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回答頗為無奈——目前陸軍上層對裝甲部隊的運用方式分為兩大流派,難分勝負,教材在敲定之前自然無法更新。
“老師!等等!”
等下課以後商克找到了教授,向他索要兩大流派的戰術草案。
這種粗糙不完善的東西沒什麼可藏著掖著的,況且本來就會作為以後討論課的內容,因此商克很順利的就拿到了一本小冊子。
他發現本國陸軍爭執不下的兩個流派其實就是步兵戰車派和騎兵戰車派。
前者將坦克視作可以移動的火力點,堅持步兵至上,主張讓坦克作為步兵部隊進攻時的支援兵器。
後者將坦克視作具備強大攻擊力的機動力量,因而是騎兵的上位替代,主張讓坦克集群尋機突襲薄弱之處。
商克返回宿舍後仔細看完了小冊子,評價道:“非常好,全錯。”
不論是步兵戰車流派還是騎兵戰車流派,坦克的設計思路和運用思路都會逐漸向曆史上大戰初期的蘇軍和法軍那樣演化。
集中運用快速騎兵坦克(BT7或索瑪S35),缺乏步兵配合,即使達成突破也無法鞏固成果。
分散運用慢速步兵坦克(T35或雷諾R35),缺乏機動性,遇到積極主動的敵人就會焦頭爛額。
隻能說不愧是新生兵種,探索階段想找對門路真不容易。
原位麵曆史上,大戰初期這麼多列強隻有德軍選對了發展路線。
裝甲部隊的運用方式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也是後世網絡上最喜歡爭論的軍事常識之一,時常與閃電戰一起被神話,讓人雲裡霧裡。
然而,其實質根本沒有那麼玄乎,一切圍繞兩大核心就是正確的思路。
第一條原則:坦克擁有無與倫比的突破能力,地位超然,但沒有步兵部隊配合的坦克部隊是脆弱的。
第二條原則:集中運用坦克進攻時,其它兵種應該優先配合坦克部隊。
凡事要抓主要矛盾,隻要依照兩大原則發展下去,成果肯定八九不離十。
既然坦克要跟步兵配合作戰才能發揮最大威力,那麼怎樣讓步兵跟上坦克?
最佳解決辦法是讓步兵乘車走,乘坐卡車和裝甲運兵車,如此便進行了摩托化和機械化。當然還有一種湊合的辦法,就是讓步兵外掛搭乘在坦克上。
如此繼續發展下去,偵察兵、工兵、炮兵也會自然而然的進行機械化,出現裝甲偵察車、裝甲架橋車、自行榴彈炮、自行高射炮等等。
大方向對了,後續偏也偏不到哪去。
在〈坦克!前進!〉一書中曾記載道:「儘管投入了三百輛坦克,但攻擊失敗了,己方損失相當慘重,缺乏擲彈兵造成了痛苦的惡果。」
裝甲兵的強弱決定一支軍隊的上限,而步兵的強弱則決定一支軍隊的下限。
意識到情況不容樂觀,商克決定自己來當引路人,爭取在短訓班就讀期間撰寫正確的裝甲部隊建設思路。
在思考的時候,他突然想到了一個趣事。
不知道這個位麵的德國人還會不會像曆史上一樣選對思路,曼不群、古不帥、隆不在、莫不攻現在正在做什麼?
還有德國人的老冤家俄國人,因為與原位麵大相徑庭,軍官團肯定也截然不同,三駕馬車還會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