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棻博涉文史,早知名。大業末,為藥城長,以世亂不就職。及義旗建,淮安王
神通據太平宮,自稱總管,以德棻為記室參軍。高祖入關,引直大丞相府記室。
武德元年,轉起居舍人,甚見親待。五年,遷秘書丞,與侍中陳叔達等受詔撰
《藝文類聚》。高祖問德棻曰:“比者,丈夫冠、婦人髻,競為高大,何也?”
對曰:“在人之身,冠為上飾,所以古人方諸君上。昔東晉之末,君弱臣強,江
左士女,皆衣小而裳大。及宋武正位之後,君德尊嚴,衣服之製,俄亦變改。此
即近事之征。”高祖然之。時承喪亂之餘,經籍亡逸,德棻奏請購募遺書。重加
錢帛,增置楷書,令繕寫。數年間,群書略備。德棻嘗從容言於高祖曰:“竊見
近代已來,多無正史,梁、陳及齊,猶有文籍。至周、隋遭大業離亂,多有遺闕。
當今耳目猶接,尚有可憑,如更十數年後,恐事跡湮沒。陛上既受禪於隋,複承
周氏曆數,國家二祖功業,並在周時。如文史不存,何以貽鑒今古?如臣愚見,
並請修之。”高祖然其奏,下詔曰:
司典序言,史官記事,考論得失,究儘變通。所以裁成義類,懲惡勸善,多
識前古,貽鑒將來。伏羲以降,周、秦斯及,兩漢傳緒,三國受命,迄於晉、宋,
載籍備焉。自有魏南徙,乘機撫運,周、隋禪代,曆世相仍。梁氏稱邦,跨據淮
海;齊遷龜鼎,陳建皇宗,莫不自命正朔,綿曆歲祀,各殊徽號,刪定禮儀。至
於發跡開基,受終告代,嘉謀善政,名臣奇士,立言著績,無乏於時。然而簡牘
未編,紀傳鹹闕,炎涼已積,謠俗遷訛。餘烈遺風,倏焉將墜。朕握圖馭宇,長
世字人,方立典謨,永垂憲則。顧彼湮落,用深軫悼,有懷撰次,實資良直。中
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著作郎殷聞禮可修魏史,侍中陳叔達、秘書丞令狐德
棻、太史令庾儉可修周史,兼中書令封德彝、中書舍人顏師古可修隋史,大理卿
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可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
中祖孝孫、前秘書丞魏徵可修齊史,秘書監竇璡、給事中歐陽詢、秦王文學姚思
廉可修陳史。務加詳核,博采舊聞,義在不刊,書法無隱。
瑀等受詔,曆數年,竟不能就而罷。貞觀三年,太宗複敕修撰,乃令德棻與
秘書郎岑文本修周史,中書舍人李百藥修齊史,著作郎姚思廉修梁、陳史,秘書
監魏徵修隋史,與尚書左仆射房玄齡總監諸代史。眾議以魏史既有魏收、魏彥二
家,已為詳備,遂不複修。德棻又奏引殿中侍禦史崔仁師佐修周史,德棻仍總知
類會梁、陳、齊、隋諸史。武德已來創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六年,累遷禮部
侍郎,兼修國史,賜爵彭陽男。十年,以修周史賜絹四百匹。十一年,修《新禮》
成,進爵為子。又以撰《氏族誌》成,賜帛二百匹。十五年,轉太子右庶子。承
乾敗,隨例除名。十八年,起為雅州刺史,以公事免。尋有詔改撰《晉書》,房
玄齡奏德棻令預修撰,當時同修一十八人,並推德棻為首,其體製多取決焉。書
成,除秘書少監。
永徽元年,又受詔撰定律令,複為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學士,監修國史及
《五代史誌》。尋遷太常卿,兼弘文館學士。時高宗初嗣位,留心政道,嘗召宰
臣及弘文館學士於中華殿而問曰:“何者為王道;霸道?又孰為先後?”德棻對
曰:“王道任德,霸道任刑。自三王已上,皆行王道;唯秦任霸術,漢則雜而行
之;魏、晉已下,王、霸俱失。如欲用之,王道為最,而行之為難。”高宗曰:
“今之所行,何政為要?”德棻對曰:“古者為政,清其心,簡其事,以此為本。
當今天下無虞,年穀豐稔,薄賦斂,少征役,此乃合於古道。為政之要道,莫過
於此。”高宗曰:“政道莫尚於無為也。”又問曰:“禹、湯何以興?桀、紂何
以亡?”德棻對曰:“《傳》稱:‘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
亡也忽焉。’二主惑於妹喜、妲己,誅戮諫者,造炮烙之刑,是其所以亡也。”
高宗甚悅,既罷,各賜以繒彩。四年,遷國子祭酒,以修貞觀十三年以後實錄功,
賜物四百段,兼授崇賢館學士。尋又撰《高宗實錄》三十卷,進爵為公。龍朔二
年,表請致仕,許之,仍加金紫光祿大夫。乾封元年,卒於家,年八十四,諡曰
憲。德棻暮年尤勤於著述,國家凡有修撰,無不參預。
自武德已後,有鄧世隆、顧胤、李延壽、李仁實前後修撰國史,頗為當時所
稱。
鄧世隆者,相州人也。大業末,王世充兄子太,守河陽,引世隆為賓客,大
見親遇。及太宗攻洛陽,遣書諭太,世隆為複書,言辭不遜。洛陽平後,世隆懼
罪,變姓名,自號隱玄先生,竄於白鹿山。貞觀初,征授國子主簿,與崔仁師、
慕容善行、劉顗、庾安禮、敬播等俱為修史學士。世隆負宿罪,猶不自安。太宗
聞之,遣房玄齡諭之曰:“爾為王太作書,誠合重罪,但各為其主,於朕豈有惡
哉?朕今為天子,何能追責匹夫之過?爾宜坦然,勿懷危懼也。”擢授著作佐郎,
曆衛尉丞。初,太宗以武功定海內,櫛風沐雨,不暇於詩書。暨於嗣業,進引忠
良,銳精思政。數年之後,道致隆平,遂於聽覽之暇,留情文史。敘事言懷,時
有構屬,天才宏麗,興托玄遠。貞觀十三年,世隆上疏請編錄禦集,太宗竟不許
之。世隆又采隋代舊事,撰為《東都記》三十卷。遷著作郎。尋卒。
顧胤者,蘇州吳人也。祖越,陳給事黃門侍郎。父覽,隋秘書學士。胤,永
徽中曆遷起居郎,兼修國史。撰《太宗實錄》二十卷成,以功加朝散大夫,授弘
文館學士。以撰武德、貞觀兩朝國史八十卷成,加朝請大夫,封餘杭縣男,賜帛
五百段。龍朔三年,遷司文郎中。尋卒。胤又撰《漢書古今集》二十卷,行於代。
子琮,長安中為天官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李延壽者,本隴西著姓,世居相州。貞觀中,累補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
嘗受詔與著作佐郎敬播同修《五代史誌》,又預撰《晉書》,尋轉禦史台主簿,
兼直國史。延壽嘗撰《太宗政典》三十卷表上之。曆遷符璽郎,兼修國史,尋卒。
調露中,高宗嘗觀其所撰《政典》,歎美久之,令藏於秘閣,賜其家帛五十段。
延壽又嘗刪補宋、齊、梁、陳及魏、齊、周、隋等八代史,謂之《南北史》,凡
一百八十卷,頗行於代。
李仁實,魏州頓丘人。官至左史。嘗著《格論》三卷、《通曆》八卷、《戎
州記》,並行於時。
孔穎達,字仲達,冀州衡水人也。祖碩,後魏南台丞。父安,齊青州法曹參
軍。穎達八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及長,尤明《左氏傳》、《鄭氏尚書》、《王
氏易》、《毛詩》、《禮記》,兼善算曆,解屬文。同郡劉焯名重海內,穎達造
其門。焯初不之禮,穎達請質疑滯,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穎達固辭歸,焯
固留不可。還家,以教授為務。隋大業初,舉明經高第,授河內郡博士。時煬帝
征諸郡儒官集於東都,令國子秘書學士與之論難,穎達為最。時穎達少年,而先
輩宿儒恥為之屈,潛遣刺客圖之。禮部尚書楊玄感舍之於家,由是獲免。補太學
助教。屬隋亂,避地於武牢。太宗平王世充,引為秦府文學館學士。武德九年,
擢授國子博士。貞觀初,封曲阜縣男,轉給事中。時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穎
達數進忠言,益見親待。太宗嘗問曰:“《論語》雲:‘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
於寡,有若無,實若虛。’何謂也?”穎達對曰:“聖人設教,欲人謙光。己雖
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訪能事。己之才藝雖多,猶以為少,仍就寡少
之人更求所益。己之雖有,其狀若無。己之雖實,其容若虛。非唯匹庶,帝王之
德,亦當如此。夫帝王內蘊神明,外須玄默,使深不可測,度不可知。《易》稱
‘以蒙養正,以明夷蒞眾’,若其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淩人,飾非拒諫,
則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滅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深善其對。六年,累除
國子司業。歲餘,遷太子右庶子,仍兼國子司業。與諸儒議曆及明堂,皆從穎達
之說。又與魏徵撰成《隋史》,加位散騎常侍。十一年,又與朝賢修定《五禮》,
所有疑滯,鹹諮決之。書成,進爵為子,賜物三百段。庶人承乾令撰《孝經義疏》,
穎達因文見意,更廣規諷之道,學者稱之。太宗以穎達在東宮數有匡諫,與左庶
子於誌寧各賜黃金一斤、絹百匹。十二年,拜國子祭酒,仍侍講東宮。十四年,
太宗幸國學觀釋奠,命穎達講《孝經》,既畢,穎達上《釋奠頌》,手詔褒美。
後承乾不循法度,穎達每犯顏進諫。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謂曰:“太子成長,何宜
屢致麵折?”穎達對曰:“蒙國厚恩,死無所恨。”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先
是,與顏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等諸儒受詔撰定《五經》義訓,凡一百八
十卷,名曰《五經正義》。太宗下詔曰:“卿等博綜古今,義理該洽,考前儒之
異說,符聖人之幽旨,實為不朽。”付國子監施行,賜穎達物三百段。時又有太
學博士馬嘉運駁穎達所撰《正義》,詔更令詳定,功竟未就。十七年,以年老致
仕。十八年,圖形於淩煙閣,讚曰:“道光列第,風傳闕裡。精義霞開,掞辭飆
起。”二十二年卒,陪葬昭陵,贈太常卿,諡曰憲。
司馬才章者,魏州貴鄉人也。父烜,博涉《五經》,善緯候。才章少傳其業。
隋末為郡博士,貞觀六年,左仆射房玄齡薦之,屢蒙召問,擢授國子助教,論議
該洽,學者稱之。
王恭者,滑州白馬人也。少篤學,博涉《六經》。每於鄉閭教授,弟子自遠
方至數百人。貞觀初,征拜太學博士,其所講《三禮》,皆彆立義證,甚為精博。
蓋文懿、文達等皆當時大儒,罕所推借,每講《三禮》,皆遍舉先達義,而亦暢
恭所說。
馬嘉運者,魏州繁水人也。少出家為沙門,明於《三論》。後更還俗,專精
儒業,尤善論難。貞觀初,累除越王東閣祭酒。頃之,罷歸,隱居白鹿山。十一
年,召拜太學博士,兼弘文館學士,預修《文思博要》。嘉運以穎達所撰《正義》
頗多繁雜,每掎摭之,諸儒亦稱為允當。高宗居春宮,引為崇賢館學士。數與洗
馬秦暐侍講殿中,甚蒙禮異。十九年,遷國子博士卒。
史臣曰:唐德勃興,英儒間出,佐命協力,實有其人。薛收左右厥猷,經謀
雅道,不幸短命,殲我良士。上言“恨不圖形,若在,當以中書令處之”,才可
知矣。元敬藻翰明敏,而畏權勢,竟不狎房、杜,深沉至慎,不亦優哉!元超藉
父風望,弼亮宏略,諒非其罪,而再遷流。及登大任,益有嘉謀,汲引多才,以
隆弘納,其感恩之重,時其聞諸?有始有卒,其殆庶幾乎!稷出自名家,涉於大
用,及自貽謀釁,如貞亮何?姚思廉篤學寡欲,受漢史於家尊,果執明義,臨大
節而不可奪。及筆削成書,箴規翊聖,言其命世,亦當仁乎!師古家籍儒風,該
博經義,至於詳注史策,探測典禮,清明在躬,天有才格。然而三黜之負,竟在
時譏,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令狐德棻貞度應時,待問平直。征舊史,修
新禮,以暢國風;辨治亂,談王霸,以資帝業。“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其斯
之謂歟!鄧世隆國史時譽,固有諒直。其複書不遜,何不知之甚也!上疏請編禦
集,其弼直乎!顧胤清芬,可觀彝範,積善餘慶,其有子哉!李延壽研考史學,
修撰刪補,克成大典,方之班、馬,何代無人?仁實據摭,抑又次焉。孔穎達風
格高爽,幼而有聞,探賾明敏,辨析應對,天有通才。人道惡盈,必有毀訐,及
《正義》炳煥,乃異人也,雖其掎摭,亦何損於明?司馬才章藉時崇儒,明核致
業;王恭弘闡聲教,禮學研詳;馬嘉運達識自通,克成典雅。並符才用,潤色丹
青,其掎摭繁雜,蓋求備者也。
讚曰:河東三鳳,俱瑞黃圖。棻為良史,穎實名儒。解經不窮,希顏之徒。
登瀛入館,不其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