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中
○郭正一元萬頃(範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賓附)喬知之(弟侃
備劉希夷附)劉允濟富嘉謨(吳少微穀倚附)員半千(丘悅附)
劉憲(王適司馬鍠梁載言附)沈佺期陳子昂(閭丘均附)宋之問閻
朝隱(王無競李適尹元凱附)賈曾(子至)許景先賀知章(賀朝萬
齊融張若虛邢巨包融李登之附)席豫(徐安貞附)齊浣王浣李
邕孫逖(子成)
郭正一,定州彭城人。貞觀中舉進士。累轉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永隆二
年,遷秘書少監,檢校中書侍郎,與魏玄同、郭待舉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
以平章事為名,自正一等始也。永淳二年,正除中書侍郎。正一在中書累年,明
習舊事,兼有詞學,製敕多出其手,當時號為稱職。則天臨朝,轉國子祭酒,罷
知政事。尋出為晉州刺史,入為麟台監,又檢校陝州刺史。永昌元年,為酷史所
陷,流配嶺南而死,家口籍沒,文集多遺失。
先是,儀鳳中,吐蕃入寇,工部尚書劉審禮率兵十八萬,與蕃將倫欽陵戰於
青海,王師大敗,審禮沒於陣。高宗駭然,乃召侍臣問以禦戎之策,正一對曰:
“吐蕃作梗,年歲已深,命將興師,相繼不絕,空勞士馬,虛費糧儲,近討則徒
損兵威,深入則未窮巢穴。臣望少發兵募,且遣備邊,明立烽候,勿令侵擾。伺
國用豐足,人心葉同,寬之數年,可一舉而滅。”給事中劉齊賢、皇甫文亮等亦
以為嚴守為便。正一才略,率多此類。
元萬頃,洛陽人,後魏景穆皇帝之胤。祖白澤,武德中總管。萬頃善屬文,
起家拜通事舍人。乾封中,從英國公李勣征高麗,為遼東道總管記室。彆帥馮本
以大軍援裨將郭待封,船破失期。待封欲作書與勣,恐高麗知其救兵不至,乘危
迫之,乃作離合詩贈勣。勣不達其意,大怒曰:“軍機急切,何用詩為?必斬之!”
萬頃為解釋之,乃止。
勣嘗令萬頃作文檄高麗,其語有譏高麗“不知守鴨綠之險”,莫離支報雲
“謹聞命矣”,遂移兵固守鴨綠,官軍不得入,萬頃坐是流於嶺外。後會赦得還,
拜著作郎。
時天後諷高宗廣召文詞之士入禁中修撰,萬頃與左史範履冰、苗神客,右史
周思茂、胡楚賓鹹預其選,前後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誡》、《樂
書》等凡千餘卷。朝廷疑議及百司表疏,皆密令萬頃等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
人謂之“北門學士”。
萬頃屬文敏速,然性疏曠,不拘細節,無儒者之風。則天臨朝,遷鳳閣舍人。
無幾,擢拜鳳閣侍郎。
萬頃素與徐敬業兄弟友善,永昌元年為酷吏所陷,配流嶺南而死。時神客、
楚賓已卒,履冰、思茂相次為酷吏所殺。
範履冰者,懷州河內人。自周王府戶曹召入禁中,凡二十餘年。垂拱中,曆
鸞台、天官二侍郎。尋遷春官尚書、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兼修國史。載初元年,
坐嘗舉犯逆者被殺。
苗神客者,滄州東光人。官至著作郎。
周思茂者,貝州漳南人。少與弟思鈞,俱早知名。自右史轉太子舍人。與範
履冰在禁中最蒙親遇,至於政事損益,多參預焉。累遷麟台少監、崇文館學士。
垂拱四年,下獄死。
胡楚賓者,宣州秋浦人。屬文敏速,每飲半酣而後操筆。高宗每令作文,必
以金銀杯盛酒令飲,便以杯賜之。楚賓終日酣宴,家無所藏,費儘複入待詔,得
賜又出。然性慎密,未嘗言禁中事,醉後人或問之,答以他事而已。自殷王文學
拜右史、崇賢直學士而卒。
喬知之,同州馮翊人也。父師望,尚高祖女廬陵公主,拜駙馬都尉,官至同
州刺史。知之與弟侃、備,並以文詞知名。知之尤稱俊才,所作篇詠,時人多諷
誦之。則天時,累除右補闕,遷左司郎中。知之有侍婢曰窈娘,美麗善歌舞,為
武承嗣所奪。知之怨惜,因作《綠珠篇》以寄情,密送與婢,婢感憤自殺。承嗣
大怒,因諷酷吏羅織誅之。
侃,開元初為兗州都督。
備,預修《三教珠英》,長安中卒於襄陽令。
時又有汝州人劉希夷,善為從軍閨情之詩,詞調哀苦,為時所重,誌行不修,
為奸人所殺。
劉允濟,洛州鞏人,其先自沛國徙焉。南齊彭城郡丞愬六代孫也。少孤,事
母甚謹。博學善屬文,與絳州王勃早齊名,特相友善。弱冠,本州舉進士,累除
著作佐郎。允濟嘗采摭魯哀公後十二代至於戰國遺事,撰《魯後春秋》二十卷。
表上之,遷左史,兼直弘文館。垂拱四年,明堂初成,允濟奏上《明堂賦》以諷,
則天甚嘉歎之,手製褒美,拜著作郎。
天授中,為來俊臣所構,當坐死,以其母老,特許終其餘年,仍留係獄。久
之,會赦免,貶授大庾尉。長安中,累遷著作佐郎,兼修國史。未幾,擢拜鳳閣
舍人。中興初,坐與張易之款狎,左授青州長史,為吏清白,河南道巡察使路敬
潛甚稱薦之。尋丁母憂,服闋而卒。
富嘉謨,雍州武功人也。舉進士。長安中,累轉晉陽尉,與新安吳少微友善,
同官。先是,文士撰碑頌,皆以徐、庾為宗,氣調漸劣。嘉謨與少微屬詞,皆以
經典為本,時人欽慕之,文體一變,稱為富吳體。嘉謨作《雙龍泉頌》、《千蠋
穀頌》,少微撰《崇福寺鐘銘》,詞最高雅,作者推重。並州長史張仁亶待以殊
禮,坐必同榻。嘉謨後為壽安尉,預修《三教珠英》。中興初,為左台監察禦史,
卒。有文集五卷。
少微亦舉進士,累至晉陽尉。中興初,調於吏部,侍郎韋嗣立稱薦,拜右台
監察禦史。臥病,聞嘉謨死,哭而賦詩,尋亦卒。有文集五卷。
嘉謨與少微在晉陽,魏郡穀倚為太原主簿,皆以文詞著名,時人謂之“北京
三傑”。倚後流寓客死,文章遺失。
微子鞏,開元中,為中書舍人。
員半千,本名餘慶,晉州臨汾人。少與齊州人何彥先同師事學士王義方,義
方嘉重之,嘗謂之曰:“五百年一賢,足下當之矣!”因改名半千。及義方卒,
半千與彥先皆製服,喪畢而去。
上元初,應八科舉,授武陟尉。屬頻歲旱饑,勸縣令殷子良開倉以賑貧餒,
子良不從。會子良赴州,半千便發倉粟以給饑人。懷州刺史郭齊宗大驚,因而按
之。時黃門侍郎薛元超為河北道存撫使,謂齊宗曰:“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
歸一尉,豈不愧也!”遽令釋之。尋又應嶽牧舉。
高宗禦武成殿,召諸州舉人,親問曰:“兵書所雲天陣、地陣、人陣,各何
謂也?”半千越次而進曰:“臣觀載籍,此事多矣。或謂:天陣,星宿孤虛;地
陣,山川向背;人陣,偏伍彌縫。以臣愚見,謂不然矣。夫師出以義,有若時雨,
得天之時,此天陣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戰,得地之利,此地陣也;善用兵者,
使三軍之士,如父子兄弟,得人之和,此人陣也。三者去矣,其何以戰!”高宗
甚嗟賞之。及對策,擢為上第。
垂拱中,累補左衛胄曹,仍充宣慰吐蕃使。及引辭,則天曰:“久聞卿名,
謂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境外小事,不足煩卿,宜留待製也。”即日使入閣供
奉。嗣聖元年,半千為左衛長史,與鳳閣舍人王處知、天官侍郎石抱忠,並為弘
文館直學士,仍與著作佐郎路敬淳分日於顯福門待製。半千因撰《明堂新禮》三
卷,上之。則天封中嶽,半千又撰《封禪四壇碑》十二首以進,則天稱善。前後
賜絹千餘匹。
長安中,五遷正諫大夫,兼右控鶴內供奉。半千以控鶴之職,古無其事,又
授斯任者率多輕薄,非朝廷進德之選,上疏請罷之。由是忤旨,左遷水部郎中,
預修《三教珠英》。
中宗時,為濠州刺史。睿宗即位,征拜太子右諭德,兼崇文館學士,加銀青
光祿大夫,累封平原郡公。開元二年卒。文集多遺失。半千同時學士丘悅。
丘悅者,河南陸渾人也。亦有學業。景龍中,為相王府掾,與文學韋利器、
典簽裴耀卿俱為王府直學士。睿宗在藩甚重之,官至岐王傅。開元初卒。撰《三
國典略》三十卷,行於時。
劉憲,宋州寧陵人也。父思立,高宗時為侍禦史。屬河南、河北旱儉,遣禦
史中丞崔謐等分道存問賑給,思立上疏諫曰:“今麥序方秋,蠶功未畢,三時之
務,萬姓所先。敕使撫巡,人皆竦抃,忘其家業,冀此天恩,踴躍參迎,必難抑
止,集眾既廣,妨廢亦多。加以途程往還,兼之晨夕停滯。既緣賑給,須立簿書,
本欲安存,卻成煩擾。又無驛之處,其馬稍難。簡擇公私,須預追集。雨後農務,
特切常情,暫廢須臾,即虧歲計。每為一馬,遂勞數家,從此相乘,恐更滋甚。
望且委州縣賑給,待秋閒時出使褒貶。”疏奏,謐等遂不行。後遷考功員外郎,
始奏請明經加帖、進士試雜文,自思立始也。尋卒官。
憲弱冠舉進士,累除冬官員外郎。
天授中,受詔推按來俊臣。憲嫉其酷暴,欲因事繩之,反為俊臣所構,貶濆
水令。再遷司仆丞。及俊臣伏誅,擢憲為給事中,尋轉鳳閣舍人。
神龍初,坐嘗為張易之所引,自吏部侍郎出為渝州刺史。俄複入為太仆少卿,
兼修國史,加修文館學士。景雲初,三遷太子詹事
玄宗在東宮,留意經籍,憲因上啟曰:“自古及今,皆重於學。至於光耀盛
德,發揚令問,安靜身心,保寧家國,無以加焉。殿下居副君之位,有絕人之才,
豈假尋章摘句,蓋資略知大意,用功甚少,為利極多。伏願克成美誌,無棄暇日,
上以慰至尊之心,下以答庶僚之望。侍讀褚無量,經明行修,耆年宿望,時賜召
問,以察其言,幸甚!”玄宗甚嘉納之。明年,憲卒,贈兗州都督。有集三十卷。
初則天時,敕吏部糊名考選人判,以求才彥,憲與王適、司馬鍠、梁載言相
次判入第二等。
王適,幽州人。官至雍州司功。
司馬皪,洛州溫人也。神龍中,卒於黃門侍郎。
梁載言,博州聊城人。曆鳳閣舍人,專知製誥。撰《具員故事》十卷,《十
道誌》十六卷,並傳於時。中宗時為懷州刺史。
沈佺期,相州內黃人也。進士舉。長安中,累遷通事舍人,預修《三教珠英》。
佺期善屬文,尤長七言之作,與宋之問齊名,時人稱為沈宋。再轉考功員外
郎,坐贓配流嶺表。神龍中,授起居郎,加修文館直學士。後曆中書舍人、太子
詹事。開元初卒。有文集十卷。
弟全交及子,亦以文詞知名。
陳子昂,梓州射洪人。家世富豪。子昂獨苦節讀書,尤善屬文。初為《感遇
詩》三十首,京兆司功王適見而驚曰:“此子必為天下文宗矣!”由是知名。舉
進士。會高宗崩,靈駕將還長安,子昂詣闕上書,盛陳東都形勝,可以安置山陵,
關中旱儉,靈駕西行不便。曰:
梓州射洪縣草莽愚臣子昂,謹頓首冒死獻書闕下。
臣聞明王不惡切直之言以納忠,烈士不憚死亡之誅以極諫。故有非常之策者,
必待非常之時;得非常之時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後危言正色,抗義直辭,赴湯
鑊而不回,至誅夷而無悔!豈徒欲詭世誇俗,厭生樂死者哉!實以為殺身之害小,
存國之利大。故審計定議而甘心焉。況乎得非常之時,遇非常之主,言必獲用,
死亦何驚!千載之跡,將不朽於今日矣!
伏惟大行皇帝遺天下,棄群臣,萬國震驚,百姓屠裂。陛下以徇齊之聖,承
宗廟之重,天下之望,喁喁如也。莫不冀蒙聖化,以保餘年;太平之主,將複在
於茲矣!況皇太後又以文母之賢,協軒宮之耀,軍國大事,遺詔決之;唐、虞之
際,於斯盛矣!
臣伏見詔書,梓宮將遷西京,鸞輿亦欲陪幸。計非上策,智者失圖;廟堂未
聞有骨鯁之謨,朝廷多見有順從之議;臣竊惑以為過矣!伏自思之,生聖日,沐
皇風,摩頂至踵,莫非亭育;不能曆丹鳳,抵濯龍,北麵玉階,東望金屋,抗音
而正諫者,聖王之罪人也!所以不顧萬死,乞獻一言,願蒙聽覽,甘就鼎鑊,伏
惟陛下察之。
臣聞秦都鹹陽之時,漢都長安之日,山河為固,天下服矣。然猶北取胡、宛
之利,南資巴蜀之饒。自渭入河,轉關東之粟;逾沙絕漠,致山西之儲。然後能
削平天下,彈壓諸侯,長轡利策,橫製宇宙。今則不然。燕、代迫匈奴之侵,巴、
隴嬰吐蕃之患;西蜀疲老,千裡贏糧;北國丁男,十五乘塞;歲月奔命,其弊不
堪。秦之首尾,今為闕矣!即所餘者,獨三輔之間耳。頃遭荒饉,人被薦饑。自
河已西,莫非赤地;循隴已北,罕逢青草。莫不父兄轉徙,妻子流離,委家喪業,
膏原潤莽,此朝廷之所備知也。賴以宗廟神靈,皇天悔禍,去歲薄稔,前秋稍登,
使羸餓之餘,得保性命,天下幸甚,可謂厚矣!然而流人未返,田野尚蕪,白骨
縱橫,阡陌無主。至於蓄積,尤可哀傷。陛下不料其難,貴從先意,遂欲長驅大
駕,按節秦京,千乘萬騎,何方取給?況山陵初製,穿複未央;土木工匠,必資
徒役。今欲率疲弊之眾,興數萬之軍,征發近畿,鞭撲羸老,鑿山采石,驅以就
功。春作無時,秋成絕望,凋瘵遺噍,再罹艱苦。倘不堪弊,必有逋逃,“子來”
之頌,將何以述之?此亦宗廟之大機,不可不審圖也!況國無兼歲之儲,家鮮匝
時之蓄。一旬不雨,猶可深憂,忽加水旱,人何以濟?陛下不深察始終,獨違群
議,臣恐三輔之弊,不止如前日矣!
且天子以四海為家,聖人包六合為宇。曆觀邃古,以至於今,何嘗不以三王
為仁,五帝為聖!雖周公製作,夫子著明,莫不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百
王之鴻烈,作千載之雄圖!然而舜死陟方,葬蒼梧而不返;禹會群後,歿稽山而
永終。豈其愛蠻夷之鄉而鄙中國哉?實將欲示聖人無外也。故能使墳籍以為美談,
帝王以為高範。況我巍巍大聖,轢帝登皇,日月所照,莫不率俾。何獨秦、豐之
地,可置山陵;河、洛之都,不堪園寢?陛下豈不察之,愚臣竊為陛下惜也!且
景山崇麗,秀冠群峰,北對嵩、邙,西望汝海,居祝融之故地,連太昊之遺墟。
帝王圖跡,縱橫左右;園陵之美,複何加焉!陛下曾未察之,謂其不可;愚臣鄙
見,良足尚矣!況瀍、澗之中,天地交會,北有太行之險,南有宛、葉之饒,東
壓江、淮,食湖淮之利,西馳崤、澠,據關河之寶。以聰明之主,養純粹之人,
天下和平,恭己正南麵而已。陛下不思瀍、洛之壯觀,關、隴之荒蕪,乃欲棄太
山之安,履焦原之險,忘神器之大寶,徇曾、閔之小節。愚臣暗昧,以為甚也!
陛下何不覽爭臣之策,采行路之謠,諮謨太後,平章宰輔,使蒼生之望,知有所
安,天下豈不幸甚!
昔者平王遷都,光武都洛,山陵寢廟,不在東京;宗社墳塋,並居西土。然
而《春秋》美為始王,《漢書》載為代祖,豈其不願孝哉?何聖賢褒貶於斯濫矣?
實以時有不可,事有必然。蓋欲遺小存大,去禍歸福,聖人所以貴也。夫小不忍,
亂大謀,仲尼之至誡,願陛下察之。若以臣愚不用,朝議遂行,臣恐關、隴之憂,
無時休也!
臣又聞太原蓄钜萬之倉,洛口積天下之粟,國家之資,斯為大矣!今欲舍而
不顧,背以長驅,使有識驚嗟,天下失望。倘鼠竊狗盜,萬一不圖,西入陝州之
郊,東犯武牢之鎮,盜敖倉一抔之粟,陛下何以遏之?此天下之至機,不可不深
懼也。雖則盜未旋踵,誅刑已及,滅其九族,焚其妻子,泣辜雖恨,將何及焉!
故曰:“先謀後事者逸,先事後謀者失。”“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斯言豈
徒設也,固願陛下念之!
則天召見,奇其對,拜麟台正字。則天將事雅州討生羌,子昂上書曰:
麟台正字臣子昂昧死上言。
臣聞道路雲:國家欲開蜀山,自雅州道入討生羌,因以襲擊吐蕃。執事者不
審圖其利害,遂發梁、鳳、巴蜒兵以徇之。臣愚以為西蜀之禍,自此結矣!
臣聞亂生,必由於怨。雅州邊羌,自國初已來,未嘗一日為盜。今一旦無罪
受戮,其怨必甚。怨甚懼誅,必蜂駭西山。西山盜起,則蜀之邊邑,不得不連兵
備守。兵久不解,則蜀之禍構矣!昔後漢末西京喪敗,蓋由此諸羌。此一事也。
且臣聞吐蕃桀黠之虜,君長相信,而多奸謀。自敢抗天誅,邇來向二十餘載,
大戰則大勝,小戰則小勝,未嘗敗一隊,亡一夫。國家往以薛仁貴、郭待封為虓
武之將,屠十一萬眾於大非之川,一甲不返。又以李敬玄、劉審禮為廊廟之器,
辱十八萬眾於青海之澤,身囚虜庭。是時精甲勇士,勢如雲雷,然竟不能擒一戎,
馘一醜,至今而關、隴為空。今乃欲以李處一為將,驅憔悴之兵,將襲吐蕃。臣
竊憂之,而為此虜所笑。此二事也。
且夫事有求利而得害者。則蜀昔時不通中國,秦惠王欲帝天下而並諸侯,以
為不兼幹不取蜀,勢未可舉,乃用張儀計,飾美女,譎金牛,因間以啖蜀侯。蜀
侯果貪其利,使五丁力士鑿通穀,棧褒斜,置道於秦。自是險阻不關,山穀不閉,
張儀躡踵乘便,縱兵大破之,蜀侯誅,幹邑滅。至今蜀為中州,是貪利而亡。此
三事也。
且臣聞吐蕃羯虜,愛蜀之珍富,欲盜之,久有日矣。然其勢不能舉者,徒以
山川阻絕,障隘不通,此其所以頓餓狼之喙而不得侵食也。今國家乃撤邊羌,開
隘道,使其收奔亡之種,為向導以攻邊。是乃借寇兵而為賊除道,舉全蜀以遺之。
此四事也。
臣竊觀蜀為西南一都會,國家之寶庫,天下珍貨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順
江而下,可以兼濟中國。今執事者乃圖僥幸之利,悉以委事西羌。地不足以富國,
徒殺無辜之眾,以傷陛下之仁;糜費隨之,無益聖德。又況僥幸之利,未可圖哉!
此五事也。
夫蜀之所恃,有險也;人之所安,無役也。今國家乃開其險,役其人;險開
則便寇,人役則傷財。臣恐未見羌戎,已有奸盜在其中矣!往年益州長史李崇真
圖此奸利,傳檄稱吐蕃欲寇鬆州,遂使國家盛軍師、大轉餉以備之。未二三年,
巴蜀二十餘州,騷然大弊,竟不見吐蕃之麵,而崇真贓錢已計钜萬矣。蜀人殘破,
幾不堪命。此之近事,猶在人口,陛下所親知。臣愚意者不有奸臣欲圖此利,複
以生羌為計者哉!此六事也。
且蜀人尫劣,不習兵戰,一虜持矛,百人莫敢當。又山川阻曠,去中夏精兵
處遠。今國家若擊西羌,掩吐蕃,遂能破滅其國,奴虜其人,使其君長係首北闕,
計亦可矣!若不到如此,臣方見蜀之邊陲不守,而為羌夷所橫暴。昔辛有見被發
而祭伊川者,以為不出百年,此其為戎。臣恐不及百年而蜀為戎。此七事也。
且國家近者廢安北,拔單於,棄龜茲,放疏勒,天下翕然,謂之盛德。所以
者何?蓋以陛下務在仁,不在廣;務在養,不在殺。將以此息邊鄙,休甲兵,行
三皇、五帝之事者也!今又徇貪夫之議,謀動兵戈,將誅無罪之戎,而遺全蜀之
患,將何以令天下乎?此愚臣所以不甚悟者也。況當今山東饑,關、隴弊,曆歲
枯旱,人有流亡。誠是聖人寧靜,思和天人之時,不可動甲兵,興大役,以自生
亂。臣又流聞西軍失守,北軍不利,邊人忙動,情有不安。今者複驅此兵,投之
不測。臣聞自古亡國破家,未嘗不由黷兵。今小人議夷狄之利,非帝王之至德也,
又況弊中夏哉!
臣聞古之善為天下者,計大而不計小,務德而不務刑;圖其安則思其危,謀
其利則慮其害;然後能長享福祿。伏願陛下熟計之!
再轉右拾遺。數上疏陳事,詞皆典美。時有同州下邽人徐元慶,父為縣尉趙
師韞所殺。後師韞為禦史,元慶變姓名於驛家傭力,候師韞,手刃殺之。議者以
元慶孝烈,欲舍其罪。子昂建議以為:“國法專殺者死,元慶宜正國法,然後旌
其閭墓,以褒其孝義可也。”當時議者,鹹以子昂為是。俄授麟台正字。武攸宜
統軍北討契丹,以子昂為管記,軍中文翰皆委之。
子昂父在鄉,為縣令段簡所辱,子昂聞之,遽還鄉裡。簡乃因事收係獄中,
憂憤而卒,時年四十餘。
子昂褊躁無威儀,然文詞宏麗,甚為當時所重。有集十卷,友人黃門侍郎盧
藏用為之序,盛行於代。
子昂卒後,益州成都人閭丘均,亦以文章著稱。景龍中,為安樂公主所薦,
起家拜太常博士。而公主被誅,均坐貶為循州司倉,卒。有集十卷。
宋之問,虢州弘農人。父令文,有勇力,而工書,善屬文。高宗時,為左驍
衛郎將、東台詳正學士。之問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初征
令與楊炯分直內教,俄授洛州參軍,累轉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易之兄弟雅
愛其才,之問亦傾附焉。預修《三教珠英》,常扈從遊宴。則天幸洛陽龍門,令
從官賦詩,左史東方虯詩先成,則天以錦袍賜之。及之問詩成,則天稱其詞愈高,
奪虯錦袍以賞之。
及易之等敗,左遷瀧州參軍。未幾,逃還,匿於洛陽人張仲之家。仲之與駙
馬都尉王同皎等謀殺武三思,之問令兄子發其事以自贖。及同皎等獲罪,起之問
為鴻臚主薄,由是深為義士所譏。
景龍中,再轉考功員外郎。時中宗增置修文館學士,擇朝中文學之士,之問
與薛稷、杜審言等首膺其選,當時榮之。及典舉,引拔後進,多知名者。尋轉越
州長史。
睿宗即位,以之問嘗附張易之、武三思,配徙欽州。先天中,賜死於徙所。
之問再被竄謫,經途江、嶺,所有篇詠,傳布遠近。友人武平一為之纂集,成十
卷,傳於代。
世人以之問父為三絕,之問以文詞知名,弟之悌有勇力,之遜善書,議者雲
各得父之一絕。
之悌,開元中自右羽林將軍出為益州長史、劍南節度兼采訪使。尋遷太原尹。
閻朝隱,趙州欒城人也。少與兄鏡幾、弟仙舟俱知名。朝隱文章雖無《風》、
《雅》之體,善構奇,甚為時人所賞。累遷給事中,預修《三教珠英》。張易之
等所作篇什,多是朝隱及宋之問潛代為之。聖曆二年,則天不豫,令朝隱往少室
山祈禱。朝隱乃曲申悅媚,以身為犧牲,請代上所苦。及將康複,賜絹彩百匹、
金銀器十事。俄轉麟台少監。易之伏誅,坐徙嶺外。尋召還。先天中,複為秘書
少監。又坐事貶為通州彆駕,卒官。
朝隱修《三教珠英》時,成均祭酒李嶠與張昌宗為修書使,儘收天下文詞之
士為學士,預其列者,有王無競、李適、尹元凱,並知名於時。自餘有事跡者,
各見其本傳。
王無競者,字仲烈。其先琅邪人,因官徙居東萊,宋太尉弘之十一代孫。父
侃,棣州司馬。
無競有文學,初應下筆成章舉及第,解褐授趙州欒城縣尉,曆秘書省正字,
轉右武衛倉曹、洛陽縣尉,遷監察禦史,轉殿中。舊例,每日更直於殿前。正班
時,宰相宗楚客、楊再思常離班偶語,無競前曰:“朝禮至敬,公等大臣,不宜
輕易以慢恒典。”楚客等大怒,轉無競為太子舍人。神龍初,坐訶詆權幸,出為
蘇州司馬。及張易之等敗,以嘗交往,再貶嶺外,卒於廣州,年五十四。
李適者,雍州萬年人。景龍中,為中書舍人,俄轉工部侍郎。睿宗時,天台
道士司馬承禎被征至京師。及還,適贈詩,序其高尚之致,其詞甚美,當時朝廷
之士,無不屬和,凡三百餘人。徐彥伯編而敘之,謂之《白雲記》,頗傳於代。
尋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