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盛產羊毛和絨,毛織工藝發達。毛織原料以羊毛為主,產品有氆氌、藏被、藏毯、圍裙、口袋、背包等。
氆氌,藏語稱做“囊木普”,亦稱藏毛呢,是一種手紡毛織品。
白雲般的氆氌氆氌是用羊毛織的毛織品,用來製作藏人穿的衣袍、喇嘛的袈裟。這種織物起源很早,從13世紀薩班貢噶堅讚在那封著名的致西藏首領的信中,就提出以粗細氆氌作為獻給元王朝的貢品。可見當時氆氌生產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現在,西藏各地,特彆是雅魯藏布江和年楚河流域,農家大都兼織氆氌。在農閒時,男男女女都坐在織機上織布,機抒之聲流溢於村莊田野。漂洗過的氆氌鋪展在河灘草地,如悠長綿卷的白雲。
與羊卓雍湖牧場一山之隔的朗傑雪鎮,是西藏有名的氆氌生產地。這裡家織的“嘎央”氆氌,是用羊脖子和羊肚子附近的柔毛織的,特彆精細柔軟,過去曾作為貢品奉獻給皇帝。朗傑雪東邊的劄西林村,本世紀60年代以前,飼養著上千隻放生羊,每年剪下的羊毛,專門給達賴喇嘛織氆氌以製作袈裟和僧服。朗傑雪以北不遠的姐德秀鎮,有巨大的染坊,將氆氌染成各種顏色。白色和彩色的氆氌,除供當地人使用外,也大量銷售到拉薩和四川、青海藏區,甚至國外市場。
彩虹似的邦典“邦典”是一種五顏六色、裝飾性很強的氆氌,藏族人用來製作婦女的坎肩、圍裙和挎包,或者鑲嵌在藏袍邊上,現代人還用它裝飾客廳的牆壁。邦典的顏色非常鮮豔,顏色有時多達20餘種,好像西藏高原雨後出現的彩虹。在歡樂的節日,在熱鬨的市街,我們會看到三五成群的婦女,腰係鮮豔奪目的邦典,更加襯托出其身段的秀美。姐德秀鎮生產的邦典國內外聞名,這裡因而也被譽為“邦典之鄉”。
藏被,也叫栽絨被子,藏語稱“祖醜”,是以羊毛為原料,一麵織有長絮的藏式被子。藏被是一種羊毛織成的被子,很有地方特點。西藏高寒,不能種值棉花,但牛羊毛多,故人們充分利用當地物產,織出細軟的藏被。
藏被一般有兩股線、三股線、四股線和高級藏被四種。一床藏被輕的約十斤,最重的二十五斤,可以用幾十年不壞。藏被子有柔軟、平整、厚實、保暖性強的優點。
藏毯,主要指“薩墊”(地毯,鋪在地上的毯子)和“卡墊”(墊褥,鋪在坐墊表麵上的栽絨墊子)。
西藏地毯主要是仿古毯,是我國地毯百花園中的一朵鮮花,相傳已有600多年的曆史。1973年,西藏地毯以“中國西藏地毯”的牌號進入國際市場,贏得了盛譽。西藏地毯織法獨特,色澤鮮豔、和諧,毯麵柔軟、細膩,洗滌不褪色、不掉毛,經久耐用,加之濃厚民族色彩的圖案花紋,使其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堪稱工藝精湛,美觀大方。西藏地毯以江孜地毯最負盛名。另外,拉薩、貢噶、浪卡子、朗縣、丁青、察雅等地出產的地毯,也都受到用戶的好評。
按照不同的規格,麵積大於18平方英尺的稱地毯,小的稱“卡墊”。西藏目前生產的多為卡墊。卡墊深受藏族群眾喜愛,已成為家庭的必需品了,它既是陳設品又是實用品。隨著需求量的增加,西藏地毯的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現在,不僅拉薩、江孜、昌都、日喀則、澤當、那曲建有地毯廠,許多縣和社隊也辦起了地毯廠或加工組。隨著產品數量的增加,工藝水平的提高,花色品種也在不斷創新。現在不僅有二龍戲珠、山水古畫、龍雲、龍鳳、花鳳等傳統的圖案,也有以國畫形式編織的山水花紋圖案,如珠穆朗瑪峰、萬裡長城、南京長江大橋、布達拉宮、江孜抗英城堡、草原新貌等。
年楚河上遊的江孜,是西藏地毯的重要產地。有一種地毯長2米寬1米,被稱為“卡墊”。藏族人把卡墊鋪在一種用獐子毛或青稞草填塞的厚墊子上,當做坐墊或臥具。它也是寺廟、宮室、民間、帳篷裡不可缺少的用品。江孜卡墊以色澤鮮豔、毯麵柔軟、細膩和風格濃烈而著稱。近年來它們已走出江孜古城,暢銷於世界各地
圍裙,也叫圍腰,是藏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飾,藏語稱做“邦典”(也稱做“邦凱普”)。
毛織口袋,是藏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人民生活必需用品。
鞋帽,製作原料主要為氆氌,製作方法為手工。
鞋(習慣稱藏鞋)大致分三種,即“鬆巴鞋”、“嘎洛鞋”、“多劄鞋”。
帽子種類繁多,不同的性彆、身份和地區,所戴帽子均有不同。其中名為“次仁金克”的帽子最為常見和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