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這個問題前,先解釋另一個小問題。
有書友質疑戰時配給製度的合理性,這是曆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我手上有一本書,美國作家寫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
資本家囤積物資賺錢也是真的。
一戰時英、法、德,都有詳細的記載戰時配給製度,二戰英、德也有戰時配給製度,尤其被德國潛艇封鎖的英國。
我想補充的是,戰時特殊時期所有人都處於恐慌狀態,這時市場自我調節功能已經失效,許多事隻能依靠國家強製執行並分配才能保證秩序。
就像口罩時期一樣,戰爭時期也不會例外。
我們當然不能因為古時某次變法失敗就徹底否定“配給製”並斷言它不合理,事實是戰時配給製幫助許多國家渡過了難關。
……
言歸正傳,說回“脫穿”。
首先是製作“脫穿”這種箭形長杆彈的工藝問題。
許多書友斷言一戰時無法造出“脫穿”。
然而事實卻是,一戰暴發前就有成熟的鎢合金炮彈,隻不過當時是用在海軍上的,大口徑鎢合金穿甲彈用來擊穿敵人戰列艦。
等到一戰陸地上出現坦克時,陸軍馬上就普及了鎢合金穿甲彈,因為有成熟的技術,隻需移植就行。
因此,一戰是鎢合金穿甲彈大規模普及的時期。
而“脫穿”恰恰就是用鎢合金製作的(絕大多數國家),隻有美國是選擇廉價但有輻射的貧鈾彈,那會對坦克炮造成不可逆的輻射傷害,但我們都知道,資本家才不會在乎這個。
因此,一戰時期製作“脫穿”不存在工藝和技術不足的問題,純粹是沒想到,相當長一段時間坦克炮都在使用線膛炮。
……
接著是重點,有些書友認為一戰時期無法造出發射“脫穿”的滑膛炮。
抱著這種想法的書友我認為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現代滑膛炮是高科技的表現,全球隻是3.5個國家擁有相關技術。
中、俄、德。
還有半個國家是美國,他獲得德國的授權掌握相關技術能生產自己的坦克炮。
其它所有國家都無法生產,歐洲包括日、韓在內用的都是德國授權的滑膛炮或直接購買。
常理而言,到了現代隻有3.5個國家掌握相關技術,能美國都要學習,一戰時怎麼可能發展出能發射“脫穿”的滑膛炮?
這就要說說現代難倒一大片國家的兩項關鍵技術了:電渣重熔和單壁自緊。
以下括號內的內容不看也可以,是介紹這兩項技術的作用,不影響判斷。但小作者建議書友們看,因為中國早已成為世界頂尖,而網絡上卻有許多公知叫囂“中國坦克炮不行”。
(電渣重熔。
簡單的說就是用高壓電將炮鋼重新熔解一遍,讓它整體更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