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傾國之力攻打洪都,意圖奪回江西,但卻再次遭到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強力阻擊。三個月後,經過充足準備,朱元璋率船隊救援南昌,並與陳友諒在鄱陽湖上決戰。
鄱陽湖水戰是中世紀最大的一場水戰。36歲的朱元璋率領101novel.com萬人與陳友諒的60萬人,利用火攻的優勢打起了消耗戰。
一開始戰局十分焦灼,但隨著風向的轉變,整個戰局也隨之改變。鄱陽湖上突然刮起了東北風,朱元璋抓住機會派敢死隊步入敵軍縱火,一時間鄱陽湖上全是火焰,把湖水映成了赤色。陳友諒在退潮時被流矢射中,一代梟雄就此落幕。
不久之後,朱元璋攻破了陳友諒的首府武昌,陳友諒之子陳理投降。一年後,朱元璋自稱吳王。為了與張士誠區分,我們將張士誠稱為東吳,將朱元璋稱為西吳。
張士誠其人精於算計,時而向元朝稱臣,時而又自立稱王。元朝對此人也是毫無辦法,隻能任由他占據著最富庶的江南割據一方。然而張士誠目光短淺,隻想在江南做土皇帝。
朱元璋手下的不少將領都折於張士誠之手,就連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也想叛逃到張士誠那裡。因此朱元璋對張士誠恨之入骨。
在消滅陳友諒的5年後,朱元璋發兵滅東吳,攻破了張士誠的首府蘇州。在押送張士誠至應天的船上,張士誠自儘身亡。
1368年,41歲的朱元璋在應天南郊稱帝,國號大明,改元洪武。同年8月,明軍攻克元朝首都大都,元順帝帶著宗室匆匆北逃,不可一世的黃金家族就這樣被趕出了中原。
經過數次北伐,明軍相繼消滅了北方的蒙元殘餘勢力,也消滅了南方的各支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統一。
但是隨著明朝統治的日益完善,政治鬥爭也越來越激烈。淮西功臣在軍中聲望太大,在地方胡作非為,使得朱元璋十分惱怒。而基層官吏的欺上瞞下、貪汙腐敗也讓出身貧寒的朱元璋痛恨不已。
朱元璋吸取了前朝宰相權力太大的教訓,逐步架空了中書省的權力。在朱元璋53歲時發生了胡惟庸案,讓他徹底廢除了宰相製度。
後世的內閣大學士雖然職能於宰相類似,但是權力遠不能與宰相相比。
為了整頓吏治風氣,朱元璋又先後發動了空印案和郭桓案,數萬名官吏被牽連其中,朝廷為之一空。
由於涉事官員太多,朝廷難以快速補充官吏,隻好讓一些罪名稍輕的人帶著鐐銬上班。然而相比之後的李善長案、藍玉案和郭桓案,這些隻能算是小打小鬨。
在明朝完成全國統一之後,淮西功臣就成了朱元璋的清洗對象。首當其衝的就是老太師李善長。在胡惟庸案的10年之後,63歲的朱元璋下旨再次追查胡惟庸案,以李善長為首的101novel.com位淮西功臣都被卷入其中。
兩年後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傷心不已,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為了給孫子鋪路,朱元璋在次年發起了藍玉案,將淮西功臣一網打儘。除此之外,軍中還有不少中低層軍官也被指控為藍玉亂黨,他們的家人或死或流,打入另冊,不得翻身。
在這樣血腥清洗之下,朱家的天下倒是穩固了,但是朱允炆的皇位卻遠沒有穩固,因為朱元璋的眾多兒子還在虎視眈眈地盯著皇位。但是朱元璋卻已經來不及再管這些了。
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享年71歲,諡號太祖,葬於明孝陵。朱元璋的一生極具爭議性,他出身低微,17歲就成為孤兒,憑借自己的才能在亂世中掃除群雄,一統天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華夏5000年曆史中,隻有劉邦可以與他相提並論。
同時他又極為殘忍狠辣,發動洪武四大案,殺得血流成河,人頭滾滾。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地工程要的何止是萬古。在朱元璋死後,明朝又會發生什麼故事呢?我們下期再看。
——“哪殘忍了,殺得都是貪官汙吏,又沒禍害百姓,殘忍個勾八。”
——“可能很多人羨慕他的劇本,可是他幼年喪父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
——“隻有朱元璋承認自己是底層出身,就這一點就很厲害了。”
——“額,其實他想認朱熹當老祖宗來著,結果離的太近了,人家家譜記載的很明確,後來乾脆就誰都不認了。”
——“出生低微不是恥辱,能屈能伸,方位丈夫。”
【天子守國門的開創者,一口氣看懂明朝皇帝朱棣朱棣明朝曆史】
他五征漠北,六下西洋,戎馬一生,開創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傳統,遷都北京,修築《永樂大典》,威德遐邇,致使四方賓服。
然而其殘忍廝殺又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的爭議。本期視頻就讓我們按照時間的順序一起走進永樂大帝朱棣的一生,看看大明王朝最鼎盛的永樂盛世。
朱棣出生在南京應天府,按照明朝官方記載,朱棣是朱元璋與馬皇後的第四個兒子。但是後世對朱棣的生母是誰頗有爭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有人說他的生母是元順帝的妃子,也有人說他的生母是一位高麗女人。但不管怎麼說,後世正史都公認朱棣是馬皇後所生的嫡子。在朱棣8歲那年,朱元璋稱帝建國,將自己的長子朱標立為皇太子,並為諸子命名。
此時的朱棣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朱元璋不僅為兒子命名,還製定了後世子孫取名的規則,每一支擬定了101novel.com字輩分,朱棣一支的字輩為“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因為朱元璋從小就過慣了苦日子,所以對幾個兒子的教育非常上心。
不僅請名師教兒子們好好讀書,還讓兒子們去老家鳳陽體察民情,憶苦思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