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會館文化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資料存放處 > 晉商會館文化

晉商會館文化(1 / 2)

一、晉商會館的產生與發展會館是同鄉人在異地建立的一種社會組織。有人說:中國最早的會館可上溯到明朝永樂年間。最初的會館,主要為客籍異地鄉人的聚會場所。山西人在異地建立會館,最早的始於明朝隆萬時代。據《藤蔭雜記》卷六《東城》載:“尚書賈公,治第崇文門外東偏,作客舍以館曲沃之人,回喬山書院,又割宅南為三晉會館,且先於都第有燕勞之館,慈仁寺有餞彆之亭。此賈公為賈仁元,字西池,山西萬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進士,曾任兵部左侍郎,協理京營戍政,克經筵官。賈氏任京官時宅第在崇文門外,曾辟宅南為三晉會館。當時的會館規模較小其功能主要是在京的晉籍士人聚會場所。明代實施開中法以來,晉商以“極臨邊境”地理優勢,捷足先登,漸成為明代最有勢力的商人群體。京師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晉商為活動方便而設會館於京師。《晉冀會館碑記》記述了原初設會館之起因:“曆來服官者、貿易者、往來奔走者不知凡幾,而會館之設,顧獨缺焉。……雖向來積有公會,而祀神究無專祠,且朔望吉旦群聚類處,不可無以聯其情而冷其意也。議於布巷之東蔣家胡同,購得房院一所,悉毀而更新之,以為邑人會館”(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晉商會館創始最早年代,約明中後期。山西平遙顏料商建立的顏料會館,清乾隆六年《建修戲台罩棚碑記》稱“我行先輩,立業都門,崇祀梅、葛二仙翁,香火攸長,自明代以至國朝百有餘年矣”。按清乾隆六年(1741)上溯百有餘年,當為明代萬曆後期天啟初年。又《臨襄館山右館財神庵三公地重修建築落成記碑》載:“吾鄉自前明,即有山右會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臨汾東館記》載:“臨汾為山右平陽首邑,其立館於京師也,自前明始”(以上均見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碑刻選編》)。可見,晉商至遲在明代中後期已在北京設立會館了。

入清以後,晉商設立的會館有了蓬勃發展,大體上前後在京師設會館有40處以上,與此同時,在國內名商埠集鎮也先後設立了晉商會館。這些會館的設立,首先與當地商業、經濟的發展與交通有著很大關係。以河南南陽賒旗鎮山陝會館為例來說,這裡在明代尚是裕州(今方城縣)興隆店,也就是一個過路小店。在明代的河南地圖上還無“賒旗店”。在清代的河南圖幅上,才標出賒旗店。也就是從清代,賒旗鎮才有所發展。原來賒旗店地處漢水交流的唐河上遊,潘、趙二水環繞如帶,由鎮東北與西南流過,後二水合流,向南入唐河,唐河繼續南流入湖北襄陽(今襄樊),最終彙入漢水,直通漢口;而北經萬城、平頂山,可直達洛陽、開封,於是清代的賒旗店逐漸成為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陸要衝,為兩湖、江西、福建、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陝西九省通衢,也是北京通往雲貴驛道的中間站,於是山陝等省商人紛紛到此建房設店,流寓定居,使賒旗舟楫車馬,熱鬨非凡。糧食、棉花、食鹽、布匹、煤炭、竹木、茶葉、桐油、生漆、藥材、曲酒等各種物資彙集此鎮貿易、儲存、轉運,形成一個物資貿易中心。當時僅從事南北貨物過往成交的過載行就有48家,故有“拉不完的賒旗店,填不滿的北舞渡(位於賒旗鎮東北的一個水運碼頭)”之說,賒旗店迅速發展為“北走汴路,南船北馬,總集百貨”的繁華巨鎮。而在賒旗店最活躍、最有勢力的商人就是山西商人。他們最早來到賒旗店從事茶葉、綢緞、刺繡、木材、食鹽、布匹等商品的南北轉運,其中茶葉為晉商經營的最大宗商品。請人衷乾《茶市雜詠》載:“清初茶葉均係西客經營,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此處“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就是指由江西河口(今鉛山縣)運至河南賒旗店,再由此北運關外。山西茶商采買福建武夷山或湖南、湖北等地茶葉後,由水陸兩路運抵漢口,由漢水至襄陽,轉唐河北上達賒旗店,再改陸路,由馬匹馱運北上過平頂山、洛陽,渡黃河,入山西,經晉城、長治、祁縣,到太原、大同,再經張家口或歸化(呼和浩特),用駱駝,穿越戈壁沙漠,運至庫倫(烏蘭巴托)、恰克圖與俄蒙商進行貿易。賒旗店正是這條“茶葉商路”上的一個重要中轉站。於是,山西商人為了適應貿易的需要,首先在賒旗店創建了晉商會館。由上可見,晉商會館在各城鎮商埠的建立,是經商活動的需要。

隨著經商活動的擴展,會館的建立又有所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晉商除在京師設立了許多會館外,又先後在天津、山東聊城、館陶恩縣、東阿、濟南、上海、江蘇揚州、江蘇南京、江蘇蘇州、江蘇盛澤大館圩、江蘇盛澤西楊圩、江蘇鎮江、湖北漢口、湖北鍾祥、湖北當陽、湖北鄖西、湖北隨州、湖北江陵、湖北公安、湖北沙市、浙江杭州、河南浙川、河南舜陽、河南洛陽、河南開封、河南賒旗、廣東佛山、廣東廣州、湖南長沙、湖南湘潭、廣西南寧、青海西寧、新疆巴裡坤、安徽蕪湖、安徽渦陽、吉林、沈陽、重慶、四川成都、四川灌縣、福建福州、內蒙多倫諾爾等地設有會館,清代晉商會館幾乎遍布全國各行省、商埠。

晉商會館的發展,不僅表現在大量建立新會館上,而且更表現在會館宏偉的建築規模上。如開封的山陝會館,由清乾隆年間山西旅汴客商集資興建。道光時,陝商加入,易名山陝會館。1933年甘肅商加入,又易名山陝甘會館。該會館建築巍峨壯麗,布局嚴謹、裝飾華麗,尤以磚雕、石雕、木雕精美絕倫,堪稱“三絕”。會館前有雕磚砌成的照壁,上嵌“二龍戲珠”、“八仙過海”及人物、山水、花卉、鳥獸等大大小小透空磚雕圖畫,尤其一對小巧玲班的算盤和帳簿,顯露出會館濃鬱的商業氣氛。照壁兩邊有掖門,在右為鐘鼓樓。順甬道北向有牌樓,飛簷相錯,鬥拱互交。牌樓後有正殿、配殿,均用琉璃瓦覆蓋,翠碧輝煌。殿樓內外浮雕、透雕。造型生動優美,堪稱清代雕刻藝術精品。館內關帝廟有關羽的雕刻比比皆是,如鐘樓上有“關公斬蔡陽”的木雕,牌樓有“關羽封金”、“脫離曹營”、“過五關斬六將”等雕刻。牌樓下部抱鼓石有“狄仁傑登山望母”、“薛仁貴汾河灣夫妻相會”等雕刻。山西商人把鄉土題材融於建築藝術之中,使人觸景生情,親切異常。洛陽的山陝會館始建於康熙五十年(1711)前後,道光時曾修繕。殿宇房間計有“中正殿五間、關聖帝君拜殿五間、殿前牌坊一座,對麵舞樓五間、照壁一座、東西門樓四間、配殿東西各三楹,官廳各三間,香火僧住屋四院、山門三間,修廊二十間”。整個建築麵積達1000餘平方米。其建築形式是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對稱,布局嚴謹,層次分明。殿堂采取台階式上升的整體建築結構,為我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集建築、雕刻、繪畫、陶瓷工藝為一體。正殿為九脊單簷,采取半拱挑脊、簷牙高啄,鉤心鬥角、雕梁畫棟、鳥犖翼飛,鎮脊獸有飛龍、麒麟、虎、獅、怪獸、馬、牛、羊、雞、狗,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殿頂四角,塑有韓信、龐涓、子都、羅成四將,傳說以其四將虎威,驅趕妖魔鬼怪。這些人獸花卉造型,全為浮雕石刻,鋪以綠釉筒瓦,塗以彩色綠釉,屋頂罩泥達尺餘。最令人驚歎的是簷下木雕,亭台樓閣,禽獸花卉,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等,上百件木雕,各有特色,精細之極。琉璃照壁為會館中一絕,洛陽人稱其為九龍壁,實為一座多彩釉陶和雕磚相結合壘砌而成的群體造型。照壁主體高七米,寬13.2米,基座高五米,其中心為二龍戲珠,八仙衛護,整個照壁自上至下各種形態的龍23條。基座上精美磚雕13幅,有人物、花卉、禽獸。在會館正中院內,屹亡著一對雄偉的石獅,獅身高2.2米,基座1.2米,雄獅掌下玩一繡球,雌獅掌了撫一幼獅,二獅對視,引人入勝,基座四周,亦刻有各種動物,更供托出獅是國獸之王,一呼百應,一行百從之威武神態。洛陽的潞澤會館,為清乾隆九年(1744)山西潞安府(今長治)和澤州府(今晉城)商人捐資而建。其館舍重樓飛簷,氣勢宏偉。院內兩對石獅,姿態威武,栩栩如生。南陽地區賒旗鎮的山陝會館,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會館占地5467平方米。會館在興建過程中,“運巨材於楚北,訪名匠於天下”,燒製琉璃瓦的瓷土,用騾馬從山西馱來。整個建築分前中後三個院落,位於中軸線上的建築有照壁、懸鑒樓、石碑坊、大拜殿;兩側有鐵旗杆、石獅、轅門、馬廄、鐘樓鼓樓、廂房、藥王殿、馬王殿、配殿、道坊院等。最先看到的是最南端的琉璃照壁,門仿照北京九龍壁建造,高20米、寬13米,照壁全部用彩釉陶瓷砌成,遠看色彩炫目,金翠垂輝,近看金花吐佩,玉鳳銜接,二龍戲珠,魚跳龍門。上有金闕銀鸞,下有瓊花玉萼。正中橫書“義冠古今”,光彩奪目。兩側對聯“經壁輝煌媲美富,羹牆瞻仰對英靈”;“浩氣已吞吳並魏,庥光常蔭晉與秦”。與琉璃照壁渾然一體的會館前院,豎有鐵木旗杆各一,木旗杆毀於戰火,石座尚存;鐵杆旗淩空而起,高達25米,五萬餘斤,上置鐵鑄仙鶴欲展翅高翔,下有巨龍盤繞,栩栩如生,兩側東西轅門,底層為出入會館通道,上層有城垛建築,可攻可守,帶有城堡特色。從琉璃照壁北行,就是氣勢磅磅的懸鑒樓,也稱戲樓,高30米,東西寬18米,分上中下三層,簷飛對拱,層層疊疊,環樓上下都有石雕木刻,雕工精細,生動逼真。在雄偉中見玲瓏剔透,給人以巧奪天工的感受。樓後麵北是戲台,由三根大方石柱把巨大的三層戲樓淩空擎起。與懸鑒樓左右陪襯的建築物是鐘鼓二樓。鐘樓在東側懸大鐘一鼎,鐘高五尺,重二千餘斤,鳴時十裡有聲,人稱“聚將鐘”,亦稱金鐘報曉。鼓樓在西側,懸大鼓一麵,相傳大鼓一擊,山搖地動,人稱“助威鼓”,惜原鼓已失。鐘鼓兩樓皆是兩層起架,八角騰空,各用16根木柱支撐,頂蓋琉璃,閃閃發光。登高遠眺,令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沿懸鑒樓北行,跨過在殿前三米高月台上的三座石牌坊,便是大拜殿,此為全館主體建築,由大殿和拜殿兩部分組成。殿高34米,東西寬23米,南北長40米,莊嚴華麗,富麗堂皇。殿內雕梁畫棟,彩霞燦爛,30多塊匾額金光閃閃,熠熠生輝,名人書法刻於壁間,爭相媲美。堂殿簷下大型彩色木雕,展示了《西遊記》、《封神演義》等曆史故事和傳說的圖案,人物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殿門左右置有《十八學士朝瀛洲》,《漁樵耕讀》兩座巨型石雕,刻畫得花果繁茂,亭台流水,學仕趕渡,漁樵忙碌,形態生動,神情逼真。大拜殿兩側各有一座配殿,東側名藥王殿,奉祀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西側為馬王殿,反映了商人對交通運輸的重視。大拜殿後為春秋樓,樓高36米,南北長39米,東西寬28米,巍然挺立,威武壯觀,惜樓被戰火焚毀。蘇州的全晉會館,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進入前廳兩側各有一座專為迎客奏樂而建的亭閣式吹鼓樓,樓內各塑六尊吹鼓手,各持樂器,似有陣陣鼓樂從樓中飄出回蕩。明式戲台是會館建築精華所在,戲台高出地麵二米許,三麵臨空,飛簷高翹,戲台頂部采用半球形內旋式穹窿頂,在米紅色的底壁上有324隻黑色蝙蝠和306顆金黃式雲頭,由下向上斜行成列,相依相繞18圈最終彙集到頂部的紫銅鏡上,其建築不僅十分精美,並運用聲學原理起到了聚音作用。多倫諾爾位於內蒙古高原南端,今屬錫林浩特市管轄,是內蒙和內蒙和河北、山西的交通要衝,也是旅蒙晉商活動較早的地方。這兒不僅是牧畜及野獸皮毛集散地,而且盛產木材、魚、堿等。乾隆十年(1745),旅蒙晉商在此修建了“山西會館”(原名關帝廟)。會館總麵積5200餘平方米,院分三進,大殿四座,附跨殿六座,還有排樓、山門、配門、戲台、鐘鼓樓、神彖殿等建築物共計95間房屋。正門俗稱“過馬殿”,兩頭石雕雄獅矗立,東西各配有碑房一間。穿過正門為大戲台,戲台前兩根圓柱雕刻彩畫奇麗。戲台對麵為兩座“過殿”,過殿兩側配有對稱長廊。穿過過殿為正殿,內塑關羽手捋胡須像,左周倉橫刀,右關平持劍。會館兩側分彆有跨院三進,房舍供和尚居住。院內假山池沼,小榭涼亭映在花木叢中,兩座鐘鼓樓,小巧玲瓏,環境甚是幽靜。(《晉商史料與研究》)

晉商會館的發展,還表現在嚴格的管理製度上。在晉商會館中大多有值年首人秉公辦事,他們輪流換班,均須協力舉善,勿得徇情。又設有司事、住持、夫役及香工等管理會館事務。據《漢口山陝會館誌》載,會館管理條規定有13條,其內容主要是:

(1)所有收支帳簿、房屋、家具、菜園、地基、應用人役,總歸值年經營差委。

(2)會館宜保持清潔衛生,平素日期不準閒人入內遊覽。

(3)不準外幫借館演戲,如有徇情私借情事,從重議罰。

(4)館內燈彩家具一概不準出借,如違者議罰。

(5)晚間十點鎖門,如遇宴會燈戲十二點為止,除水龍數患外不得任意啟閉出入,如違者立驅出館。

(6)會館重地燈火最宜小心,嗣後我各幫字號如遇在館做會演戲,客散戲終主人務將廟院戲台一應燈燭親查熄滅始準回號以昭慎重,如違議罰。

(7)館內不論粗細貨物,概不準在內晾曬,以昭肅敬。

(8)本館司事、住持人等內不難留客過宿,在外不準支取銀錢貨物,自議之後倘私留客宿私賒貨物一經知覺,逐出會館,決不寬貸。

(9)水龍有備無患,倘有不測,一時出館夫投人等酒資一切照章施行。

(10)供奉香火、長年神燈,乃住持應辦之事,俟後逐日長香,務要敬謹供奉,每逢會期奉香獻酒,自必住持侍奉,年節三天,僧人間有貪閒假手他人,殊屬不恭,自議之後,住持二人輪流執香在殿侍候以昭誠敬。

(11)凡選用館丁務要小心謹慎,能乾辦事者充之,不得輕舉濫進。館之內外門巷每日打掃潔淨,館之社產市屋務聽值年者調撥,催取租息不致稍懈。館內不許容留閒人飲酒戲耍,致生事端。館外街巷不許收荒擺攤賭儲。館役不得徇情容隱不報。如敢不守館規,徇私偷懶,即行斥革。

(12)大會值年,從前十幫輪流,位年二號會辦。今增彙業,每年四號。以祀產漸增,館務紊繁。每年以四月初八日揭清所存銀兩,一切祭器祭物文契公文下首務期明悉周詳毋延。

(13)招僧住持原為供奉香火,每日長香神燈,務要敬謹供奉,殿宇香案每日打掃.會期朔望倍加誠敬灑掃潔淨在殿伺候,以便士商恭謁,平日不得隨便出外遊玩――

二、晉商會館的功能一、聯絡鄉誼。晉商會館的一些碑刻,記載有設立會館之目的。如在北京的山西臨襄會館,康熙五十七年(1718)《修建臨襄會館碑記》稱:“會館之立,所以聯鄉情,篤友誼也。朋友居五倫之一,四海之內,以義相投,皆為兄弟。然籍同裡井考,其情較洽。籍同裡井,而於他鄉遇之則尤洽”。又在北京的山西浮山會館《重修浮山會館碑》載:“建祠立館,固由前人之締造,而興廢補缺,尤賴後人之經營,天下事大抵然也。京師為人文薈萃之地,商賈輻輳之區,不設公所,則觀光貿易者,行旅甫至,不免有宿棧假館之繁,即仕宦坐商,欲會同而聯鄉誼,亦未免參商卯酉矣,此會館之設所由來也”。又在北京的山西臨汾會館《重修臨汾會館碑記》載:“北京為首善之區,商旅輻輳之地。會館之設由來久矣。揆前人創造之初心,非僅為祀神宴會之所,實以敦睦誼,聯感情,本互相而謀福利,法意良美,至是多也”(《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可見,會館是“聯鄉情於異地”,“敘桑梓之樂”的同鄉人活動場所。

二、會聚公議之地。會館是明清晉商“敘語之地,正可坐論一堂以謀商業之公益”。在北京的臨襄會館碑記稱:“燕都自古即為天下重鎮,迄元明清三代繼續為京師,四方人士皆歸焉。而各省經商者亦皆基本於此,曆年既久,遂各籌同鄉會聚公議之地。”北京的《河東會館碑記》稱:“每公會,在京同人遠近鹹集,拜禱之餘,繼以燕會”(《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會館是異地同鄉商人會聚公議之地,所議內容包括商務、行規、會館事務、祭祖演戲等。

三、維護同鄉或同行商人的利益。如山西在北京建有河東煙行會館,乾隆時由於“易州煙莊牙儈為好,行中不通交易者幾乎經年”(《明清以來北京工商碑刻選編》),後來依靠會館力量與牙行交涉“卒獲勝利”。山西在北京營銷桐油的商人,則通過會館借官府之力限製了牙行的勒索,於是在山西顏料會館立碑為記。洛陽的潞澤會館《老數目誌碑》,則記載了嘉慶十幾年(1814)潞澤會館以商團名義,向當地稅收部門交涉減少梭布稅收的事情,此案曆時一年,潞澤商人勝訴。又有晉省商人在京開設紙張顏料、乾果、煙行各號等,夙敦鄉誼,共守成規。光緒八年(1882)十二月,有牙行六吉、六合、廣豫三店,突興訛賴之舉,凡各行由津辦買運京之貨,每件欲打用銀二錢。眾行未依,伊即在宛平縣將晉商紙行星記、洪吉、源吉、敬記四號先行控告。光緒九年(1883)四月,有晉商乾果行之永順義、顏料行之全升李、煙行之德泰厚等,在大興縣將牙行呈控。五月內,經大、宛兩公會訊斷結,諭令紙張眾行等各守舊章,並不準牙行妄生枝節,須頒發告示,各持為憑。凡我同人,無不實深感激。”自今以往,倘牙行再生事端,或崇文門稅務另行訛詐,除私事不理外,凡涉同行公事,一行出首,眾行俱宜幫助資力,不可藉端推諉,致失和氣。使相友相助,不起半點之風波。同澤同胞,永固萬年之生業”(《明清以來北京工商碑刻選編》)。可見,會館在維護同鄉或同行商人利益上,發揮了一定作用。

四、會館內設市。據《山誌臨襄會館為油市成立始末緣由專事記載碑記》載:油市之設,創自前明。後於清康熙年間,移至臨襄會館迄今已數百年。該館極寬敞,可容數百人,最宜建為商市。然實因管理得人,苦心籌劃,力為布置,用多數之金錢,成寬闊之地基,使同行無不稱便,實為吾油市之幸”(《明清以來北京工商碑刻選編》)。日本學者仁林田升在1942年曾向北京油酒醋醬業同業公會常務董事張攀曾(山西臨汾人)作過采訪。其有關油市記錄摘抄如下:

問:會館與油幣關係?

答:會館同時是油市場地。

間:油市開業時間?

答;新曆雙日上午8到10時。

問:賣何種油?

答:香油、花生油、豆油、麻油、芝麻醬。

問:貨從何處來?

答:從山西來。芝麻則從安徽、山東、北京、湖北、奉天來。

問;油市肇始於何時?

答:康熙時。

由上可知,這種會館內沒油市的形式,一直從康熙時延續到20世紀40年代。

五、公議行現之地。會館是公議行規監督執行場所。如河南舞陽北舞渡晉商雜貨行於乾隆五十年(1785)公議雜貨行規並在會館立碑為記。茲將行現摘錄部分如下:

買貨不得論堆,必要逐宗過秤,違者罰銀五十兩。

不得合外分夥計,如違者罰銀五十兩。

不得沿路會客,如違者罰銀五十兩。

落下貨本月內不得跌價,違者罰銀五十兩。

不得在門外攔路會客,任客投至,如違者罰銀五十兩。

不得假冒名姓留客,如違者罰銀五十兩。

結帳不得私讓分文,如違者罰銀五十兩。

不得在人家店內勾引客買貨,如違者罰銀五十兩。

不得在棧房門口樹立招牌,隻寫某店棧房,如違者罰銀五十兩。

每年正月十五日演戲各家俱有齊備,如有違者不許開行。

有新開行者,必先打出官銀五十兩到店吃飯,俱要飯錢。

大清乾隆五十年歲次乙己九月十七日闔鎮雜貨行同立又道光八年(1828)在北京的顏料會館製定行規稱;“前因行中往來交易。秤砝之說,多有擾古。因此公立行評四杆,俱以交準,彼時來置銀砝。後來人心屢有不顧,因而公議,新置銀砝四塊,每塊重五十兩分,派四城公用。日後行中交易,銀價俱以新置銀公砝直兌,決無異說。今因行中前有舊規,相油一事議定。外來之油,誠獻行廟香資錢三錢,以備神前供用。立規之後,大家悅均。近來。人心狡猾,廣有買賣之油,不以實數報行。倘有無恥之輩,不遵行規,缺價少賣,隱藏簍數,異日諸號查出,甘心受罰,神前獻戲一台,酒席全備,不得異說。如若不允,改以狡猾,自有合行公論。倘然稽查不出,愧心亂規,神靈監察不佑。警之,戒之”。

六、祭祀神靈之地。在異地經商的同鄉在精神上需要有神靈的保護,這也是他們建立會館目的之一,因此在會館內供奉他們所崇拜信仰的神靈,定期祭祀是會館的重要活動內容之一。有許多會館是在先建神靈廟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在北京的山西顏料會館最先為關聖、玄壇、財神、真武大帝、葛、梅二仙廟宇,後來擴展為會館。洛陽的潞澤會館,最初為關帝廟。南京的山西會館,先是乾隆年間把顏料坊的關帝廟作為辦公地址,後將附近民房購買予以擴大,最後成為山兩會館。晉商會館祭祀之神靈最普遍的是關羽,因關羽是山西人,以義行天下,最受鄉人崇敬,成為晉商之精神偶像。河南舞陽北舞渡山西會館有一塊《創建戲樓碑記》說出了山西商人敬奉關羽的原因,原碑記稱(《文史研究》總第26期):

山左有孔子道德高於萬山,世人重其文也,然有文以為之經,必有武以為之緯。惟我關羽生於山右,仕於漢朝,功略蓋天地,神武冠三軍,尤可稱秉燭達旦,大節垂於史冊,淘足媲美孔子,躬當武夫子稱,護國佑民,由中達外,至今普天有血氣者,莫不尊親,三晉商賈貿易□□上者夙托神庇無往不利,思仰答於萬一弗□祀像以表誠前(以下字不清)


最新小说: 煉氣3000層,開局收女帝為徒 鏡蝕紀元 開局執掌陰陽契 八零:天才女兒被掉包?我笑了! 江湖情長 我乃極品極女王 桃花頌之降魔神功 新婚夜,醫妃帶著兩萌寶炸了王府 海賊:人為刀俎,我為天龍 白月光嬌又魅,京圈大佬被撩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