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棒在鏈式反應過程中產生熱量,加熱壓力殼中的水。如果不進行冷卻,燃料棒的溫度可以上升到兩千多度。水的臨界溫度是374.15度,眼前這套機組的蒸汽工作溫度,葉青估計最多也就在300度。
隻差了70多度,但熱效比卻差距甚大。如果讓自己選擇,肯定二話不說上超臨界,甚至超超臨界機組。
美國人卻不敢上。
這其中,是因為冶金工業技術不過關的原因?還是燃料棒本身的天然限製原因?
如果是前者,那葉青不介意讓美國人見識見識,什麼叫世界頂級工業技術。他們做不到,巨獸工業給他們演示一下什麼叫超超臨界,什麼叫無限澎湃的動力。
如果是因為後者,那巨獸工業這邊,大概率隻能采用和美國同樣的保守方案。
……
整整一夜,怪獸們都在分析著這套來之不易的航母反應堆三維圖紙。所有的細節都被一絲不苟記下,電晶則把這套圖紙移植到超算中,利用完備的圖紙,和巨獸工業現有的冶金技術,在超算上建立一套演算模型。
比方說,圖紙上無法顯示美國人,采用哪種合金技術,來建造反應堆最外圍的密封壓力殼體。
但巨獸工業知道自己來製造,可以製造出最高能承受多大壓力的殼體。
同樣,循環係統的一回路冷卻管道壓力,和二回路最大工作壓力,都可以非常具體的在模型中表達出來。
當然光有這些數據還不夠,燃料棒內堆芯的具體配方還不清楚,還有冷卻循環水中,又參入了哪種催化劑,或鈍化劑,來穩定燃料棒的鏈式反應過程?
不過這些數據,已經不再是攔路虎。
最核心的結構被破解,剩下那些未知參數,都是純粹的理論數據。華夏同樣是核大國,大型核電站已經發展到了成熟的第三代,和世界保持同樣領先水平。或許受限於工業加工技術,無法生產出水麵艦船的反應堆。
但采用哪種堆芯,如何來穩定堆芯,或是美國不采用超臨界機組的原因,都能從核能係統工作者的口中獲得答案。
中雲大學沒有核能係,但尚海的幾所理工大學有。
裡麵的教授們,很多都參與過華夏核電站的設計與研發工作,是正兒八經既有理論,又有實際工作經驗的人。以公司名義,聘請他們來完善電晶建立的這套模型中,料棒,和冷卻循環水的參數,不要太輕鬆。
而且隻提供這些國際通用的數據,既不違法,他們也不知道巨獸工業要建反應堆,還是從美國那邊搞來的世界最先進船用反應堆。
第二天一早,葉青就打電話給中雲大學的蔡晨寧教授。
蔡晨寧教授是葉青在大學時的導師,他雖然負責機械工程係,但混跡教授圈子,又活了一大把歲數,人脈關係遍布全國,找他推薦幾位核能領域的教授準沒錯。
接到葉青電話,蔡晨寧教授沒有思考太久,就發出一連串炮仗樣的笑聲。
“葉總,問我那是問對了人。”
“聽我的,您根本不用去找一幫子的教授去研究理論數據。研究核能又不是打麻將,人多沒用。”
“我向您推薦一位超級‘大牛’,就他一位就夠了,他手上就有您要的現成數據。”
葉青有些忐忑的問這位‘大牛’是誰,不會是國寶級的院士吧?這種人似乎一個個比總統都忙,不好請的動吧?
“哈哈~葉總您放心,這位‘大牛’要說彆的企業,還真請不動,但您的巨獸工業偏偏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