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特殊的運動時期,縣城小學的教學秩序也是基本正常的。學校雖然也組織學生背語錄,唱紅歌,跳忠字舞等,但貼大字報、跟著大孩子搞停課革命之類的事情,是統統沒有的。
新來的蔣夢言在新的學校、新的學期的第一節課,是班主任餘大華老師的“語文”課。
兩世為人蔣夢言,要和一群鼻涕沒有擦乾淨的小屁孩們,端端正正地坐在教室裡讀《小貓種魚》,這場景在蔣夢言的腦幕上重複地播放著,逗得蔣夢言自己在心裡一陣陣地發笑。
他對待學習是認真的。即便是小學二年級的課文,他也是提早將課本帶進空間裡看過。
在空間中讀書有兩大優勢,一是頭腦特彆清醒,神智通靈透達,有無與倫比的理解能力;二是具有超強記憶力,一篇課文,隻需要通讀一兩遍,就會像刻錄光盤一般刻印在腦子裡,這也許就是古代學神所稱的“過目不忘”之能吧!
有了這樣的神乎其技,蔣夢言隻需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達到記憶深刻,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所以,他並不需要認真聽課。坐在教室裡他就是一具“規規矩矩坐著”的軀殼。是“神遊雲端天外”的跑神童子。
等到餘老師點到他的名字時,心神才由“天外轉回到教室”。他的反應有一兩秒鐘的延遲,能讓人感覺到他有不能與老師的提問對位的遲緩。他的這種如呆頭鵝一般的反應,招惹的一眾同學哄堂大笑。
“蔣夢言,“小貓種魚”講的是什麼故事?它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呀?”
回過神來的蔣夢言秒變無敵學神!他從容的開口回答:
“這個童話故事講的是:小貓效仿農民種地,把小魚種在土裡,希望秋天能夠收獲到大魚的故事。可是到了秋天,種在土裡的魚兒卻全死完了,爛光了。”
“這個故事的淺層道理是:其一,隻有植物是能夠栽種的,動物是隻能飼養而不能栽種的;其二,向彆人學習做事的時候,要注重底層邏輯和自然之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去學彆人的表麵方法。”
“小貓種魚的行為,看起來並不聰明,是不知物理屬性之彆的胡亂仿效。但小貓用‘種魚的失敗’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即通過實踐可以證對錯,可以明是非,從而獲得對事物的正確的認知。正如小貓最終知道‘魚兒隻能養而不能種’的道理一樣。****毛**教導我們‘實踐出真知’!這就是實踐活動之於人類認知的最重要的意義!”
這段發言,震的餘德華老師一愣一愣的。這是小學二年級的課堂嗎?這孩子!咋還淺的深的一套一套的,把最高指示都整出來了!他這是上升到哲學層麵去分析思考問題呀!餘老師備課做教案也沒有考慮的這麼深。這樣個弄法把餘老師都整不會了,一時間教室裡鴉雀無聲。
然後是餘老師帶動全班鼓掌。餘老師說:“我們學習語文,是學識字、學讀音、學組詞造句、學語法邏輯、學寫作作文;《語文》一科,是對我們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麵培養。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通過語文學習,提升理解與思辨能力,要透過文理而明通事理,以促進我們個人認知和思維能力的全麵發展。我們從蔣夢言同學剛才的發言中可以看到,他由閱讀到分析,由表及裡,條理清晰,他的思維由現象達本質,有相當的深度,這就是我們學習語文的楷模和標杆。”
“同學們,有了蔣夢言同學做榜樣,你們敢不敢大膽舉手,把這個故事用標準的普通話讀音,讀給我們大家聽一聽?”
隨著一片“敢”聲,教室裡手臂林立。
“好,周蕙蘭同學,就請你來讀一下這篇課文。”
“農民伯伯把玉米種在地裡,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農民伯伯把花生種在地裡,到了秋天,花生也熟了”........
餘老師的這堂語文課,在蔣夢言發言的激蕩下,妙語連珠、深入淺出,發揮出高超的演講技巧,調動了學生的進學熱情。師生互動、聲情並茂,這堂課上的非常成功。
而恰巧柳校長帶著剛入職的兩名年輕教師前來聽課學習。這樣的一堂示範課聽下來,讓年輕教師大開眼界,大漲見識,受益匪淺。
在接下來的“算術”課上,蔣夢言也任然是一隻呆頭鵝。
小學二年級,學的是乘除法,蔣夢言翻看課本,乘除法的應用題也都時帶著革命內容的,很有時代特征。例如:
某公社“赤腳醫生”廖叔叔,“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貧農魏大爺的兒子手患骨髓炎,爛了五年,花了460元醫藥費,資產階級醫學“權威”給下的診斷結論是“把手鋸掉”。但廖叔叔在教員思想指引下,隻用了5角錢就把這孩子的病給治好了。算一算460元是5角錢的多少倍?
就計算訓練的內容而言,這是真正的小兒科。對於一個比同學多活一世的人來說,這算術課怎麼上呢?他隻能走“神遊天外”的老路。反正他堅持一條:上課時決不講話生事、坐得端正筆直,眼神不聚焦在任何人事上。
他的“呆鵝”表現想不被發現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每每被“算術”老師特彆關照,故意點他起來回答問題。他的每一次被提問,都會用一兩秒鐘的反應遲鈍來逗笑全班。所以,他成了算術課堂上輕鬆氣氛的製造者。
當然,他的回答也都是正確的。即便是同學們認為最難的應用題,也能輕鬆搞定。弄得“算術”老師吳得誌不知道這孩子是敏是鈍?是智還是愚?
除了“語文”、“算術”之外,其他的幾門副科都是比較好玩的。
比如“音樂”課。每次上課前,當值同學都要幫音樂老師,把一架腳風琴抬到教室的講台邊上。上課時,音樂老師於小冬叮叮咚咚地彈琴,二五班的同學們就咿咿呀呀地唱歌,很有氛圍感和趣味性。
蔣夢言的前一世畢竟供職於藝術學院,在學校組織的集體活動中得到過本校聲樂老師的指導,所以懂得些氣息運用與發聲的技巧,因此,比所有同學的大白嗓子唱法要稍微高明些。於是,於小冬老師每一次都安排他擔任領唱,讓他在二五班上出儘了風頭。
再就是每周兩個課時的“美術”課。是由音樂老師於小冬兼帶的。於老師並不會作畫,她上的美術課,就是組織同學們照著教材上的圖形,用彩色鉛筆或者蠟筆畫出一些諸如雞、鴨、貓、狗、牛、馬等動物的簡筆畫的圖形。有條件買水彩畫材料的同學,在於老師的鼓勵下,可以用水彩顏料來塗抹一下彩色。
因為趣味性比較強,所以“美術”課是二五班同學們的最愛。
繪畫是蔣夢言前一世的專業,他隨便出手就能畫出讓老師和同學們驚奇的圖案,與其他孩子的笨拙幼稚相比,有若天壤之彆。他手法純熟,造型準確,從不擦洗修改,總是一氣嗬成。而且形象生動,觀賞性強。他這手一露出來,立刻就引起了校方領導的注意,校長和教導主任都過來看他。從此之後,隻要學校有宣傳任務,柳常青校長就會把他抽調出來,配合教導主任胡中舟老師,專門給學校寫標語、出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