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醫學醫學著作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資料存放處 > 兩宋時期醫學醫學著作

兩宋時期醫學醫學著作(2 / 2)

《蘇沈良方》,又名《蘇沈內翰良方》,原書15卷。是北宋末年(一說為南宋佚名編者根據沈括的《良方》(又名《得效方》、《沈氏良方》、《沈存中良方》10卷與蘇拭的《蘇學士方》(又名《醫藥雜說》整理編撰而成的醫學書籍。現流行本為10卷。本書近似醫學隨筆的體裁,廣泛論述醫學各方麵問題,卷1為脈說、臟腑、本草及灸法;卷2~5介紹內科雜病及治療方藥;卷6為養生及煉丹;卷7~10論述五官科、外科、兒科、婦科疾病及治療方藥。各種疾病多附以驗案,對本草性味、采集、配伍、劑型的論述也很精辟。治療方藥多經作者耳聞目睹後所輯,簡便易行而較為可靠,有一定臨床參考價值。卷6所載秋石一藥的“陽煉法”、“陰煉法”,是人工提取較純淨的性激素的方法,是製藥化學的一大成就參見《生理學年鑒》(1971)。本書現存最早版本為明代嘉靖刊本;清代有多種刊本,主要有四庫全書本、六醴齋醫書本等,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有影印本出版。

十二、《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作者不詳,刊行於1156年,書前有宋朝和安大夫特差判太醫局何大任序,稱其京藏該書六十年,於紹興二十六年(1156獻出,由太醫局刊行。明·弘治二年(1489朱臣刊刻時,改名《保幼大全》,又稱《保嬰大全》,後經黃蕭民重校,仍恢複原名,現主要版本有1958年上海衛生出版社鉛印本等。

全書共二十卷,載證論一百條。卷一,首列“醫工論”,對醫生提出“正已”、“正物”的要求:次列“稟受論”、“初生論”等,論述小兒生理稟賦。新生兒不乳、臍風等病之證治。卷二,闡述嬰兒調護,小兒色澤、指紋診斷及五色臟主病等問題。卷三,論述小兒變蒸、脈理、身熱論等生理特性。卷四至卷十六,分彆論述小兒內科各類親病證治。卷十七至卷二十闡述外科、五官科等常見病的證治。

該書較全麵、係統地論述了小兒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預防、護理等問題,總結了南宋以前兒科學發展的一些突出成就,不僅對於一些常見病如驚癇、諸痢、諸疳等證,論述詳細、彙方豐富,而且彙集了一些新的認識和經驗。

十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原題《三因極一病源論粹》,簡稱《三因方》,宋·陳言撰於淳熙元年(1174。

本書現存主要版本有:南宋刻配補元麻沙複刻本,元刻本,日寬文二年刊本,日光祿六年(1693越後刊本,《四庫全書》本,清光緒二十三年青蓮花館刊本,1934年上海鴻章書局石印本,1957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三因方》全書18卷,180門。內容涉及內、外、婦、兒、五官各科,載方1050餘首。該書雖以載方為主而屬方書一類,但基論內容也占很大比重。按因類證、因證列方、先論後方、方論結合,是該書編纂體例的重要特點。書中不僅病證之下設“敘論”,討論病因病機問題,而且有不少專題醫論,闡述生理、病理、病因、診斷、運氣等內容,讀來頗受啟發。

陳言強調“凡治病,先須識因”,指出“其因有三:曰內,曰外,曰不內外。內而七情,外則六淫,不內不外,乃背經常。陳氏認為三因可以單獨致病,也可相兼為病,在三因致病的過程中,還可產生瘀血、痰飲等新的致病因素;在這種病因理論指導下,陳氏按病因對疾病進行了分類:先列中風、中寒、中暑、中濕、四氣兼中、痹證、癘節、腳氣、傷風、傷寒、傷暑、傷濕、疫病、瘧疾等病,為外所因;次列臟腑寒熱虛實病證,為內所因;再次列飲食、勞倦、外傷等因素所致的出血、瘀血等病證,屬於不內外因,這種按病因歸類病證的方法,對加深病因病機認識,加強選方用藥的針對性具有一定意義。

十四、《醫說》

《醫說》:南宋張杲(季明撰。杲,新安(今安徽歙縣附近人。該書初稿撰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至杲晚年定稿,初刊於(1224年嘉定十七年,共10卷,分49門。首卷述宋以前著名醫京120餘人,繼述古代醫書、本草、針灸之由來,以及史書記載之神醫、神方、診法之事跡,采取邊述邊議形式,廣開見聞。其次,論述各類病證,包括傷寒、諸風、勞瘵、吐血、頭風、眼疾、口齒喉舌耳、骨哽、喘嗽等內外婦兒各類疾病治療驗案,富實際臨床參考意義,其它尚包括論中毒、解毒、奇疾、食忌、服餌、藥忌、養生、金石藥戒等論述,保存了許多當時的文人或醫家的見解,在醫生應重視醫德方麵,本書有較多論述,但其中以“醫功報應”等迷信之說加以渲染,是其不足。

十五、《集驗背疽方》

《集驗背疽方》1卷,宋·李迅撰於慶元二年(1196。李氏家族有積方濟人之風,所傳背疽方凡百餘首,李迅獨擇曾用而經驗者錄為《集驗背疽方》刊行,該書原本久佚,今傳本係自《永樂大典》中輯出,現主要版本有《四庫全書》本、《十萬卷樓叢書》、《三三醫書》本。1930年上海國醫書局鉛印國醫小叢書本,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

《集驗背疽方》篇幅短小,內容精煉,以論為綱,以方為目,方論結合,簡要論述了癰疽的發病之原、內外證鑒彆、用藥原則、預後、戒忌,以及自初起至收口各個階段的主要治法和方藥,書中所收20餘方,皆簡便易得,且療效顯著,對居於窮鄉僻壤缺醫少藥或家貧無力購藥者尤為有益。

十六、《曆代名醫蒙求》

《曆代名醫蒙求》2卷,醫史著作,南宋周守忠(榕庵撰。該書自上古迄於宋,將曆代文史和醫籍中所載名醫事跡,醫錦典故,加以彙集,用韻語形式,上下各以四字為聯,每聯下加注材料出處。對於了解我國醫學曆史之發展,頗資參考。如該書首聯為“神農百草,慮羲九針”,前者以《史記》記載炎帝神農氏“始嘗百草,始有醫藥”為依據;後者則以《帝王世紀》記述之慮羲氏“製九針,以拯夭枉”為資料來源,使人讀韻語便於記誦,讀注文又頗便了解名醫事跡,故名《曆代名醫蒙求》。

十七、《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簡稱《資生經》,宋·王執中撰。該書撰成後,由王氏自己首刊於澧陽(今湖南澧縣,時間不詳。繼刻於海陵(今江蘇泰州市。至紹定四年,上述兩版均不複存,朝散郎澧陽郡丞趙綸為廣其傳,再次重刊。

本書現在主要版本有:元廣勤書堂刻本,明正統十二年(1447)葉氏廣勤書堂副本,日寬文九年(1669)村上氏刻本,《四庫全書》本,1959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點校本。

本書共7卷;第1卷論腧穴名稱、位置、主治、刺灸法,腧穴排列方法與《銅人腧穴灸圖經》略同。所記載的督俞、氣海俞、風市等腧穴,以及眉衝、明堂、當陽、百勞等21個民間行之有效的彆穴,均為《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所未載,對魄戶、大檜、巨骨、照海、申脈、肓門、鳩尾諸腧穴的辯誤及對足三裡取穴方法的考證,都有一定價值。第2卷論針灸注意事項和一般理論問題,如“針灸須藥”、“針忌”、“忌食物”、“同身寸”、“論壯數多少”等等,強調針灸藥並用的治療原則。該書在前人經驗基礎上,明確提出“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庭兩橫紋相去為一寸”的同身寸法,一直沿用到現在,是公認的針灸取穴標準。第3~7卷論述各科疾病的辨證取穴及具體的刺灸方法,因證配穴,內容豐富,尤其體重各種灸法的運用,《資生經》對宋以前的針灸學成就進行了全麵係統的總結,對後世針灸學有重要影響。

十八、《婦人大全良方》

《婦人大全良方》,又名《婦人良方大全》、《婦人良方集要》、《婦人良方》,宋·陳自明撰於嘉熙元年(1237。陳氏出身於世醫家庭,精於歸產科,采摭諸家之善,增以家傳驗方,編成《婦人大全良方》24卷,由“勤有書堂”刊行。

本書現存版本,有熊宗立補遺本《婦人良方補遺大全》2種和薛己校注本《校注婦人良方》5種。1958年科技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本書24卷,原分8門,見260餘論。薛己《校注婦人良方》增刪了部分內容,分為10門,每論之下,都加按語,並大多附以治驗和新方。本書引述了多種醫書,《內經》和《諸病源候論》是其基本的理論淵源。書中首列“調經”、“眾疾”、“求嗣”三門論婦科,其中“調經”門論述月經正常生理及諸種月經病證和治療;“眾疾”門論述一婦科病及婦人意思的一些內科病和肛腸病;“求嗣”門論述求於方法及不孕、不育症的治療,次列“胎教”、“候胎”、“妊娠”、“產難”、“產後”諸門論產科,分彆對胎兒發育狀態、妊娠診斷、孕期衛生、孕婦用藥禁忌妊娠期特有疾病、各種難產、產褥期護理及產後病證,都作了詳細的論述,該書是對前人成就及作者臨床經驗的總結,內容豐富,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形成完整的體係,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很高,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完善的婦產科專著,它的流傳為促進我國中醫婦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九、《洗冤集錄》

《洗冤集錄》係法醫學著作,五卷,南宋·宋慧撰。刊於淳祐七年(1247,宋刻本已失。明《水樂大典》曾收此書,清《四庫全書》又據大典本輯為二卷。

現在最古的版本是元刻《宋提刑洗冤集錄》,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室,清代孫星衍曾於嘉慶十二年(1807依元刻本校刊。題為《洗冤集錄》,刊入岱南閣叢書。後又為吳於嘉慶十七年(1812收入袖珍本《宋元檢驗三錄》。1937年商務印書館將岱南閣仿元本重刊,編入叢書集成初編。解放後,有法律出版社重刊本,楊奉琨校譯本,羅時潤與田一民譯釋本和賈靜濤的繁體字校注本。1981年,美國馬克奈特據無槧重刊本譯成《theaways》。

《洗冤集錄》是世界上現存第一部係統的法醫學專著,比歐洲第一部係統法醫學著作《醫生的報告》意大刊費德羅(fortunatofedele著,刊於1598年要早三百五十餘年。

本書的主要內容有:宋代關於驗屍的法令;驗屍的方法與注意事項;屍體現象,各種機械性窒息死,各種鈍器損傷、銳器損傷,古代的交通事故,高溫致死,中毒,病死與猝死,屍體發掘等,涉及列法醫病理學中心內容的大部分,其主要成就有:屍斑的發生與分布;腐敗的表現和影響條件;屍體現象與死後經過時間的關係;棺內分娩的發現;縊死的繩套分類;縊溝的特征及影響條件;勒死的特征及與自強的鑒彆,溺死與外物壓塞口鼻死的屍體所見,窒息性玫瑰齒的發現;骨折的生前死後鑒彆,各種刃傷的損傷特征;生俞死後傷及自、他殺的鑒彆;致命傷的確定;各種死亡情況下的現場勘驗方法等。

此書係統總結屍體外表檢驗經驗,集宋慈以前法醫學屍體檢驗經驗之大成,是一部係統指導屍體外表檢驗的法醫學。其內容流傳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直到十九世紀末,也一直是這些國家屍體檢驗的依據。

二十、《外科精要》

《外科精要》又名《外科寶鑒》宋陳自明(良甫撰,約刊於景定四年(1263,是宋代有代表性的外科著作。陳氏三世業醫,臨床經驗豐富,曾任建康府明道書院醫學教授,他廣輯古今醫家之“得效方論”,並結合個人經驗,撰成《外科精要》3卷,該書較早見於明《文淵閣書目》,傳於世者有熊宗立校本與薛己注本,陳氏著書暢發心得,在論述治療癰疽必須重視病因、病機、診斷、預後之同時,反對拘泥熱毒內攻之說,以及選用寒涼藥物治療之法。強調重視分辨善惡形證之法、調補氣血養護之理,以及灸法治療癰疽之必要。全書共有五十五論,選方七十餘首,均有參考價值。但該書流傳較少,目前流傳者多為薛己校注本,薛已在校注本書同時,又增補了個人治驗並錄一卷,厘為4卷。

二十一、《濟生方》

《濟生方》又名《嚴氏濟生方》。宋·嚴用和撰。成書於宋寶祐元年(1253。原書共十卷,有論治70篇,方的400首;鹹淳三年(1267又寫成《續方》,收前書未備之醫論24篇,方90首。二書後均散佚,現在版本為輯複本:一是清紀曉嵐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八卷本《濟生方》,有醫論56篇,收方240餘首,內容或缺論,或缺方,或少藥,或論不對題,殘缺較甚,1956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一是根據《醫方類聚》、《普濟方》等多種醫書,並參照日刊本《濟生方》等重新整理,將《濟生方》與《續方》合二為一的輯複本,有醫論85篇,方520首,內容較前一版本充實完整,基本接近原貌。1980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名《重訂嚴氏濟生方》。

嚴氏撰著該書,據其多年心得,結台臨床實際、廣采古人可用之方,兼收已驗之效方,以雜病各門為綱,下列總論,病源,病機,再附主方,每方詳述主證,組方,炮製,服法等,條分縷析。綱目清晰,方論結合,議論豐正。書中收方廣泛,漢、唐、宋以來諸家名方及民間驗方均有采錄,其中尤重《和劑局方》、《三因極一病證方》二書方論,對所摭常用古方善於化裁,如仲景治療腎虛的腎氣丸,經嚴氏加味牛膝、車前子後,擴大了原方適應範圍,腔之成為治療虛(腎虛實(水濕挾雜證的名方——濟生腎氣丸。嚴氏創製新方,講究剛柔相濟,佐使合宜,用藥平正穩妥。如歸脾湯、小薊飲子等,由於製方既切實用,又不峻猛。柔中有剛,兼顧全麵,故很受後世醫家推重。

二十二、《仁齋直指方論》

《仁齋直指方論》,又名《仁齋直指》、《仁齋直指方》,宋·楊士瀛撰於景定五年(1264。原刊本久佚,現存主要版本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朱崇正刊本、明刻本、兩種日本抄本、《四庫全書》本、1989年福建科學技術出版讓校注本。

《仁齋直指方論》凡26卷,第1卷為“總論”,論述陰陽五行、榮衛氣血等基礎理論,第2卷為“證治提綱”,論述病因、治則及多種病證的診斷治療,多屬雜論之類,第3~19卷論內科病證治;第20~21卷論五官病證治;第22~24卷論外科病證治;第25卷論諸蟲所傷;第26卷論婦人傷寒等,該書將諸科病證分為72門,每門之下,均先列“方論”,述生理病理、證候表現及治療概要,次列“證治”、條陳效方、各明其主治、藥物組成及修製服用方法,條理清晰,多灼見。對體表癌腫特征作了形象地正確描述。

二十三、《配方百篇》

這是一部傳自印度古代配方的著作,全書是對臨床常見雜病的簡單治療方書,著作者署名龍樹。此書後來傳入西藏地區,由塔巴地區的譯師尼瑪堅資全文譯成藏文,並被收入藏文大藏經的《丹珠爾》(《注蔬部》中,成為大藏經中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根據全書內容分析,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能對原文作了一些小的調整相增刪,加入藏區一些較常用的藥物及常用配方,如用奶酪炒紅花,藏醫常用的三果(訶子、毛訶子、餘甘子、五靈脂等在方中已經常用,可見譯者業已做了一些加工。此書對於後來藏醫學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最新小说: 風靈月影,從我的世界開始 男科誤診,我竟嫁給了京圈太子爺 七零下鄉前,我用空間搬空仇家 玄幻:病太子召喚諸天,暴壓天下 殉葬三年,棄女歸來殺穿侯府 踹掉渣男世子,本宮轉嫁他死對頭 無敵劍聖 太子總覺得我貪圖他美色 快穿:嬌氣,但被大佬們追著寵 夢幻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