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炮要承受很高的膛壓,如果鋼質密度不均勻,密度大的部分就相當一塊“雜質”,劇烈震動後會以“雜質”為中心在周圍產生細小的裂紋。
隨著一次又一次開火,這裂紋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最後炸膛。
單壁自緊。
火炮炮管是有厚度的,在承受膛壓以及受熱膨脹時,內圈受熱更多膨脹更大,外圈受熱慢而少,膨脹小。
另外還有角度的因素:即便是同樣受熱,內層炮管隻擴張一點點,外層炮管也需要擴張更多才能與其適應。
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可以這樣想,相同的角度對應的內圓和外圓的弧長是不一樣的,內圓隻要膨脹一點點,就會將外圓撐開撐裂。
單壁自緊技術就是解決這個問題,它讓炮管內外密度不一樣,使它由外往內自緊。
於是,當開火及炮管受熱膨脹時,就會與“自緊”抵消掉一部分擴張力,使炮管不易炸膛增加其壽命。
)
這兩項技術說起來簡單,真正做到的全球隻有3.5家,鬼子多次希望能自研但最終都以炸膛告終。
但為什麼這種滑膛炮一戰時就能有?
綜上所述,這兩項技術是為了減少炸膛提升壽命用的,與能不能打沒有關係。
更何況……
坦克炮和坦克裝甲是一“矛”一“盾”。
當“盾”更厚時,“矛”的力量才需要更大。
現代的坦克等效裝甲厚度動不動幾百甚至上千毫米。
要“戳穿”這麼厚的“盾”,就必須加強“矛”的力量。
而要加強“矛”的力量,就必須增加發射藥,炮管就會承受更大的膛壓,就更容易炸膛,壽命就更短。
於是……
“脫穿”是在二戰時期發明的,1941年英國首先研發並使用,當時的“脫穿”和滑膛炮談不上任何工藝和先進的科技。
(上圖左2為1941年英國發明的“脫穿”)
(上圖為1941年發射“脫穿”的17磅炮,發射“脫穿”時,5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187MM裝甲,1000米距離可以擊穿170MM裝甲,哪怕到了2000米距離,穿深依舊有135MM)
最後做個總結:
現代需要擊穿上千毫米裝甲的“脫穿”,才需要先進的技術支撐,才需要“電渣重熔”、“單壁自緊”。
二戰時對付的隻是“虎式”或“虎王”,使用普通滑膛炮+鎢合金脫穿就足夠了。
一戰時對付十幾、幾十毫米的裝甲……還需要擔心工藝不夠生產不出來?
對付更弱的“盾”,需要的“矛”當然也不會有那麼高的要求!(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