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凡是能與“窮奢極欲”沾邊的,他都想體驗一番。
在他心底,時常泛起這樣的念頭:我如此拚命地當這個皇帝,倘若自己都不能享受一二,難道僅僅是為了做個無私奉獻的活菩薩,為他人謀福祉不成?
朱允熥自認還沒那般高尚的情操。
可真正君臨天下之後,他才恍然驚覺,做皇帝的樂趣壓根兒不在那些鶯鶯燕燕、美酒佳肴與瓊樓玉宇之中。
而在於真正能夠掌控乾坤,揮斥方遒,讓這朗朗乾坤都依照自己的宏偉藍圖徐徐展開。
不知不覺間,他已然沉醉其中,滿心熱忱地投身於朝政之中,渾然忘卻了疲憊為何物。
無怪乎自古想早點退休的,都是底層的牛馬。
而身居高位的官員們根本不願意退休。
哪怕八十歲,九十歲,仍然想繼續工作!
當皇帝亦是如此。
每日裡審閱奏章、處理國事,不僅不覺得辛苦,反而愈發興致盎然,恨不能日夜不休地操勞下去。
權力比美色更讓人著迷!
也正因要處理的政務堆積如山,他才許久未曾關注這些《科學》期刊了。
今日趁著在科學館設宴的契機,他才得空再翻一下期刊。
這不看不要緊,一看之下,朱允熥登時愣住了。
隻見那《數學》期刊之上刊載的數學題,彎彎繞繞,錯綜複雜,他瞪大了眼睛,竟是一頭霧水,全然看不懂。
再把目光投向《物理》期刊,更是傻眼。
明明開篇寫著的還是自己給出的三大定律,可後續的推導論證、實際運用,複雜得如同亂麻一般。
連他這個“始作俑者”都看得雲裡霧裡。
朱允熥不禁陷入了回憶之中,想起前世念大學時,同窗好友之間時常相互調侃的一句話:咱們如今所學的數學知識,放到人類曆史的長河裡,那可都是幾百年前的老古董了。
彼時,他閒來無事,心血來潮去翻看那本赫赫有名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卻未曾料到,書中諸多內容晦澀難懂,尤其是有些數學題目,牛爵爺竟畫了二十幾條輔助線來解題,看得他腦袋嗡嗡作響。
要知道,當年自己念書的時候,做幾何題但凡要畫上三條以上的輔助線,便已然覺得頭疼欲裂。
更彆提這二十幾條了。
光瞧一眼都覺得頭暈目眩。
如今倒好,《科學》期刊麾下的《數學》期刊裡,那些數學題動輒便用上十幾條輔助線,這怎能不讓他驚愕萬分?
朱允熥呆坐在那裡,半晌都回不過神來。
其實細細想來,這也怨不得他如此失態。長久以來,世人大多小瞧了中國古代的數學與物理水平。
誠然,在古代,絕大多數人的數學造詣確實淺薄。
一個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後世普通人,便能在知識層麵輕鬆碾壓古代的絕大多數人。
哪怕是那些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也不例外。
可數學這門學科頗為奇特,它對個人的天分要求極高。
在古代,雖說整體水平參差不齊,但也不乏個彆驚才絕豔之輩。
那些古代頂尖的數學家,僅憑自身超凡的數學天分與敏銳的直覺,哪怕不借助後世諸多先進的數學工具,應對起後世的普通數學題來,也是遊刃有餘,能將許多普通人遠遠甩在身後。
自朱允熥創辦《科學》期刊,開設《數學》專刊,將後世的數學思想與精妙工具引入大明之後,無疑像是為這些潛藏的數學天才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豁然開朗間,極大地拓寬了他們的思維邊界與視野廣度。
在這全新知識的滋養下,他們仿若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迅速茁壯成長,儘情施展著自己的才華,很快便將大明的數學水平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物理領域亦是這般情形。
當初朱允熥提出的三大定律,在眾人眼中,仿若鏡花水月,大多數人都不明就裡,無從下手。
但大明疆域遼闊,人才濟濟,總有那麼幾個獨具慧眼的特殊天才,能從這三大定律中洞察到全新的知識寶藏,並巧妙地將其運用到實際工程之中。
“文元柳?”朱允熥的目光牢牢鎖定在《物理》期刊上一篇文章的作者署名處。
這篇文章深入淺出,以三大定律為基石,巧妙地解決了一個棘手的實際工程問題。
文中論述鞭辟入裡,邏輯嚴謹。
即便是放到後世,那也稱得上是相關專業研究生的上乘之作了,看得朱允熥不禁嘖嘖稱奇。
“好似科學院與資產部呈上來的名單裡,此人在蒸汽機製造一事中,功勳卓著,排名第一,果真是有真才實學啊!”
朱允熥暗自驚歎不已。
原本,對於冊封國公一事,他心中滿是疑慮。
國公之位,位高權重,非同小可。
若是此刻輕易將這等高位封賞出去,日後再有大功之人,又該以何封賞呢?
可話已出口,君無戲言,他又怎能食言而肥?
無奈之下,也隻能按約封賞。
如今看來,倘若這人當真有這般本事,封他一個國公之位,倒也可行。
畢竟,當下大明的科學技術才剛剛起步,正急需一個標杆式的領軍人物,為天下人樹立一麵奮進的旗幟,成為眾人競相追逐的榜樣。
這般人物,朝廷給予高官厚祿,也是理所應當。
“科學的發展,遠比我預想中的還要迅猛。”
朱允熥合上期刊,不禁感慨萬千。
回首曆史,科學技術的發展進程仿若蝸牛爬行,緩慢而艱難,往往耗費十幾年甚至數十年光陰,才能取得一星半點的進步。
這種僵局,一直持續到工業革命的烽火點燃,才得以徹底扭轉。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科技仿若沉睡已久的雄獅,猛然蘇醒,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
待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席卷而來,更是呈燎原之勢,迅猛得讓人目不暇接。
如今細細想來,彼時科技進步緩慢,根源便在於社會缺乏有效的催化機製。
各國對科技重視不足,大多依賴自然無序發展的資本主義模式,任其自生自滅。
而如今的大明則截然不同,有他高瞻遠矚,指明前行方向;有成熟完備的科研激勵機製;有專業權威的期刊作為交流平台;還有專精尖的研究機構彙聚各方人才……
這一切,如同為大明的科技發展插上了矯健的翅膀,使其騰飛的速度遠超自然發展狀態下的百倍、千倍乃至萬倍。
可不是嘛!
工業革命帶來的,不正是科技發展環境的改天換地嗎?
單從智商層麵考量,幾千年前的人與後世之人又能有多大差彆呢?
放在物種進化的漫漫征程中,這點時間間隔簡直微不足道。
可人類的科技發展成果,卻在短短一兩百年間,實現了對過去幾千年總和的超越。
究其根本,不正是因為發展環境的變革嗎?
而他對大明科技環境的重塑,相較於曆史上的工業革命時期,更為迅猛,也更為徹底。
如此看來,大明的科學技術一飛衝天,自是水到渠成之事。
很快,朱允熥心中的疑慮與擔憂便煙消雲散。
“既然已然發展到這般境地,那我不妨再添一把旺火,助其燒得更旺。”
他目光灼灼,仿若看到了大明科技光芒萬丈的未來。
“定要讓大明的科技,真正邁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言罷,他提起筆來,飽蘸墨汁,在麵前的紙張上,筆走龍蛇地寫下了“微積分”三個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