業。因此,我們現在在很多電視劇中才可以看見楊繼業這個名字。
楊業讀書不多,但從小性格十分灑脫,有著一身的俠氣,十分擅長騎馬射箭。他不僅治軍有方,而且還很有智謀。在那個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楊業因為驍勇善戰而被國人起了一個綽號叫做“無敵”。
後周建立以後,本是後漢宗室的劉崇割據河東十二州自立為帝,建立了五代十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北漢。為了不被後周吞並,劉崇也向前輩學習,去找契丹人當靠山。楊業作為劉崇的得力乾將,也沒少為北漢衝鋒陷陣。
然而這個北漢皇帝卻生性無賴,並無人君之才。即便有契丹人當靠山,在麵對後周的戰鬥中也是勝少敗多。楊業在這樣一個小朝廷裡當將軍,哪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呢?
不過這時候的楊業對北漢仍是十分忠誠的,並未想過棄主投敵。事實上,他知道北漢滅亡時都不願開城投降。
不久之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麵對群雄割據的混戰局麵,趙匡胤采取先消滅南方相對弱小的藩鎮政權,再去攻打有契丹當靠山的北漢,正所謂先南後北,先易後難。
在相繼消滅了南平、後蜀之後,趙匡胤將目光放到了北漢上麵,開始禦駕親征。而此時的北漢卻正處於內訌之中,北漢皇帝見趙匡胤大軍壓境,國勢危如累卵,憂憤而死。
他的養子剛即位不久,又被權臣所殺,將北漢弄得人心惶惶,局勢變得更加動蕩。麵對大軍壓境,北漢隻好一麵向契丹求救,一麵找來楊業對抗宋軍。
楊業雖然在北漢是一員驍將,但好虎架不住群狼。楊業不僅沒有討到便宜,反而被殺了個大敗,北漢節節敗退。不久就被宋軍包圍了首都太原。
這時老天卻給了北漢一個喘息的機會。由於天氣炎熱,宋軍的士兵開始感染疾病,趙匡胤隻好下令退兵。
10年後,趙匡胤病逝,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再次率領數10萬大軍禦駕親征,兵分四路攻打太原。這一次北漢再無生機,隻好開城投降,北漢宣告滅亡。
除了幽雲十六州還在契丹人手中之外,宋朝已經統一了全國的絕大部分。楊業也跟隨雇主歸降了宋朝,恢複了原姓。
一年後,遼國發兵十萬攻打雁門關。楊業僅率領了數千騎兵繞到雁門關以北,往南突襲遼軍,與潘美前後夾擊,大敗遼兵,殺死了遼國駙馬,活捉了馬步軍總指揮。
楊業自此威名大振,契丹人但凡見到楊業的旗號便會望風而逃。自古鎮守邊疆的主將都會遭人嫉妒,楊業也不例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他的頂頭上司潘美就曾上書誹謗楊業,但宋太宗卻把這封奏章轉交給了楊業,來表示對他的信任。可這也更加劇了潘美對楊業的厭惡之心。
公元986年,北宋發動雍熙北伐,兵分三路進軍燕雲十六州。潘美擔任西路大軍的主帥,而他的副將就是楊業。
起初潘美進軍還算順利,先後攻克了寰、朔、雲、應等州。然而隨著遼國援軍相繼抵達前線,戰況發生了轉變。東路大軍因為缺乏糧草,再加上指揮不當,被遼國殺了個大敗,死傷慘重。趙光義隻好下詔讓三路大軍撤回。
然而在撤軍的路上,楊業和潘美發生了爭執。楊業主張暫避遼國鋒芒,派弓箭手埋伏在陳家峪口以逸待勞,而潘美等人卻要直接與遼軍作戰,還指責楊業看到敵人猶豫不前,懷有異心。楊業無奈隻好率兵與遼軍作戰,以此表明自己的忠誠。
遼國早就視楊業為心頭大患,見楊業出兵之後,遼軍便設下埋伏,佯裝敗退,之後伏兵四起再次發動進攻。楊業隻好退守到狼牙村。
潘美聽說楊業戰敗之後並沒有出兵援救,而是立即帶兵後退。楊業奮力交戰,從中午到傍晚終於來到了事先約定好的穀口,可潘美的部隊以為契丹軍隊已經被打敗,撤兵為了爭功竟然早已撤離了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