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的狀況提示可能存在脾虛或水濕內停的潛在問題。
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近期飲食不節,如過食生冷、油膩食物,損傷脾胃,或因生活環境潮濕,外濕入侵人體,影響脾胃運化功能所致。
另外脈象搏動次數較快,但力量不足。
數脈一般主熱證,然而結合少力來看,並非實熱證,而是虛熱的表現。
這可能是由於體內陰液虧虛,陰虛不能製陽,陽氣相對偏亢,虛熱內生,鼓動氣血運行,故而脈象數而無力。
例如,過度勞累、久病傷陰等,都可能導致陰虛內熱,出現這種脈象。
綜合舌象與脈象,舌象中舌質淡紅潮潤、舌苔薄淨,本是相對正常的表現,但舌邊緣有齒痕,提示脾虛。
加上她高燒一月的症狀。
如果按照一個成年人的情況來治的話,方言絕對會認為是邪盛導致的病症。
但是經過剛才和孩子家長的對話後,知道之前外公的大徒弟也是這麼治的。
所以方言立馬就排除了這個可能性。
轉而想到了另外一種可能。
不能把它當做成年人的病症來看,應該結合小孩子稚陰稚陽的體質。
如果這樣的話,方言腦海裡立馬就出現了另外一種判斷。
那就是她是營虛不能內守,衛虛失於外護,營衛俱虛,陰陽失調。
這才是這孩子長期發燒之根本所在。
治病必先治其本,雖然這孩子長期高燒,但隻是表現出來的假象,根本還是要從調和營衛入手,佐以益氣潛陽,以防其陽越無製,卒至暴脫。
也就是說這個病治療的重點在於扶正,根據小孩子稚陰稚陽的體質特點,《素問.生氣通天論》裡記載:
“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意思是陰陽雙方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人體陽氣若不能致密,就無法固護陰氣,導致陰液外泄,陰陽平衡被打破。
《黃帝內經》中提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將陽氣比作天空中的太陽,形象地說明了陽氣對生命的重要性,若陽氣不能致密,外邪就容易乘虛而入,引發各種疾病。
也就是說如果人體的衛陽虛弱,那麼肌膚腠理就無法致密堅實,津液就會向外泄漏,陽氣也會隨著陰液的流失而損耗。當虛陽浮越到較為嚴重的程度時,就會出現陰陽氣竭、相互脫失的危急情況。
這個孩子因高燒長期不退,但四肢並沒有熱起來,加上麵色晦暗,身形消瘦,這些都是氣陽不足的表現。
而且最開始的時候家長也說過,他在睡覺的時候汗會自然從脖子和頭上流出來,這是營陰失守的狀況。
高燒發熱是陰不潛陽,舌質潮潤,可見陰傷未甚,所以方言判斷,她是氣虛陽衰,營衛不和,屬真寒假熱證,應該采用熱因熱用之反治法。
方言雖然想的很多,但是外界時間卻隻過去了十幾秒。
就在孩子家長想要詢問方言是否有頭緒的時候,方言已經開始寫起了方子。
這次方言選了仲景的《金匱要略》中調和陰陽,潛鎮攝納的經典方劑桂枝龍骨牡蠣湯,重用黃芪,另外加熟附子,人參須。
方言在方子上寫了,炙桂枝5克,生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煆龍牡30克,製黃芪20克,生薑兩片,紅棗5枚,熟附子10克,人參須10克。
說著方言將方子遞給了一旁的助手,並說道:
“安排住院,這個藥方服用五劑,每天一劑,分次喂服。”
說罷,他對著患者家屬說道:
“另外目前吃的所有藥都不吃了。”
患者家屬問道:
“退燒藥也不吃了嗎?”
方言說道:
“停止其他一切治療,相信我就可以了。”
患者家屬正正的看著方言大概愣了有兩三秒,接著被他的眼神打動了,連連點頭:
“好好!”
方言轉過頭,對著後麵的人招呼道:
“下一位。”
話音剛落就上來了一個20多歲的姑娘,她沒有說話,而是直接拿了個本子在上麵快速的寫著:
“三天前我左側下頜臼齒疼痛,伴隨著惡寒發熱,去附近的診所找中醫治病,被診斷為陽明實熱,那個中醫給我開了這個方子,按照那個方子吃了藥過後,我的嘴就張不開了,為了吃飯,最多隻能張開一指開,且非常疼痛不能咀嚼,隻能喝些流食。”
說完姑娘拿了一張藥方單子放到了方言麵前。
然後方言第一眼,就看到了單子上同仁堂三個大紅字。
這一眼,頓時讓方言頭皮一緊。
他實在是沒想到自己才離開沒多久,這同仁堂的兩個老爺子,就整了個大的。
仔細一看,藥方上麵有大劑量的石膏和生地。
方言實在有些難以理解,就這點東西,怎麼能把這姑娘的嘴給治得張不開?
PS:6000字基本章更新完畢。
稍後還有加更。
另外問一下,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這種描寫稍微詳細一點的治病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