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揮斥方遒,劉封布計戰張郃(6K)_三國:我不是劉封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 三國:我不是劉封 > 第144章 揮斥方遒,劉封布計戰張郃(6K)

第144章 揮斥方遒,劉封布計戰張郃(6K)(1 / 2)

“漢狗可恨!“

看著滿地的狼藉和傷亡,楊秋忿忿不平。

不論是漢軍守山時的頑強,還是撤軍時的果斷,都讓楊秋又氣又無奈。

漢軍表現得越好,就越反襯出楊秋的無能。

當初大言不慚的喊著要破寨,更是聲稱“如不勝,請斬某頭”,結果表現卻是平平,讓楊秋如何能甘心?

而在一旁。

不同於楊秋的原地憤恨,郭淮卻是在細細的詢問斥候。

在發現漢軍有撤軍的跡象後,郭淮就派斥候登高去數漢軍的旌旗人數。

而結果。

也正如郭淮的猜測!

根據斥候的反饋,光是兩個山頭出現的漢軍,就遠超千人!

在詢問了斥候後,郭淮又去盤問沒來得及跑掉的漢兵俘虜,根據漢兵俘虜口中的描述,再次證實了心中的猜測。

待回到營中後。

郭淮向張郃詳細的彙報了今日設伏和攻寨前後探得的情報以及對戰場局勢的猜測。

張郃對郭淮是很信任的。

亦或者說:張郃能當上左將軍,郭淮是功不可沒的。

昔日夏侯淵被斬,魏軍新失主帥,儘皆惶惶。

時任軍中司馬的郭淮和督軍杜襲收斂散卒,號令諸軍稱:張郃是大魏名將,素為劉備忌憚,隻有張郃能退劉備。

當時的張郃職僅為蕩寇將軍!

豪門出身的郭淮,在審時度勢上有超乎常人的判斷。

如今亦是如此。

即便是對郭淮極度不服的楊秋,此刻也在認真思考郭淮收集的情報以及對戰場局勢的猜測。

對郭淮不爽歸不爽,楊秋在關中戰場廝殺了幾十年,眼光毒辣,對郭淮猜測的正確與否也是能看明白的。

隻是在看明白後,楊秋心中又頗不耐煩。

“若如此,劉封豈不是將大半的兵力都調到丹水城來了?南鄉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夏侯尚和徐晃連城都不敢出了嗎?”

夏侯尚和徐晃被堵在南鄉,關中援軍又被堵在丹水。

劉封以寡敵眾,優勢在他?

這樣的結果,讓楊秋很難接受!

換而言之:楊秋覺得自己又被小覷了。

郭淮看了一眼低頭沉吟的張郃,又提出了猜想:“不論劉封如何調兵遣將,他的總兵力是不變的。丹水的兵力調多了,南鄉的兵力就會變少。

征南將軍和右將軍也非庸人,或許短時間內會忌憚劉封是在用疑兵之計而不敢輕易出城,但時間一久定也能覺察到劉封的劣勢。

我以為:可在此養精蓄銳,同時派兵去周圍鄉亭征用糧草,以待征西將軍大軍到來。

屆時糧足兵穩,就可強攻漢軍在丹水的城寨,配合南鄉的征南將軍和右將軍,前後夾擊,就可勢如破竹。”

郭淮再次提出了穩健的策略。

這次楊秋沒有再反駁。

今日的攻寨讓楊秋看到了漢軍的頑強,也看到了漢軍的軍力不弱於己方。

不能搶到功勞,楊秋也不願再去勞累攻寨。

見楊秋低頭不吱聲,張郃遂有了決斷:“郭護軍所言在理,漢軍憑借險地固守,急切難進。交戰難以獲勝,不戰會受責罰;軍中糧草,也難以支撐我等與漢軍長久對峙。

我也正有意讓大軍暫時停止前進,養精蓄銳。”

頓了頓。

張郃又道:“然而我等既為先鋒,也不可一味避戰。我有意再分一軍,渡丹水尋小徑偷往南鄉城,先與南鄉城的征南將軍和右將軍取得聯係,不知楊將軍和郭護軍,誰願前往?”

張郃依舊很精。

未戰先料敗,根據己方存在的劣勢采納郭淮的提議。

同時。

為了避免被曹真責罰,張郃又決定分兵渡河去南鄉。

配合先前給曹真的去信,張郃的人設就會變成積極求戰又不失智慧的先鋒大將。

張郃不是關中的主將,犯不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去搏命。

功勞是曹真的,命是自己的。

郭淮和楊秋皆未開口。

郭淮是不想去,楊秋是想去又擔心再次被郭淮分功。

見狀。

張郃的目光看向楊秋:“楊將軍,我分你一千兵馬,你可敢渡河尋徑前往?若你功成,此戰我當表你為首功!”

郭淮要留在身邊商討軍情,楊秋勇猛能搏命,誰最適合渡河繞擊,張郃看得很清楚。

再將首功許諾給楊秋,足以調動楊秋的積極性。

如預料。

聽到“首功”二字,楊秋立馬興奮起來了。

今日請命攻寨,求的也是軍功。

結果攻寨不順,功勞還讓郭淮給分了一半,楊秋心底也憋著氣。

現在渡河尋徑去南鄉城就是首功,還沒郭淮分功,如此機會,楊秋自然是不會謙讓的。

“願遵左將軍令!”

楊秋興奮領命,隨後自去周圍鄉亭尋渡河的船隻;郭淮則是留在了帳中,繼續與張郃商討應對。

丹水城內。

劉封也陸續收到了第一營和第二營傳回來的情報。

對於寇安國沒能守住一日這個結果,劉封早有預料,並未感到吃驚。

依山險設五營,本意就是拖。

在知道己方將士能力的情況下,能拖多久取決於對方將士的智勇水平。

劉封也會根據寇安國守寨的時間來加深對這支從關中遠道而來的偽魏將士的判斷。

張郃是成名宿將。

就如張郃不敢小覷劉封一樣,劉封也不敢小覷張郃。

到了這個層次的,決定勝負的往往都在於細節。

故而。

在聽到張郃攻下第一營後選擇了固寨自守,劉封加派了斥候的探查力度。

當雙方陷入正麵戰場的僵持模式後,斥候的作用就會變得極為明顯。

如不能提前覺察到對方的動作,就容易被誑騙而錯失良機。

一連三日。

張郃除了四處搜刮糧食外,沒有再表現出任何的攻寨意圖。

李輔派人請命:是撤回到第三營還是從第三營運糧到第二營。

隻因李輔認為:張郃如今按兵不動,撤回到第三營會讓張郃看破第二營的虛實,從第三營運糧到第二營又會打亂劉封最初的部署,故而遲疑不決。

劉封則派人傳令:按計劃行事。

郭淮再次有了判斷:“漢軍撤兵,或是在試探我軍反應。我以為,應當以步步為營之計,搶占漢軍山頭。漢軍不退,我軍不退,漢軍若退,我軍搶山。以免被漢軍覺察到楊將軍的行蹤。”

張郃也深知。

援軍遠道而來,開頭幾日不動可以理解為是在養精蓄銳,一直不動那就明顯有陰謀詭計了。

想到這。

張郃毫不猶豫的派郭淮搶占了劉封的第二營,又依托第二營擴大營寨規模,多立旌旗。

與此同時。

張郃又派軍中驍校去劉封的第三營假裝搦戰。

不打,裝要打。

以此為詭術。

看著山下耀武揚威的魏軍驍校,寇安國、鄧賢、羋突通、北史那、劉慶之、劉長恭皆是氣得想下山,唯有李輔再次勸住了眾人。

“我等依山險而守,以營中存糧,足可再守上五日,又何必冒險?隻需每日將戰報送回丹水城,聽殿下決斷即可。”

李輔自知才能不如張郃,隻想求穩。

劉封在設五營時都將具體的應對細節告知了眾人,隻要不違劉封的軍令,栓條狗都不會影響大局。

若因小利而下山與魏軍驍校爭鋒,贏了則罷,輸了就會令三軍折銳,直接影響後續的防守。

如李輔所言。

在得到第三營送回來的戰報後,劉封不僅沒有允許眾人下山,反而下令將第一營和第三營的兵馬以及部分糧食都撤回第五營,隻留李輔和鄧賢率第二營的兵馬在第三營駐守。

書佐樊成頓感疑惑:“魏軍這幾日得到了休整,隨時都可能強攻第三營;殿下不增兵反而減兵,請恕末將愚鈍,不知殿下深意。”

劉封有意培養樊成,遂向樊成剝析道:“張郃強攻第一營,意在試探孤的軍力。

麵對第二營時又按兵不動、四處搜刮糧食,明麵上是在養精蓄銳、囤積糧草,暗地裡或是想分兵走小徑;搶占第二營山頭後又忽然搦戰第三營,孤料其是想掩護偏軍。

丹水城以及城外五營是守不住的,孤在丹水城的目的也並非要守城,隻是在拖延張郃與夏侯尚徐晃合兵的時間。

既然張郃不打裝要打,那孤就投桃報李,能打裝不能打,都是詭術,就看誰能騙得過誰了。”

樊成恍然。

第三營的減兵,並未瞞過張郃的探子。

如劉封所言一般,不論是張郃不打裝要打,還是劉封能打裝不能打,都是詭術。

所謂詭術,就是會讓人起疑心。

若是張郃個人碰見詭術,直接蠻力就破了,在絕對的力量麵前一切裡胡哨的詭計都是紙老虎。

可如今張郃是三軍主將,萬餘將士的性命擔在肩頭,又沒有絕對的力量,是不敢輕易的變動的。

麵對詭術,最穩妥的就是以不變應萬變。

不管對手如何裡胡哨,我隻需按照原計劃穩步推進。

這便是劉封回敬詭術的用意。

除此外。

劉封又傳令在第五營養精蓄銳的王平、劉道濟引本營千人南下,丹水到塢堡間有幾條小徑,劉封閉著眼睛都能在地圖上畫出來。

事實也如劉封預料。

即便明知道漢軍減兵了,魏軍依舊選擇的是搦戰而非強攻。

小徑。

楊秋引兵渡河涉水,繞過丹水城,踏上了通往南鄉城的小徑。

“這次沒了郭淮搶我功勞,破賊首功非我莫屬!”楊秋暗暗有些得意。

作為降將,楊秋能列在《魏公卿將軍上尊號奏》中排名第八位,靠的不是家世也不完全是能力,更多的是敢打敢拚以及對曹丕的忠誠!亦或者說:降將想獲得功勳,就必然要比旁人更懂得拚命。


最新小说: 暗戀他的第十一年春 萬界入侵,開局摸屍劍仙天賦 逆天醫王 讓你當書童,你替少爺科舉中狀元 都市第一至尊 傅總彆跪了,夫人直播閃婚了 我在日本獨自修行 李雲龍亮劍北宋 風靈月影,從我的世界開始 男科誤診,我竟嫁給了京圈太子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