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負了大魏也無甚大礙,待我歸來自能清算功過。”
李思心情複雜之餘打開了一口紫檀木匣,從中取出一枚略顯陳舊的印璽摩挲輕拂。
其上有字樣篆刻,謂曰護國公李。
“太祖啊,此事我也不知該如何做了,就交給大魏的年輕人去抉擇吧。
他若有私心,我便借他私心為清源道建一支脈,好如門閥士族般留個傳承退路。
他若無私,合該我大魏再近一步,以武護國、以道布國,當有威臨天下之日。”
下定決心後,李思將魏太祖親手篆刻的護國公印放回匣中。
他準備做一次無為道人,等周元抉擇因果。
李思心中有多種取舍自然糾結無措,周元卻沒有這種困擾。
對他而言,言明掌門之事利大於弊。
如此一來,他將能撬動更多大魏國力,身份職位再次增長的同時,也有可能進入大魏的決策層。
唯一的壞處是身份再次變化後,大魏朝堂必然改變對他的看法,多半會從少年英傑變為傳國之寶。
那時他再想以身犯危探索秘境,定會遭到層層阻礙,乃至由武轉文,逐步卸下軍職接任治理之位。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等儲君岐王繼位時,九卿重臣中必會有他一席之地。
這種待遇絕不誇張,因為他的價值已超越了探索秘境,成為了國朝穩定傳承的根本之一。
他多活一日,便能為大魏教導幾位清源道人;他一旦離世,大魏便沒了求法捷徑。
畢竟道法也好武學也罷,越是高深越難以入門,他卻能直接傳法一蹴而就。
“無憂之地不足為奇,引大魏兵將介入也沒什麼。
索性我無法時時監控無憂地,玄水謀士也未必可靠,不若引大魏入場協調督導。”
“隻是如此一來,逸島之國八月八動亂之事定多變數。
叛亂者與國君或許都不會是勝者,大魏反倒能趁機增加一州之地。”
即便這一州之地需要大魏自己去取,周元的傳法、通路之功也會是國朝首功,封侯晉位不在話下。
周元隻希望九卿重臣考慮到他年少尚武,不要為了過分保護,將他封到逸島之國做逸州都督或刺史之位。
否則他就要費儘心思尋幾位治理賢才,輔助他處理一州瑣事了。
畢竟大魏隻能配置各類屬官,並不會為督鎮者配備幕僚團。
當周元退出清源秘境回到顯真殿時,李思早已驅散殿中道人等待多時。
“道兄,你可去了那蓋原城,不知其風貌如何?”
“倒是趁機看了一眼,當真是富庶之地、有臨海奇觀,若是隱居修道當是一好去處。”
“那便恭喜道兄了,不知道兄有何教我,是要隱修傳教、還是要廣納天下人。”
“傳教傳法自然要籠絡天下英才,掌教可有空閒,不若陪我下山歸京。”
李思聞言先是一愣,隨後釋懷一笑。
天賜大魏明珠出海,原非獨自高懸於天,而是光照紅塵人世。
“將軍高義,李思拜服,恰少年興國,賜我大魏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