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秭歸縣城臨時租的一個大場地內。
三十幾個安保人員站在門外,防止有媒體記者的偷拍和進入。
而門內,《山楂樹之戀》的全體主創人員,包括攝影組、錄音組、導演組……差不多六七十個人,濟濟一堂的坐在那,等待著劇本圍讀的開始。
所謂的劇本圍讀,也常被稱為劇本朗讀會或劇本研讀,是影視劇或戲劇製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通常發生在正式拍攝或演出之前。
這一過程主要涉及導演、編劇、演員等核心創作團隊成員,他們聚在一起,對劇本進行全麵的梳理和解讀。
過程,往往要510個小時,看劇本圍讀的長短而定。
“好了,人都到齊了吧?”
張一謀坐在最中間,問著身旁的劇組統籌徐橋龍,徐橋龍眼神看了眼在座所有人。
整個《山楂樹之戀》的拍攝安排,基本上都是由他的團隊執行,除了兩大主演之外,其餘人他基本都見過。
“嗯,齊了!”
徐橋龍大致清點了下人頭,朝張一謀說著。
“好,那一個組一個組,相互介紹吧!”
“按照慣例,先演員組!”
張一謀看著陳瑾所坐的那一排。
整個劇本圍讀是一個巨大的圓,就是所有人按照一個圓形就坐,中間是個很大的空地,有可能會在圍讀過程中,導演會讓演員預選表演下,編劇會說一下他的想法。
“大家好,我是陳瑾,飾演老三!”
男一號陳瑾第一個發言。
全場很多人,還是第一次看到男主演長什麼樣,很多已經在那竊竊私語起來。
劇本圍讀的流程,張一謀和蒲倫都跟陳瑾說過。
其實很簡單,就是拿著現有的劇本,以劇本中的場為單位,演員進入表演的情緒,把台詞從頭到尾順讀一遍,然後再排練一遍。
每一場讀完以後,演員首先會對劇本中關於人物也好,事件也好,整個故事也好,一些他們不是很理解的東西提出問題,這時候就會由編劇來進行闡釋和解答。
在這個過程中,導演也會對這個故事有更完整的理解。
當然,一些厲害的演員,也會根據他們的理解,提出他們基於表演的角度,對文本的意見和建議,編劇也會根據演員的特點和表演習慣,對劇本內容進行修改。
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因為之前階段的劇本很多都是一個人寫的,而且在劇本階段,有很多東西是憑一些想象來寫,不一定是最準確的。
演員會有演員的直覺,他們覺得這個人物應該是怎麼行動、怎麼說話,根據他們的直覺,來對劇本進行修改和完善。
演員自身的特點和表演方法,對於最終的呈現非常重要。
優秀的演員會在劇本的基礎上,基於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和掌握進行進一步的加工,讓這個人物更立體和生動,同時也更加符合演員自己的表演習慣,會讓最終的呈現效果更好。
所以,劇本圍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會讓一部影視作品,最終的呈現更加完美,群策群力嘛,這麼多人圍在一起,那肯定是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更彆說大幾十個臭皮匠。
作品會在這樣圍讀的討論中,成為一部經典或者……依托答辯。
這就看一個導演在圍讀之中,吸引到了什麼。
優點還好,如果是缺點當成優點,那爛片警告。
不過張一謀好歹是一代名導,他對圍讀更多的隻是,讓整個劇組所有人相互認識,而後讓演員們,領會編劇和他對劇本的一些改編和表演需要。
“朱顏曼茲,飾演靜秋!”
“薑瑞嘉,飾演魏紅!”
“席美娟,靜秋母親!”
“呂立萍……”
“李雪建……”
“……”
一個個演員在那自我介紹,陳瑾其實內心有些咋舌,旁邊的朱顏曼茲也是小臉緊繃,因為這配角的陣容,實在堪稱強大。
李雪建就不用說了,老戲骨中的老戲骨,絕對是影帝實力。
宋江和焦書記兩個角色,就已經足以封神。
而席美娟和呂立萍,那也是實至名歸的影後級彆;就是前者是藝術家,後者是賣國。
除了這三位,還有薩日那老師,《人世間》的媽媽,多屆視後。
還有很多小童星。
這就是《山楂樹之戀》的幾個主要角色,其實這部電影的角色並不多,已經算很少,80%的戲份,都在陳瑾飾演的老三,和朱顏曼茲飾演的靜秋身上。
演員們介紹完,接下來就是編劇團隊,原著作者艾米沒來,編劇分彆是尹麗川、顧小白和阿美!
這三個編劇,實力都非常強。
陳瑾隻能感歎,什麼樣的將軍,就有什麼樣的士兵。
彆看《山楂樹之戀》投資不高,陣容一般,但劇組就沒有一個不是頂尖的。
就這三個編劇,未來在編劇圈,都是大佬級彆。
尹麗川未來自編自導了一部《出走的決心》,阿美寫的劇本《地久天長》,拿下柏林影帝和影後。
最後的顧小白其實最出名,起初是個圈內著名的影評人,被老謀子看中,加入了他的團隊,未來改編了《白夜追凶》,還有獲得威尼斯最佳導演的《人山人海》!
陳瑾在自己的看片庫,都見過這幾個編劇的資料。
在體驗電影時跳出的片花,上麵會有導演主演編劇等演職員表,不過體驗的電影,會根據原著做出適當的優化。
例如《山楂樹之戀》裡的靜秋,就不是周東雨,可能是熊因的原型。
隻能說係統yyds!
在場所有人都介紹了一遍,陳瑾記住了主要的幾個人,比如製片、攝影、場記……這個可能接下來都會打交道。
但每個人都認了個眼熟。
“好,都認識了吧?”
張一謀說完,也沒廢話,直接正式開始圍讀。
每個人麵前,都有一本剛剛打印出來的《山楂樹之戀》劇本,旁邊還有紙和筆,顯然就是要在接下來的圍讀之中,記錄一些重點。
除了陳瑾和朱顏曼茲之外,在場所有人基本上都經曆過這種開拍前的圍讀會議,所以顯得很有經驗。
張一謀說完,有個配音老師就充當了旁白,在那深情的念了起來。
“這是一個發生在人道洪流的真實故事。”
“上世紀70年代初,為了響應領袖“開門辦學”的號召,全國各個學校都派出師生到農村去學習。”
“汽車站!”
“把行李帶好!”
飾演老師的中戲著名演員成太燊突然開口,看著一旁的李雪建:“張隊長!”
這台詞一出來,陳瑾就感覺到了對方的功底。
旁邊的朱顏曼茲顯然緊張的要死。
光聽,就感覺到這一句說的有多麼份量,而李雪建沙啞的聲音,更是仿佛代入到了那個年代:“你好,來啦?”
這時候的李老師,已經是鼻咽癌中期,但台詞味很濃,不像未來,隨著病情惡化,經過化療和手術後,聲帶等等都受到了破壞,需要看字幕才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