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六_北齊書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北齊書 >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六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六(1 / 2)

◎儒林

○李鉉刁柔馮偉張買奴劉軌思鮑季詳邢峙劉晝馬敬德張

景仁權會張思伯張雕孫靈暉石曜

班固稱: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行教化者也。聖人所

以明天道,正人倫,是以古先哲王率由斯道。高祖生於邊朔,長於戎馬之間,因

魏氏喪亂之餘,屬爾朱殘酷之舉,文章鹹蕩,禮樂同奔,弦歌之音且絕,俎豆之

容將儘。及仗義建旗,掃清區縣,以正君臣,以齊上下。至乎一人播越,九鼎潛

移,文武神器,顧眄斯在,猶且援立宗支,重安社稷,豈非跼名教之地,漸仁義

之風與?屬疆埸多虞,戎車歲駕,雖庠序之製有所未遑,而儒雅之道遽形心慮。

魏天平中,範陽盧景裕同從兄禮於本郡起逆,高祖免其罪,置之賓館,以經教授

太原公以下。及景裕卒,又以趙郡李同軌繼之。二賢並大蒙恩遇,待以殊禮。同

軌之亡,複征中山張雕、渤海李鉉、刁柔、中山石曜等遞為諸子師友。及天保、

大寧、武平之朝,亦引進名儒,授皇太子諸王經術。

然爰自始基,暨於季世,唯濟南之在儲宮,性識聰敏,頗自砥礪,以成其美。

自餘多驕恣傲狠,動違禮度,日就月將,無聞焉爾。鏤冰雕朽,迄用無成,蓋有

由也。夫帝子王孫,稟性淫逸,況義方之情不篤,邪僻之路競開,自非得自生知,

體包上智,而內有聲色之娛,外多犬馬之好,安能入便篤行,出則友賢者也。徒

有師傅之資,終無琢磨之實。下之從化,如風靡草,是以世胄之門,罕聞強學。

若使貴遊之輩,飾以明經,可謂稽山竹箭,加之以括羽,俯拾青紫,斷可知焉。

而齊氏司存,或失其守,師保疑丞,皆賞勳舊,國學博士,徒有虛名,唯國子一

學,生徒數十人耳,欲求官正國治,其可得乎?胄子以通經仕者唯博陵崔子發、

廣平宋遊卿而已,自外莫見其人。幸朝章寬簡,政網疏闊,遊手浮惰,十室而九。

故橫經受業之侶,遍於鄉邑;負笈從宦之徒,不遠千裡。伏膺無怠,善誘不倦。

入閭裡之內,乞食為資;憩桑梓之陰,動逾千數。燕、趙之俗,此眾尤甚。齊製:

諸郡並立學,置博士助教授經,學生俱差逼充員,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從調。備

員既非所好,墳籍固不關懷,又多被州郡官人驅使,縱有遊惰,亦不檢治,皆由

上非所好之所致也。諸郡俱得察孝廉,其博士、助教及遊學之徒通經者,推擇充

舉。射策十條,通八以上,聽九品出身,其尤異者亦蒙抽擢。

凡是經學諸生,多出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門下。河北講鄭康成所注《周易》。

遵明以傳盧景裕及清河崔瑾,景裕傳權會,權會傳郭茂。權會早入京都,郭茂恒

在門下教授。其後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門。河南及青、齊之間,儒生多講王

輔嗣所注《周易》,師訓蓋寡。齊時儒士,罕傳《尚書》之業,徐遵明兼通之。

遵明受業於屯留王總,傳授浮陽李周仁及渤海張文敬及李鉉、權會,並鄭康成所

注,非古文也。下裡諸生,略不見孔氏注解。武平末,河間劉光伯、信都劉士元

始得費彪《義疏》,乃留意焉。其《詩》、《禮》、《春秋》尤為當時所尚,諸

生多兼通之。《三禮》並出遵明之門。徐傳業於李鉉、沮俊、田元鳳、馮偉、紀

顯敬、呂黃龍、夏懷敬。李鉉又傳授刁柔、張買奴、鮑季詳、邢峙、劉晝、熊安

生。安生又傳孫靈暉、郭仲堅、丁恃德。其後生能通《禮經》者多是安生門人。

諸生儘通《小戴禮》,於《周》、《儀禮》兼通者十二三焉。通《毛詩》者多出

於魏朝博陵劉獻之。獻之傳李周仁,周仁傳董令度、程歸則,歸則傳劉敬和、張

思伯、劉軌思。其後能言《詩》者多出二劉之門。河北諸儒能通《春秋》者,並

服子慎所注,亦出徐行之門。張買奴、馬敬德、邢峙、張思伯、張雕、劉晝、鮑

長暄、王元則並得服氏之精微。又有衛覬、陳達、潘叔度雖不傳徐氏之門,亦為

通解。又有姚文安、秦道靜初亦學服氏,後更兼講杜元凱所注。其河外儒生俱伏

膺杜氏。其《公羊》、《穀梁》二傳,儒者多不措懷。《論語》、《孝經》,諸

學徒莫不通講。諸儒如權會、李鉉、刁柔、熊安生、劉軌思、馬敬德之徒多自出

義疏。雖曰專門,亦皆粗習也。

今序所錄諸生,或終於魏朝,或名宦不達,縱能名家,又闕其由來及所出郡

國,並略存其姓名而已。俱取其尤通顯者列於《儒林》雲。熊安生名在周史,光

伯士元著於《隋書》,輒不重述。

李鉉,字寶鼎,渤海南皮人也。九歲入學,書《急就篇》,月餘便通。家素

貧苦,常春夏務農,冬乃入學。年十六,從浮陽李周仁受《毛詩》、《尚書》,

章武劉子猛受《禮記》,常山房虯受《周官》《儀禮》,漁陽鮮於靈馥受《左氏

春秋》。鉉以鄉裡無可師者,遂與州裡楊元懿、河間宗惠振等結侶詣大儒徐遵明

受業。居徐門下五年,常稱高第。二十三,便自潛居,討論是非,撰定《孝經》、

《論語》、《毛詩》、《三禮義疏》及《三傳異同》、《周易義例》,合三十餘

卷。用心精苦,曾三冬不畜枕,每至睡時,假寐而已。年二十七,歸養二親,因

教授鄉裡,生徒恒至數百。燕、趙間能言經者,多出其門。

年三十六,丁父喪。服闋,以鄉裡寡文籍,來遊京師,讀所未見書。州舉秀

才,除太學博士。武定中,李同軌卒後,高祖令世宗在京妙簡碩學,以教諸子。

世宗以鉉應旨,征詣晉陽。時中山石曜、北平陽絢、北海王晞、清河崔瞻、廣平

宋欽道及工書人韓毅同在東館,師友諸王。鉉以去聖久遠,文字多有乖謬,感孔

子“必也正名”之言,乃喟然有刊正之意。於講授之暇,遂覽《說文》,爰及

《倉》、《雅》,刪正六藝經注中謬字,名曰《字辨》。顯祖受禪,從駕還都。

天保初,詔鉉與殿中尚書邢邵、中書令魏收等參議禮律,仍兼國子博士。時詔北

平太守宋景業、西河太守綦毋懷文等草定新曆,錄尚書平原王高隆之令鉉與通直

常侍房延祐、國子博士刁柔參考得失。尋正國子博士。廢帝之在東宮,顯祖詔鉉

以經入授,甚見優禮。數年,病卒。特贈廷尉少卿。及還葬故郡,太子致祭奠之

禮,並使王人將送,儒者榮之。楊元懿、宗惠振官亦俱至國子博士。

刁柔,字子溫,渤海人也。父整,魏車騎將軍、贈司空。柔少好學,綜習經

史,尤留心禮儀。性強記,至於氏族內外,多所諳悉。初為世宗挽郎,出身司空

行參軍。喪母,成喪以孝聞。永安中,除中堅將軍、奉車都尉,加冠軍將軍、中

散大夫。元象中,隨例到晉陽,高祖以為永安公府長流參軍,又令教授諸子。天

保初,除國子博士、中書舍人。魏收撰魏史,啟柔等與同其事。柔性頗專固,自

是所聞,收常所嫌憚。

又參議律令。時議者以為立五等爵邑,承襲者無嫡子立嫡孫,無嫡孫立嫡子

弟,無嫡子弟立嫡孫弟。柔以為無嫡孫應立嫡曾孫,不應立嫡子弟。議曰:

柔案禮立適以長,故謂長子為嫡子。嫡子死,以嫡子之子為嫡孫,死則曾、

玄亦然。然則嫡子之名,本為傳重。故《喪服》曰:“庶子不為長子三年,不繼

祖與禰也。《禮記》公儀仲子之喪:“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聞。仲子舍其

孫而立其子何也?’子服伯子曰:‘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

立武王發,微子舍其孫盾而立弟衍,仲子亦猶行古之道也。’”鄭注曰:“伯子

為親者諱耳,立子非也。文王之立武王,權也。微子嫡子死,立其弟衍,殷禮也。”

“子遊問諸孔子,孔子曰:不,立孫。”注曰:“據《周禮》。”然則商以嫡子

死,立嫡子之母弟,周以嫡子死,立嫡子之子為嫡孫。故《春秋公羊》之義,嫡

子有孫而死,質家親親先立弟,文家尊尊先立孫。《喪服》雲:“為父後者為出

母無服。”《小記》雲:“祖父卒而後為祖母後者三年。”為出母無服者,喪者

不祭故也。為祖母三年者,大宗傳重故也。今議以嫡孫死而立嫡子母弟,嫡子母

弟者則為父後矣。嫡子母弟本非承嫡,以無嫡,故得為父後。則嫡孫之弟,理亦

應得為父後。則是父卒然後為祖後者服斬,既得為祖服斬,而不得為傳重者,未

之聞也。若用商家親親之義,本不應嫡子死而立嫡孫。若從周家尊尊之文,豈宜

舍其孫而立其弟?或文或質,愚用惑焉。《小記》複雲:“嫡婦不為舅姑後者,

則姑姑為之小功。”注雲:“謂夫有廢疾他故,若死無子不受重者。小功,庶婦

之服。凡父母於子,舅姑於婦,將不傳重於嫡,及將所傳重者非嫡,服之皆如眾

子庶婦也。”言死無子者,謂絕世無子,非謂無嫡子。如其有子,焉得雲無後?

夫雖廢疾無子,婦猶以嫡為名。嫡名既在,而欲廢其子者,其如禮何!禮有損益,

代相沿革,必謂宗嫡可得而變者,則為後服斬,亦宜有因而改。

七年夏卒,時年五十六。柔在史館未久,逢勒成之際,誌存偏黨。《魏書》

中與其內外通親者並虛美過實,深為時論所譏焉。

馮偉,字偉節,中山安喜人也。身長八尺,衣冠甚偉,見者肅然敬憚。少從

李寶鼎遊學,李重其聰敏,恒彆意試問之,多所通解,尤明《禮傳》。後還鄉裡,

閉門不出將三十年,不問生產,不交賓客,專精覃思,無所不通。趙郡王出鎮定

州,以禮迎接,命書三至,縣令親至其門,猶辭疾不起。王將命駕致請,佐史前

後星馳報之,縣令又自為其整冠履,不得已而出。王下廳事迎之,止其拜伏,分

階而上,留之賓館,甚見禮重。王將舉充秀才,固辭不就。歲餘請還。王知其不

願拘束,以禮發遣,贈遺甚厚,一無所納,唯受時服而已。及還,終不交人事,

郡守縣令每親至其門。歲時或置羊酒,亦辭不納。門徒束修,一毫不受。耕而飯,

蠶而衣,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竟以壽終。

張買奴,平原人也。經義該博,門徒千餘人。諸儒鹹推重之,名聲甚盛。曆

太學博士、國子助教,天保中卒。

劉軌思,渤海人也。說《詩》甚精。少事同郡劉敬和,敬和事同郡程歸則,

故其鄉曲多為《詩》者。軌思,天統中任國子博士。

鮑季詳,渤海人也。甚明《禮》,聽其離文析句,自然大略可解。兼通《左

氏春秋》,少時恒為李寶鼎都講,後亦自有徒眾,諸儒稱之。天統中,卒於太學

博士。從弟長暄,兼通《禮傳》。武平末,為任城王湝丞相掾,恒在京教授貴

遊子弟。齊亡後,歸鄉裡講經,卒於家。

邢峙,字士峻,河間鄚人也,少好學,耽玩墳典,遊學燕、趙之間,通

《二禮》、《左氏春秋》。天保初,郡舉孝廉,授四門博士,遷國子助教,以經

入授皇太子。峙方正純厚,有儒者之風。廚宰進太子食,有菜曰“邪蒿”,峙命

去之,曰:“此菜有不正之名,非殿下所宜食。”顯祖聞而嘉之,賜以被褥縑纊,

拜國子博士。皇建初,除清河太守,有惠政,民吏愛之。以年老謝病歸,卒於家。

劉晝,字孔昭,渤海阜城人也。少孤貧,愛學,負笈從師,伏膺無倦。與儒

者李寶鼎同鄉裡,甚相親愛,受其《三禮》。又就馬敬德習《服氏春秋》,俱通

大義。恨下裡少墳籍,便杖策入都。知太府少卿宋世良家多書,乃造焉。世良納

之。恣意披覽,晝夜不息。河清初,還冀州,舉季才入京,考策不第。乃恨不學


最新小说: 白鹿行西州 三國召喚之袁氏帝途 白月光爆改玄學大佬,有億點馬甲怎麼了 重生之敦肅皇貴妃 修仙:但不是遊戲 逆侯傳 我有一座山 奮鬥九零:複員老兵擺攤養家 幕後嘉賓 逆天青梅:邪王的千麵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