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八年十月中浣除關羽外。就是財神及行業諸神。下麵是北京的臨襄會館祭祀條規:
正月初二日,祭財神。
三月十五日,恭祭玄壇聖誕。
五月十三日,恭祭關帝聖誕。
六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恭祭馬王聖誕、火帝聖誕。
七月初一日,恭祭醬祖、醋姑。
七月二十二日,恭祭財神聖誕。
八月十八日,恭祭酒仙聖誕。
九月十八日,恭祭財神。
十月一日,條神。
每歲陰曆年終除夕日,恭祭列位聖神對於各位神祗殿宇,均修建得十分宏偉。並懸掛著有眾商號送的牌匾和對聯。下麵是漢口山陝會館中部分神殿對聯:
關聖帝:麟經炳千秋浩氣彌綸江漢仕商欽寶訓鶴樓高萬尺名區輝映晉秦桑梓肅明煙魁星樓:東郊紫氣衝霄漢北闕文光射鬥牛財神殿:開財之源節財之流悉賴神功為主宰爵以馭貴祿以馭富多由明德薦馨香天後宮:聖德齊天頒來五簡金函功操海宇母儀稱後睹此波恬浪靜福惠蒼生七聖殿:沐陰庥異域皆歇仁且壽隆祭典鄉關水篤晉與秦文昌殿:一十七世現身說法統智愚賢否悉皈化育萬千百年司祿興文普山陬海噬鹹沐靈光呂祖閣:點石得先生黃金鋪地飛身來上界寶劍橫秋泰山廟:體大物博祖陽氣之發東方雲行雨施不崇朝而通天下地藏庵:錫仗用當年地獄內超升不少金仙成此日藏府中最應無邊七、聚歲演戲及各種慶典活動的場所。晉商會館作為同鄉人的組織凡逢年過節時同鄉人常常在會館歡聚一堂,聚酬演戲。有時在商業活動取得重大勝利時,也舉辦酬神和演戲的活動。凡山西會館多建有戲台,漢口山陝會館內就建有正殿、財神殿、七聖殿、文昌殿等四座戲台,河南洛陽的山陝會館戲台建於清乾隆年間,戲台高25米,下麵兩側為出入通道,屋頂為雙層歇山鬥拱,台寬15米,深六米,戲劇廣場寬20米,長35米,可容數千人台下看戲。每逢節日喜慶,會館禮聘山西梆子戲班來此演戲,鑼鼓齊鳴,招來眾多觀眾免費看戲。河南南陽賒旗山陝會館,懸鑒樓戲自極為壯觀。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傅山手書《懸鑒樓》匾額掛在戲台正中,戲台分三層(是除北京皇宮暢音閣、頤和園、德和閣之外的國內唯一三層戲台)台高5尺,寬12米,中間有石柱支撐,台頂有雙層四座大出簷。後翹屋角的單櫓歇山式屋頂,最高處有25米,相當於今日的八層樓高。中間廣場可容千人視劇,兩側廂樓以木柱隔成50間廂房,沒有500個席位。整個戲台雄偉宏大,前後營建自嘉慶元年(1796)到道光元年(1821),用了25年的時間。日本學者仁井田升在40年代曾對北京工商會館進行調查,其所著《北京工商行會》中記述了山西臨襄會館三月十五日油鹽合行春季聚歲演戲節目單。
八、幫助同鄉的慈善機構。山西人在外經商者多,昔時交通落後,郵遞不暢,在外闖蕩,並不一定都能達到預想的彼岸,因各種災難而在異地客死者不少,會館則“專寄同鄉、同業旅櫬,不取寄資,俟購得塚地。再行代為掩埋,以成其善”,“以慰行旅,以安仕客”。一巳旅外之人,“橫遭飛災,同行相助,知單傳到,即刻親來,各懷公憤相救,雖冒危險不辭,始全行友解患扶危之誼。”每當鄉人在外發生“疾病屙癢”,會館便“相傾體恤”,提供錢財、藥物。對年老失去工作能力者予以救濟,對窮儒寒士也提供方便。同時,晉商會館均購有義園(又稱義地),以為同鄉安置施櫬。據北京《臨襄會館財神庵三公地重修建築落成記》載:“會館義園置產地之建設,因之以起。意至美,法至善也。”此處即為鄉人“停柩厝棺之所”――
三、晉商會館的性質與價值首先,晉商會館是在異地晉籍商人的社會組織。晉商會館均是由在異地的晉籍商人共議後自籌經費所建立。如在北京的山西盂縣會館,是該縣經營氆氌商人共議建立的組織。氆氌是藏族民間手工製作的一種羊毛織品,可作衣服、坐墊、掛氈、地氈之類。又經同仁共議,定出共建會館集資辦法,即每售一匹氆氌交一錠銀子,經過九年的積累,到嘉慶二年(1797)終於購置一處民房,經修葺,成為最初的盂縣會館。漢口的山陝會館,最初為關帝廟,始於順治年間。康熙二十二年(1685),又在關帝廟的基礎上正式創立了山陝會館。鹹豐時因遭兵燹毀壞,同治九年(1870)重修。我們從這次重修費用的籌集,可知會館的建立完全是商人自行組合。據該會館誌載,修建費用經大眾議定,兩省字號在漢口作貿易者及過往之貨物,均按貨平允抽資,具體規定是:
水煙每箱抽厘4分,過載2分。
紅花每包抽厘3錢,過載減半。
棉花每包抽厘5分,過載減半。
川絲每包抽厘4錢,過載減半。
白蠟每支抽厘3錢,過載減半。
雜貨每價1兩抽厘3厘,過載減半。
藥材每價1兩抽厘3厘,過載減半。
木菜茶桐油每價1兩抽厘3厘,過載減半。
各貨未經載明者每價1兩抽厘3厘,過載減半。
陸陳每價1兩抽厘3厘,過載減半。
彙兌銀票不論收交何莊出得彙費每千兩抽厘2錢。
放銀賬者每千兩挨期抽厘1兩活期抽銀2兩。
紅茶每箱抽捐5分。
三九磚茶每篇抽捐1分8厘。
三六磚茶每箱抽捐1分2厘。
二七磚茶每箱抽捐1分2厘。
半斤磚茶每箱抽捐1分2厘。
貢尖茶每包抽捐2分5厘。
千兩茶卷抽捐1分2厘。
百兩茶每包抽捐1分2厘。
半斤貢尖茶每包抽捐1分2厘。
合茶每串抽捐2厘2毫。
皮包茶每包抽捐2分2厘。
洋澱茶每大箱抽用5分,小箱抽捐3分。
以上集資,經25年共達27萬餘兩,使修繕工程終於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竣工。
其次,會館的建立必須向首府申請立案,表現了會館對封建政府的依附性。
再次,如前所述,由於會館參與地方社會事務的管理,表現了商人與官府的相互依存關係。
複次,政府對會館糾紛予以調解,如承認會館財產等,以維護會館利益。
由上可見,晉商會館是在中國傳統社會變遷中既保存舊的傳統又容納社會變遷,含有行業性質的封建商人社會組織。
晉商會館的社會價值,可以歸納為如下兩點:
第一,體現與傳播了地域文化。晉商會館的建立使三晉地域文化得以與彆的地域文化進行交流,產生一種新的地域文化。例如,琉璃瓦是山西的傳統產品,在山西的一些廟宇建築物中經常使用這種琉璃瓦,形成獨特的建築風格,而在河南的山陝會館建築物正殿、配殿中均使用這種琉璃瓦來覆蓋屋頂,使這一會館的建築同時具有晉豫風格。又如在晉商會館中多建有戲台,逢時過節均要在此演出晉商的家鄉戲劇,這種活動不僅對當地戲劇文化產生一定影響,而且使山西戲劇得以吸取異地戲劇文化,這種交流促進了兩地戲劇文化的發展。再如晉商會館均崇奉和祭祀關羽,在晉商會館的影響了,其他省的會館也逐漸崇奉關羽,從而推動了有關文化的發展。複如,山西盛產汾酒,其製作技術好,曆史悠久,汾酒是晉商會館中聚餐宴席美酒,汾酒的製作技術也隨之傳到異地,在山東、甘肅、東北等地,多有晉人仿汾酒用高粱、豆、米為原料製酒,稱之謂燒鍋。西寧府以青稞釀造之燒酒,即山西商人傳以山西杏花村汾酒釀造技術所製,致該地燒酒遠近聞名。新疆代酒,也是山西客商傳製作技術後所釀,清人祁韻士有詩讚代酒雲:“梨花淡白入杯香,十宇簾前下馬嘗;轟飲不妨爭姆戰,豈知清絕紹興良”。著名的貴州茅台酒據說也是“清朝山西人經商於茅台鎮,依汾酒製法而興”(《祖國的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可見由於晉商及晉商會館在異地對山西製酒技術的傳播產生了一種新的酒文化。
第二,會館推動了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如山西商人與陝西南人,他們共同在各商埠建立了許多山陝會館,形成了山陝南聯盟,被人們統稱“兩商”。有時還有彆的地方商人加入山陝聯盟,如開封的山陝會館在光緒年間又有甘肅商人加入,最後形成山陝甘會館。在四川灌縣,先後有山陝、湖廣、廣東、四川、貴州、江西、福建等七座會館,這些會館之間經常進行交流、協調在一些活動中配合行動,人們便把上述會館統稱“七省會館”。重慶的八省會館有山西、陝西、廣東、浙江、福建、湖廣、江西、江南等,後來八省會館共舉年首,協調八省會館之間的關係並訂立了協議,其內容主要是:一、共同確定與修改幫規;二、各幫新提議,須經八省年首同意;三、幫會內發生爭執,應由各省會館內年首協調解決。可見,會館在某種程度上促使各幫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
摘自《晉商與經營文化》,張正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