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緣笑笑,再問:“不知高姓?”
漢子道:“在下姓李。”
薑緣道:“家中環境可還過得去?”
漢子道:“不遇三災,自過得去,溫飽卻足。上師,不知你可有收徒之心?”
薑緣聞說,笑道:“怎地,莫非你欲拜我為師修行不成?”
漢子道:“非也,非也。乃我年少時,常有修行心,怎奈無有緣法,一家老小俱在。今我子將長成,我欲使上師收我子為徒。”
薑緣搖頭道:“你不妨問你二子,願修行否。”
漢子道:“修行乃為其好,怎地不願?”
薑緣笑而不語,隻說讓其去問。
李漢子聞聲即出,少頃間歸來,隻是歎息,他說道:“果是不願,作罷,作罷。不敢勞上師,乃我一家無有福氣。”
薑緣笑道:“你有心修行,無有緣法,卻無需憂慮,總有時日,你該修行,隻望你不失本麵目,有那一日的。”
李漢子聞聽,不解其意。
薑緣不欲再答,起身離去,牛王緊隨其後。
李漢子恍惚,正是起身要追,將門打開,怎還見真人與牛王,不知所去,其跪伏在地,再三叩拜。
……
真個光陰迅速,不覺二載去。
真人與牛王離了李家,憑腳力行在路上,若遇聞道者,他即舍慈悲,指點一二,若無有聞道者,他隻管趕路。
二載去,自行南瞻部洲來,穿街走巷,終至上京山下。
薑緣方是行至山下駐足,故地重遊,不勝唏噓。
牛王驚道:“此山我卻曾來過。”
薑緣張望牛王,問道:“你何時來過?”
牛王道:“老爺,我早年遊曆各處,曾來南瞻部洲,見此山有些靈氣,在山中一府修行過,多年未來,今時分不清路,見著山中,方是憶起。”
薑緣聞說,心中了然,他知緣法何來,是此牛兒入了玉京山,不知做了何事,與他結緣法,故有他收降之事。
他遂問道:“你入此山,可有作為?”
牛王答道:“不瞞老爺,我在山中,曾見一異寶。”
薑緣問道:“你且說與我聽。”
牛王再答道:“老爺,昔年我遊曆此間,見府外有枯樹,那樹枯死,再無生機,獨是樹枝有一花兒綻放,不受四季所害,我覺為異寶,將之吃進肚裡。那花兒果為異寶,助長我些許修行,是故我知識此山,此山名為‘上京山’也。”
薑緣笑道:“我道你我緣法何在,竟在此花。”
牛王問道:“老爺怎說?”
薑緣道:“我昔年未成道時,在此山拜師,師父教我使枯樹逢春,我悉心照料一樹,後那樹開花矣。我與師父去往西牛賀洲後,再未至此山,料想有數百近千載矣。本留那樹兒助路客一功,倒是落了你的好事。”
牛王聞言亦明,笑道:“食腸大,果生事哩。”
薑緣不語,隻與牛王一同上山,待行至上京山昔日洞府,但見洞府積垢飛蟲,塵灰遍地,靜室裡,蛛網牽蒙,床中多鼠糞。
薑緣使牛王同用帚子,將洞府掃淨。
待將洞府掃儘,一塵全不染,他出府中,但見那枯樹作灰,早不知去何處。
牛王指定枯樹所在,道:“那花兒昔日正在此處所結。那花兒味道極好,那時囫圇吞咽下肚,未有嘗出滋味,隻道香氣多。”
薑緣道:“你此正是‘牛嚼牡丹’。”
牛王道:“老爺,此等花兒,可還有?”
薑緣搖頭道:“那等花兒,你既知是寶物,你覺尚有?當飯吃哩?此來隻為知你我緣法,今已知得,卻是該歸。我正有疑問,以請教師父。”
牛王答道:“何等疑問?”
薑緣道:“緣法,作何而生。”
牛王道:“此等我卻答不得老爺。老爺,我等騰雲回去,亦作行走歸去?”
薑緣張望西牛賀洲所在,說道:“騰雲便是。”
說罷。
二人同是駕雲,往西牛賀洲而去。
……
不消多時。
二人同歸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牛王歸家,往靜室去。
薑緣則行入瑤台後小道,至祖師靜室前。但見祖師室門半開。
真人行入靜室,拜禮參見,道:“師父,弟子歸矣。”
祖師道:“童兒,事畢否?”
薑緣道:“師父,事畢多時,悟空師弟已交與天界,弟子今自南瞻部洲歸來。”
祖師笑道:“可知與那牛兒緣法如何?”
薑緣答道:“卻是知悉,乃是昔日上京山,弟子所種那樹兒結成的花朵,教此牛吃去。”
祖師道:“今見你來,心有所惑,可將不解與我說道。”
薑緣道:“師父,弟子於‘緣法’有所不明。弟子曾知有一凡夫與弟子有些緣法,然其緣法非在今時,弟子今往南瞻部洲,複見其轉生,亦緣法不在今時,弟子卻不知,此緣法,作何而生?”
祖師自蒲團站起,笑道:“童兒,萬般緣法,皆有定數,有所不同,如那牛兒作你護法神,蓋因其吃你所種之花,得了好處。若是師徒緣法,得之不易,多是數世方修得一緣法,以拜入門下,正如你諸師弟,你怎知其緣法,乃今世所得?”
薑緣恍然,問道:“師父,弟子與師父之緣法,亦多世修來?”
祖師道:“是或不是,你今時成道,卻無大礙。”
薑緣遂拜服,不再多問。
祖師行至童兒近前,說道:“童兒,你今歸來,當傳你一神通妙法,此妙法,難修,難學,非我教你,你今時可願學之?”
薑緣聞說,再是拜禮道:“師父,弟子願學也,望師父大舍慈悲,傳我神通妙法,弟子永不敢忘。”
祖師將童兒扶起,說道:“此神通非我教你,乃另有緣法,使你學此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