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朝醫學交流
在明代,朝鮮李朝政府重視醫藥衛生,常聘中國醫生前往診病教授,並派本國醫生到中國求教,收集並列行中國醫書。鼓勵輸入中國藥材,推行“鄉藥化”。這一時期中朝醫藥交流十分活躍,呈現出中朝醫學融和景象。
洪武間,中國閩中道士楊宗真去朝鮮從醫,洪武十二年(1352高麗任他為典醫。永樂五年(1407九月,朝鮮派王子來中國,隨員中有醫生“判典醫監事”楊弘達等人。洪熙元年(1425七月,明使隨員太醫張本立和遼東醫人何讓赴朝為朝鮮世宗王診病,討論治療對策,並傳授醫方。宣德二年(1427明使隨員醫人王賢去朝,參與朝鮮世宗王疾病的診療。宣德八年(1433明使隨醫毛琰赴朝,中國丹東人權因博究醫方,成化二年(1466朝鮮拜他為內醫院主薄,後又任工曹判書,權於1487年死於朝鮮,萬曆二十六年(1598四月,明醫官潘繼、期周等應朝鮮宣祖王邀請赴朝從事醫療。據《景嶽全書》載,張介賓壯年時也到過朝鮮。
在中國醫生幫助下,朝鮮對鄉藥和唐藥的鑒彆及質疑研究蓬勃開展。永樂十九年(1421十月,朝鮮派黃子厚來中國,廣求朝鮮不產的藥材。永樂二十一年(1423和宣德五年(1430,朝鮮兩次派蘆重禮等醫生來中國,邀請明太醫院醫生周永中和高文中,質疑並鑒定本國藥草的真偽等。我國《醫學疑問》載,1617年朝鮮陪臣隨醫崔順立等來中國求教醫藥問題。問答內容由傅懋先撰成《醫學疑問》一書。
明代,朝鮮對中國醫書廣為翻刻刊行。朝鮮李朝宣祖年間出版的《考班撮要》載,自1430年到1585年,刊行有《黃帝素問》、《靈樞》、《八十一難經》、《直指方》、《聖惠方》、《得效方》、《傷寒類書》、《醫學正傳》、《脈經》、《衍義本草》等70多種。
朝鮮李朝重視中國醫書的整理研究和中國藥“鄉藥化”的事業。先後撰寫了《鄉藥集成方》、《醫方類聚》、《東醫寶鑒》和《壽養叢書類聚》等,在中朝醫藥交流史上作出重大貢獻。《鄉藥集成方》由朝鮮集賢殿直提學俞孝通、典醫監正蘆重禮和典醫監副正樸元德等主筆,以《鄉藥濟生集成方》為基礎,“以中國醫書為經,以朝鮮傳統醫籍為緯”,收集《太平聖惠方》、《直指方》、《聖濟總錄》、《婦人良方》等中朝醫書中的材料,共分931條病症、10706條醫方和1479條針灸方,藥材按宋代《證類本草》順序,收載630種。《醫方類聚》由朝鮮集賢殿副校裡金禮蒙等所撰,整理和引用醫藉有中國醫書152部,朝鮮醫書《禦林纂要》1部,全書共266卷264冊,收藏中朝醫方5萬多條。《東醫寶鑒》是李朝太醫許浚遵宣祖王之命,整理71種中國醫書和3種朝鮮醫書而成。全書共25卷25冊,從內景、外形、雜病、湯液、針灸五個方麵,對中國和朝鮮醫藥學的基礎理論、病症醫方、藥物方劑和針灸等進行全麵綜合,於1613年11月以朝鮮內醫院刊本刊行。《壽養叢書類聚》由朝鮮李昌廷依據中國《三元延壽書》等書,加以整理而成,刊於1620年。
明代,朝鮮世宗王按照中國法醫製度,把中國的《無冤錄》作為吏科、律科的取材課目。1438年將《無冤錄》加注成《新注無冤錄》頒行全國,作為國家法律書之一,1483年又把中國的《疑獄集》和《棠陰比事》作為法醫驗證參考書,頒行全國。
在醫事製度方麵,天順八年(1464五月,朝鮮將《素問》、《張子和方》、《小兒藥證直訣》、《瘡疹集》、《傷寒類書》、《外科精要》、《婦人大全》、《產科直指方》、《銅人經》、《凝固脈經》、《大全本草》等中國醫書,作為醫學取才課目。
明代,朝鮮鼓勵輸入中國藥材,朝鮮世親王說:“藥材等物,須賴中國而備之,貿易不可斷絕”。朝鮮多次遣使到中國求取人參、鬆子、五味子、葫蘆、虎骨、鹿角、鹿脯等藥。正統三年(1438和弘治二年(1489,中國應朝鮮請求,把麻黃、甘草、蠍蟲等藥種子贈給朝鮮,使之引種栽培。
二、中日醫藥交流
朱元璋稱帝後,即派使節赴日本。以後互有往來,不斷通商交易,雖倭寇之患明代未斷,但物資交流始終不絕於時。
醫學技術方麵,1370年有竹田昌慶(1340~1420來華,向道士金翁學醫,金翁愛其才、妻以女,生三子。竹田曾醫治太祖皇後難產,使母子平安,賜封安國公。1378年回日本,帶去一批中醫書籍及銅人形圖,丹波元簡認為,此銅人圖是元代仿天聖銅人而複製者。這是第一具銅人傳日,對推動日本針灸學發展影響甚大。
田代三喜(1465~153723歲入明,時日僧月湖寓錢塘,以醫行世,著《金九集》(1452、《大德濟陰方》1卷(1455,田代師事之,學李、朱之術。居12載,1498年攜《金九集》等方書歸國,為人治病,拯濟甚多。著有《捷術大成印可集》1卷、《諸藥勢剪》、1卷、《藥種穩名》1卷、《醫案口訣》1卷、《三喜十卷書》8卷、《直指篇》3卷、《夜讀義》1卷、《當流和極集》1卷等多種醫書。皆能彙入個人經驗而發揚李朱醫旨,是李、朱學說在日本的開山,其徒曲直瀨道三及其門人均為日本一代名醫。
古林見宜名正溫,其祖佑村好醫方,遊學於明,居數年,業大進,歸國時明帝賜以蜀錦。從曲直瀨正純學丹溪之術於京師,兼攻仲景、河間、東垣三家說。著《外科單方》,獨樹一幟。與同學崛正意(號杏庵,1585~1642相謀,立磋峨精舍,門下三千人從學。古林教學重《醫學入門》,講讀以導諸生,使此書盛行於日本,取李《習醫規格》梓行,使醫學教育更臻正規。門人古林見桃、鬆下見林等,皆有醫名。見宜其它醫著有:《綱目撮要方》、《撥萃正溫方》、《辨藥集》、《醫統粹》等。
這一時期針灸術在日本複興。金持重弘好學精醫,擅針灸,天文(1532~1554中,承大內義弘之命赴明深造,得太醫院稱嘗。
吉田宗桂(1500~1570,通稱意安。世人以“日華子”稱之,遂以為彆號。1539年伴日本使節僧策彥周良來華,明人以宗桂診治神察,呼為意安。1547年再次與策彥使明,治愈明世宗之病,世宗賜以《顏輝扁鵲圖》、《聖濟總錄》及藥笥等。遂攜所賜方書歸國,令名益彰,自成一家,子孫世以意安為號。
1606年,林道春於長崎得《本草綱目》,獻給幕府,為《本草綱目》傳日之發軔。寬永十五年(1638幕府於江戶南北兩所(品川、牛迅設藥園,本草之學益盛,十七世紀,朱《救荒本草》傳入日本。
此期間由中國赴日的醫家有元末明初的陳順祖,因不願仕明而赴日本九州業醫。將軍足利義滿慕其名。召之診疾,固辭不往。子大年嗣其術,始赴京都業醫,受將軍大名禮遇,日人稱為陳外郎。陳大年孫陳祖田,尤善醫,頗得諸大名及禪僧敬重,亦有陳外郎之稱。
三、中國與歐洲國家的醫藥交流
明代,一批西方傳教士來華,他們成為中西醫交流的橋梁。
 一傳教士相繼來華與醫療活動
十五世紀發現美洲新大陸後,歐洲掀起一股海外殖民浪潮,羅馬教廷也開展海外傳教活動,一大批天主教傳教士來到中國。其中不乏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包括醫生。他們來華後,主要從事傳教,翻譯宗教和西方科學書籍,參與宮廷活動,協助中國士大夫編修曆法等工作。偶亦有行醫者。
他們中最早涉及西醫活動的,是意大利的利瑪竇(p.metthoeusricci,1552~1610,他與中國知識分子合作,翻譯了許多介紹西方科學技術著作,唯於《西國紀法》中記述了神經學說,首次將西方神經學和心理學介紹給中國。
意大利傳教士高一誌(p.alphonsusvagnoni,1566~1640,原名王豐肅的《空際格致》涉及希臘四元素說及一些解剖生理知識。他在《修身西學》中提到血液生理。
萬曆三十四年(1606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熊三拔(p.sabbathinusdeurisis,1575~1620,在北京專修曆書,研究水法,著《泰西水法》其中涉及到消化生理學的內容,在醫學理論上遵奉希波克拉底的四元素說。
意大列傳教士艾儒略(p.juliusaleni,1582~1649《性學粗述》,述及生理學和病理學內容最多,卷3提到四體液的生成、分離、功用和所藏部分,分析了四體液與疾病的關係,指出疾病、衰老韌死亡都是由於四體液不平衡造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