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客家民係與客家方言的形成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資料存放處 > 略談客家民係與客家方言的形成

略談客家民係與客家方言的形成(1 / 1)

客家是漢民族的一個重要民係,是中國曆史上極富特色的移民運動的產物。由於戰亂或災荒等種種原因,客家先民和客家人在曆史上曾先後經曆五次較大規模的南遷運動。在客家民係形成之前就有過"秦開五嶺"和中原漢人的兩次南遷。

秦滅六國以後,為進一步擴張,秦始皇派屠睢、任囂等統率50萬大軍,越過五嶺,平定百越,建立了桂林、象、南海三郡。在平定南越之前,負責秦軍"轉餉"的禦史臨史祿,開鑿了溝通湘江與漓江,全長達30公裡的"靈渠",從而開通了嶺南的水路,使軍糧能自北源源南運,為平越立下大功。史祿後裔史定,曾僑南越揭陽令,家於揭陽。他?“武帝元鼎六年聞漢兵至降,封為安道侯"。梅縣秦漢時無獨立縣名,屬南海郡揭陽縣,故《光緒嘉應州誌》把史定列為梅縣曆史上最早的縣官。由此可以推知,史祿等一批秦戍卒移民有的並末北返,他們的後裔在秦亡後滯留嶺南(包括粵東地區),在"與越雜處"過程中,多數成為廣府民係,但有少數則可演變為客家先民。

中原漢人第一次南遷是由西晉末的五胡之亂至唐初,為避戰亂而大舉南下,有的遷到湖北、河南南部及安徽、江西一帶;有的沿長江南北岸,遷入贛江上下遊。

第二次南遷是唐末受黃巢事變影響,客家先民由第一次南遷舊居,再遷至安微南部、江西東南、福建西南以及廣東東北邊界。

上述的"秦開五嶺"及中原漢人的兩次南遷運動,進入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客家先民畢竟不多,較少先民居其地的各係人群(如佘、瑤等族)尚處於劣勢,故無法保持自身的特性而成為一種新興的民係。

根據梅州各性氏的族譜、家譜考查,其定居於本地的開基祖,多在宋末至明初遷來。一些誌書也有所記載。如《光緒嘉應州誌》說:"今之土著(即客家人),多來自元末明初。"《五華縣誌》說:"客家係在北宋末年始遷入長樂,明初漸多"。《石窟一征》說:"吾鄉巨姓大族,皆元、明時始遷者多"。上述記載,反映出中原漢人因受金人南下,元人入主等影響,作了第三次大規模南遷運動,大批人由第二次南遷的舊居湧入廣東的東部和北部。至此,閩粵贛三角地區便彙集了大量的中原漢人(或說客家先民),他們憑籍人多勢眾和先進的文化以及較高的社會生產力,擠走或融化了原居此地的佘、瑤等族,最後占有整個閩粵贛三角區,在此區域內有30多個純客住縣,使之成為客家人的大本營。在這裡,他們既保留了中原文化的主流特證,又融合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從而形成具有"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心理文化特?“的新的獨特群體――客家民係。

客家方言是與客家民係同步形成的,也即是說,客家方言亦形成於宋末至明初這一時期。其形成的時間,可從宋、元、明的音韻學著作,如《廣韻》、《中原音韻》、《洪武正韻》等上得到佐證。其形成的空間,則離不開閩粵贛三角區的範圍,因這個區域在地理上具有相對封閉性,客家語言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外來語言的滲透影響。雖在客居地吸收了些佘、瑤等族的語言成份,但仍保持了中原漢語的主體性。而客家先民原遷出地的中原地區,由於屢遭外族入侵,各族間頻繁交融,致使中原漢語受到巨大的混化,它與客家先民南遷時帶來的古漢語的差異愈來愈大,因此,在唐宋以後,當漢民族共同語從古代漢語演變為近代漢語時,客家語言仍基本保存了古代漢語係統,而最終成為有彆於漢民族共同語的獨立的客家方言。

晚清著名改革家、詩人黃遵憲對客家方言亦曾作過有趣的考證,他說:"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曆年七百,而守其語言不少變。有《方言》、《爾雅》之字,訓詁家失其意義,而客人猶識古義者,有沈約、劉淵之韻,詞章家識其音,而客人猶存古音者。乃至市井詬誶之聲,兒女噢咻之語,考其由來,無不可筆之於書。餘聞之陳蘭甫先生,謂客人語言,證之周德清《中原音韻》,無不合"。

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作於元代,其聲母係統和發音方法與客家方言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中原音韻》裡的"武、無、務、維、末、晚、萬、望"等字的聲母為[v],與客家方言相同。"將、尖"等字的聲母為[ts];"齊、錢"等字的聲母為[ts"];"須、先"等字的聲母為[s];"薑、堅"等字的聲母為[k];"奇、牽"等字的聲母為[k"]"我、傲、仰、業"等字的聲母為[η]或[η],以上這些都與客家方言相同。至於韻母方麵,《中原音韻》的"江、陽、唐"與"東、冬、鐘"都是三韻合而為一,與客家方言相同。再以宋代的《廣韻》來看,有[ptk]入聲韻尾和[mnη]鼻音韻尾,上述這些都與客家方言無異。

明代年初官修《洪武正韻》,其入聲係統亦與客家方言非常接近,例如:

1、屋部,"東、董、送"韻的入聲,客家方言讀為[uk]。

2、質部,是"真、軫、震"韻的入聲,客家方言齊齒呼讀為[it];合口呼讀[ut]。

3、曷部,是"寒、旱、翰"韻的入聲,客家方言讀為[ot]。

4、轄部,是"冊、產、諫"韻的入聲,客家方言讀為[at]。

5、屑部,是"先、銑、霰"韻的入聲,客家方言讀為[lel]。

6、藥部,是"陽、養、漾"韻的入聲,客家方言讀為[iok]。

7、陌部,是"庚、梗、敬"韻的入聲,客家方言一般讀[ak],但在文讀時,開口呼字多讀[et],齊齒呼字多讀[it]。

8、緝部,是"侵、寢、沁"韻的入聲,客家方言開口呼讀為[ap],齊齒呼讀為[ip]。

9、合部,是"覃、感、勘"韻的入聲,客家方言讀為[ap]。

10、葉部,是"鹽、琰、豔"韻的入聲,客家方言讀為[iap]。

從以上《洪武正韻》入聲係統來看,若與梅縣方言比較,大致亦相同,隻是梅縣方言的入聲韻要多出[ok]、[iak]、[ink]等韻而已。

《洪武正韻》記錄的是南宋至明初江南一帶的語音,但其入聲韻與客家方言大致相同。

綜上所述,從曆史學、譜牒學、語言學等角度來考察,不難推知客家方言是形成於宋末至明初這一時期。

人的出生,有具體的年、月、日、時,但客家民係的形成期,或說誕生期卻不可能有具體日期。客家民係的形成,需經曆一個漫長的曆程,要有一個較大的時間跨度,即如前述大致是由宋末至明初這一時期。嚴格地說,這一時期還隻是客家民係形成的初級階段。客家民係的成熟和穩定期當是在明末至清中葉這一時期。因為這一時期從嘉應州遷往廣西、四川、湖南、江西、台灣及南亞等地的客家人特彆多,且都能保持原居地(即嘉應州)的語言和習俗,曆數百年而不變(或少變)。由此可知客家的成熟和穩定期很大程度上是在梅州地區完成的。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和明、清以來客家人走向全國、全球的重要集散地,又是傳播客家文化的重要地區。加之梅縣客家方言被學術界公認和國家確定為標準的客家方言,因而梅州對世界客家鄉親有著很大的凝聚力,特彆是許多海外客家鄉親將梅州譽為"客都"。


最新小说: 神醫廢材妃 靈霄天衍功 惹上首席總裁2 雲隙微光遇見貓 神秘首席甜寵妻 星遊記之我要飛 傲世狂徒 背包女強人 我在末世造小家 體重兌換係統:胖子逆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