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其中能力出眾、脫穎而出的人,毫無疑問會被提拔為官員,甚至封爵。
這便是事實上的軍功爵製。
不過,這種事情,隻需默默推行即可,無需過多宣揚,以免引發不必要的爭論。
然而,出海的“軍功爵製”,隻能解決出海人員的官員需求問題,大明國內仍需尋找其他的用人方法。
尤其是在他掌權之後,朝廷的機構不斷擴充,官員數量也隨之大幅增加。
對此,已經有人上奏,稱朝廷官員擴充過快過多,可能會引發“冗官”的問題。朱允熥卻毫不在意。
曆史上,大宋確實存在嚴重的“冗官”問題。
但實際上,封建社會的冗官現象,並非是真正的官員冗餘,而是由於朝廷對諸多事務不聞不問,導致官員無所事事。
皇權不下縣,縣下皆自治。
如此一來,自然無需過多官員。
但權力的真空不可能長期存在,朝廷不管,地方豪紳便會占據這部分權力,進而形成了皇帝與士紳共治天下的局麵。
不過,封建社會的這套邏輯之所以存在,自有其合理性。
在農業社會,農民的生活按部就班,千古不變,確實無需國家過多乾預。
可如今的大明,正在朱允熥的大力推動下,迅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社會的基石已然悄然改變,運行邏輯也必然隨之變化。
從前國家無需過問的事務,如今卻不得不加以管理。因此,所需的官員數量自然也大幅增加。
舉孝廉和世襲選官顯然不可行,那麼科舉便成為了唯一的選擇。
自古以來,科舉通常是三年一次,被稱為“正科”。
每逢朝廷有重大慶典等特殊情況,則不受三年之限,會特彆開科考試,也稱“恩科”。
朱允熥剛登基為帝,此時額外開科取士,便是恩科。
從選拔人才的角度來看,考試製度雖有諸多不足之處,但至少相對公平公正。
而且,不管考試的內容是什麼,能夠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的人,必定不會是平庸之輩。
“準!”朱允熥大聲說道:“科舉乃國家選拔人才的大典,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朝廷要廣納天下人才為己用,就當不拘一格。”
“傳朕旨意,往後科舉改為每年一次,而非三年。”
“聖人的學問高深莫測,後世之人未必能完全領會其中的深意。”
“朝廷的科舉考試,要博采眾長、兼收並蓄,不能成為某一學派的一言堂,更不能成為其打擊異己的工具。”
科舉製度必須保留,不僅要保留,還要加以完善和發展。
三年考一次,速度太慢,吸納的人才遠遠不夠,改為一年一次才行。
其次,絕不能讓科舉成為程朱理學一家獨大的發展平台。
這也是朱允熥極為關注的一點。
方孝孺的新儒學才剛剛開始引發廣泛的討論,
絕不能因為科舉而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
此言一出,下方眾臣心中皆是一驚。
陛下此舉,影響深遠。
不過,他們的注意力大多被一年一次科舉所吸引,對於朱允熥後麵的話,並未太過在意,全然不知那才是重中之重。
在他們看來,一年一次科舉,要麼是考上後棄而不用,要麼便是朝廷的官員職位會繼續大幅擴充。
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後者的可能性顯然更大。官員人數增加,朝廷的格局必然會發生重大變化。
朱允熥又接著說道:“自朕開創科學一脈以來,學習者日益增多。”
“朕以為,治理地方,首要在於了解民情,知曉民事。通經義固然重要,但懂得實務同樣至為關鍵。”
“此次科舉,朕打算另開設醫學、農學、數學、經濟、物理等學科。”
眾人又是一陣驚愕。詹徽急忙說道:“陛下!科舉乃國家之根本,若是在科舉中加入這些考試,恐怕會動搖國本啊。”
身為讀書人,詹徽對此反應極為強烈。不僅是他,其他大臣也紛紛露出反對之色。
朱允熥輕輕一揮手,製止了詹徽接下來要說的話,說道:“這些科目,隻是作為額外加試而已,正途科舉不受影響。”
“朕決定,在金陵城創辦一所大學,名為京師大學,用以教導學生各科學問。”
“從前的正途科舉,一如既往。”
“新設各科考試中的成績優秀者,並不入朝為官,而是進入京師大學任教。”
“成績次之者,可視具體情況錄取為學員,進入京師大學讀書學習。”
“將來再根據成績優劣,分配其前往大明資產部下屬各廠工作,或派遣至地方,協助地方官工作。”
國子監一直以來都是以講授聖人經義為主。
對於興辦一所專門的科學性大學,朱允熥早已在心中謀劃許久。
隻是在此之前,各科的技術和理論發展尚不完善,創辦大學的時機尚未成熟。
如今,在大明科學院和《科學》期刊的引領下,大明的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已然到了該創辦一所大學的時候了。
聽到朱允熥這番話,在場的眾官員頓時安心了不少。
隻要原來的科舉不受影響就好。至於另外招人、設立大學之類的事,雖然眾人心中疑慮重重,但大明資產部下屬工廠確實需要人才,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大家也都沒有再表示反對。
不知不覺間,大臣們已然逐漸接受了那些工廠的存在,並在心中慢慢認可了工廠需要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管理的觀念。
見眾臣都不再說話,朱允熥也暗自鬆了口氣。
雖然他心中早已下定決心,無論大臣們是否反對,都會強力推行自己的決策。
但眾臣不反對,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
隻是,對於京師大學校長的人選,朱允熥仍有些頭疼。
這是大明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校長不僅要精通科學,還要善於協調各方關係,能夠帶領京師大學蓬勃發展。
這也就意味著這個人的身份地位不能太低。
可眼下大明朝廷內精通技術懂科學的官員寥寥無幾,思來想去,確實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
突然,朱允熥腦海中靈光一閃,忽然想起了另一件事。
“朕為儲君時,曾許下諾言,凡有攻克蒸汽機技術難關,助大明製造出可用之蒸汽機者,封國公。”
“君無戲言!”
“如今,蒸汽機已然製造完成,並在各省各縣廣泛推廣使用。這離不開眾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並非一人之功。”
“朕決定,將其中功勞最高最大之人,封為國公。其餘有功者,亦皆有封賞。”
“朕要鼓勵後人,以他們為榜樣,奮發圖強,在科學的道路上勇攀高峰。”
“傳旨,朕明日於宮內設宴,召在蒸汽機研製中有功之人前來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