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城市安裝個上百台,就可以應對覆蓋式導彈打擊。”
“製造安裝以及其他成本加在一起,整體不會超過三百個億,低廉的製造成本,高發射頻率、打擊精度以及打擊高度。”
“優勢,太明顯了……”
佟智國和劉洪磊討論著都有一種激動的感覺。
但在激動過後,他們還是要回到現實,劉洪磊深吸一口氣,鬱悶道,“不管怎麼說,還是希望能夠打擊衛星。”
“到時候,就能做到對衛星的高效打擊,而不隻限於防禦導彈襲擊。”
“防空武器,也擁有了主動進攻的能力。”
佟智國也讚同的點頭,“是啊,到時候,就完美了。”
“隻是,很難啊……”
……
辦公室裡。
張碩對於所碰到的技術問題已經有了了解。
他第一時間就很清楚,隻光靠計算無法完全解決精度問題,因為可以影響精度的因素太多,而且都不是百分百確定的數值。
多重因素堆疊在一起,自然肯定會有個偏差範圍,偏差最低也會有幾十米,甚至是幾百米。
這是一過腦子就能想出的結論。
當然,更精準的計算還是有用的,肯定能夠讓偏差範圍縮小,但具體就很難說了。
張碩並沒有著急做研究,而是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案。
他也想到了佟智國想到的內容一種新的技術,比如,利用雷達進行軌跡路徑修正。
然後,就否定了。
研究一種能用雷達對離子團進行軌跡修正的技術,還不如研究一種全新的打擊武器。
後者都會更容易一些。
那麼怎麼解決呢?
張碩靠在了椅背上,雙手抱胸閉上了眼睛,腦子裡建立起離子團的打擊路徑。
離子團打擊衛星,必定會受到地球自轉以及空氣阻力影響。
劉洪磊、佟智國介紹了很多的影響因素,但實際上,這兩個影響因素是最大的。
從地麵上看來,離子團的路徑是一條直線,但實際上,是一條略帶彎曲的弧線。
地球自轉以及空氣阻力疊加影響並不大,很多時候,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但反映到一千公裡的太空,略微的偏差也會帶來極大影響。
“那麼是不是能夠利用某種方法降低這種影響?”
“軌跡修正?”
“軌跡修正……”
張碩順著思路仔細的思考,他想的軌跡修正,自然不是離子團自動修正軌跡,而是采用一種全新的軌跡,去對太空目標進行打擊。
現在的打擊軌跡是垂直打擊,差不多可以理解為,找出目標距離離子炮最近的位置,然後再計算並進行打擊。
“如果不在最近的位置呢,比如說從後麵……”
“以接近追尋軌跡的方式,進行打擊?”
他思考的眼前一亮。
不過想要降低地球自傳疊加空氣阻力的影響,接近並軌打擊就是個好方法。
並軌打擊,就是讓打擊軌跡,儘量接近衛星的軌道,兩者的夾角越小越好,最好是夾角為零度,那麼打擊難度,就從麵上的一個點,變成了直線上的一個點。
張碩繼續思考著,乾脆建立了個任務——
【任務四】
【研究項目名稱:改善離子炮打擊衛星精準度(難度評估:C)。】
【進度:19.28%。】
(任務可取消,當前取消任務需要科研幣數量:0。)
(剩餘進度需要科研幣數量:79。)
“果然!”
看到任務進度數值,張碩眼睛頓時一亮。
19.28%,也就代表他的思路是正確的,等於是想到了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
頓時,心裡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
劉洪磊、佟智國一起回來了。
他們離開了大概有半個小時,再回到辦公室的時候,就看到幾個研究員和張碩、薛柏坤一起討論著,關鍵字是什麼‘新軌跡’、‘打擊方式’、‘功率’之類的內容。
佟智國疑惑問道,“你們在說什麼?什麼新軌跡?”
有個叫鄧建的研究員,精神奕奕的說喊道,“佟院士,張碩教授已經想到了解決方案,而且我們討論了一下,感覺很有希望啊!”
“啊?什麼?”
佟智國都聽的愣住了。
劉洪磊也是一臉的驚訝,他站在門口都沒走進來,就隻是站在那裡聽著。
鄧建興奮的繼續說道,“並軌打擊啊!儘量讓離子團軌跡接近衛星軌跡,這樣一來,打擊麵變小了,同時,也最大限度降低地球自轉和空氣阻力的疊加影響!”
“唯一就是,打擊路徑變長,我們需要增加離子團的初始速度和能量。”
佟智國順著思考,隨後問道,“打擊路徑邊長,偏差不是更大了?”
“我們計算過了!”
鄧建繼續道,“打擊路徑增加一倍以上,直接影響實際上就隻有百公裡高度內的空氣,隻要速度夠快,影響就會大大降低。”
“如果能排除地球自傳疊加空氣阻力的乾擾影響,精度最少能五倍、十倍!”
“再加上精準的計算,就可以把精度縮小到五十米內,甚至更低……”
鄧建說完了以後,其他研究員也禁不住熱烈討論起來。
佟智國則呆呆愣愣的和劉洪磊對視一眼,他們臉上的表情都變得非常怪異。
出去半個小時,問題就解決了?
看樣子,辦公室已經討論很久了。
換句話說,他們才剛出去不久,也就是跑一趟廁所的時間,張碩教授就想到了解決方案?
這可是困擾了實驗組很久的問題啊!
張碩教授……
天才到有點嚇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