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葉青的設想中,眼前這兩座代表了工業最高水平的核反應堆。
其隱藏在密封殼中的關鍵設備,可能會非常精密緊湊,用螺螄殼裡做道場來形容都不為過。當電晶雙手連點,將圖紙上的密封殼去掉時。
葉青和這幫怪獸們,才發現密封殼內,還有兩個密封殼。
它們呈扁圓柱形,上下疊在一起。
上麵一個密封殼中,內部布滿一根根粗壯的金屬棒。這些金屬棒被固定在密封殼內部,一共480根。下方密封殼內沒有金屬棒,但擁有眾多管道,這些管道上方與頭頂的密封殼相連,下方一直延伸到外麵,最終與蒸汽輪機連在一起。
如果僅僅看體立圖紙,葉青不難猜到這座反應堆,分為兩個核心部位。
上方是燃料棒,下方是循環冷卻係統。
循環係統,源源不斷帶走燃料棒周圍的超高壓熱流。這些熱流帶動蒸汽輪機旋轉,逐漸冷卻後,重新加入循環過程。
聽起來,似乎很簡單。
燃料棒產生大量的熱,這些熱量加熱了液體,這些液體說白了就是水。
曾有人戲稱,反應堆無論發展到第幾代,采用了什麼高科技,依舊無法擺脫燒熱水的毛病。什麼時候擺脫了這點,才算真正的科技進步。
這似乎說的很在理,即使號稱距離成功永遠還有二十五年,打破了物理法則的可控核聚變,最終依舊還是燒熱水來發電。
但並不能說“燒熱水”很土,在人類已知的熱能轉換中,燒開水的效率永遠是最高。
核反應堆中的燒熱水,技術難度根本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讓它燒熱水簡單,可是如何讓它一直穩定的燒熱水,並安全穩定運行,才是真正難點。否則,一旦發生核泄漏事故,整艘巨輪的唯一結局就是被沉入海底。
屏幕中的反應堆圖紙被一點點放大,很快,葉青和怪獸們,從這些看似尋常的核心結構中,發現了眾多非比尋常的細節。
例如,這480根燃料棒中裝載的反應堆燃料芯塊,並不是每根都相同。
六邊形排列的燃料棒,如果最外圍燃料棒中裝載了數千枚鈾235芯塊,那最中間的燃料棒中,隻裝載了六百枚,並且它們的數量排列也很有規律。
這麼做,葉青猜測是為了追求熱能的一致性。
如果沒有圖紙,巨獸工業這邊想要摸索出最完美的燃料芯塊排列,恐怕要曆經多次試驗驗證,消耗海量資源,積累大量數據後,才能讓超算最終模擬出來。而現在,隻需要照葫蘆畫瓢。
還有下方冷卻循環係統的工作方式,隨著圖紙放大。葉青和怪獸們,順著循環結構追蹤分析,很容易就從這套係統的結構中,推測出這座反應堆的發電模式。
一回路冷卻水,將熱量導進給汽輪機發電的二回路水,竟然不是超臨界狀態。
超臨界機組,與普通蒸汽輪機機組有很大差彆。龍溪灘工廠這邊生產過超臨界機組,自然對這塊非常了解。不是超臨界,那證明這座反應堆的熱效比並不高。
如果說超臨界機組能有50%的熱效比,眼前這套熱效比最多30%。
葉青有些奇怪,超臨界機組製造技術,雖然隻有少數幾個大國掌握,可顯然美國就是那個最大的國家。為何在如此先進反應堆上,任然非常保守地采用落後了最少兩代技術的普通機組?
這一定有原因。
想要讓循環水達到超臨界狀態非常簡單,增加它在燃料棒周圍的停留時間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