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人是前宋的仆射王相如,他並未跟隨宋世基逃走,這才作為降官之一。
“哼,有何不可?”白駒異老臉一橫,道“原荊國晉氏一族已經被宋世基屠殺殆儘了,此時荊國王位理應由張元帥繼位,如此才能順應民意。”
這一觀點在文官中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畢竟,張元帥如今手握重兵,收複了八州三十二郡,其威望和勢力已然無人能及。
若他能繼位為王,無疑將為大荊國帶來新的希望和活力。
“白老所言極是。”李軒也附和道,“張元帥英勇無敵,仁德兼備,正是我們大荊國所需的明君。若他能繼位,定能帶領我們走向繁榮富強。”
然而,王相如卻持有不同的看法。
他作為前宋的仆射,深知政權更迭的複雜性和敏感性。
在他看來,張鄴雖然功績卓著,但此時貿然稱王,確實存在諸多風險。
“諸位且慢。”王相如站了出來,言辭懇切地說道,“下官理解大家的心情,也認可張元帥的能力和貢獻。但稱王一事,非同小可,必須慎之又慎。”
眾人聞言,紛紛投來疑惑的目光。他們不解地看著王相如,等待他的進一步解釋。
“張元帥固然有功於國家,但如今天下局勢尚未明朗。”
王相如繼續說道,“偽南、明兩國依然霸占荊國舊土,對咱們虎視眈眈,天下諸侯的態度也不甚明朗。
此時若貿然稱荊王,無異於將自己置於風口浪尖之上,成為眾矢之的。”
白駒異聽後,不禁皺起了眉頭。他反駁道:“王大人所言差矣。若不及時確立王位,恐人心渙散,國家難以長治久安。
張元帥稱王,乃是眾望所歸,何來‘貿然’一說?”
“白老誤會了下官的意思。”王相如連忙解釋道,“下官並非反對張元帥稱王,而是認為此時並非最佳時機。
我們應該先穩固當前八州三十二郡的局勢,再謀求對外發展。而確立王位的正統性,則是這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那依王大人之見,我們該如何行事?”李軒問道。
“下官建議,我們應先上奏大乾王朝的夏帝,請求冊封張元帥為荊國王位。”王相如緩緩說道,“如此一來,我們既能獲得正統之名,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紛爭。”
眾人聽後,紛紛陷入了沉思。
他們意識到,王相如的建議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在當前的局勢下,尋求大乾王朝的支持和冊封,無疑是最為穩妥的做法。
“王大人所言不無道理。”白駒異最終開口說道,他的語氣中帶有一絲妥協和認同,“隻是不知張元帥對此有何看法?”
眾人再次將目光投向了張鄴。
此時的張鄴,正坐在龍椅旁的台階上,靜靜地聽著文官們的討論。
“諸位所言,不無道理。”
張鄴緩緩開口說道,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穩固局勢固然重要,但我認為,王相如大人的建議更為穩妥。”
聽到張鄴的話,文官們紛紛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們知道,張鄴是一個明智而果斷的領導者,他的決定往往能夠贏得最終的勝利。
“多謝張元帥理解和支持。”王相如連忙行禮說道,“我願親自前往大乾王朝,為您求得冊封。”
“有勞王大人了。”張鄴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了感激的神色,“此事關係重大,還望王大人一路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