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漢魏罷兵,劉備入長安祭祖(6k)_三國:我不是劉封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 三國:我不是劉封 > 第193章 漢魏罷兵,劉備入長安祭祖(6k)

第193章 漢魏罷兵,劉備入長安祭祖(6k)(2 / 2)

越來越強的劉備,越來越弱的孫權,諸事纏身的曹丕,也讓曹彰“幸運”的躲開了“暴斃”的災禍。

見夏侯尚懷念曹彰,徐晃閉口不語。

曹魏宗室內部的事,夏侯尚可以議論,徐晃可沒這個資格摻和。

等夏侯尚怒氣漸消後,徐晃才徐徐開口:“陛下既已決定撤兵,我等遵詔即可,將軍可先行,我引兵斷後。”

事已至此。

再氣也無可奈何。

夏侯尚歎氣。

於城中張貼告示。

曹丕這次沒有用強行遷走宛城全部士民的方式。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劉備在城外虎視眈眈,強遷士民那就是在給自己尋不痛快。

萬一劉備來一句“曹賊禍民,眾將隨朕擊之”,這出兵理由也有了:不是劉備不守信用,是你曹丕的部下害民啊!

故而。

曹丕這次隻讓夏侯尚和徐晃,張貼告示,讓宛城士民自願離開。

雖然不是人人都願意跟著曹丕,但也不是人人都願意跟著劉備。

不外乎。

利益所趨,各有選擇罷了。

劉備也沒阻攔宛城的士民,願從漢者自然會從漢,不願從漢者勉強也無用,反而還會壞了名聲。

數日後。

劉備軍入宛城。

曆經戰亂的宛城,城內的士民其實並不多。

幾年前侯音叛亂,就被曹仁來了一次報複性的“屠殺”鎮壓。

多為諸縣強搶入內的士民、流民、散戶等等。

夏侯尚和徐晃離開宛城時又帶走了一批不願留下來的,整個宛城留下來的士民滿打滿算也不到兩千人。

要知道。

昔日天下未亂時,南陽人口五十二萬戶,兩百多萬人,宛城又曾為郡治,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少說也得有十萬人。

後因黃巾之亂以及袁術、孫堅、劉表、曹操反複爭奪而逐漸衰落,到了現在,竟湊不到兩千人,大半還是老弱病殘!

衰敗如斯,令劉備也不由歎息。

曹操曾有句“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有的人說是曹操在感慨世道艱難,也有的人說曹操是在為“傑作”而自嘉。

不論是何種看法,都描繪出了戰亂時代的殘酷。

曹丕舍得放棄宛城,其實也有這個原因。

隻要徐晃夏侯尚等人撤回來了,丟個宛城也不會傷筋動骨。

由於宛城過於衰敗。

劉備並未在宛城留太多人。

仔細斟酌後,劉備改襄陽太守趙雲為南陽太守,引兵兩千,暫治宛城。

原本劉備是想留張飛的,考慮到張飛不恤小人的秉性,未必會善待因戰亂而受苦的百姓,斟酌後改為趙雲。

為協助趙雲治理南陽諸縣,劉備又自襄陽和新城抽調了部分官吏暫入宛城。

隨後。

劉備將大軍撤回了襄陽,以減少糧食和役夫壓力。

等處理了一應雜事後。

劉備這才帶著白毦兵,走武關前往長安。

雖然以目前的局勢,長安不適合遷為都城,但長安作為漢室舊都,劉備這個新天子自然也得去一趟舊都的。

遷都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政治需要,還有經濟需求和軍事需求。

遷都長安,能提高劉備的政治聲望。

然而以關中地區的目前的人口,養不起眾多的官吏和將士。

再加上潼關還在曹丕手中,潼關距離長安又不遠,都城整天被盯著,三天兩頭的被曹魏引兵來襲,也是有損威望的。

故而。

劉備的都城依舊隻能暫時放在江陵。

也隻有江陵,目前能同時滿足劉備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需求。

這次去長安。

劉備其實也要去與劉封劉禪諸葛亮法正商議,誰來坐鎮長安。

如無意外。

劉封是坐鎮長安的最佳人選。

昔日在封劉封為王的時候,劉備都是想封劉封為秦王的。

用意在於:今後滅魏興漢後,由劉禪為天子入洛陽中樞,撫關東諸士和諸州百姓;由劉封為秦王入長安,鎮草原諸部和西域諸戎。兄弟二人,一人撫內,一人鎮外,則可令天下長治久安。

隻不過這個提議被反對了,才改成燕王。

說是燕王,其實劉封連封地都沒有。

幽燕之地還在曹丕手中,劉封還得先去打回來。

到了五月底。

走了大半個月的劉備,也在燥熱天來臨前,抵達了長安城。

暮春的風裹挾著渭水的潮氣拂麵而來,看著漢室舊都,劉備難掩激動。

誰能想到:昔日在涿縣織席販履的漢室後裔劉備,竟然能以天子的身份踏足漢室舊都?

六十餘年。

劉備在幽、冀、青、兗、徐、豫、荊、揚、益都留過足跡。

頭一回踏上關中,登臨長安!

長安城門口。

劉封劉禪兄弟,以及諸葛亮法正早已經引了城中官吏出迎。

原本劉封是在長安北跟池陽的曹真對峙,聽聞劉備即將抵達長安後,留李平王平駐守後,快騎而回。

讓劉備登臨長安,原本也是劉封奇襲關中的計劃之一。

劉備年齡大了,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個年頭。

讓劉備看到天下一統,可能性太低。

讓劉備登臨長安,為臣為子,劉封都儘到了最大的努力了。

“兒臣能奪取長安,皆是太子在隴右牽製曹真張郃等人之功,父皇理當重賞太子。”

劉封開口一句,就將功勞讓給了劉禪。

劉禪聽得有些慌,連忙擺手:“父皇莫聽兄長的,能破長安,都是兄長以及眾文武之功,兒臣全程都沒儘什麼力。”

劉封又道:“太子過謙了。太子乃是儲君,隻需統率文武,讓文武各效其命就可以了,豈能用論文武之功的方式來論太子之功?”

劉禪堅持道:“父皇,此戰兄長屢涉險地,才奪下長安。理當論兄長大功,兒臣豈能搶功?”

劉備見劉封劉禪相互謙讓,更是欣慰,這一路走來的疲倦仿佛都融化了:“太子仁心,燕王驍勇,又都有謙厚之心,實乃朕人生大幸啊。不用再爭讓了,眾人的功勞,朕都一一嘉獎,不會遺漏的。”

隨後。

劉備又與諸葛亮、法正等人攀談,其樂融融。

聊到最後。

諸葛亮提及祭祖之事。

“祭祖一應禮儀所需,皆已準備妥當,賴太常也於前日先一步抵達了長安。陛下可在偏殿獨居三日,齋戒茹素、沐浴更衣,以示對先祖虔敬。”

賴太常即賴恭,執掌宗廟禮儀。

諸葛亮早料劉備會來長安,遂提前派人安排好了諸事。

長安畢竟是舊都,有提高劉備政治聲望的機會自然也是不能放過的。

對於諸葛亮的安排,劉備也欣然同意。

來了長安,若不祭祖又如何好意思自稱中山靖王一脈之後?

三日後。

太常賴恭率禮官於高廟設玄酒、太牢,列五穀玉帛於青銅俎案,庭中樹漢室赤旗十二麵。

寅時初刻,長安晨霧未散。

劉備著冕服,持玉圭,緩步登階。

身後劉封劉禪,左右相隨。

諸葛亮、法正則引率文武隨行其後。

威嚴莊重的氣氛下。

劉備親燃沉香,跪獻青銅斝酒於劉邦神主前,主持祭祀的太祝官高呼“興複炎漢,祚延萬年“。

隨後。

劉封以宗室長兄的身份,獻炙鹿肉,鐘磬齊鳴九響,象征高祖定鼎九州。

再後。

劉禪依嫡嗣禮獻稻粱,鼓樂奏《大風》之章,百僚伏地三稽首。

此為三獻之禮,劉備為初獻,劉封為亞獻,劉禪為終獻,既是祭祖,亦是對祖立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三獻之後。

劉備父子跪叩於劉邦神主前,諸葛亮以丞相身份,宣讀祭文。

大意就是:

章武四年五月,孝孫嗣皇帝劉備,昭告高祖。

先敬劉邦“赫赫炎漢,龍興沛豐。白蛇既斬,赤幟乃揚。三章約法,九垓歸王。四百載祚,德被八荒。”

再論時事“王莽篡逆,神器蒙塵。光武中興,再續炎精。詎料桓靈,閹豎亂政。黃巾蜂起,社稷將傾。”

後提自己“備本支庶,涿郡織席。每思高皇,涕泗沾衣。提劍誅賊,誓清寰宇。荊益既得,漢中克取。”

又提劉封劉禪“今賴皇靈,終破長安,封兒驍勇,禪兒仁心。逆丕鼠竄,舊都重光。太廟複見,赤霄再芒。”

最後立誓“敢祈列祖,陰騭相佑。誅儘國賊,還於洛陽。複我疆土,正我衣冠。辱漢之恨,終當雪償!”

祭文懇切,諸葛亮誦讀之聲亦是鏗鏘有力,抑揚頓挫。

不論是劉備父子,還是賴恭、法正等祭禮上的官吏,皆是聽得精神大振,仿佛體內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在燃燒。

祭畢。

劉備再拜而泣:“不肖子孫,必不負高皇帝斬蛇之誌。”

就在此時。

忽有晨光穿雲照於祭壇,眾人皆睹赤虹貫日之異象。

諸葛亮更是慨然長揖:“此高祖顯聖,漢祚當興之兆!“

劉封也忍不住暗暗驚歎。

雖說顯聖之言是虛詞,但能掐準時間在祭文念完的時候,恰巧讓晨光照到祭壇上,這其中涉及的天文、地理、數學等知識也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

不過。

劉封也不會傻到在這個時候搞什麼“科學”。

更何況。

劉封覺醒記憶,本身就不科學!

連老牛都去研究玄學了。

當即。

劉封向劉禪示意。

劉禪會意,與劉封一同起身,齊聲大呼“高祖顯聖,漢祚當興”!

劉備也隨之起身,向著祭禮眾人高呼:“高祖顯聖,漢祚當興”!

刹那間。

下方齊呼聲聲震耳,如貫雲霄!

 本章完


最新小说: 太子總覺得我貪圖他美色 快穿:嬌氣,但被大佬們追著寵 夢幻西洲 讓你講故事,沒讓你說犯罪經曆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棄少當道 人前小白花,偏執季總對她上癮 上交犯罪預警係統,我帶飛祖國 張九陽 揀個神爐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