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鈞道祖是個非常講究因果的人,這些感悟,即是在人間所得,那祂就會將其留在人間,而不是埋藏在心裡,隨祂回歸天道。
子儒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二者繼續向前,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
子儒佇立岸邊,不覺歎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聞子儒此語,道祖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子儒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歎矣!”
道祖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
“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
“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鴻鈞道祖手指浩浩黃河,對子儒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
子儒曰:“水有何德?”
道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子儒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儘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道祖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誌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子儒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子儒告彆道祖,與弟子上車,依依不舍地向魯國駛去。
……
…………
事後,有弟子問子儒:“老子如何?”
子儒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
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誌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
子儒問道道祖之後,心有所感,遂閉關數載,作《春秋》一書,書成之後,子儒曾言:“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春秋》一出,孔子自儒家一脈之外,令辟史家一脈。
青史昭昭,曆筆如刀!
子儒以春秋刻刀作史書,立史家,將那茫茫古史載於史冊,留於後人。
正是因為《春秋》一書,這諸國混戰的時代,被後人稱之為春秋時代。
而在寫出《春秋》之後不久,子儒便過世了。
沒錯,子儒死了!
是真的死了,身合天地,真靈融合回歸天地,成為了天地的一部分。
那一日,三界震動!
唯有子儒最後之言,響徹天地:“吾輩修士,朝聞道、夕死可矣!”
語落,子儒隕落。
隻是,子儒人雖隕落,但其一身正氣不滅,彙入天冥之中,化作一條浩浩蕩蕩的長河,橫跨在天地之間,無邊無際。
這條長河,為子儒死後所化,彙聚了天地間所有的浩然正氣,為此,這條浩然正氣之河,也是儒家力量的源泉。
而子儒死後,其精神不朽,與天地規則融合一體,化為至高無上的權柄之力,至大至剛,鎮壓一切。
凡儒家子弟,但凡心懷正氣者,皆可感知到浩然正氣,並可納儒家權柄於一身,號令天地規則。
也就是說,子儒雖死,但祂的死卻是成就了儒道。
自子儒死後,儒家便是儒道,不再是一門學說,而是一門真正的無上大道,具有超乎想象之能為。
但凡儒家修為,境界越高,實力越強,浩然正氣一出,同境界之中,幾乎無可匹敵者。
儒家神通,言出法隨,天地莫不從之,堪稱無解。
便是號稱戰力最強的神魔一脈的修士,正麵決戰,也不敢輕言勝過儒道子弟。
而且,儒道修煉,進境更是快速無比,也不用煉化先天之氣入體,隻需讀書明理,立命立心,就可提升境界,獲得強大的力量。
儒道天驕,甲子之歲,便可成就大儒的境界,一身實力,足以堪比大羅道尊。一甲子不過六十年,區區六十年,就能抗衡大羅道尊,這是何其不可思議之事。
可偏偏,在儒道之中,就真的發生了。這是因為,儒道的力量,皆是來自於子儒。
子儒雖死,但一身力量未滅,與天地正道融為一體,化作浩然長河,其力量足以比肩聖人。
儒道體係,就是依托於子儒的力量而生。境界越高,能從子儒身上借來的力量也就越多。在子儒比肩聖人的力量麵前,大神通者都不是對手,就更彆說先天道尊了。
不過,儒道雖好,可修煉儒道不是沒有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