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半個月時間,設計方案才全部敲定,工程人員也按照設計,圍繞氫彈電池做大量的改造工作。
孟誌林去實驗間的次數也變多了,有時候,一待就是一個上午,就想看看怎麼設計安裝的。
他根本不看好張碩領導的工作。
氫彈電池電力輸出是個非常複雜的係統,要把需求非常高的變壓電控裝置,體積壓縮十倍以上,還需要保證電力的穩定輸出,且不能影響有電力逸出。
這需要非常專業的知識、豐富的經驗。
張碩則是依靠其他小組上報的設計,還有一些講解的內容,就敲定了最終的設計方案。
這種方案,有什麼意義呢?
就像是學生用瀏覽器搜索了一大堆的理論知識,然後寫了一個應用的設計,其中肯定有各種各樣的bug。
換做真實的研究,也就是測試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趙括啊!”
“紙上談兵,想象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這樣的設計方案,測試不出現問題才怪了……”
孟誌林是這樣想的,但他沒有和其他人說,因為不管是領導,還是其他的研究員,都對張碩更有信心,他有什麼想法不重要。
這種情況讓人很難過,但對方不碰壁能聽他的嗎?
……
當進入到製造安裝階段,除了孟誌林以外,研究組的所有人都非常的忙碌。
張碩的研究方式和孟誌林存在明顯不同。
孟誌林是先做主體的設計,主體設計安裝調試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再和其他人討論解決。
張碩則是敲定了整個設計方案,主體再包括細節都是聯通在一起的。
就像是蓋一棟大樓,設計方案都擺在那裡,按照設計方案去建造就可以了。
等全部都製造安裝好,以後再進行整體的測試。
這就大大降低了難度。
其他人按照設計方案去安裝就可以,根本不用怎麼解決碰到的問題。
當然有好處,就有壞處。
如果在後續測試中碰到了問題,因為連細節的安裝都做好了,再想進行調整就很困難。
尤其是碰到大的問題,可能會推翻所有的設計,讓所有的工作以及努力付之東流。
其他人就不用考慮這麼多複雜的問題了。
他們隻是按照工作安排,一個部分一個部分進行安裝,因為中途不會碰到問題,安裝速度還是很快的,隻花費了三天時間,所有部分都已經安裝好。
下一步就是進行氫彈電池電力輸出係統的調試。
……
“雖然安裝的速度很快,但還是拖延了進度。”
“按照原來的計劃已經進入中期,肯定還會有一些問題,後續慢慢調試也能解決。”
“現在才剛開始進行調試,這樣整體的設計,調試往往可能比設計、製造需要的時間還要長。”
“如果碰到無法解決的問題,還要推倒重新設計……”
“重新設計,重新製造安裝,再去進行新的調試,又會是一個循環,來上三、四次……”
“遙遙無期啊!”
孟誌林感歎著搖搖頭,他有點小小的幸災樂禍,也知道自己不應該這麼想,但還是有些控製不住。
每個人,都是如此。
當趙老師再來到基地的時候,孟誌林也忍不住說明了自己的想法,“要是碰到了大問題,就要重新設計製造。”
“張碩教授的想法確實沒問題,但是,我感覺吧……”
他說著搖了搖頭,明顯不看好。
趙老師反倒覺得很有意思,有人質疑張碩的工作,實在是非常的少見。
他笑笑沒說什麼。
這天下午就是進行第一次測試,趙老師一行人,再加上孟誌林都一起旁觀測試。
他們站在控製室的大屏幕前,有研究員專門講解著屏幕上的數據,每一個數據都代表一個輸出端口的檢測數值。
氫彈電池電力輸出的設計,是為了保證每一個輸出端口的數據在計劃之內,並且要持續保證數據的平穩。
孟誌林旁邊就是張世成,調試要開始的時候,他就小聲說著,“看看,現在就是驗證的時刻。”
“電力輸出多麼複雜,你也是知道的。”
“我們的研究方向有什麼問題嗎?先完成主體,碰到問題再解決問題,其他的也都是這麼做,更複雜的都有。”
“比如戰鬥機,電力係統有多複雜?還要考慮航空發動機的需求。”
“張碩院士確實有能力,但科研領域跨行如隔山,胡亂指揮可不行啊……”
“烏拉烏拉~~~”
他連續說了一大堆,聲音能被張世成聽到,也恰好能被前麵的趙老師等人聽到。
有些人疑惑的轉過頭,心裡怎麼想就看不出來了。
但是沒有人直接反駁,必須應對情況並不了解,孟誌林主導過好幾個大項目的研究,也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這時候,調試已經開始了。
在各部分進行檢測以後,張碩就指揮連接了氫彈電池的輸出端口,隨後大屏幕都開始出現了數據,最開始數據還是不穩定的,主要還是檢測裝置的問題。
在過了幾秒鐘後,屏幕上的數值就開始變得穩定,一個個數據都顯示出來。
有些數據在不斷的跳動,有些則固定在一個數值上。
每個人看的都非常認真,他們發現跳動的數據,變動的一般就隻有後麵的小數點,大數據沒有太大的變化。
各個輸出端口檢測人員也開始進行彙報,“A4端口,210到212,數據穩定,”
“A1端口,1090到1100,穩定。”
“B3,970,穩定。”
“D2,210,穩定。”
“A2,70到71,穩定……”
連續二十幾個數據的彙報,每一個結果都是穩定。
大屏幕前所有人都認真的看著,好多人已經驚訝的瞪大了眼,他們都對於測試內容有了解的,有的是就是研究人員。
孟誌林當然也是如此。
對於每一個端口的需求,他都能把數據倒背如流。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認真看每一個數據,有些跳動的數據還連續看著,就發現所有的數據都在計劃範圍內。
他驚訝中有些失態,推開前麵的人走到了第一排,越過趙老師來到了屏幕前,忍不住發出了驚呼“不可能啊!”
“每一個數據都在計劃範圍內,所有都穩定……”
“第一次調試怎麼可能!”
“這個結果……能算是完成了吧?比完成更好!”
“即便是輸出係統完成,也不會有這麼穩定……”
他說著看向張世成,“老張,你說說,是不是這樣?整體設計第一次調試全部穩定?”
“這是錄入的數據吧!”
孟誌林驚訝到不相信結果了,即便是帶領團隊完成了電力輸出的設計,也不可能有這麼好的數值,肯定會有某個端口存在不穩定情況。
那都是小問題,後續可以慢慢的解決。
像是眼前屏幕上的結果,都可以用完美來形容,第一次測試就得到完美的結果,怎麼可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