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突厥的興起與分裂
一、突厥起源及其與鐵勒的淵源關係
突厥一名,廣義包括所有屬於鐵勒和突厥的操突厥語諸部,狹義僅指突厥族和突厥汗國。
據《周書·突厥傳》記載,突厥一詞作為部落的名稱,大概始於公元5世紀中葉。當時,後來成為突厥王族的阿史那氏,居住在金山(今新疆北部一帶阿爾泰山)的南麵。金山的形狀好像“兜鍪”(mou,武士的頭盔),這個部落稱兜鍪為“突厥”,於是就把突厥一詞作為自己部落的名稱。後來突厥部落發展壯大成為民族,並且建立了龐大的國家,“突厥”也就成為這個民族和汗國的名稱了。
關於“突厥”這個詞的含義還有另外的說法,據成書於11世紀70年代的《突厥語大辭典》說,則為“最旺盛時期”。5世紀中葉“突厥”作為部落名稱開始出現時是否根據這個含義而定名,現在已難以考訂了。
突厥族的先世可以追溯到紀元以前的丁零。《晉書·北狄傳》稱丁零為“赤勒”,同書《慕容儁載記》作“敕勒”和“涉勒”。《魏書·高車傳》作“勑(chi,同敕)勒”,並雲:“高車,蓋古赤狄之餘種也,初號為狄曆,北方以為勑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隋書·北狄傳》作“鐵勒”。丁零、狄曆、敕勒和鐵勒等,都是同一突厥語名稱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不同漢文譯名。
732年(開元二十年),突厥苾伽可汗在建立於蒙古草原鄂爾渾河畔的《闕特勤碑》突厥文銘文中說:“九姓回紇者,吾之同族也”。在回紇興起以前,九姓回紇原為九姓鐵勒。苾伽可汗確認九姓回紇是突厥的同族,即實際上承認突厥原為鐵勒之一支,突厥源出於鐵勒。
在《周書·突厥傳》開頭部分記載著兩個關於突厥起源的傳說。其中一個是鐵勒幾個部落同出一源的傳說,其大意是:在一個以狼為圖騰的古代部落中,有一個名叫伊質泥師都的人,能呼風喚雨,其妻一胎生四男。一子“變為白鴻”,可推測這是以白雁為圖騰的部落之祖。另一子“國於阿輔水(今西伯利亞之阿巴坎河)、劍水(謙河,今葉尼塞河上遊)之間,號為契骨”。契骨即漢魏時期的堅昆,現在柯爾克孜族的祖先。又一子“國於處折水”,沒有說明部落名稱。長子鈉都六被原來的部落推舉為首領,“號為突厥”。呐都六有十個妻子,她們所生的兒子都“以母族為姓”。訥都六死後,他的小妻所生之子阿史那繼任首領。這一傳說表明,突厥與鐵勒中的契骨等部有共同的祖先。
另一個是關於突厥王族阿史那氏起源的傳說:古代有一以狼為圖騰的部落,被鄰國所破。一位丈夫被殺的婦女逃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高昌古城)以北的山中。這裡四麵都是山,中間是茂盛的草原。這女子生下十個男孩。他們長大以後娶妻生子,各有姓氏,其中一支就是後來的突厥王族阿史那氏。子孫繁衍,漸漸達到數百家。經過幾代人,才走出山來,臣服於柔然。這一傳說指出,突厥阿史那氏的祖先出生在高昌北麵的東部天山山脈博格多山中。據《魏書》記載,當時此山以北即為鐵勒分布地區。
公元5世紀中葉,我國北方的柔然進入西域高昌一帶,阿史那氏的部落從高昌北山移居金山南麓,成為柔然的“鐵工”,並開始以突厥為名。大概他們是在高昌附近時學會了冶煉技術。因為當時天山一帶的煉鐵業已具一定規模。早在東晉時期(公元317—420),《釋氏西域記》就說:屈茨(今新疆庫車)北麵200裡的天山中,晚上有火光,白天則冒煙,人們開采這山中的岩炭(煤),冶煉此山的鐵,經常供應西域三十六國使用。
二、突厥的立國
突厥在金山之陽受柔然控製和役使多年。至公元487年(北魏太和十一年),高車副伏羅部首領阿伏至羅與其從弟窮奇率部10餘萬落(戶),脫離柔然,從漠北西遷至高昌西北,自立為王。高車即鐵勒,突厥與副伏羅部本為同族,居地又相鄰近,想必有所聯係,甚至可能得到該部的幫助。在這以後30多年間,柔然曾一再西征高車副伏羅部,雙方互有勝負,實力都大為削弱。柔然不得不逐漸放鬆對突厥的控製。公元508年(北魏永平元年),柔然佗汗可汗伏圖西征高車,被副伏羅部王彌俄突殺於蒲類海(今新疆東部巴裡坤湖)北。直至520年(北魏正光元年),柔然可汗阿那瑰歸降北魏王朝,突厥終於擺脫柔然的束縛,從此迅速壯大起來,並且大步向東發展。
公元542年(西魏大統八年)以前,突厥已東至河套以北的蒙古高原。每年冬季黃河冰凍以後,突厥即涉冰過河進行掠奪。這年,西魏調派驃騎大將軍宇文測鎮守綏州(治所在今陝西綏德縣)。宇文測在要道上堆積柴草數百處。農曆十二月,突厥從連穀入寇,宇文測命各處點火。突厥以為西魏大軍前來,慌忙撤退,自相踐踏,丟下了大量牲畜和輜重。從此以後,突厥不敢再到綏州搶劫。當時突厥的力量還不夠強大。這次事件使突厥之名第一次見於漢文史籍的記載。
這時,突厥的首領名叫阿史那土門,他是訥都六的後代,大葉護(官名)吐務的長子。由於部落已經比較興盛,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可以擴大商品交換,於是開始到西魏的邊塞上購買絲織品和粗絲棉,並表示願意與中原通商往來。公元545年(大統十一年),西魏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的胡人安諾槃陁出使突厥。突厥人非常高興,互相慶賀說:大國的使臣前來,預示我國即將興旺發達。第二年,土門遣使向西魏貢獻方物。
其時,鐵勒將進攻柔然,土門出其不意率部邀擊鐵勒,收服鐵勒5萬餘落(戶),突厥的力量因此大為增強。
土門自恃強盛,向柔然求婚。當時已在漠北複興的柔然可汗阿那瑰,派使者辱罵土門說:你是我的“鍛奴”,怎敢提出這樣的要求?土門聽了非常生氣,殺死柔然的來使,轉向西魏求婚。公元551年(大統十七年)夏六月,西魏將長樂公主嫁給土門為妻。早在這年春三月,西魏文帝去世時,土門已遣使吊唁,並獻馬200匹為奠儀。當時,突厥和西魏王朝的關係很親密。
公元552年(西魏廢帝元年)正月,阿史那土門發大軍破柔然於懷荒北。柔然頭兵可汗阿那瑰兵敗自殺。其太子庵羅辰是東魏蘭陵郡長公主夫婿,並與北齊皇室有姻親關係,因而率眾投奔北齊。柔然殘餘部眾另立阿那瑰侄鐵伐為主。突厥進據原先由柔然分布的蒙古高原絕大部分地區。
突厥既繼柔然成為漠北的主人,其首領阿史那土門即自稱伊利可汗,建立起突厥汗國。伊利可汗在《闕特勤碑》突厥文銘文中稱布民可汗。但是,這位突厥汗國的創立者在位僅一年。公元553年(西魏廢帝二年)春二月,伊利可汗逝世。其子科羅繼位,號乙息記可汗。
乙息記可汗擊破柔然彆部所立可汗鄧叔子軍於沃野(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東北烏梁素海之北)北木賴山。
553年三月,突厥乙息記可汗遣使臣獻馬5萬匹給西魏。推測西魏也回賜大量絲織品等物給突厥。這時突厥對於西魏不僅關係密切,甚至有所依仗。柔然及其殘部則先後依靠東魏和北齊。
乙息記可汗在位時間很短,即於553年逝世。他臨終前不讓其子攝圖繼位,而立其弟俟斤為突厥之主。俟斤名燕都,號木杆可汗(553—572年在位)。
三、突厥的興起
突厥木杆可汗性情剛暴,勇而多智,東征西討,廣為開拓疆域,奠定了突厥汗國遼闊的版圖。
公元555年,木杆可汗出兵進攻柔然殘部鄧叔子,徹底滅亡了柔然。在這以後,突厥又向北麵擴展,合並了分布於葉尼塞河上遊的契骨。
突厥既滅柔然,統一漠北,又東進至遼河上遊西岸,逼契丹東移,契丹有萬餘家逃往高麗寄居。據《北史》記載,其時在公元553年(北齊天保四年)以後的某一年。
556年(西魏恭帝三年)秋九月,木杆可汗和西魏涼州刺史史寧聯軍西擊吐穀渾。木杆可汗進攻吐穀渾可汗誇呂所在的賀真城,城破,俘獲誇呂妻子及大量珍寶。史寧攻破吐穀渾舊都樹敦城(位於今青海共和縣東南),俘虜了吐穀渾的征南王。兩軍至青海湖畔會合。木杆可汗因這一戰役由史寧決策而大獲全勝,十分佩服他的智謀和勇敢,將自己所乘的良馬、100名奴婢、500匹馬和1萬隻羊贈送給史寧。
突厥最後大舉向西方進發,囊括中亞,這一任務是由土門可汗之弟室點密(公元?一576)完成的。其先,高車副伏羅部分布於今新疆北起吐魯番西北,南至焉耆一帶,其西南為嚈噠的勢力範圍。據《北史》記載,東魏興和(539—542)年間,當時以比適為首領的副伏羅部又被柔然攻破。10年以後,突厥滅柔然,這一地區和當地的高車(鐵勒)諸部落,歸突厥統轄,於是突厥的西南麵鄰近嚈噠。
嚈噠王室與柔然有姻親關係,柔然彌偶可社句可汗波羅門的三個姐妹嫁給嚈噠王為妻。自北魏太安。
(455—459)以後,嚈噠曾多次向北魏、西魏通使獻方物,最後一次是在558年(明帝二年)向北周遣使“朝獻”。
嚈噠的西麵是波斯。波斯薩珊王朝的君主霍斯羅夫(或譯庫薩和)一世(531—579年在位),為報其祖佩羅茲(459—484年在位)被嚈噠所殺之仇,娶室點密之女為妻,與新興的突厥汗國結盟,雙方聯合起來東西夾擊嚈噠。
公元561年或562年,室點密曾與嚈噠大戰。在563至567年之間,突厥終於在波斯配合之下,滅嚈噠國。於是突厥進占中亞河中地區,以阿姆河與波斯分界。後來,突厥又乘波斯薩珊王朝衰落之機,南渡阿姆河,占領吐火羅斯坦,而儘據嚈噠舊壤。
至此,突厥汗國的版圖“東自遼海(今遼河上遊)以西,西至西海(今裡海)萬裡”,“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西南包括中亞阿姆河以南的吐火羅斯坦,形成了一個領土廣袤的龐大汗國。
突厥汗國的中心設在漠北。據《周書·突厥傳》記載:突厥“可汗恒處於都斤山,牙帳東開,蓋敬日之所出也”。這個突厥建牙的汗庭所在地區,又作鬱督軍山、烏德健山等,即今蒙古杭愛山脈。突厥牙帳位於此山東北麓鄂爾渾河上遊西岸,今哈爾和林(喀喇和林)西北。
突厥可汗之妻的稱號為可賀敦。突厥的官員最初分為十等,後來大小共分二十八等。高級官員實行世襲製,“父兄死則子弟承襲”。其中葉護的地位最高,由可汗的子弟擔任,西突厥中常有此官號,任此職者往往成為可汗的繼承人。可汗的子弟一般稱為特勤。“彆部領兵者皆謂之設”。“設”是掌握兵權的大官。其次的大官有屈律啜、阿波、頡利發、吐屯、俟斤等。其中吐屯為突厥可汗派駐屬國的代表,負監督之職。
突厥是遊牧民族。畜牧業是突厥社會的經濟基礎。“突厥興亡,唯以羊馬為準”。突厥木杆可汗滅柔然以後,擁有“控弦數十萬”。突厥的控弦之士都是騎兵,可見當時突厥所有的馬匹總數在數十萬以上,羊的數目當比馬更多。公元588年(開皇八年),突厥各部落首領向隋朝“遣使貢馬萬匹,羊二萬隻,駝、牛各五百頭”。這樣大量的牲畜“貢品”,也反映出突厥諸部擁有眾多的畜群。
四、突厥的分裂
建立在私有製基礎上的突厥遊牧經濟,存在著嚴重的分散性、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很容易導致國家的內訌和分裂,使版圖遼闊的突厥汗國難以長期維持統一的局麵。
突厥分裂的淵源可以上溯到室點密西征。室點密或作瑟帝米,是大葉護吐務的次子,伊利可汗土門之弟。據《闕特勤碑》突厥文銘文東麵第一行記載:“……我祖先布民可汗(伊利可汗)和室點密可汗。他們即位後,創建了突厥人民的國家和法製”他被說成是突厥汗國兩大創建者之一。突厥立國(552)以後,伊利可汗及其子乙息記可汗在兩年之內先後去世。室點密開始西征的時間,當在木杆可汗在位期間(553—572),突厥完全統一漠北以後,公元561或562年室點密與嚈噠大戰之前。
據《舊唐書》記載,當初室點密“統領十大首領,有兵十萬眾,往平西域諸胡國,自為可汗,號十姓部落,世統其眾”。室點密征服西域諸胡國後,其子孫世襲領有其地。但他在世時突厥汗國仍保持名義上的統一,據《隋書》與《舊唐書》記載,突厥在沙缽略可汗(581—587年在位)時,分為東西兩國。《新唐書·突厥傳》則說:“瑟帝米(室點密)之子曰達頭可汗,亦曰步迦可汗,始與東突厥分烏孫故地有之。”達頭可汗公元576—603年在位。
公元572年,木杆可汗在位20年而卒。其弟倫缽可汗繼位。10年後(581)倫缽病死。其子侄爭位。最後,乙息記可汗之子攝圖得立為沙缽略可汗,居於都斤山可汗牙帳。倫缽可汗子庵羅稱第二可汗,遷居獨洛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附近土拉河)。木杆可汗子大邏便為阿波可汗,所部在於都斤山西北。最西麵的是達頭可汗玷厥,位於今伊犁河流域一帶的“烏孫故地”。最東麵的是攝圖之弟處羅侯,起先的官號是突利設,後稱突利可汗,遼河以西的奚、霫、契丹等族在他的勢力範圍之內。當時“……攝圖、玷厥、阿波、突利等叔侄兄弟各統強兵,俱號可汗,分居四麵,內懷猜忌,外示和同”。對於突厥這種五可汗並立的局麵,隋文帝楊堅也說:“且彼渠帥,其數凡五,昆季爭長,父叔相猜,外示彌縫,內乖心腹。”這時突厥內部實際上已經分裂。
公元582年(開皇二年),突厥沙缽略可汗因新建立的隋朝“待之甚薄”而產生怨恨。其妻原北周千金公主為了報隋奪周朝社稷和殺父之仇,也不斷煽動他反對隋朝。於是沙缽略在這年十二月發兵40萬入寇,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今甘肅、陝西一帶的諸郡“六畜鹹儘”。第二年夏四月,隋軍分八路出塞。衛王楊爽等在白道(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西北,為從河套東北通往陰山以北的要道)大破沙缽略軍。沙缽略本人棄所服金甲,潛入草原中逃遁。
隋文帝采納長孫晟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謀略,同西麵的達頭可汗連和,並說服阿波可汗遣使朝隋。沙缽略可汗本來就忌憚阿波驍勇強悍,當他聽說阿波依附隋朝以後,立即襲擊阿波的牙帳,殺死阿波可汗的母親。當阿波從高越原(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東部和甘肅省民勤縣西部一帶)作戰前線回來時已家破人亡,隻得投奔達頭可汗。達頭聽說後大怒,即派阿波東征。阿波率領十萬騎兵,幾次打敗沙缽略可汗,收複了自己的領地,兵力更加強大。此外,突厥西麵的貪汗可汗(大概駐守在貪汗山,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格多山脈一帶)一向同阿波可汗友好,沙缽略可汗為此奪了他的部眾,並撤銷其職位。貪汗可汗也投奔達頭可汗。還有沙缽略的堂弟地勤察,因與沙缽略有嚴重的矛盾,在這時率領部落歸附阿波可汗。於是,以達頭可汗為首的四支力量聯合起來,公開反對沙缽略可汗,形成了獨立的西突厥。從此,突厥正式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據《資治通鑒》記載,這事發生在陳朝至德元年(583)夏五月。
第二節東突厥
一、東突厥的轄區與屬部
突厥汗國分裂以後,東突厥大體上以金山(今阿爾泰山脈)為界,與西突厥劃分汗國原來的疆域。但是,隨著兩國勢力的消長,所轄範圍也時有伸縮。
在東突厥汗國內,突厥分布在南部,鐵勒諸部則在北方。據《隋書·鐵勒傳》記載:獨洛河(今蒙古國上拉河)北有仆骨、同羅、韋統(即回紇)、拔也古、覆羅等鐵勒的大部落,其首領都有“俟斤”稱號;另外還有蒙陳、吐如紇、斯結、渾、斛薛等鐵勒“諸姓”部落。契骨位於葉尼塞河上遊一帶,在汗國的西北部。東突厥的勢力範圍大體上“東自契丹、室韋,西儘吐穀渾、高昌諸國”。至東突厥汗國後期,所轄地區和屬部的範圍仍和原先相差不多。頡利可汗在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繼位以後,即任命次弟為延陀設,主管延陀(薛延陀)部,步利設主管霫部(在突厥的東南方),統特勤主管胡部(來自中亞的西域胡人),斛特勤主管斛薛部(在今蒙古國色楞格河東),突利可汗主管契丹、靺鞨、奚等部(都在突厥的東麵)。其中,薛延陀和斛薛是鐵勒的部落,在突厥族分布地區的北麵。突利可汗是頡利可汗之侄,駐守汗國東部,“管奚、霫等數十部”。直到東突厥汗國末年,許多鐵勒部落起來反抗,東方的奚、霫等族紛紛歸屬唐朝,東突厥的屬部日益減少,轄區也就不斷縮小了。
二、東突厥與隋唐關係
突厥汗國分裂以後,東突厥沙缽略可汗內經本民族五可汗分立的嚴重削弱,外受被隋軍擊破以後的巨大軍事壓力,“又多災疫,死者極眾”,迫於形勢,於是他讓妻子原北周千金公主字文氏給隋文帝上書,請求改姓楊,認她為女兒。隋朝趁此機會派遣徐平和出使東突厥,改封千金公主為隋朝大義公主。公元584年(隋開皇四年)秋九月十日,沙缽略可汗致書隋文帝說:“皇帝,婦父,乃是翁比。此為女夫,乃是兒例。”他自認是隋文帝的女婿,同隋皇室攀上了親戚。隋朝又派右仆射虞慶則前往,說服沙缽略向隋稱臣。
公元585年(開皇五年)秋七月。沙缽略可汗被西突厥達頭可汗所困,又東畏契丹,因此向隋告急,請求將所轄部落遷至漠南,寄居白道川(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西北,陰山南穀口北)。隋文帝接受了這一請求,派晉王楊廣出兵救援沙缽略,並供給衣食,賜予車服、鼓吹。沙缽略依靠隋朝的支援,擊敗西突厥的阿波可汗。隋軍又從阿拔國救出沙缽略的妻子兒女。沙缽略非常感激,與隋立約,以磧為界,並上表給隋文帝說:願“永為藩附”,此後“歲時貢獻不絕”。
587年(開皇七年)春二月,沙缽略可汗病死。隋文帝為他停朝三日,並派太常吊祭,贈奠儀5000段。
沙缽略因為兒子雍虞閭懦弱,遺命立弟葉護處羅侯,是為葉護可汗,隋朝冊封他為莫何可汗。處羅侯即五可汗分立時東麵的突利可汗。他以隋朝所賜旗鼓西征阿波可汗,敵軍以為他有隋兵相助,紛紛降附,因而得以生擒阿波。葉護可汗向隋朝請示如何處理阿波。隋文帝采納長孫晟和左仆射高熲的建議,保全阿波的性命。588年(開皇八年)冬十二月,葉護可汗西征時中流箭身亡。
東突厥國人擁立雍虞閭為主,稱都藍可汗。起初,都藍每年都遣使向隋朝貢獻。後來,都藍可汗上表隋文帝請求通婚。車騎將軍長孫晟認為都藍可汗“反複無信”,如果得娶公主,他憑借隋朝的威望,可以號令、征發其他各部。等到他強大以後起來反叛隋朝時,就難以製服他了。而駐守突厥北方的處羅侯之子突利可汗染乾,父子兩代同隋朝友好,他也請求通婚。不如允婚染乾,他“兵少力弱,易可撫馴”,招他率部南遷,對付都藍可汗,可以作為隋朝的一支邊防力量。這是長孫晟一貫的“離強而合弱”策略。隋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於597年(開皇十七年),以宗室女為安義公主,嫁給突利可汗,並且賞賜優厚。長孫晟又勸突利可汗率部南遷,居度斤舊鎮。都藍因此大怒,不再朝貢,並多次侵擾隋朝邊境。
599年(開皇十九年)春,隋朝派遣六名總管分道出塞討伐都藍可汗。都藍與西突厥達頭可汗聯盟,合兵掩襲突利可汗,雙方大戰於長城下。突利戰敗,兄弟子侄被殺,部落潰散。突利可汗等五人騎馬南逃,由長孫晟陪同,朝見隋文帝。於是隋左仆射高熲、右仆射楊素分東西兩路出擊突厥。楊素不用過去對付突厥騎兵衝鋒的陣法——以兵車載鹿角(用削尖的帶枝樹木製成的防禦工事)為外圍的防禦性方陣,改立騎兵陣。達頭可汗聽說後非常高興,認為車陣本來是隋軍擅長的戰法,在騎兵方麵卻是突厥優於隋朝,現在楊素棄其所長,用其所短,正是天賜突厥取勝良機。他馬上率領10多萬騎兵前來迎戰。隋軍卻不等達頭的軍隊布好陣,立即派出精銳的騎兵進行突擊,繼之以大軍掩殺。西突厥軍措手不及,達頭可汗身受重傷敗逃。
599年農曆十月甲午日,隋朝封突厥突利可汗染乾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這一封號的含義是“意智健”。當時已有1萬多名突厥人歸附啟民可汗。隋文帝命長孫晟率領5萬人,在朔州(治今山西省朔縣)築大利城給啟民等居住。因安義公主已死,隋皇室又將宗女義成公主嫁給啟民可汗為妻。歸降啟民的突厥人越來越多。但是,都藍可汗不斷侵擾啟民,使他不得安寧。為此,隋朝讓啟民可汗率部南渡黃河,在夏州(治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和勝州(治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東北十二連城)之間放牧畜群。並在河套地區黃河南麵400裡處,自東至西挖掘一道長塹(壕溝),兩頭與黃河連接,以河與塹作為防禦工事,保護啟民的部落。
599年農曆十二月乙未日,都藍可汗被部下殺死。達頭可汗自立為步迦可汗,力圖兼並東突厥汗國。東突厥形勢混亂。隋朝命啟民可汗派部下分幾路招撫東突厥各部,來歸降的人很多。
600年(開皇二十年)四月,達頭可汗侵犯隋邊境。隋朝派晉王楊廣(後來的隋煬帝)和楊素西出靈武(治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陶樂縣南)道,漢王楊諒和史萬歲東出馬邑(治今山西省朔縣)道。西路軍用長孫晟之計,在河水上遊投毒,突厥軍以為天降“惡水”,受驚撤退。東路軍史萬歲至大斤山(今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東北大青山),遇達頭可汗軍。達頭聽說來將是當年(583年)在高越原(今年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東部和甘肅省民勤縣西部一帶)馳斬突厥勇士的“敦煌戍卒”(被流放的上大將軍)史萬歲,懼敵而退,被史萬歲追擊數百裡,損失慘重。達頭又派其侄進攻啟民可汗,隋朝派兵幫助啟民防守,突厥軍撤退。啟民可汗染乾上表感謝隋文帝說:突厥諸姓部落,“或南入長城,或住白道,人民羊馬,遍滿山穀。染乾譬如枯木重起枝葉,枯骨重生皮肉,千萬世長與大隋典羊馬也”。隋朝為啟民添築金河(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境)、定襄(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郊)二城,601年(隋仁壽元年)農曆五月,突厥9萬人降隋。
602年(仁壽二年)春,突厥阿勿思力俟斤等南渡黃河,掠奪啟民可汗部下男女6乾人,牲畜20多萬頭。隋雲州道行軍元帥楊素率諸軍追擊,大破阿勿思力俟斤軍,奪回全部被俘人口及被掠畜群,交還啟民可汗。當時有許多突厥人投降。長孫晟又建議啟民可汗派遣若乾使者,分道前往北方招撫鐵勒諸部等。
603年(仁壽三年),鐵勒的思結、伏利具、渾、斛薩、阿拔、仆骨等10多部,背叛達頭可汗,歸附啟民可汗。奚、霫等5部也內遷。東突厥大亂,達頭部眾潰散。達頭可汗西奔吐穀渾,從此在曆史上消失。啟民可汗把達頭的部眾收歸自己統率。長孫晟送啟民可汗北遷磧口(今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西)使他更便於管理整個東突厥汗國。
啟民可汗每年向隋朝貢。
607年(大業三年)春正月元旦,啟民至隋都朝覲煬帝。煬帝為了誇耀隋朝的富裕和歡樂景象,事先召集原先周、齊、梁、陳4國的樂家子弟,排練了許多音樂、歌舞、雜技和魔術等節目。為了給眾多的演員縫製服裝,甚至用完了東西兩京的彩色綢緞。啟民可汗見到隋朝豐富多采的文化以後,請求解開發辮,穿戴漢族的冠帶衣服。隋煬帝沒有同意他的要求,而是賜給他大量絲織品。
是年四月,隋煬帝北巡。六月,啟民可汗和義成公主等,至榆林郡(治今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東北黃河南岸十二連城)行宮朝覲。啟民上表說:“先帝(隋文帝)憐臣且死,養而生之,以臣為大可汗,還撫突厥之民”。感激之餘,他又提出:“願率部落變改衣服,一如華夏”。煬帝仍不同意。七月,隋朝贈給啟民“路車乘馬,鼓吹幡旗”。他可以“讚拜不名,位在諸侯王上”。隋朝重臣,曾當朝執政將近20年的高熲認為煬帝對啟民的禮遇過厚。光祿大夫賀若粥私下議論:煬帝為接見啟民而建造的可坐數千人的大帳,以及宴席、樂舞等過於奢侈。隋煬帝知道以後,即以此作為他們“謗仙朝政”的罪狀,加上其它誹謗罪,下詔處死。當時,啟民可汗依靠隋朝的保護和支持,得以生存下來,並進而統治東突厥汗國,他對隋朝是非常感恩戴德的。另一方麵,隋煬帝也很信任和厚待啟民可汗。但是煬帝為了誇耀自己而大肆揮霍民脂民膏,甚至以“誹謗罪”誅殺功臣來壓製不同意見,則充分暴露了他的反動統治麵貌和腐朽生活方式,並逐步走向亡國之路。
607年八月,隋煬帝從榆林出發,經雲中,溯金河(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境)而上,親臨啟民可汗的牙帳,皇後進義成公主帳。煬帝賜給啟民和公主每人一個金甕,以及許多衣服被褥錦彩等。
609年(大業五年)十一月,啟民可汗病死。隋煬帝為此“廢朝三日”,以示哀悼。立其子咄吉世(又作咄吉),為始畢可汗。
幾年以後,始畢可汗的力量逐漸強大。隋朝右光祿大夫裴矩建議削弱他的勢力,辦法是將宗室女嫁給始畢之弟叱吉設,並封他為南麵可汗。但是,叱吉不敢接受。始畢可汗知道這件事以後,對隋朝很不滿。裴矩又認為突厥人本來很單純,容易離間他們,隻是由於突厥汗國中有許多狡猾的西域胡人給他們出謀劃策,所以不好對付。特彆是其中的史蜀胡悉最為詭計多端,備受始畢可汗信任,必須除掉此人。經隋煬帝同意後,裴矩派人將史蜀胡悉誘騙到馬邑“互市”,加以殺害。始畢可汗得知事實真相以後,不再向隋遣使朝貢。
615年(大業十一年)八月,隋煬帝巡狩北塞。始畢可汗率領數十萬騎兵南下,準備襲擊煬帝。義成公主事先派人暗中通知隋朝。煬帝避入雁門郡城(今山西省代縣)。齊王楊暕率後軍守崞縣(治今山西省原平縣北崞陽鎮)。突厥大軍攻克雁門郡41座城池中的39座,僅雁門、崞兩城未被攻破。隋軍拆民房的材料增修防禦工事。雁門城中15萬軍民隻剩下20天的口糧。突厥人的箭射到了隋煬帝禦駕之前,昏庸的煬帝嚇得眼睛都哭腫了。
在危急的情況下,隋朝采取了幾項應急措施:其一,當時隋軍將士苦於一再遠征高麗,軍心不安,於是隋煬帝下詔書明確表示停止遼東之役,以安軍心;其二,許諾給立功者以重賞,並慰勞守城將士,因此全軍日夜抗戰。雖然死傷了許多人,但是終於保住了城池,爭取到了等待救援部隊前來的時間;其三,把皇帝的詔書縛在木塊上,投入汾水,流出包圍圈,“募兵赴援”。在全國範圍內招募士兵,擴大軍隊,並命各地駐軍立即前來救駕,當時才16歲的李世民(後來的唐太宗)也應募參軍。他向屯衛將軍雲定興建議: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必須白天“旌旗數十裡不絕,夜則鉦鼓相應”,以疑兵迷惑敵人,使他們誤認為隋朝有大批軍隊前來救援。九月份,隋東都和許多郡的救兵紛紛彙聚忻口(今山西省忻縣北忻口鎮)。隋大軍雲集,這是迫使始畢可汗撤軍的主要原因。其四,秘密遣使向義成公主求救。公主派人告訴始畢可汗說“北邊有急”。始畢既見隋朝大批援軍已經前來,又聞自己後方出了問題,於是解圍北撤。這時隋煬帝才得以南歸東都洛陽。
隋末農民大起義爆發以後,一些地方割據勢力乘機崛起。當時,隋朝因內亂、分裂而嚴重削弱,而突厥則因內部統一而轉向強大。東起契丹、室韋,西儘吐穀渾、高昌諸國,都降附於它。突厥控弦之士多達百餘萬。中原的許多漢人也因避亂而遷入突厥分布地區。因此,北方的割據者們,為爭取外援而紛紛同突厥聯係,甚至俯首稱臣。如617年(隋義寧元年),突厥始畢可汗立割據雁門的劉武周為定楊可汗(一作天子)。始畢贈割據朔方的梁師都狼頭纛,封為大度毗伽可汗,後又稱之為解事天子。梁師都引突厥居河南之地,攻破鹽川郡(治今陝西省定邊縣)。占榆林的郭子和北附突厥,始畢可汗封之為平楊天子,固辭不受,改為屋利設。其餘如薛舉、竇建德、李軌、高開道、王世充等人也先後稱臣於突厥。
李淵起兵時,從劉文靜之議,卑辭厚禮,親自寫信與突厥始畢可汗聯係。突厥先遣柱國康鞘利等送馬千匹與李淵互市。李淵買了半數,又代其部下賒了另一半。後來突厥又派兵500人驅馬2千匹來助。解決了李軍缺乏戰馬的困難,並助張其聲勢。當時在樓煩(治今山西省靜樂縣)的西突厥特勤阿史那大柰(史大奈),本是隋朝金紫光祿大夫,也主動率部投奔李淵,成為唐朝開國功臣,後來任右武衛大將軍。
619年(唐武德二年),始畢可汗率部渡過黃河,至夏州(治今陝西省靖邊縣東北白城子),和梁師都會合。他另以五百騎支援劉武周進入句注山(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準備進攻太原。這時,始畢因病死亡,突厥撤軍。唐高祖在長樂門為始畢可汗發哀,命群臣至突厥使臣的館舍吊唁,並遣使者送段物三萬作為給喪家的禮物。
始畢可汗之子什缽苾年幼,未能嗣位。其弟俟利弗設立,是為處羅可汗。處羅複以隋義成公主為妻。
620年(武德三年)二月,處羅可汗從竇建德處迎接隋煬帝妻蕭皇後及齊王之子楊政道至突厥牙帳所在地,立政道為隋王。然後又將隋末入突厥的漢人撥歸楊政道,使行隋朝正朔,設置百官,居於定襄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西北土城子),有眾1萬人。這年冬,處羅可汗將取並州(治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使楊政道移居該處。占卜不吉,群臣勸阻,處羅說:“我先人失國,賴隋以存,今忘之,不祥。卜不吉,神詎無知乎?我自決之。”適逢天“雨血”三日,國中群犬夜吠,尋之不見,處羅可汗疑神疑鬼而得病。義成公主給他服“五石”(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進行藥物治療。沒有幾天,處羅即發毒瘡而死。突厥遣使至唐告喪,唐高祖為之罷朝一日。
義成公主因其子奧射設醜弱,不立;使處羅可汗弟咄苾嗣位,是為頡利可汗。頡利是啟民可汗第三子。他又以義成公主為妻。
三、東突厥的衰亡。唐設燕然、雲中兩都護府
頡利可汗承襲父兄餘蔭,兵馬強盛。在原隋義成公主與其堂弟楊善經以及王世充使者王文素等人慫恿之下,頡利欲奉楊政道以伐唐,恢複隋朝,為此經常入寇中原。唐高祖李淵因內地尚未安寧,故贈予突厥大量財物,先穩住北邊,以便騰出手來經略天下,但未能滿足頡利貪得無厭的欲望。
自621年(武德四年)起,頡利可汗連年用兵,侵擾今山西、河北、陝西、甘肅等省之地,與唐朝互有勝負,時戰時和。624年(武德七年)唐高祖恢複十二軍建置,一麵加強防禦,一麵擴軍備戰。
626年(武德九年)七月,頡利可汗親自率領10餘萬騎進寇武功(今陝西省武功縣西北武功鎮),唐京師長安戒嚴。左武候大將軍尉遲敬德,與突厥戰於涇陽(今陝西省涇陽縣),擊敗突厥軍。八月癸亥日,唐高祖傳位於李世民。是為唐太宗。二十天後(癸未日)頡利可汗進至渭水便橋北,距長安僅20餘公裡。唐太宗與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房玄齡等六人,騎馬馳至渭水上,與頡利隔河而談,責他背約入侵。突厥將領大驚。接著唐朝諸軍會集,旌甲蔽野。頡利見唐軍容甚盛,請和。乙酉日,唐太宗斬白馬,與頡利可汗盟於便橋之上,突厥撤軍退走。
事後,唐太宗答左仆射蕭瑀問時說:所以不與突厥交戰,是因為自己剛繼帝位,國家未安,百姓未富。送財物給頡利,將促使他更加驕惰,從而逐漸走向敗亡。此即所謂“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者也。
原先突厥民風淳厚,政令質略。及至頡利可汗重用漢人趙德言,此人作威作福,變更舊俗,政令煩苛,國人開始不滿。頡利又信任中亞來的胡人,而疏遠本族人。胡人貪婪,反複無常。頡利連年用兵入寇唐朝邊境,屬民不堪其苦。又屢遭大雪,牲畜多死,人民凍餒。頡利因收入減少,加重盤剝屬部。這種種原因引起內外離心,許多屬部背叛,突厥的兵力也嚴重削弱。
627年(貞觀元年),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叛離突厥。頡利派東麵的突利可汗(始畢可汗子什缽苾)往討,敗績逃回。頡利可汗將突利囚禁了十多天,並鞭打他。突利因而怨恨頡利可汗。
628年夏,突利可汗因頡利屢向該部征兵,突利不給,於是向唐太宗上表請求入朝。頡利發兵攻突利。突利早先曾與李世民結為盟兄弟,至此向唐求救。唐朝派將軍周範至太原經略之。稍後突厥東麵的屬部契丹也歸附唐朝。
這一年,突厥北邊的許多屬部都歸薛延陀,共同推舉其俟斤夷男為可汗。唐太宗派遊擊將軍喬師望至薛延陀部,冊拜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並賜給旗鼓。夷男遣使入貢於唐,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仆骨、霫等部皆隸屬薛延陀。於是薛延陀稱雄漠北,而突厥則更趨衰落。頡利可汗開始向唐朝稱臣,請尚公主。
唐朝因頡利可汗既向唐請和,卻又支持梁師都反唐,發兵征討頡利。由兵部尚書李靖出定襄道,李世勣出通漠道,柴紹出金河道,李道宗出大同道,衛孝節出恒安道,薛萬徹出暢武道,凡六總管,共10餘萬人,統歸李靖節度。這年十二月,突厥突利可汗、鬱射設、蔭奈特勤等率所部投唐。
630年(貞觀四年)正月,李靖率驍騎三千,夜襲定襄,破突厥軍。頡利可汗大驚,遷牙帳於磧口。李靖派遣間諜離間頡利的心腹。頡利親信康蘇密以隋蕭皇後和煬帝孫楊政道降唐。李世勣出雲中,大破突厥軍於白道(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西北)。頡利逃往鐵山。二月,李靖與李世勣會師白道,選精騎1萬追襲。唐軍離突厥牙帳7裡,頡利才發覺,乘千裡馬先逃,其眾潰散。唐朝拓地自陰山北至大漠。
頡利可汗逃至沙缽羅設蘇尼失處,唐大同道行軍總管李道宗逼蘇尼失擒送頡利。頡利率數騎夜遁,匿於荒穀,蘇尼失將他抓回。唐軍至沙缽羅營地俘獲頡利。蘇尼失降唐,東突厥汗國亡。頡利至長安,唐太宗釋放了他,還其全部家屬,給以豐厚供養。後來授予右衛大將軍職銜,賜給美好的住宅和田地。
634年(貞觀八年)頡利死,封贈歸義王,葬於灞水(今陝西省渭河支流灞河)之東。
頡利被俘時,降唐的突厥群眾多達10餘萬人。唐太宗采用中書令溫彥博的建議:“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以實空虛之地。”將這部分突厥人安置在東起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西至靈州(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之間。在原先突利可汗統治地區設置順州、祐州、化州、長州四個都督府。分頡利可汗所屬為六個州,左部設定襄都督府,右部置雲中都督府。這年五月,任命突利為順州都督。順州,僑治營州(治所龍城縣,在今遼寧朝陽市)五柳戍。投唐的突厥酋長,都被授予將軍或中郎將之職,五品以上官員多達百餘人,幾乎占朝中同級官員總數的一半。突厥人遷居京城長安的將近1萬戶。
646年(貞觀二十年),漠北薛延陀多彌可汗無道,被回紇等部攻殺。回紇等十一個鐵勒部落“百餘萬戶”內屬。十二月,其首領皆至長安朝覲。第二年正月,以回紇部為瀚海都督府,仆骨部為金微都督府,多濫葛部為燕然都督府,拔野古部為幽陵都督府,同羅部為龜林都督府,思結部為盧山都督府;渾為皋蘭州,斛薛為高闕州,奚結為雞鹿州,阿跌為雞田州,契苾為榆溪州,思結彆部為蹛林州,白霫為寘顏州。各以其酋長為都督或刺史。鐵勒眾酋長奏稱“臣等即為唐民,往來天至尊(指唐朝皇帝)所……請於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道,謂之參天可汗道,置68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唐太宗同意了這一要求。四月,唐置燕然都護府,統轄上述瀚海等6個都督府、皋蘭等7州。任命原揚州都督府司馬李素立為燕然都護。李素立以恩信安撫鐵勒人。當各部贈送牛馬給他時,他隻接受一杯酒,其餘全部退還。燕然都護府的治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中後旗西南。
650年(永徽元年),唐平金山(今阿爾泰山)東北的突厥車鼻可汗阿史那斛勃。至此,原先東突厥之地全部納入唐朝版圖。唐置瀚海都護府,領金微、新黎等7都督府及仙萼、賀蘭等8州。仍以各部酋長為都督或刺史。
663年(龍朔三年)二月,移燕然都護至回紇分布地區,改名瀚海都護(治所在今蒙古國哈拉和林附近),統轄漠北各部督府、州。遷原先的瀚海都護於雲中古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西北土城子),改稱雲中都護,統轄漠南突厥各都督府、州。雲中原是隋義成公主居住的地方,頡利失敗以後,李靖遷突厥殘部數百帳於此,以阿史德為其首領。後來當地人口逐漸增加,阿史德朝覲唐高宗,要求按突厥的習俗,立唐朝的一位親王為他們的可汗。高宗認為,“今之可汗,古之單於也”。於是在664年(麟德元年)正月甲子日,改雲中都護府為單於大都護府,以皇第八子殷王李旭輪(即後來的唐睿宗皇帝李旦)遙領單於大都護之職。
669年(總章二年)八月,改瀚海都護府為安北大都護府。
699年(聖曆二年),李旦又被任命為兼檢校安北大都護。
單於大都護府和安北大都護府下屬的各都督府、州為“羈縻府州”,這是唐朝設置的地方行政單位,其轄區包括在唐帝國的版圖之內。
第三節西突厥
一、西突厥的轄區與屬部
據《舊唐書·突厥傳》記載,西突厥的疆域“東至突厥國(東突厥),西至雷翥海(今裡海,一說今鹹海),南至疏勒(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北至瀚海”。這是泛指其鼎盛時期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