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更新百度搜黑岩穀;僅僅方運所在的位置就能看到二十人離開,數千考房不知道多少成空.
方運不覺得那些人失敗,關係人生前途的科舉中,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可能無限放大,從而讓人放棄,等有了足夠的積累後卷土重來.
第二日的午飯和前一天沒有什麼不同,在聖廟的力量下,所攜帶的食物可以保證三天不變.
吃完一根臘腸,方運喝水漱口,然後閉目養神午休.
午休之後,方運翻開最後的策論題.
策論題的題目有十道,足足占據了五張紙,方運把五頁一一擺在桌子上.
按照慣例,策論的第一題是必做題,考生要在第二道到第十題中選兩道自己擅長的題目,旨在選拔擅長有一技之長的考生,像農家,工家,醫家等考生都會選適合自己的考題,隻要答得好,中舉中進士的機會反而更大.
方運看向第一題,仔細閱覽.
看到一半的時候,方運的目光輕動,看完全題後,方運露出回憶的神色.
方運清楚記得,考中秀才上書山之時,在第五層失敗,然後被傳送到神秘大殿中,最後進入一片草原.
書山老人出現在那裡,要求方運用區區一千人滅一個萬蠻部落,最後方運憑借對食物鏈和生態平衡的了解,終於完成使命,從而得到無上文心,才高八鬥.
而就在不久前,那些計策已經對妖蠻實施,但無論是人族還是妖蠻都沒有傳出風聲,甚至連李文鷹,顏域空等人都不知情.
這策論的第一題是要求考生另辟蹊徑,以不戰之法,削弱草原的所有蠻族,也就是俗稱的草蠻.
方運立刻想起,自己離開書山神秘草原的時候,那老人曾經說過一句當時他並不在意的話.
書山老人曾說:"若是以後科舉策論涉及滅蠻.你可以今日之事為題獻策."
方運感到考房突然變冷,難道那書山老人早就知道舉人試會考這一題?難道這次的策論題是老人出的?或者隻是一個巧合?
想了一會兒,方運怎麼也無法確定,便靜下心.拿出一張白紙鋪在麵前,右手握著墨錠輕輕研墨,思索如何寫這篇策論.
雖然書山老人說可以把那日說的計策獻出來,但食物鏈,食物網,生態係統,生態圈和生態平衡等等一係列的學問全部披露出來,必然會引發不可測的劇變.
聖元大陸眾人接受新學問的能力極強,像細菌之類在半聖眼裡毫無秘密可言,隻不過聖道的力量遠強於一切,半聖不會舍本逐末來研究.
隻要人族出了一個聖人,一言可改天換地,這些學問在聖人麵前根本不算什麼.哪怕是一位亞聖也能迅速讓人族崛起,但這些學問還不行.
"那麼,就讓我來慢慢填充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吧,讓人族一步一步增強,慢慢拖延妖族攻勢.直到再出一位聖人力壓妖蠻!"
方運把相關的學問在心裡過一遍,最終覺得還是不適合提出食物鏈等概念,需要一步一步來,把利用生態平衡轉化為偶然發現的計策,等自己文位再高一些,成為進士主政一方的時候再慢慢完善.
方運研好墨,腦中靈光一動.想起百年前也有過一次亂考,而一位考生的經義好,至少能得乙上,但策論不佳,也就是丙等,極可能落榜.但他彆出心裁.把經義中的思想運用到策論中,最後考官他並不出色的策論評為乙等.
考官的結論是因為他的經義實在好,那麼他的思想運用到策論中,無論策論水平如何,至少應該得乙.但另一位考官不同意,隻能請聖裁,最後半聖點頭認可,那位考生得了雙乙,成功成為進士.
馮子墨曾道,破亂考之術,就是在亂中尋求秩序,若才華不足,那就老老實實寫自己擅長的,若是才能足夠,那就統一詩詞,經義和策論,乃是上上之策,因為科舉考的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若一個人的詩詞得甲,其餘兩科是丁,依然無法被錄取.
長處儘量長,但短板不能太短.
方運再次陷入思索,自己的經義可以說是已經達到了巔峰,隻能是經義思想統一策論和詩詞,不能改經義.
方運看了一眼自己的經義,破題的第一句就是"天命在人",突然一笑,因為這個破題和策論第一題有著高度的統一.
天命在人,那不僅可以讓自己居住的地方安居樂業,也應該使侵害自己的敵人得到懲罰!
方運無聲一笑,提筆要挾,但隨後愣住了.
"造化弄人啊."方運輕歎.
荀子的四大聖道中,其一就是"天人相分".這天人相分不能從字麵上來理解天和人隔離,而是說,天雖然生成了人,但不能完全決定人族的社會,但"君子理天地",是說人族到了一定時候可以主宰天地.
方運說"天命在人",是符合荀子思想中的"天生萬物,人為最貴"的理念.
而利用生態平衡滅蠻,就是人族在掌控天地,就是在"君子理天地",與荀子的思想極為相似.
但是,荀子的"天人相分"和.[,!]孟子的"天命論"又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