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C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資料存放處 > 中國地理·C

中國地理·C(1 / 2)

蒼山中國西南地區名山,又名點蒼山。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北始鄧川,南止下關,東瀕洱海,西臨漾濞江河穀盆地。南北長50餘公裡,東西寬約10餘公裡。山峰海拔一般3000~4000米,古冰川地貌形態典型完整,蓮花峰、白雲峰、鶴雲峰、三陽峰、蘭峰、雪人峰、應樂峰、玉局峰、馬龍峰等19座山峰,多為冰川侵蝕形成的角峰,如錐狀石塔,各具特色。最高峰馬龍峰海拔4122米,高出洱海水麵2000餘米。白雲溪、雙鴛溪、陽溪等18條溪流,多發源於古冰鬥或古冰川懸穀內,山麓的巨大洪積扇也為冰磧物。溪澗一瀉千丈,落入洱海,蔚為十九峰十八溪奇觀。蒼山山色青翠,高峭山峰冬半年積雪不化,倒影映入洱海中,形成“銀蒼素洱”之勝景。蒼山為經強烈抬升的斷塊山地,東西兩側極不對稱。東側為陡峻的斷層崖壁,西側為相對和緩的斜坡,斜坡又被河流分割成波伏山丘,緩降至黑惠江穀地。組成山地的岩石多為強烈變質的片岩、片麻岩及大理岩等,中部有花崗岩侵入體。其中,片麻岩、大理岩可作建築材料。尤以大理石質地純,花紋奇特,為工藝美術品原料和高級建築材料。蒼山山麓,洱海之濱,多風景名勝區,著名的有天生橋、下關溫泉、三塔寺、蛇骨塔及蝴蝶泉等,為大理自然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永森王霞斐)

滄州市河北省新興石油化工城,省轄市。位於省境東部。轄3區2縣。麵積2678平方公裡,人口131.07萬;其中市區麵積183平方公裡,人口34.64萬。滄州漢稱浮陽。北魏熙平二年(517)在今舊城置滄州,隋廢,唐複置,明洪武二年(1369)遷今址。1912年改為滄縣,1947年設市,1949年改鎮。1958年又析滄縣滄鎮(舊長蘆鎮)設市,後撤銷,1961年複置。市境位於海河平原,基底處於滄縣隆起與黃驊凹陷交綏處,第四紀沉積由西向東增厚。地蟄低平,海拔約10米。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2.4c,年降水量635毫米。南運河和津浦鐵路縱貫市區,滄港鐵路東連渤海大口河港,水陸交通方便。50年代以前滄州僅為內河碼頭和商業集鎮。現已發展了石油煉製、化肥、塑料加工、橡膠和醫藥等工業。滄州煉油廠、滄州化肥廠均為全國重點企業,前者有輸油管道連接任丘油田和大港油田,後者為河北省最大氨肥生產企業。機械工業發展迅速,能生產多種大型刨床、衝床。食品、紡織和電力工業也發展很快,有20多種產品銷往國際市場。特產滄州冬菜、金絲小棗馳名全國。滄州為中國山羊皮生產基地之一。滄縣鐵獅子是中國最大的鐵鑄獅子,高5.78米,長5.34米,寬約3.17米,重約50噸,有“獅子王”之稱。後周廣順三年(953)山東李雲造,鑄造精湛,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滄州武術曆史悠久,有“武術之鄉”之稱。

(鄧綬林唐學曾)

草海貴州高原最大的喀斯特湖。古稱鬆波湖。位於貴州省西部威寧縣城西南,以湖麵廣、水草豐茂、盛產魚蝦、多珍奇鳥類而聞名。草海發育在由中、下石炭係灰岩為主構成的威(寧)—水(城)背斜上。湖盆的形成受北東和北西兩組斷裂構造的控製,水麵高程2167米,一般水深2米,最大湖麵曾達45平方公裡,1970年曾因圍墾放乾,1982年恢複,現僅24平方公裡,控製流域麵積380平方公裡。湖區周圍地形平坦,土層肥厚,為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農業發達地區,從湖岸存在著湖蝕階地,湖中及湖周圍堆積有厚達85米的湖相堆積層,並含有中、晚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中常見的化石等,表明草海有著複雜的發育曆史,可能經曆了多次積水—縮小—乾涸—再積水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顯然與第四紀以來構造抬升及喀斯特發育演化密切相關,總的趨勢是由大變小,草海最近一次積水成湖是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其時淫雨連綿,山洪暴發,挾沙帶石,將草海消水洞堵塞而成,疏乾時尚見有被湖水淹過的清代墓碑。1970年湖水曾一度排入羊街河(洛澤河)。草海盛產魚蝦,湖畔常棲息著珍禽黑頸鶴、白頭鶴、淤隼、白琵鷺等十餘種鳥類。湖水碧綠,氣候溫涼,盛夏不熱,為避暑遊覽勝地。

(楊明德)

草嶺舊潭亦名清水潭,位於台灣本島濁水溪左岸支流清水溪上源阿裡山溪草嶺一帶穀中,地當嘉義縣東北與雲林縣界上。1941年12月17日因台灣島西南部強烈地震,草嶺穀坡土沙崩落達1.5億立方米,堵塞水流,形成長達6~7公裡、寬約770米、最大水深超過100米的堰塞湖,被名草嶺潭。1951年5月18日壅塞堤潰決,潭水消失。阿裡山溪上遊為阿裡山森林風景區,塔山峰群之北有蛟龍瀑布,為台灣著名瀑布之一,水源標高約1600米,自頂至底,共分4層,水簾高懸,或合或分,奔騰下注,蔚為大觀。附近有觀音峰、仙棋盤、石夢穀、仙人洞等,合稱太和風景區。在草嶺舊潭址東南有太和山莊、社後坪、來吉社等。公路經太和村,西通嘉義梅山鄉,南通奮起湖。

(吳壯達)

茶卡鹽湖青海省開發最早的鹽湖,迄今已有300多年的開采曆史。位於烏蘭縣東小盆地內,屬共和盆地最西部分。湖麵海拔3059米,其外圍山地海拔均超過4000米。湖北茶卡鄉高出湖麵約20米,年均溫9.7c,年降水量212毫米,為溫帶內陸荒漠氣候。湖水屬鈉鹽型,漸趨乾涸,鹽層厚,距地麵近,蘊藏量大,每平方公裡達370萬噸以上。茶卡鹽廠全部為機械化采鹽,年產30萬噸。鹽廠靠近青藏公路,又有鐵路專用線連接青藏鐵路,運輸便利。

(魏晉賢)

茶陵縣湖南省株洲市屬縣,湖南植茶曆史較早和農、林、礦產資源較多縣份。位於湘東武功山南側山間盆地。麵積2500平方公裡,人口55.19萬。縣府駐城關鎮。漢誌作荼陵,東漢改稱茶陵。元升縣為州。1913年後改縣。縣境山丘占70%。最高點太和仙海拔1404米,最低點石洲洣水出境處海拔50米。農業以稻穀生產為主,苧麻、茶葉、油茶、木材、楠竹等農林產品較多。山區木材蓄積量14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7%。境內蘊藏豐富的鎢、煤、鐵、銻、螢石等礦產。省辦企業有湘東鐵礦。公路長668.5公裡,常年通航水道169公裡,醴(陵)茶(陵)窄軌鐵路入境38.7公裡,陸地運輸可溝通四鄰。縣內“靈岩夜月”和“秦人古洞”等為著名風景區。

(鄧美成)

查布間歇泉西藏著名間歇泉之一。位於岡底斯山南麓南北向的寬穀中,西藏自治區謝通門縣南木切區內。海拔4800米。發育在大型矽質泉華台地上,顯示類型除間歇泉外,還有沸泉、熱泉、溫泉、熱水塘等200多處。經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實地觀測,泉口活動頻繁,24小時共噴發208次,每次平均持續時間4~5分鐘,最長為6分40秒,兩次噴發間歇期為2~3分鐘。噴發前約40分鐘泉口西南處空穴口先發出隆隆響聲,繼而沸水從穴底泉口迅速湧出,主泉口起噴,開始時呈脈狀式噴發,逐漸擴大,最後猛烈噴發,噴高5~6米,最高為7米,在主泉口3米處測得間歇期平均水溫90c,噴發期為93c,最高96.4c。

(溫景春)

察爾汗鹽湖中國最大鹽湖,號稱“鹽湖之王”。又名察爾汗鹽池,位於青海柴達木盆地南部格爾木市與都蘭縣境內,包括東達布遜湖與南北霍魯遜湖在內,麵積約5800平方公裡,鹽湖大部上覆堅硬鹽殼。鹽殼以下為鹽層與晶間鹵水,鹽層最厚60米,儲量530億噸。晶間鹵水屬氯化物型,有豐富的鉀鎂光鹵石伴生,為中國最大鉀鎂鹽液體礦床。1958年曾在察爾汗建有小型鉀肥廠。新建青海鉀肥廠,一期工程年產20萬噸鉀肥,最終年產氯化鉀將達100萬噸。敦(煌)格(爾木)公路橫跨鹽湖一段長約32公裡,係用鹽鋪造,稱“萬丈鹽橋”。青藏鐵路第一期工程也約有32公裡長的路基築在鹽湖上,為世界鐵路建築史上所罕見。

(魏晉賢)

察隅河西藏東部大河之一,屬雙乾河流。發源於德母拉山,源頭海拔5475米,全長295公裡,流域麵積1.7827萬平方公裡。崗日嘎布山將察隅河上段分為兩支:東支察隅河主流桑曲,長178公裡,流域麵積6780平方公裡,落差4785米,自源頭德母拉開始自西北向南東流,至竹瓦根轉向南流,經察隅折向西南到下察隅與西支貢日嘎布曲彙合;貢日嘎布曲發源於崗日嘎布拉附近的現代冰川,自西北向東南流,長170公裡,落差3000米,流域麵積5376平方公裡。桑曲和貢日嘎布曲彙合後稱察隅河,向南流至前門裡的巴蘭崗附近流入印度,轉向西南彙入布拉馬普特拉河。察隅河流域屬高山峽穀地貌,從源頭到白學為峽穀段;白學到此壩橋為寬窄相間的河穀段,滑坡、崩塌、泥石流發育;此壩橋至零零通山嘴為交錯的峽穀段。察隅河流域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沛,森林、動植物、水利等自然資源豐富,農業發達,是西藏自治區主要產稻區。

(溫景春)

察隅縣西藏自治區主要水稻產地,有“西藏江南”之稱。位於自治區東南部,察隅河支流桑曲左岸,海拔2328米。麵積2.27萬平方公裡,人口2.30萬,是西藏僜\人主要聚居區。縣府駐吉公。察隅縣原屬昌都地區,1983年劃歸林芝地區管轄。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溫11.8c,最熱月均溫18.6c,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農業發達,土地肥沃,宜農荒地資源豐富。農作物一年兩熟,除主產水稻外,尚有玉米、小麥、黃豆、花生及各種蔬菜,如豆角、南瓜、黃瓜、茄子、辣椒等。經濟果木有桃、梨、香蕉和茶樹。察隅地區自然垂直帶譜明顯:1海拔2600米以下為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22600~3200米為山地暖溫帶針闊混交林帶。33200~4000米為山地寒溫帶暗針葉林帶。44000~4500米為灌叢草甸帶。54500~4800米為寒凍風化帶。54800米以上為高山冰雪帶。森林資源豐富,樹木種類多,單位麵積蓄積量高,蓄積總量居西藏第一位。珍貴動物有小熊貓、小靈貓、獼猴、林麝、雲豹、紅嘴相思鳥等。並產天麻等珍貴藥材。1982年在下察隅設立了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護區,對雲南樟、紫桂、含笑等植物進行重點保護。

(溫景春)

柴達木盆地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屬封閉性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四周被昆侖山脈、祁連山脈與阿爾金山脈所環抱,麵積約25萬平方公裡。“柴達木”為蒙古語,意為“鹽澤”。

地質地貌與水文盆地基底為前寒武紀結晶變質岩係。盆地形成可上溯至華力西運動,普遍沉降發生在早侏羅紀之後。第三紀漸新世以來大麵積強烈斷陷,盆地內形成巨厚的山麓相與河湖相沉積,絕大部分地麵為晚新生代沉積所覆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海拔自3000米漸降至2600米左右。地貌呈同心環狀分布,自邊緣至中心,洪積礫石扇形地(戈壁)、衝積洪積粉砂質平原、湖積衝積粉砂粘土質平原、湖積淤泥鹽土平原有規律地依次遞變。地勢低窪處鹽湖與沼澤廣布。盆地西北部戈壁帶內緣,比高百米以下的壟崗丘陵成群成束。盆地東南沉降劇烈,衝積與湖積平原廣闊,主要湖泊如南、北霍魯遜湖和達布遜湖等都分布於此。柴達木河、素林郭勒河與格爾木河等下遊沿岸及湖泊周圍分布有大片沼澤。盆地東北部因有一係列變質岩係低山斷塊隆起,在盆地與祁連山脈間形成次一級小型山間盆地,自西而東有花海子,大、小柴旦,德令哈與烏蘭等盆地,這些盆地中的河流分彆注入其低窪中心的湖泊中。河流大部為間歇性,總計100條河流中常流河僅10餘條,主要分布於盆地東部,西部水網極為稀疏。盆地內湖泊水質多已鹹化,共有大小鹽湖20餘個。

氣候柴達木盆地屬高原大陸性氣候,以乾旱為主要特點。年降水量自東南部的200毫米遞減到西北部的15毫米,年均相對濕度為30~40%,最小可低於5%。盆地年均溫均在5c以下,氣溫變化劇烈,絕對年溫差可達60c以上,日溫差也常在30c左右,夏季夜間可降至0c以下。風力強盛,年8級以上大風日數可達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現40米/秒的強風,風力蝕積強烈。

景觀柴達木盆地自然景觀為乾旱荒漠,主要土類為鹽化荒漠土和石膏荒漠土。後者主要分布於盆地西部,草甸土、沼澤土一般均有鹽漬化現象。植被稀疏,種類單純,總共不足200種,以具有高度抗旱能力的灌木、半灌木和草本為主,鹽生植物較多。植被結構簡單,約有6/10的群叢係由一個或幾個種組成。在山麓洪積扇和衝積洪積平原上以勃氏麻黃、梭梭和紅砂灌木所組成的荒漠植被群落為主;在鹽性沼澤及鹽湖、河流沿岸,莎草科密生形成草丘,其中占優勢的有深紫針藺、絲藨草與黑苔草等鹽生植被;鹽湖與沼澤外圍以蘆葦與賴草為主。

柴達木盆地動物區係具有蒙新區向青藏區過渡的特征。野生動物主要有野駱駝、野驢、野犛牛、黃羊、青羊、旱獺、狼、馬熊、獐、狐、獾等。由於墾殖和捕獵,目前野生動物大為減少,有的瀕於絕跡。

人文概況柴達木盆地素有“聚寶盆”之稱。已探明礦點200餘處,計50餘種,其中鹽、石油、鉛鋅和硼砂儲量尤豐,食鹽總儲量達600億噸左右。芒硝、鉀鹽、硼酸鹽具有工業開采價值,如察爾汗鉀鹽廠已成為中國重要化工原料基地。盆地內儲油構造廣布,西部有重要油氣聚集帶。錫鐵山鉛鋅礦是中國目前已知最大鉛鋅礦。盆地現有耕地約4.66萬餘公頃,集中於東部和東南部綠洲地帶,以產糧食、油料為主,單產較高,如1978年香日德農場在試驗田上曾創春小麥畝產1013千克世界最高紀錄。

交通事業已初具規模,青藏鐵路已通車至格爾木市,公路初步成網。出現了格爾木市、冷湖鎮、大柴旦鎮和茫崖鎮等一批新興城鎮。

(徐叔鷹)

昌都縣西藏自治區東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昌都地區行署所在地。四川入藏門戶。位於瀾滄江上遊紮曲和昂曲彙口處。麵積1.02萬平方公裡,人口7.73萬。縣府駐城關鎮。昌都藏語意即“河流交彙口”之意,舊名察木多。清末為昌都縣,後改為昌都宗,1950年為昌都地區人民委員會駐地,原屬西康省。1956年劃歸西藏自治區,1960年合並拉多宗又改為昌都縣。昌都地區屬溫暖半乾旱灌叢草原景觀,年均溫7.6c,最熱月均溫16.3c,年降水量495.6毫米。縣境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群山環拘。工業有電力、機械加工、汽車修配、水泥、森工、采礦、製革、煤炭等。農業以牧為主,主要放養犛牛。農作物有小麥、青稞、豌豆等。自然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鐵、煤等。產麝香、貝母、丹皮、黨參、蟲草、大黃等珍貴藥材。自1950年以來,昌都地區公路通車裡程已達4714公裡,修建了各種橋梁355座,初步形成以昌都為中心,以川藏南、北線和那(曲)昌(都)線為骨架的公路網,不僅可東連四川,北出青海,南下雲南,西至拉薩,而且實現了縣縣通公路。到1989年底,全地區共完成貨運量123萬噸,進藏物資80萬噸,總客運量達25萬人次。昌都地區曆史悠久,瀾滄江西岸的卡惹村海拔3100米處,發現新石器時代(約4600年前)原始社會遺址,有房屋遺址26座,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等數萬件,還有糧食作物和鳥獸骨骼等。

(溫景春)

昌平縣北京市工農業均較發達縣份。位於市境偏北。麵積1352平方公裡,人口43萬。縣府駐昌平鎮。昌平漢為軍都、昌平縣地。北魏廢昌平入軍都,東魏置東燕州平昌郡,領昌平、萬年2縣。明正德元年(1506)置昌平州。1912年改州為縣。1956年由河北省劃歸北京市,為昌平區,1960年複稱縣。縣境西北為山地丘陵,係太行山和燕山兩大山脈交接地帶,約占全縣麵積的69%,主要山脈為軍都山,縣境最高峰海拔1439米。東南部為平原,係北京小平原的西北隅,海拔24~100米。溫榆河自西北而東南流經全縣,下注北運河。年均溫12c,降水量612毫米,無霜期203天。農業生產發達,作物以小麥、水稻、玉米、甘薯為主。有十三陵水庫和京密引水渠等水利設施,地下水較豐富,灌溉便利。是京郊重要的糧食和奶、蛋供應基地。東沙各莊一帶新建成的市種禽總場,為市內外提供優質家禽品種。林產品以板栗、柿、核、桃、蘋果、山楂出名。工業有南口機車車輛廠和紅冶鋼廠、昌平暖水瓶廠、第二毛紡廠等,還有手表、毛紡、農機、水泥、釀酒、玻璃等企業。軍都山礦泉水飲料廠已投產。工業集中分布在昌平、南口、沙河3鎮。交通便利,有京包、京通(北京—通遼)鐵路和京張公路過境。居庸關在縣境西北部,為北京的西北門戶。明十三陵是旅遊勝地。溝崖、銀山遼塔群也是著名風景名勝。元郭守敬主持修築的白浮堰是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小湯山溫泉建有療養院。大湯山麓建有中國航空博物館。昌平層城東南距北京市中心37公裡,常住人口4.8萬。按規劃將發展為北京北部的文化科研衛星城和旅遊勝地。

(尹鈞科)

昌圖縣遼寧省鐵嶺市屬縣,遼寧主要商品糧基地縣。有“遼北糧倉”之稱。位於省境北端。麵積4324平方公裡,人口99萬。縣府駐昌圖鎮。昌圖元屬開元路,明屬三萬衛,清屬蒙古科爾沁王旗遊牧地區,名昌圖額爾克,嘉慶十一年(1806)農墾漸多,始設昌圖廳,1913年改昌圖縣,沿襲至今。縣境地勢從東北向西南漸低,東部為丘陵,海拔300~500米,中部為波狀剝蝕平原,西部為海拔百米以下衝積平原,遼河及其支流分布境內。年均溫6.7c,1月均溫13.5c,7月23.6c,無霜期145天,年降水量654毫米,光溫資源充足,極少旱澇災害。地麵較平坦,土層深厚,糧食作物以玉米、高粱、穀子為主,大豆、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產量較豐,商品率高。大豆尤為著名。畜牧業較發達,“昌圖黑豬”被列為遼寧名種。食品加工和輕工業有一定發展。哈大、平齊鐵路縱橫縣境,並有京哈公路通過。

(熊樹梅)

長白山脈中國東北著名山地。鬆花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發源地。位於東北地區東部。因主峰白頭山頂多白色浮石和積雪故名。滿語稱果勒敏·珊延·阿林。《山海經》稱不鹹山,北魏稱徒太山,唐稱太白山,金始有長白山之稱。一般有廣義長白山和狹義長白山之分。

廣義長白山指整個長白山地,為中國東北地區東部山地的總稱。介於北緯38°46′~47°30′,東經121°08′~134°。北起完達山脈北麓,南延千山山脈老鐵山,長約1300餘公裡,東西寬約400公裡,略呈紡錘形。由多列東北—西南向平行褶皺斷層山脈和盆、穀地組成。最西列為吉林省境內的大黑山和向北延至黑龍江省境內的大青山;中列北起張廣才嶺,至吉林省境內分為兩支:西支老爺嶺、吉林哈達嶺,東支威虎嶺、龍崗山脈,向南伸延至千山山脈;東列完達山、老爺嶺和長白山主脈。麵積約28萬平方公裡。

地質與地貌山地南部屬於中朝準地台,北部屬吉黑華力西褶皺帶。中生代燕山運動使南北構造方向統一,形成華夏向山地基礎。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又大規模撓析斷塊上升,同時伴有大量玄武岩噴出。山地主要由花崗岩、玄武岩、片麻岩和片岩組成,而以花崗岩分布麵積最廣。玄武岩主要分布在牡丹江流域和白頭山周圍。

長白山地以平行山脈與寬廣山間盆、穀地相間分布為特征:北部完達山、老爺嶺和張廣才嶺間有牡丹江平原;吉林哈達嶺和龍崗山脈間有輝發河寬穀;吉林哈達嶺和大黑山間有飲馬河和伊通河河穀平原;龍崗山脈和老嶺間有渾江穀地等等。其中著名盆地有吉林、敦化、延吉、和龍、蛟河、琿春、樺甸等。同時熔岩高原廣闊,分布在撫鬆到密山一線東南,熔岩台地受切割形成方山與孤丘等熔岩地貌。在熔岩高原上分布有火山錐體及火口湖、堰塞湖等。山地海拔大部500~1000米,僅部分超過千米。2000米以上皆在白頭山附近,最高峰將軍峰(在朝鮮側)米,為亞洲大陸東部高山之一。中山區主要分布於張廣才嶺、老爺嶺、威虎嶺和龍崗山脈以東,一般山嶺皆在千米以上;低山丘陵分布最廣,有完達山脈、吉林哈達嶺和大黑山等。

氣候與植物、土壤長白山是中國東北地區年降水量最多之地,山地南麓年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一般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山地南部(千山山脈)屬暖溫帶,以夏綠闊葉林為主,中北部則為典型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其代表植被針葉樹種以紅鬆、沙冷杉占優勢,其他則為臭冷杉、紅皮雲杉等。闊葉樹以楓樺、糠椴、紫椴、色木、水曲柳、山楊、白樺和蒙古櫟為主。紅鬆、楓樺在林中常占支配地位,居林冠最上層,為混交林代表林相。中下層則多為幼樹和草本植物。海拔500~800米排水不良低窪沼澤常形成以黃花鬆為主針葉林或純林,俗稱“黃花鬆甸子”;500米以下河穀或盆地主要為草甸植被,雜草種類繁多,稱為“五花草塘”;而河漫灘、舊河道或牛軛湖沼澤植被發育。

在針闊葉混交林帶以上(1200~1800米)由紅鬆、雲杉、冷杉,或魚鱗鬆、臭鬆、紅皮臭組成針葉林帶。此帶僅在白頭山附近和張廣才嶺海拔1450米以上的山地有明顯分布,再上即為山地嶽樺林帶(1800~2000米);2000米以上則為山地苔原帶,生長牛皮杜鵑、篤斯、越桔、苞葉杜鵑及各種苔蘚地衣。

土壤海拔1000~1200米以下為暗棕壤帶,在山間盆地、河穀階地發育有白漿土。向上順次為山地棕色針葉林土帶(1200~1800米)、山地生草森林土帶(1800~2000米)和山地苔原土帶(2000米以上)。

水係水係主要為縱順向河,北和西北部屬鬆花江水係,有鬆花江、牡丹江、穆棱河、倭肯河和撓力河等;東為圖們江水係,有嘎呀河和布爾哈通河、海蘭江等大支流;西南屬鴨綠江和遼河水係,其支流有渾江和渾河、太子河等。水係呈放射狀。

狹義長白山張廣才嶺、威虎嶺、龍崗山脈以東的長白山脈,包括白頭山火山錐體和它周圍的熔岩高原及東北西南向山地,海拔一般在800米以上。白頭山為著名巨型複式火山,外圍熔岩高原略呈不規則橢圓形,長軸約140公裡,呈北東向延伸,短軸約120公裡,經白紀末、中新世、上新世末到更新世初三次大的玄武岩噴溢堆疊形成高原、山地。早期噴溢的原始形態已遭破壞,中期噴溢的則構成寬廣高原主體,晚期噴溢除白頭山外,大部埋於河穀。三期噴溢總厚度約500~600米,總麵積4500平方公裡。白頭山是在上新世晚期由堿性石英粗麵岩噴發形成的。第四紀又有大量基性熔岩噴溢。據記載於1597、1668和1702年又經3次噴發。火山錐體於熔岩高原中央。山頂火口積水為湖,即天池(見白頭山天池)。中國側最高峰——白雲峰,海拔2691米,為東北地區第1高峰。

經濟概況長白山地垂直自然景觀帶明顯,1960年已建立了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並被聯合國列為國際生物圈保留地組成部份。長白山地有煤、鐵、銅、鎳、鉛、鋅、金和油頁岩等礦產資源;又是中國重要的林業木材基地,經濟林木達80餘種,被譽為世界著名的“紅鬆之鄉”,此外還是長白美人鬆等的特產地;藥用植物達300餘種,盛產人參、黨參、貝母、天麻和五味子等各種名貴藥材。其中尤以東北“三寶”人參、周茸、貂皮更具盛名。“林海”中有東北虎、梅花鹿、丹頂鶴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長白山地水力資源蘊藏豐富,適宜梯級開發,已建成和正興建的有豐滿(見豐滿水庫)、白山(見白山電站)、紅石等大型電站。山間盆地、穀地盛產稻米、煙葉,是東北地區著名的山間“穀倉”。

(王兆明)

長白山天池見白頭山天池。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中國溫帶森林生態係統最大綜合性自然保護區。位於吉林省以白頭山天池為中心的安圖、撫鬆、長白3縣交界處,南鄰朝鮮。麵積21.5萬公頃。建於1960年,1980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生物圈保護網。保護區內自然條件複雜多樣,有森林、苔原、湖泊、溫泉、瀑布。特彆是具有溫帶山地垂直的自然景觀係統。明顯分為4個景觀帶譜:1海拔1200米以下,溫帶針闊混交林景觀。發育在玄武岩組成的山前熔岩台地上。地勢平坦,氣候較溫和,年均溫在3c以上;山地暗棕色森林土。主要樹種有紅鬆、落葉鬆和長白“美人鬆”,動物有東北虎、梅花鹿、馬鹿、青羊、麝、野豬、麅子和熊等。2海拔1200~1800米為針葉林景觀帶。位於火山錐體中部熔岩高原區。山地棕色針葉林土。氣候以冷濕陰涼為特點。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均溫3c以下。以魚鱗鬆、臭鬆和黃花落葉鬆為主要樹種。脊椎動物種數相對減少。主要有鬆鼠、紫貂、蜜狗、野豬、麅子、馬鹿和黑熊等。3海拔1800~2000米為山地嶽樺林帶。位於火山錐體中上部;山地生草森林土。氣溫低,降水多,風速大。7月均溫10~14c;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相對濕度74%。年均風速6~8米/秒。8級以上大風達200天以上。形成矮曲的山地嶽樺林帶景觀。動物種類甚少,除花鼠、鬆鼠,還有珍貴的高山鼠兔。4海拔2000米以上為山地苔原帶。位於長白山主峰上部。以灰白色浮石為主。氣候寒冷,風力強勁,年均溫7c左右。最熱月均溫10c以下。植被為高山苔原。有牛皮杜鵑、篤斯越桔和鬆毛翠等苔原植物。並有高山鼠兔、白腰雨燕等少數獸類鳥類。

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是天然博物館。有植物1300餘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達800餘種。陸棲脊椎動物300餘種,其中東北虎、紫貂、梅花鹿、馬鹿、鴛鴦和中華秋沙鴨等均屬珍稀動物,為國家重點保護對象。保護區位於三江(鬆花江、圖們江和鴨綠江)源地,對防止三江水源汙染,保護沿江人民生命健康等有重大意義。保護區內的典型火山錐體與山地垂直自然景觀,為動物、植物、森林、生態、地質、地理、土壤和氣象等多種學科的教學和科研提供理想場所。保護區內山水秀美,有蒼翠的“長白林海”和奇花異卉,珍禽異獸及瀑布、溫泉和火山遺跡等,因此,是中國著名的遊覽勝地。

(王兆明)

長城中國古代用作軍事防禦的一項宏偉建築。其修築史之久,工程規模之大,堪稱世界建築史上一大奇跡,亦為宇航員從月球上所能看到地球上的人工構築物上一。

長城的起源及各時代的長城長城最早伊始,因文獻記載不詳,學術界曆來持論不一。一說始齊,一說始楚。大約出現於公元前7~前5世紀。及至戰國,尤其秦、趙、燕所築長城工程規模遠較其他諸侯國為大。1秦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原,因地形,用險製塞,築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即為中國曆史上第一條萬裡長城。2漢長城。亦稱漢障塞、漢邊塞。兩漢曾數次修築長城,尤其漢武帝時修築規模最大,成為中國曆史上東起遼東、西迄新疆,第1條超過1萬公裡的長城。3金長城。西漢之後,東漢、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遼、金等王朝,均規模不等地修過長城,特彆是金長城,形製彆具,規模巨大,是繼秦、漢長城之後的中國古代第三條萬裡長城,往往稱之為“金界壕”、“金壕塹”或“金邊堡”。但有些地圖上錯誤地將之標注為“成吉思汗邊堡”。4明長城。明從開國至明末,修築長城工程不絕,完成了東起鴨綠江畔,經遼、冀、津、京、晉、內蒙古、陝、寧、青、甘,直抵嘉峪關附近的祁連山中,總長度為1.27餘萬華裡的中國第4條萬裡長城。明長城無論在布局上、建築上、施工技術與組織上,都達到了長城建築史上的最高水平。5過去認為清不再築長城。80年代初,經實地考察證明,清在某些地段曾多次修繕和增築過長城。

長城的結構及各項設施長城結構較複雜,其設施因時代而異。概言之,它包括關隘、亭障、列城、烽燧、城牆、敵樓、戰台、戍堡和壕塹等,其功能各異而相互輔佐,彼此呼應,組成完整的軍事防禦工程體係。長城的各項設施亦有不同形製與結構。以城堡而論,可分為鎮城、衛城、關城、堡城等。1城牆。為長城的建築主體,在重要防守地段,有雙重、三重城牆,甚而在局部地區達到廿多重。牆體高度與寬度各地差彆較大,與所處的地形及軍事地理位置有關。八達嶺長城高度7.8米,嘉峪關附近長城高4.8米,山海關南北多為7米,而某些險要處竟達14米。牆體結構有磚牆、石牆、磚石牆、夯土磚、土石牆、蘆葦(紅柳)砂石牆及柞木牆等。同為磚牆或磚石牆,也有單麵牆、雙麵牆、齒狀牆、障牆、戰牆之彆。2敵台。是騎跨城牆突兀於牆外的建築,按作用可分為牆台、戰台、敵樓等。3烽燧。又稱煙墩、烽堠、烽火台、狼煙台,是軍事報警傳遞信息的設施。孤立的烽燧外築牆稱塢,是一種較薄的牆體。4關隘。設置在長城要衝處,往往以城為關,屯駐重兵,是長城防守的重要據地。如山海關就有關城、甕城、羅城、翼城和外圍的威遠城與烽火台組成防禦要塞。

長城的作用及其地理意義中國曆代修築長城的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裡,分布範圍達17省、市、自治區。明長城基本上是中國曆史上的農業區和牧業區的分界線。東段大體又是中國農作物的複種北界,亦為冬小麥和春小麥的分界處。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曾把長城列為中國南北三大地理界線之一。

長城是中國國內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產物,曆來對築長城褒貶不一,然而無可否認,長城對保護關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發展北方地區的經濟文化,促進中西方陸上交通都起過一定曆史作用。

(郭來喜)

長春市吉林省省會,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中國以汽車、鐵路客車製造為主的工業基地。位於省境中部。轄5區及德惠、雙陽、農安3縣。麵積1.89萬平方公裡,人口637.82萬;其中市區麵積1116平方公裡,人口211.00萬。19世紀以前市境為蒙古族郭爾羅斯王公領地,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遊獵地區,人煙稀少。清嘉慶年間關內漢民衝破禁令至此開荒墾殖,人口日增,遂設廳治於長春堡,始有“長春”之稱。其時人口僅2.8萬人。1895~1931年,俄、日勢力先後在此開商埠,修鐵路,辦工廠,長春成為東北中部地區輸出農產品和輕工業品的中心。當時大豆的輸出占首位,故有“大豆之都”之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發展了麵粉、榨油、製材等民族工業。城區麵積擴大至20平方公裡,人口增至15萬人,初具城市規模。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成立偽“滿洲帝國”,定都長春,改稱“新京特彆市”,成為日偽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當時僅發展了印刷、卷煙、食品等輕工業和建材工業,為典型殖民地城市,人口最多時達80多萬,占地80多平方公裡。由於戰爭破壞,到1948年10月解放前夕,僅剩10多萬人口。

市境位於東北平原中部,伊通河畔,海拔210米。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1月均溫19~17c,7月均溫22~23c,年降水量約620毫米。經1948年以來的建設,長春市城區已形成5個功能區:以行政、文化、商業為主的中心區;以汽車、輕紡為主的西南工業區;以客車、機車為主的北部工業區;以柴油機、拖拉機、建材為主的東部工業區;以精密儀器製造和科研、文教為主的南部區。

汽車製造為工業主導部門。以生產載重汽車和轎車聞名中國的第一汽車製造廠,年產汽車占全國近1/7,有“汽車城”之稱。長春鐵路客車廠亦占全國重要地位。80年代以來,輕工業發展較快,輕、重工業之間和輕工業內部結構的比重均有改變。長春是全省機械、食品、紡織、冶金、建材工業基地。自行車、縫紉機等產品產量居全省首位。所產人參煙、地毯、服裝等產品暢銷國內外。1990年工農業總產值243.6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56.3億元。長春是中國著名的文化城市和電影事業中心之一。有中國科學院光機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及汽車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和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長春地質學院、東北師範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光學精密儀器學院等高等院校及長春電影製片廠。市容整潔,道路寬闊,廣場眾多。綠化覆蓋率達21.7%,有“花園城市”之稱。城區有南湖、兒童、勝利等公園和偽皇宮,近郊有淨月潭及群山環水並附有鹿場參園的新立城水庫等遊覽地。

(穆英華)

長海縣遼寧省大連市屬海島縣,中國主要漁業基地上一。位於遼東半島東南黃海北部,西北隔裡長山海峽與大連市金州區、新金和莊河縣相對,東部海洋島與朝鮮半島遙遙相望。全縣陸地麵積152.3平方公裡,跨海域平方公裡,人口8.1萬。縣府駐大長山島上四塊石鎮。戰國時屬遼東郡,唐以後均屬金州。1949年設長山縣,1953年改長海縣。全縣由百餘座島嶼和坨子組成,主要為震旦係石英岩、板岩、千枚岩和片麻岩地層。總稱長山列島,可分為3個島群:北為石城列島,包括石城島,大、小王家島等;西南為裡長山列島,包括大、小長山島、廣鹿島、烏蟒島;外長山海峽以南為長山列島,包括獐子島、海洋島、褡褳島等。大長山島最大,麵積25.4平方公裡。海洋島最高,白雲頂海拔388米。氣候受海洋影響很大,年均溫9.8c,1月均溫4.8c,無霜期216天,是遼寧省無霜期最長地區。年降水量634毫米,多大風。位於黃海暖寒流交彙處,水產豐富,盛產多種魚、貝和海藻、海參、鮑魚、對蝦等,是中國主要漁場和海珍品產地,並有修船、造船和水產品加工工業。交通以海運為主,客貨輪聯係各島並通在省內外港口。建有民用機場。長山列島東北端的海王九島是旅遊勝地。

(熊樹梅)

長湖湖北省第3大湖。崗邊湖。位於省境中南部,跨荊門、江陵、潛江3市縣。積水麵積2265平方公裡。湖底海拔28米,是長江、漢江間地勢最高的湖泊。水位30.5米時,湖泊麵積122.5平方公裡,容積2.71億立方米。水溫隨季節變化,年溫差24c左右,無冰凍。湖水雨季透明度1.2米,一般約2米,屬碳酸鹽性軟水。浮遊生物生長旺盛,魚類品種約20種,鯖、鰱、鯇、鱧等較常見。曆來上接沮漳河水,下以內荊河為出水道,且與長江、漢江間諸湖相通,於洪湖縣新灘口彙入長江;現為四湖總乾渠渠首,具蓄洪、灌溉、養殖、航運之利。

(劉盛佳)

長江中國第1大河,世界著名大河之一。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北緯33°28′,東經91°08′)。乾流流經青、藏、川、滇、鄂、湘、贛、皖、蘇、滬10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全長約6300公裡(若以當曲為源頭,長江全長應為6403公裡),居世界第3位。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麵積180餘萬平方公裡(不包括淮河流域),約占全國土地總麵積的1/5。年均入海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

乾流概況長江乾流各段名稱不一:源頭至當曲口(藏語稱河為“曲”)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長358公裡;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境的巴塘河口,稱通天河,長813公裡;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稱金沙江,長2308公裡;宜賓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約2800餘公裡,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間稱“川江”(奉節至宜昌間的三峽河段又有“峽江”之稱),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磯間稱荊江,江蘇省揚州、鎮江以下又稱楊子江。

流域內高原、山地占65.6%;丘陵占24%;平原、低地占10.4%。

長江支流流域麵積超過1萬平方公裡的有48條;5萬平方公裡以上的有雅礱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和贛江等,9條。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超過10萬平方公裡,以嘉陵江流域麵積最大,約16萬平方公裡。

中國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地區,麵積較大的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1上遊。沱沱河由南而北出唐古拉山,至切蘇美曲口,長48公裡,平均比降大於10.8‰。北流穿過祖爾肯烏拉山,接納江塔曲,拆向東,至囊極巴隴附近,右岸彙入當曲,進入通天河段。沱沱河與通天河上段(登艾龍曲口以上)河道寬展,多沙洲,水流散亂呈辮狀,河流兩岸山丘平緩,高原麵保存完整,自切蘇美曲口至登艾龍曲口,長805公裡,平均比降1.27‰。其間較大支流有當曲、莫曲、楚瑪爾河等。

通天河自登艾龍曲口以下,河道較順直,河槽漸趨穩定、水流比降增大,兩岸山勢增高。穀底海拔由通天河上段的4000餘米,下降到3000餘米。玉樹巴塘河口以下稱金沙江,流問轉南,成為川、藏間的界河。金沙江進入橫斷山脈區,為典型的高山深各地貌。金沙江南流至雲南省石鼓突折向東北,進入虎跳峽,峽長16公裡,落差達200米,平均比降12‰以上,最窄處河寬僅30米,右岸玉龍雪山,左岸哈巴雪山,峰頂海拔均超出5000米,穀深達3000米以上,為世界罕見。金沙江至三江口又折向南,至雲南省金江街以下又折轉東流,此段介於川、滇間的河穀雖較寬,但仍為嶺穀之間高差達千米左右的深穀。自通天河登艾龍曲口至四川盆地邊緣的新市鎮,長2522公裡,平均比降1.47‰。金沙江段的主要支流有:雅礱江、龍川江、普渡河、牛欄江、橫江等。左岸雅礱江水係龐大,右岸支流較短小,極不對稱。

從宜賓至奉節,長江蜿蜒於四川盆地南緣,穿越一係列褶皺山嶺,河穀寬窄相間,沿江階地發育。長江北岸有岷江、沱江、嘉陵江等大支流;南岸除烏江、赤水河外。支流均較短小。形成川江的不對稱水係。自新市鎮至奉節927公裡的丘陵河段,平均比降為0.24‰。自奉節白帝城至宜昌南津關,長江流經三峽,江水橫穿背斜山地,形成了白帝城與黛溪間的瞿塘峽;巫山與巴東宮渡口間的巫峽;香溪與南津關間的西陵峽,故稱三峽。這一河段灘峽相間,迂回曲折。最大割切深度可達1500米,三峽江麵最窄處僅寬百餘米,暗礁、險灘密布,水流湍急,航行障礙重重。宜昌站年徑流量達4510億立方米,幾占長江總水量的一半。三峽河段水能蘊藏非常豐富,開發條件優越。自奉節至宜昌市209公裡河段,平均比降為0.18‰(見長江三峽)。

2中下遊。江水出三峽後,進入中遊,在宜都納清江。枝城以下河段,兩岸原野坦蕩,分屬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平原上水道縱橫,堤圩交錯。南岸有鬆滋、太平、藕池、調弦(現已堵死)四口與洞庭湖相通。藕池口以上的上荊江河段屬一般性彎曲河道,水流分歧,汊河發育,河道外形較穩定。藕池口至城陵磯的下荊江河段長160餘公裡(人工截彎工程實施前長240公裡),直線距離僅80公裡,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腸”之稱,河道外形變化無定。

長江在城陵磯接納洞庭湖水係(主要有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水)的來水後,至湖北省武漢市,有漢江彙入,在湖北省黃石與武穴間,兩岸山巒逼近,河穀較窄,形成約束江流的卡口。至江西省湖口彙合鄱陽湖水係(主要有贛江、撫河、信江、鄱江、修水)的來水,進入下遊河段。

3下遊。湖口以下,長江河穀愈加寬廣。江水在皖南丘陵和皖中丘陵、巢湖平原之間奔流,右岸常有基岩逼臨江邊,形成磯頭,使河床變窄,越過磯頭,河床又複展寬,心灘出露,水流分汊,形成寬窄相間、時束時放的藕節狀河床。大通以下開始受海潮影響,水勢和緩。此段主要支流有:青戈江、水陽江、滁河、秦淮河等。淮河水量的80~90%也經京杭運河彙入長江。自宜昌至江蘇省鎮江間的1461公裡平原河段,平均比降0.026‰。

鎮江至江口,長約312公裡,流經長江三角洲,平均比降0.005‰。其中江陰以下稱河口段。江陰附近江麵束窄,僅寬1200餘米,向東至長江口寬達91公裡,呈喇叭狀。長江每年挾帶入海的約4.86億噸泥沙,在長江口至杭州灣一帶落淤,形成許多暗沙和沙洲。三角洲自全新世以來年均向海推進約40米。長江在江口附近接納支流黃浦江。

氣候與水文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長江水量非常豐富,大通站多年平均流量2.9萬立方米/秒,年水量9145億立方米,大通以下兩岸支流和淮河大部分水量彙入後,入海總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長江水量主要來自上、中遊,宜昌以上來水量占大通站的49%,漢口來水量占51%。徑流中雨水補給約占年徑流量的75~80%,地下水約占20~25%,還有少量冰雪融水補給。汛期(4~10月)水量占全年水量80%左右,枯季(11月~翌年3月)僅占20%左右。汛期的出現時間隨雨帶由東南向西北推移:支流鄱陽湖水係和湘江為4~6月;資水、沅江、澧水為6~7月;上遊各支流為7~8月;漢江為7~9月。乾流的洪水取決於支流來洪時間的早晚,一般多出現在6~9月,並以7、8兩月機遇較多。乾流洪水峰高、量大、持續時間長,支流則多陡漲陡落,曆時較短。一般年份,長江中下遊南岸支流在5~6月達到高峰,宜昌以上及漢江7、8月來水最多,不致形成過大洪峰。但有些年份,上、中遊雨季出現相互遭遇的情況,則往往釀成特大洪水。洞庭、鄱陽兩大天然湖泊對削減共峰,減輕洪水對長江中下遊的威脅,頗為有利。

造成長江成災的洪水,一是流域性暴雨形成,如1788、1849、1931、1954等年;另一種是上、中遊局部地區或支流發生連續而集中的特大暴雨所形成,如1860、1870、1896、1935等年的洪水。19世紀70年代以來,宜昌站洪峰流量超過荊江河段安全泄量6萬立方米/秒的就有22年,1870年特大洪水宜昌站洪峰流量曾高達10.5萬立方米/秒。

長江乾流年徑流量多年變化較穩定,變差係數為0.11~0.22,並具有連續豐水和枯水年交替循環現象,以漢口站為例,連續枯水年平均為14年,連續豐水年平均約為11年。

長江含沙量較小,宜昌站多年平均1.18千克/立方米,大通站0.54千克/立方米;金沙江含沙量較大,屏山站為1.66千克/立方米。但年輸沙量仍較大,如宜昌站為5.21億噸,漢口站為4.34億噸,大通站為4.78億噸。侵蝕模數,屏山站為502噸/平方公裡,宜昌站為518噸/平方公裡,大通站為280噸/平方公裡。宜昌至漢口為長江主要的泥沙沉積河段。長江支流中以嘉陵江和漢江水土流失較嚴重,侵蝕模數分彆高達1070噸/平方公裡(北碚站1944~1972年)和929噸/平方公裡(碾盤山站,丹江口水庫建庫前的1937~1967年)。

經濟概況長江流域水力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達2.68億千瓦,可能開發利用的水電裝機容量約1.97億千瓦,年發電量1萬億度,占全國可開發水能資源的53.4%。長江上遊水能資源最為集中,約占全流域的86.3%。

長江是中國最重要的內河航運大動脈,乾支流通航裡程7萬多公裡(其中通航機動船裡程3萬公裡),占全國內河通航裡程70%。年貨運量約2.5億噸,年貨運周轉量約600億噸公裡,分彆占全國內河水運總量的78%和85%。長江乾流自四川省新市鎮以下2900餘公裡可全年通航輪船。重慶—宜昌段可通航1500噸級船舶,宜昌—漢口段通航3000噸級船舶,漢口—南京段通航5000噸級船舶,南京—吳淞口可通航萬噸級海輪。中、洪水期萬噸海輪可由長江口駛抵漢口,2萬噸級海輪可乘潮駛抵南京。

長江流域約有人口3.86億,耕地2340萬公頃,占全國耕地麵積24.5%;糧食產量占全國37%以上,棉花產量占全國1/3以上。全流域有淡水魚類約280種,淡水魚產量占全國60%以上。木材蓄積量約占全國1/3,礦產資源亦豐。工業產值約占全國40%。長江乾支流沿岸大城市有上海、武漢、重慶、南京、成都、昆明等。

改造與開發利用據記載,自公元前185年(漢)至公元1911年(清末),長江發生大小洪災200餘次,平均約10年1次。19世紀中葉的1848、1849、1860、1870等年,20世紀的1931、1935、1949、1954等年均發生大洪水,如1931年大水,長江中下遊共淹沒農田近340萬公頃,受災人口達2800多萬人,武漢市被淹,災情極為嚴重。

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區低窪,汛期江水高出地麵,內部漬水不能外泄,且正值多雨季節,極易漬澇成災,全流域近470萬公頃易澇麵積中,90%集中分布於此,以洞庭湖區、江漢平原和太湖地區最為嚴重,1949年前一般年份有76.67萬公頃耕地受漬,往往先澇後洪,災害深重。

長江流域旱災時有發生。據統計,1949年前,長江中下遊受災(減產30%以上者)年均約有173.3萬公頃。1934年大旱,中下遊受災農田近667萬公頃,絕大部分減產80%左右。長江上遊的丘陵、山區旱災也常發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了流域規劃機構,製定了流域綜合利用規劃,流域各地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在防洪方麵,整修堤防;修建分洪、蓄洪工程;結合興利,修建乾支流水庫。經多年建設,沿江兩岸3100多公裡乾堤和3萬公裡支堤和海塘普遍加高培固,沿江重要堤防高程絕大部分已超過1954年特大洪水位1.0~1.5米。荊江分洪工程(見荊江)、漢江下遊杜家台分洪工程及洞庭湖、洪湖、武漢附近地區、華陽河區、鄱陽湖等蓄洪墾殖工程的興建,使分蓄洪總麵積達1萬平方公裡,提供有效蓄洪量500億立方米,並增墾農田53.55餘萬公頃。至1989年底,全流域已興建大型水庫109座,中型水庫929座,大中型水庫總庫容達億立方米;小型水庫4.3萬餘座,總庫容266億立方米。

在灌溉排澇方麵,修築塘壩570多萬處,建成了許多蓄、引、提相結合的灌溉係統,其中6萬公頃以上大型灌區已有15處,都江堰灌區由1949年以前的20萬公頃,擴大至53.3萬公頃。中下遊平原圩區在並港建閘,疏浚河道,聯圩並垸,縮短防洪堤線,改善排水出路等方麵,計完成土石方工程量200億立方米以上,建設了大批機電排灌站和排水涵閘。1989年全流域有效灌溉麵積已達1470萬公頃,占耕地麵積的63%。達到3~5年及5年以上排澇標準的耕地已有390萬公頃,占原有易澇麵積的80%以上。

在發電方麵,至1990年底,已建和正建1萬千瓦以上的水電站98餘座,設計總裝機容量萬千瓦,年發電量867億度。其中,大型電站有湖北宜昌葛洲壩水利樞紐(裝機271.5萬千瓦,1991年全部建成發電)、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裝機90萬千瓦,1968年發電)、四川大渡河龔咀水電站(裝機70萬千瓦,1971年發電);正在建設的有四川雅礱江二灘水電站(裝機330萬千瓦)、湖北清江隔河岩水利樞紐(裝機120萬千瓦)和湖南沅江五強溪水電站(裝機120萬千瓦)。此外,裝機容量25萬千瓦以上的已建和在建水電站還有:安康(漢江)、烏江渡和東風(烏江)、柘溪(資水)、東江(湘江耒水)、萬安(贛江)、鳳灘(沅江西水)、碧口和寶珠寺(嘉陵江白龍江)、以禮河梯級(金沙江以禮河)等。

在航運方麵,1954年以來係統的整治和維護了乾流航道,特彆是航運困難的川江河段進行了炸礁整治,共整治灘險188處,完成工程量約580萬立方米。中水位險灘已基本消除,枯水和洪水險灘有所改善。葛洲壩水利樞紐蓄水後,川江奉節以下近200公裡河段的枯水險灘和巴東以下110公裡河段的中、洪水險灘均被淹沒。重慶至湖南臨湘的航道尺度已由未整治前的保證水深2.1~2.4米,提高到2.9米,常年可行駛1500噸級輪船,中洪水期可通行載重2500~3000噸的船隊。長江乾支流上已修建359座大小船閘,已建和正建升船機30座。

此外,正在逐步實施經運河引長江水北上的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運河擴建工程。江都水利樞紐作為第1級抽水站的組成部分,抽水量460立方米/秒,已使蘇北20萬公頃農田受益。

(石銘鼎)

長江三角洲中國和世界著名河口三角洲之一。三角洲頂點在江蘇省儀征附近,由此向東,大致沿揚州、泰州、海安、栟茶一線,是三角洲北界;由頂點向東南,沿大茅山、天目山東麓洪積衝積扇以迄杭州灣北岸,為其西南界和南界。介於北緯30°20'~32°30',東經119°24'~122°30',麵積達4萬平方公裡。大致沿江陰、沙洲、常熟、鬆江、金山一線,分為新三角洲和老三角洲兩部分。後者位於西部,係以太湖為中心的衝積、湖積平原,距今7500~6000年前即已成陸;前者係指鎮江以東,位於大江兩側的衝積平原和江中沙島,為距今7000~6000年以來形成的三角洲平原。

發育過程三角洲主要是由長江帶來的泥沙衝淤而成,衝積層的厚度,由西向東從幾十米增加到400米。其底部是堅硬岩層。距今0.2~0.1億年的喜馬拉雅運動,使長江三角洲大幅度下降。第四紀頻繁升降,其中晚更新世的一次冰期(大理冰期),海麵下降到低於現代海麵的110~130米的深處。其時,長江三角洲前緣直達東經125°30'附近,長江的入海口亦遠及衝繩海槽。此後,進入冰後期,海水大舉入侵,長江三角洲所在地區的大部再次成為淺海。直至距今7500~6000年前後,海麵變化趨於相對穩定,開始了現代三角洲的發育。據研究,大致從距今7500年時開始,長江三角洲已經曆了6個發展階段,先後發育了以紅橋、黃橋、金沙、海門及崇明、長興橫沙等河口沙壩為主體的一係列亞三角洲,依次由西北而東南呈雁行式排列。其中紅橋、黃橋、金沙、海門等亞三角洲早已連成一片,成為長江北岸沿江平原的組成部分。從20世紀50年代起,崇明亞三角洲也趨於與北岸相連。按此預測,長興、橫沙及正初露水麵的九段沙等也將最終與北岸並連。

同時,泥沙在河口南北側堆積亦分彆出現河口沙嘴。南側最早的一道沙嘴向東南延伸,至杭州灣後與錢塘江北岸沙嘴相接,把一部分淺海合圍成潟湖,是為古太湖的前身。此後沙泥繼續堆積,形成湖沼平原,古沙嘴以東的地區,陸地不斷淤漲,形成濱海平原。根據考古和絕對年齡的測定,新三角洲發育以來,濱海平原以年均40米的速度向海推進。

地形分區長江三角洲地形可分為3部分。

1裡下河平原南緣。主要由一係列河口沙壩為主體的亞三角洲並聯而成。河口沙壩組成物質較粗、地勢較高、一般4~5米,長軸略呈東西走向。沙壩之間為古長江汊流淤積而成,組成物質較細、地勢較低,亦略作東西走向。古汊流口外則屬海灣式的濱海平原,呈向東開口的馬蹄狀,地麵向中部微傾。發育了一係列獨流入海的短小水係,分彆彙集於栟茶、三餘等海灣平原,而後注入黃海。人工開挖的新通揚運河(揚州—海安)、栟茶運河(海安—栟茶)、通呂運河(南通—呂四)等也都順地勢東西延伸。

2河口沙洲區。由一係列正在發展的河口沙壩組成。最主要者為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及九段沙等。成陸晚,地勢低。崇明島地麵高程3.5~4米(吳淞零點,下同);長興、橫沙一般僅2.5~3.5米。水係多為人工開挖的溝、河。

3太湖平原。地形上是一巨大碟形窪地,窪地底部即屬老三角洲部分的湖沼平原。地麵高程一般2.5~3.5米,是長江三角洲湖泊集中分布區,有大小湖蕩200多個,以太湖為最大,麵積2425平方公裡(水位3.1米),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此外有滆湖、長蕩湖、陽澄湖、澄湖及澱山湖等,麵積都在60平方公裡以上。由二疊係石英砂岩等堅硬岩石組成的孤丘分布密集。太湖湖區有大小岩島40餘座。較著名的湖島有西洞庭山(高336米)。東洞庭山和馬跡山原為湖島,後與湖岸相連成為平原孤丘。在蘇州、無錫、常熟及鬆江、青浦等地亦有岩丘分布,一般高約百米,最高不超過350米。如蘇州穹窿山345米,無錫惠山336米,常熟虞山288米。環繞湖沼平原周緣的碟緣高地,地麵高程一般亦僅4~8米,西緣高於東緣,南緣高於北緣。

水係太湖平原發育了較為完整的太湖水係。水係以太湖為“中轉站”和調蓄庫,來自浙西天目山的東、西苕溪水係,從太湖南岸的湖州、長興一帶入湖;發源於宜(興)溧(陽)山區的荊溪水係,從西岸的大浦、百瀆等港入湖。全流域的徑流,分彆由太湖北部和東部的沙墩口、胥口、瓜涇口、南厙口及大浦口等經由望虞河、瀏河、吳淞江、黃浦江等泄入長江,其中洪水期的80%以上的徑流通過黃浦江下泄。

黃浦江源於澱山湖,經由吳淞注入長江,全長114公裡。其支流吳淞江(蘇州河),源於太湖東北岸的瓜涇口,在上海市區外白渡橋附近彙入黃浦江,全長125公裡。黃浦江年均流量僅321立方米/秒。但借潮汐作用由長江湧進的潮流量卻達5100立方米/秒,最大可達1.21萬立方米/秒。

開發曆史與經濟概況太湖平原是中國開發曆史較早的地區之一。早在4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已於此從事漁獵耕墾。隨三角洲不斷淤漲,活動範圍也漸向東擴展。

舉世聞名的京杭運河,其南段江南運河即縱貫於本區。

長江三角洲屬中國東部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期。年均溫15~16c;最冷月均溫2~4c;最熱月均溫27~28c。10c以上活動積溫4750~5200c;生長期225~250天。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季節分配較均勻。作物年可二熟至三熟。

長江三角洲的土壤主要屬沼澤土和草甸土,濱海地區為鹽漬土。淋溶型的地帶性黃棕壤或黃褐土僅見於基岩孤丘。平原地區大部分已培育為肥沃的水稻土和旱地耕作土。

三角洲物產豐饒,農業發達,盛產稻米、蠶桑和棉花,是中國著名稻米產區。蘇州和杭嘉湖地區是中國重要蠶桑基地之一。濱海地帶的棉花亦占國內重要地位。水產資源更為豐富。僅太湖擁有魚類即達百種左右。陽澄湖、澱山湖以螃蟹著稱。河口淺灘是繁殖河蟹幼苗的優良場所。

長江三角洲平均每平方公裡人口達500~600人以上,為中國人口稠密地區之一,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常州、無錫、蘇州和南通是重要工商業城市;南通、張家港、鎮江是長江重要內河港口;上海是全國最大工商業城市和世界著名外貿港口,也是三角洲的經濟中心。蘇州、杭州與揚州是曆史文化名城,太湖沿岸、江南運河沿線及錢塘江兩岸多旅遊勝地。

(陳永文)

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中國著名峽穀和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的奉節、巫山和湖北的巴東、秭歸、宜昌5縣之間,西起奉節白帝城,東止宜昌南津關,全長208公裡,其中屬峽穀段的約為97公裡,是世界較長的峽穀之一。以峽長壁陡、穀窄灘多、水急浪大和峰奇洞多為特征。三峽中瞿塘峽居於西,又稱夔峽,包括風箱峽、錯門峽兩小峽,從白帝城到巫山大溪長8公裡,是三峽中最短、最窄而又最雄偉的峽穀,有“瞿塘天下雄”之稱。向東為巫峽,又稱大峽,包括金盔銀甲峽和鐵棺峽兩峽穀,西起巫山大寧河口,東抵巴東官渡口,東西綿延46公裡,是三峽中最長、最整齊的峽穀。再向東為西陵峽,西從秭歸的香溪口,東止宜昌的南津關,全長75公裡。其中,西有兵書寶劍峽和牛肝馬肺峽,共長18公裡;東有崆嶺峽(黃貓峽,長24公裡)和燈影峽(明月峽)。

長江三峽兩岸高差500~1000米,穀坡陡達50~70度。長江流經三峽時,江麵緊束,一般寬250~350米,最窄處100~150米,船隻航行於三峽之中常有“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窖行”之感。三峽河段險灘林立,暗礁密布,有“三裡一灣,五裡一灘”之說,航路艱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三峽航道經過不斷整治,清除了險灘,設置了航標,航運條件顯著改善。三峽河段最大流速每秒7~8米,水力資源豐富,中國目前最大的葛洲壩水電站即建於此(見葛洲壩水利樞紐)。1300萬千瓦的三峽巨型電站也正在設計建設中。

(鄭霖)

長江中下遊平原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位於湖北宜昌以東的長江中下遊沿岸,係由兩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總稱)、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裡下河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介於北緯27°50′~34°,東經111°05′~123°,麵積約20萬平方公裡。

地質平原位於揚子準地台褶皺斷拗帶內,燕山運動產生一係列斷陷盆地,後經長江切通、貫連和衝積後,形成現今的長江中下遊平原的整體。平原底部一般為白係~第三係紅色碎屑岩沉積;上部為第四紀疏鬆沉積層,沉積範圍和厚度後者遠小於前者。兩湖平原白係—第三係厚及8000米,其中第三係即達3000~4000米。第四紀沉積層由湖盆北部邊緣武漢地區至沉降中心的洞庭湖區,厚度由30~60米增至200米以上;長江三角洲第四紀海陸交互鬆散沉積層,自西向東由幾十米增至300~400米,最厚可達480餘米。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平原邊緣白係—第三係紅層和第四紀紅土層微微掀升,經50流水衝切,成為相對高度20~30米的紅土崗丘,中部和沿江沿海地區則繼續下降形成泛濫平原和濱海平原。

地貌兩湖平原以荊江為界,其北稱江漢平原,其南為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主要由長江和漢江衝積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後荊江北堤分流入江漢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後,漢江所帶泥沙對江漢平原的發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為江漢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江三角洲地勢亦自西北向東南微傾,湖泊成群擠集於東南前緣。洞庭湖平原主要則由通過荊江南岸太平、藕池、鬆滋、調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長江泥沙衝積而成。麵積約1萬平方公裡。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勢北高南低,水網密布,土壤肥沃。

鄱陽湖平原除邊緣紅土崗丘外,中部的泛濫平原主要是由贛、撫、信、鄱、修等河流衝淤而成,其中又以贛江為主。麵積約2萬平方公裡。地勢低平,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網稠密,地表覆蓋為紅土及河流衝積物。

蘇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鎮江之間沿長江兩岸分布的狹長的衝積平原,其中包括蕪湖平原和巢湖平原(見安徽省)。平原寬窄相同,江流時束時放,流速平緩;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頂托,流速更緩,泥沙沉積加強,尤當河道越過岩丘逼岸的磯頭後,江流分汊,汊河間出現沙洲。沿江兩岸湖泊眾多,按其成因有構造湖(如巢湖),也有河跡湖。

自鎮江以下的河口段發育了長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為裡下河平原。平原為周高中低的碟形窪地。窪地北緣為黃河故道;南緣為三角洲長江北岸部分;西緣是洪澤湖和運西大堤;東緣則是蘇北濱海平原(見江蘇省)。

氣候與經濟概況長江中下遊平原年均溫14~18c;1月均溫0~5.5c;7月均溫27~28c,絕對最高溫可達38c以上。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季節分配較均,但有“伏旱”。無霜期210~270天,10c以上活動積溫達4500~5000c。作物可一年二熟,長江以南可發展雙季水稻連作的三熟製。長江中下遊平原是中國重要的糧、油、棉生產基地,亦為中國水資源最豐富地區。長江天然水係及縱橫交錯的人工河渠使本區成為全國河網密度最大地區。本區是中國淡水湖群分布最集中地區,著名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及巢湖等。湖沼地區有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是中國水生植物分布最廣、產量最豐地區;淡水水生動物也屬全國之冠,除有靜水性的鮠、鯿、鯝、、鰱、鯉、鯽、青、草、鱤外,還有多種河口洄遊性魚類,主要有鱭、鰣、香魚、銀魚(有大銀魚、短吻銀魚、細銀魚、尖頭銀魚等多種)、鰻鱺、花鱸和鬆花鱸(又名四鰓鱸)。至於中華鱘、揚子鱷(見揚子鱷自然保護區)、白暨豚等更屬世界珍品。


最新小说: 神醫廢材妃 靈霄天衍功 惹上首席總裁2 雲隙微光遇見貓 神秘首席甜寵妻 星遊記之我要飛 傲世狂徒 背包女強人 我在末世造小家 體重兌換係統:胖子逆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