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與社火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資料存放處 > 晉商與社火

晉商與社火(1 / 1)

晉商與社火所謂社火,是舊時在節日扮演的各種雜戲。晉商對於民間社火活動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以山西中部來說,清後期晉中多富商,這一帶的社火也十分繁盛,有民謠稱:“榆次的架火,太穀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架火是一種造型社火,在晉中榆次、太穀等縣比較盛行。榆次南莊架火與太穀黑山火、排樓火、桌子火最著名。南莊架火起源於民間煙火炮仗,清代已發展到奇異光彩的境界。架火以單桌頂立,共12張桌。寓意一年十二個月,如有閏月則頂13張桌。架火用紙、麻、竹杆等結紮成山石狀,彩繪出來,再用各種紙炮、花炮、繡花炮編織成圖案,懸掛於桌子的各層,成為集雕塑、繪畫、結紮、裱糊、剪紙於一身的綜合藝術品。燃放時,點燃走馬(即串在鐵絲廠的起火),經固定路線,打中架火最下一層,之後逐層燃放,鞭炮齊鳴,禮花噴射,硝煙彌散,五彩繽紛,十分壯觀。在架火前,原放一明代刻碑,後毀,但存拓片,人們用拓片製成石碑,立於架火前。在點燃架火前,將此仿製石碑焚燒升大。拓片所載原文是:

大明萬曆朝仲春上月上元書馳放焰火碑記為祝天地水三宮三神,祝普天同慶賀新歲之五穀豐登,請免水陸之災,風雷冰雹之害,降神火之威,壓瘴氣之滋生焉。

敬此流芳社以神之體民,以火之望,普之以四麵八方,借泰山之勢,以火為望,社生靈,持以此山火為延慶。

樹立此碑,繼世永昌萬曆皇朝歲在甲午仲春正月甘四日立太穀的燈於道光時已頗具盛名,之後從鹹豐、同治一直延續下來。太穀的燈與太穀的商業活動有關,商賈的往來,商業的發展使太穀縣城有仿效蘇、杭、揚三州之風氣。太穀燈品種繁多,製作精巧。道光時,太穀富商從廣東引進的宮燈形式有八角、六角樣式,質地有玻璃、紗、繡緞三種。燈架多是紫檀等硬木製成。燈上裝飾有書寫的千家詩、唐宋詩詞,並繪有花鳥魚蟲、人物山水,庶民百姓則懸掛貼剪紙燈影。燈影俗稱走馬燈,形狀是圓柱體,或紙或紗裱糊,借燭光熱力,推動轉盤,以隱現各種人物故事和詩詞燈趣。在太穀還有一種特殊的絞活龍燈火活動。清嘉道年間,太穀田家後人經商廣東,將絞活龍的製作技水引進太穀。活尤長四丈五尺,紙紮龍頭,布製龍身,選空曠之地搭龍棚二座,高一丈八,距十八丈,龍棚之間由若乾繩索相連,中間懸一圓球,取“二龍戲珠”之意,兩龍即係於繩索上,龍身內置燈數盞,龍棚中人力絞動繩索,二龍即可上下左右作飛騰狀,地麵上則由十數人舞動老龍,上下配合。參加活動者數十人之多。入夜,燈月輝映,鑼鼓喧大,鞭炮齊鳴,人聲鼎沸。在彌漫的硝煙中,老龍小龍上下騰飛,或二龍戲珠,或雙龍拜母,吼聲震野,煞是壯觀。現在,活龍以電取代蠟燭,用電動代替人絞,可謂錦上添花,更加逼真。在山兩沁水縣霍家山,也有耍花燈的習俗。據傳是該縣人在漢口經商,習耍龍燈,傳習鄉裡,相傳至今。沁水之龍燈總長約14米,分龍頭、龍身、龍尾三部,有火球前導,煙火作效果,總稱“二龍戲珠”。其場次舞法有老龍漫遊、蛇脫皮、大翻身、盤龍戲珠等,音樂以嗩呐為主,鑼鼓伴之。巨龍搖頭甩尾,翻騰漫遊,氣勢雄偉,舞興濃處放幾把煙火,更有騰雲駕霧之勢。

徐溝縣鐵棍,又稱抬閣,以幼女著麗衣扮裝,縛股於鐵棍之上而舞,下以八人或十六人或二十四人抬之。要求所有抬閣人以統一節拍上下起伏,帶動閣上演員舞動。又有背棍,又稱背閣。背棍由上中下三截構成,有直頂、旁頂、活心等樣式,分單人棍、雙人棍、三人根,由一壯漢背鐵棍,上扛一至三名兒童,他們共同扮演一組戲曲或故事人物,並配以與人物相符的道具。表演時,背棍者根據故事,邁著與角色心理、性格相吻合的步伐,被背者也隨之做相應的表情和姿勢,構成上下渾然一體的藝術造型。背棍隊伍少則五六組,多則百餘組。集體跑圓場,表演既是藝術比賽,又是對人的耐力考驗,很有一番氣勢。扮人物的兒童家長視被選上扮演為吉祥,故很願意自己的子女被選中上背根或鐵棍。又有扒棍,以多人抬木架,架上有巨橫梁,枕以三四丈之長篙,中與橫梁加活動之樞,其篙之尖端在前,以騎鶴童子縛之。其下端在橫梁之後,以多人徒手執之。視前方屋上有婦女,則使篙尖之騎鶴童子揮塵近之,雜以諧語。背棍、鐵棍不說不唱,隻以鑼鼓音樂舞蹈動作表演傳情,被稱為“無言戲曲”、“空中舞蹈”。凡社火活動,富商大賈各大商號均予以經濟支持,背棍、鐵棍等在富商大賈宅院和商號門前表演時,富商和商號均須付表演者一定數額的酬謝。不難看出,社火中一些項目的引進,活動的開展,也與晉商有著密切關係。

摘自《晉商經營文化》,張正明著


最新小说: 惹上首席總裁2 雲隙微光遇見貓 神秘首席甜寵妻 星遊記之我要飛 傲世狂徒 背包女強人 我在末世造小家 體重兌換係統:胖子逆襲計劃 問天劫 淵天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