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文)
長樂縣福建省福州市轄縣,省商品糧基地縣。位於省境東部沿海,閩江口南岸。麵積656平方公裡,人口64.19萬。縣府駐吳航鎮。唐置縣。縣境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原麵積大,龍腰山以西為衝積平原,屬福州平原的一部分;以東為海積平原,海岸較平直,有風沙地貌發育。閩江從縣境東北入海,西部有營前溪注入閩江,東部多人工河港和湖泊,較大的有蓮柄港和西湖。蓮柄港水利工程是福建省著名的引淡灌溉工程,在營前溪築壩建閘,引海潮頂托的閩江水穿過東陽山隧道,灌溉東部平原。氣候屬南亞熱帶,台風影響較為頻繁,全年8級以上大風達30天。
長樂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糧食生產以稻穀為主。漁業較發達,盛產大黃魚、帶魚、鰻魚、馬鮫魚和黃蝦等,漳港海蚌尤為著名。主要港口在梅花、潭頭和營前。工業以食品為主,生產糖、酒等產品。工藝美術品黃石嵌花陶器淳樸優美。水陸交通方便,與福州有定期汽輪來往。
多名勝古跡。城內有鄭和碑和宋建三峰寺塔,雕刻精美,均列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文武砂一帶風景秀麗,在福州港的建設規劃中,已列為旅遊點之一。
(趙昭昞\)
長清縣山東省濟南市轄縣。位於市區西南、黃河東南側。麵積1120平方公裡,人口50.91萬。縣府駐城關鎮。春秋為齊地,漢置盧縣,隋改今名。以農業為主,重要農產有小麥、甘薯、大豆、花生等,盛產櫻桃。現有農機、采石、食品等工業。儲量達10億立方米的“魯青紅”花崗石礦山,為中國罕見的特大型優質花崗石礦。長清縣曆史悠久,文物古跡多於他縣。城東南五峰山山勢險峻,素有內八景、外八景之說;五峰原為道教山場,刹宇之設發於北魏,拓於金元,而繁於明,廟觀宏偉堂皇,保存完好。孝堂山在縣城西南,上有漢代孝子郭巨墓祠。石築祠堂,建於東漢,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地麵房屋建築,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祠內石壁及三角石梁上刻有精美圖畫,在漢畫像中獨具一格;石牆有東漢、北齊時期題記,均為不可多得的曆史文物和藝術珍品。靈岩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境東南部,泰山西北麓。建於東晉,興於北魏,盛於唐宋,與天台的國清寺、江陵的玉泉寺和南京的棲霞寺同稱天下寺院“四絕”,靈岩寺又被譽為“四絕之首”。寺內有隋石窟造像,唐興建的千佛殿、禦書閣、辟支塔及由唐以來曆代住持高僧的墓塔167座組成的墓塔林。千佛殿內宋彩色泥塑羅漢像40尊,被稱為“海內第一名塑”。
(李樹德)
長沙市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省會,綜合性工業城市和水陸交通樞紐。位於湘江下遊。轄5區及長沙、望城、寧鄉、瀏陽4縣。麵積1.18萬平方公裡,人口550.05萬;其中市區麵積367平方公裡,人口132.68萬。戰國時為楚國重要邑鎮。秦置長沙郡。西漢改郡為國。此後曆代均為州、府、郡治所。清康熙三年(1664)湖南布政使司駐長沙。1933年建市。市區位於湘江河穀階地上,海拔40~70米。地勢南高北低。湘江流貫市區,分城市為東、西兩部分。橘子洲縱列江心。市區最高點、海拔295米的嶽麓山聳立西岸。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溫17.2c,絕對最高溫達43°,絕對最低溫11.3c。年降水量約1412毫米,主要集中於春、夏兩季。
1949年以前,長沙僅有一些進行農、礦產品初加工的手工業作坊。50年代以來,已發展為以輕紡、機械、化工、電子、建材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工業產值約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6。機械工業已能製造多種設備,尤以電器原件、機床、水泵等產品在中國具一定地位。湘繡、羽絨、陶瓷及花、鞭炮等輕工、手工藝品在國內外久享盛譽。市內初步形成西北部紡織工業區和東南部機械工業區。京廣鐵路縱貫市區。鐵路北運主要是糧食、農副產品、矽砂等,南運主要是輕工產品和肉豬、家禽、水產等外貿物資。北運量約為南運量3倍多。湘江航運便利,北經洞庭湖與資、沅、澧3水中下遊地區相連,出洞庭湖與長江相通,可開展乾支流聯運。長沙港有各類碼頭84座,作業岸線2046米。公路有省內與省際乾線多條通過市境。航空有班機直達京、津、滬、穗等國內主要城市。現代化的黃花機場已交付使用。郊區及市屬縣以農業生產為主。糧食商品率達28.5%;出欄肉豬頭數占全省10%,外貿出口仔豬數占全省62%。郊區盛產蔬菜、柑橘。瀏陽縣山區以生產杉木、楠竹為主。
市內有湖南大學、湖南師範大學、湖南醫學院、湖南農學院、中南礦冶學院、長沙鐵道學院等高等院校12所。並有各級科研機構81個。長沙市是毛澤東、劉少奇等無產階級革命家進行革命鬥爭之地。市境多名勝古跡。嶽麓山曾有“漢、魏最初名勝”之稱。並有黃興、蔡鍔等革命將士墓。市東郊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被列為奇世之珍。市屬長沙縣板倉有開慧烈士陵園。
(孫雲仙)
長山列島見長海縣。
長汀縣福建省龍岩地區轄縣,閩西油料作物基地。位於福建省西部,汀江上遊,與江西省瑞金縣為鄰。麵積3100平方公裡,人口44.46萬。縣府駐汀州鎮。唐置長汀縣,明、清為汀州府治。縣境位於武夷山脈南段。沿北東向斷裂發育的汀江分全縣為東、西兩部分:西部為武夷山脈主體,山體龐大,為閩贛兩省的分水嶺;東部山體較小,以低山為主。中部多丘陵,汀溪曲折穿流,形成許多小盆地,為主要農作區。汀江自東北向南流經縣境,納濯田溪和商山溪,有航運、灌溉之利。氣候溫暖濕潤。因西有古城埡口,寒潮易於侵入,冬溫較低,常有霜雪。糧食生產以稻穀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大豆、油菜。特產“河田雞”為優良品種。工業以紡織、造紙、火柴和食品等輕工業為主。手工業有土紙、皮枕等,暢銷國52內外。有公路通瑞金。長汀是老革命根據地。城內有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舊居和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蘇維埃政府、福音醫院等革命舊址。西郊有瞿秋白烈士紀念碑。長汀也是閩西較古老的城市,有大量出土文物。
(趙昭昞\)
長興揚子鱷飼養場位於浙江省長興縣管埭鄉尹家村,距長興縣城21公裡。建於1981年。地處杭嘉湖平原水網地帶,環境僻靜,有利於揚子鱷棲息、繁衍。
(臧威霆)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湖北省宜昌地區轄縣,著名“長陽人”化石產地,湘鄂西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湖北“宜紅茶”主要產區和全國油桐重點生產縣之一。縣府駐龍舟坪鎮。位於省境西南部,清江中、下遊,麵積3424平方公裡,人口42.63萬,其中土家族占47.46%。漢置俍山縣,隋改長楊縣,唐改長陽縣,1984年成立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縣境位於鄂西山地東南緣,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清江自西向東橫貫中部,河穀氣候溫暖,有“清江暖穀”之稱,為主要農耕區。森林覆蓋率約46%,有珙桐、連香、香果等珍貴林木,並分布有原始森林。棕片產量居全國前列,山羊板皮、資丘皺皮木瓜、金福紅梔果為地方特產。民間盛行長陽山歌和巴山舞,有“歌舞之鄉”之稱。1956年在縣東南鐘家灣龍骨洞,發掘出人類上頜骨大部和完整的第二臼齒,經鑒定為10萬年前的晚更新世早期或稍晚的古人類化石,較“北京人”有顯著進步,處於古人階段,定名為“長陽人”。
(陳聯壽)
長治市山西省轄市,晉東南工商業中心。地當太焦鐵路和邯(鄲)長(治)鐵路的交點。位於晉東南盆地的腹心,南漳河自南向北穿過。轄2區和長治、潞城、武鄉、襄垣、屯留、沁縣、平順、黎城、壺關、長子、沁源11縣。麵積1.3896萬平方公裡,人口288.15萬;其中市區麵積334平方公裡,人口51.94萬。西漢置壺關縣。隋為上黨縣。明以後稱長治縣。1945年改為長治市。1962年在長治市南設長治縣,市、縣並存。1971年改為省轄市。采煤、機械、煉鐵等工業基礎較好,1980年增加了家用電器、礦山設備、農用設備和化纖材料服裝等工業。現已形成自行車、縫紉機、汽車配件、塑料、服裝、包裝、紡織、瑪鋼8個專業公司,建立熱處理和電鍍2個工藝中心,日化、食品、五金、鋼木家具4個行業委員會。漳澤電廠為中繼電站,連接華北電網的山西部分和中南電網的河南部分。潞城的山西化肥廠是以煤為原料的現代化的大型企業。潞城的銅製品造型美觀,遠銷30餘國家。始於明代的草帽辮是潞城名產。長治縣蔭城鐵貨馳名。所產潞麻以色白、質軟、性韌、皮薄、條長而著稱。長治東老頂山林場麵積1100公頃,鬆柏常青、環境幽美。
(蕭樹文)
常德市湖南省轄市,湘北聯係湘西的重要門戶,沅江流域物資集散中心,西洞庭湖濱的吞吐港。位於沅江下遊近河口段。轄2區及澧縣、臨澧、桃源、漢壽、安鄉、石門6具,麵積1.8203萬平方公裡,人口569.16萬;其中市區麵積2595平方公裡,人口119.26萬。常德秦為黔中郡屬,西漢初年改義陵郡,東漢為武陵郡,隋唐改名朗州。宋政和間於鼎州置常德軍節度使,即常德命名之始,繼後為常德府、路治。1913年改武陵縣為常德縣。1950年由常德縣析置市。工業生產以食品加工為主,機械、紡織次之。有碾米、釀酒、木材加工、皮革及農具、染織、卷煙等部門。德山設有紡織機械、棉紡、船舶、電機、製藥、樹脂等工廠30多座。德山大曲、皮革製品等在全國享有一定聲譽。常德港年吞吐量約130萬噸,居全省第2位。市東的德山與市西的河洑均為重要河港。沅江公路大橋連接市區南北。常(德)長(沙)、常(德)澧(縣)、常(德)安(鄉)、常(德)沅(陵)等主要公路乾線聯係各地。民航有不定期航班通往長沙。市區設常德師專一所。名勝古跡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屈原巷等。唐鹹通年間(860~874)鑄造的鐵經幢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鄧美成)
常熟市江蘇省工農業較發達的城市之一。位於省境東南部,北臨長江,南距蘇州市區35公裡。麵積1094平方公裡,人口103.29萬。常熟漢為吳縣、毗陵縣地。南朝置常熟縣。元升為常熟州。明複為縣。1950年曾析城區置常熟市,1958年改為常熟縣,1983年又改縣為市屬蘇州市管轄。1988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屬長江三角洲平原,地勢平坦,北部沿江一帶屬高沙平原,地麵高程5米以上,主要為植棉區;南部為平原圩區,海拔3~5米,為稻穀、小麥、油菜籽產地。水產捕撈業、生豬和湖羊飼養業發達。沿江滸浦港是江蘇省海洋捕撈業基地。鄉鎮工業發達。虞山鎮有紡織、電子、服裝、化肥、機械等工業部門,手工藝品有“常熟花邊”和紅木家具。公路直達上海、蘇州、無錫、張家港、江陰。內河航運經元和塘南通蘇州,經申張航線東通上海,西達張家港。虞山是常熟市主要風景名勝,亦為太湖區風景名勝之一。山高261米,其東端伸入虞山鎮內,有“十裡青山半入城”之說。山南以岩石勝,有劍門奇石、寶岩、石梅等;山北以山澗著名,有秦坡飛瀑、桃源等名勝;山東麓有仲雍墓、言子墓、辛峰亭、昭明太子讀書台等古跡。南郊有以自然山水見長的尚湖風景區。
(單樹模)
常州市江蘇省轄市,中國著名新興工業城市。位於省境南部京杭運河畔,扼滬寧鐵路中樞;北環長江,南抱滆湖,東緊臨太湖,向有“江左名區,中吳要輔”主譽。轄4區和武進、金壇2縣。麵積4375平方公裡,人口324.85萬;市區沿京杭運河和滬寧鐵路由東南向西北延伸,東包戚墅堰,西含新閘,長達23公裡,寬3~7公裡,麵積187平方公裡,人口66.77萬。常州是具有2500年曆史記載的江南古城。春秋時期為吳國季紮封地,稱延陵邑。秦置延陵縣。漢稱毗陵縣。三國屬吳,為毗陵典農校尉駐地。晉太康二年(281)升為毗陵郡治;晉惠帝元康元年(291)改毗陵郡為晉陵郡,仍為郡治。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改稱蘭陵郡,是常州彆稱的由來。隋開皇九年(589)遷常州治於此,始稱常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升常州路。明、清為常州府治。1912年為武進縣治。1949年劃武進城郊置市,屬蘇南行署區常州專區,1952年改為省轄市。
早在隋唐時代,常州已為京杭運河蘇南運河段漕糧集中地之一,隋煬帝曾築毗陵宮於南郊。明永樂、宣德年間(15世紀初期)已發展為較大的商業和手工業城市。明清之際(17世紀中期)所產“常州貢紗”和“宮梳名篦”已馳名大江南北。1908年滬寧鐵路通車後,逐漸發展了棉紡織和印染等工業;在戚墅堰建立了機車修配廠和震華電廠。20世紀50年代以來,工業迅速發展,以紡織、機械製造、電子、化工為主,所產燈芯絨布、卡其、雙麵印花絨布、柴油機、手扶拖拉機和手工業梳篦等聲譽中外。舊城區是紡織、印染工業和商業、交通中心;戚墅堰是以生產內燃機車為主的機械工業區;新閘是以生產柴油機和手扶拖拉機為主的新興工業區。電子工業和化學工業分彆集中於南北郊。名勝古跡以唐天寧寺、北宋紅梅閣、文筆塔和清代近園著名。革命紀念地有太平天國護王府、瞿秋白紀念館和張太雷故居。市境湖塘鎮有春秋時期的淹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市屬金壇縣有儲量163.09億噸的大型岩鹽礦。
(單樹模)
綽爾河嫩江支流。發源於大興安嶺頂部石門子附近,於江橋入嫩江。全長470公裡,流域呈窄條形,麵積1.72萬平方公裡。成吉思汗邊堡以上,河穀深窄,河床多由砂礫組成,兩岸支流很多,分布均勻,為典型對稱河流,合流處多成扇形衝積地。成吉思汗邊堡以下,河流進入低山丘陵區,河穀平坦開闊,穀底呈u型,寬1.5~6公裡。在音德爾至河口段,地形平坦,亂流多,沼澤濕地廣。全流域降雨集中在7、8月份,往往又集中幾次暴雨。冬雪不多,春汛較小,年均流量51.4立方米/秒。上遊流經林區,土壤保水性好,洪水雖較猛,但水土流失現象輕微,年均含沙量0.17千克/立方米。下遊流注於農業區,灌溉條件優越,較大的灌區有五道河子、保安沼、茂力格等。由於綽爾河的水量不能滿足全部宜灌土地灌溉用水,故需修建蓄水調節工程。
(孫金鑄)
巢湖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安徽省境最大湖泊,典型淺水性湖泊。一稱焦湖。位於省境中部,環湖跨巢湖市和肥東、肥西、廬江3縣。湖區處於著名郯(城)廬(江)斷裂帶上,湖盆係由斷層陷落而成,因湖形呈鳥巢狀,故名。巢湖東西最長處約55公裡,南北最寬處約22公裡,當水位為12米時,湖麵積為784平方公裡,容積為48億立方米。湖水較淺,岸線曲折,多湖灣和岬角,有“7大灘灣和15嘴頭”。湖底平坦並向東南傾斜,高程多為5~6米。全湖若以忠廟—姥山—齊頭嘴—線為界,可分為東西二湖:西湖較淺,湖中有姥山、孤山等小島,湖岸多沙灘;東湖較深,湖岸多岩壁。東西湖水深一般在2.5米以上,枯水期亦在2米左右,洪水期可達6~7米。湖底組成物質以沙土和粘土為主,湖水透明度約0.15~0.25米。巢湖屬長江左岸水係,柘皋河、南淝河、派河、豐樂河、杭埠河、白石天河等呈向心狀彙入巢湖後,又從東部出口,經裕溪河注入長江。全流域麵積1.29萬平方公裡。裕溪河古稱濡須水,又名運漕河,全長60.4公裡,是巢湖通往長江的主要泄水道,汛期常產生江水倒灌現象。1959年和1969年先後在裕溪河上修建巢湖閘和裕溪閘後,防止了江洪倒灌。巢湖水位變化屬冬枯夏漲型。因受巢湖閘的控製,枯水季低水位仍可保持在7~7.5米。
巢湖地處北亞熱帶,是中國著名的魚米之鄉。農作物以水稻、小麥、棉花、油菜、花生為主,年可二至三熟。全湖計有魚類94種,蝦蟹類4種,以產銀魚、白蝦和湖蟹著名,為全國十大商品魚類的生產基地之一。巢湖可灌溉沿湖地區農田,為合肥工業和生活用水水源。航運可通沿湖各重要城鎮,並可北通合肥,南入長江。沿湖重要港口有54巢城、散兵、槐林、忠廟、施口、新河等。湖區名勝古跡有忠廟、姥山、四頂山、銀屏山仙人洞、紫微山王喬洞、泮湯溫泉等,已辟為安徽省重點旅遊區。
(朱孟春)
巢湖市安徽省巢湖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巢湖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省境中部、巢湖之濱。麵積2063平方公裡,人口77.1萬。古稱巢伯國,漢為居巢縣,唐改巢縣,1983年改市。市境三麵環山,丘陵起伏,中西部為巢湖水麵和濱湖平原,自然環境優美,已辟為皖中旅遊經濟區和開放城市。郊區農產以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籽為主,水產以銀魚、蝦米、湖蟹著名,素稱“魚米之鄉”。工業有建材、食品、機械等。水陸交通便利。淮南鐵路穿過市境中部。公路除通地區各縣外,可直達合肥、安慶、蕪湖等地。水運以巢湖為中心,小輪可北通合肥,南抵長江。多名勝古跡。王喬洞位於巢城北郊的紫微山下,可容納數百人,洞壁刻有佛像728尊,並有動物石刻多處,均為南北朝時期所作。泮湯溫泉位於巢城東湯山腳下,有泉眼48處,水溫高達60~80c,含氡等30多種化學元素,為省內著名療養勝地之一。
(朱孟春)
朝陽區北京市工業集中地之一。位於北京市區東部。麵積470.8平方公裡,人口146.4萬。區府駐朝陽門外神路街。漢、唐為薊縣地。遼以後屬大興縣。1958年始名朝陽區,因北京朝陽門得名。全區皆平原,海拔50米以下,西北略高,東南略低。通惠河、溫榆河、清河、壩河等流經。經濟舊以農業為主,種植小麥、水稻、蔬菜。50年代以來建設大批工業企業,現有大中企業近50個,形成東郊紡織工業、雙井機械工業、垡頭化工、酒仙橋電子工業4個工業區。隨現代工業興起,城市建設迅速發展,在和平街、酒仙橋、大山子、三裡屯、朝陽路北、垂陽柳、勁鬆、團結湖等地建成新居住區。此外有南、北兩個大使館區。著名的大型公共建築有工人體育場、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友誼商店、北京國際俱樂部、長城飯店、三元立交橋等。位於順義縣境的首都國際機場亦屬本區管轄。又有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經濟學院等7所高校。東嶽廟、日壇、西黃寺、元大都土城遺址是著名文物古跡。現代化的亞運村建於區境西北。
(尹鈞科)
朝陽市遼寧省西部工業城市,省轄市。位於大淩河中遊盆地。轄2區及朝陽、淩源、建平3縣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麵積1.97萬平方公裡,人口317.78萬;其中市區533平方公裡,人口36.39萬。戰國時屬燕國遼西郡,漢置柳城縣,東晉改稱龍城,唐置營州總管府,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置三座塔廳,1778年因鳳凰山上有朝陽洞,改名朝陽縣。1959年設市。市境處於遼西山地丘陵地區,山脈河流多呈東北—西南走向。年均溫8.4c,1月均溫10.6c,7月24.6c,年降水量486毫米,無霜期158天。冬春少雨乾旱,降水70%集中夏季,易致山洪。
20世紀50年代以來工業發展快,主要工業部門有機械、紡織、電力、食品、冶金、建材等。城區呈矩形:東部為舊城區,南部為文化區,北部為工業區。交通位置重要。鐵路有錦承線和葉赤、魏塔線交接,公路有朝承、朝錦、朝敖(漢)等線,可通往錦州、沈陽、承德、北京和赤峰等地。市區內南塔、北塔、鳳凰山雲接寺西側摩雲塔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00年前“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神殿址和大型陶塑女神像為國內僅見。
(熊樹梅)
潮汕平原廣東省第二大平原。位於省境東部、韓江下遊。由韓江三角洲、黃崗河三角洲和榕江、練江中下遊平原組成,麵積約4771平方公裡。包括汕頭、潮州兩市、澄海、潮陽縣全部,揭陽、揭西、普寧、饒平縣的一部分。總人口約530萬,約占全省人口1/10。
潮汕平原三麵環山,南臨海洋。韓江榕江下遊為桑浦山所隔,小北山丘橫臥於榕江、練江間,其餘地區則為近代河川衝積所成,地勢平坦,水係發達,河汊縱橫,多沼澤和窪地,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尤以西南部為最,且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利於農業。沿海淺水海灣多,水生生物豐富,適於漁鹽業發展。平原大致呈扇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時有小山,如潮州附近金山、西山、清泉山等花崗岩山體,為海灣小島遺跡。潮汕平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韓江又為典型季風性暴流,常受台風襲擊,海潮可達,洪澇為患,人工堤成為平原一大人文景觀。
潮汕平原開發較晚,唐時草萊未辟,人煙稀少、野象出沒,鱷魚為患。經宋代開發,明代經濟崛起粵東,已出現地狹人稠現象。潮汕平原現為全國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一,每平方公裡達千人,勞動力充裕,是全省糧食、經濟作物和水果生產基地。農產一年三熟、水稻雙季,冬種甘薯、小麥。甘蔗、花生、香蕉、柑橘、菠蘿遍布。土地利用率很高,精耕細作,大麵積高產穩產、輪作、間種、套種很普遍,農業集約化程度冠於全省,但人多地少的矛盾極為突出。生豬、家禽飼養業也很興旺,且多良種,著名者有獅頭鵝。沿海盛產魚鹽,為粵東漁場之一部分,淡水養魚也很發達。潮汕平原輕工業和手工業發達,主要集中在汕頭市、潮州市和各縣城。潮汕平原是中國著名僑鄉,旅居國外和港澳者甚多,本地華僑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各國。
(徐俊鳴司徒尚紀)
潮州市廣東省東部輕工業城市,文化古城,著名僑鄉。位於韓江下遊。麵積平方公裡,人口132.56萬;其中市區麵積62.6平方公裡,人口20.01萬。潮州市前為潮安縣治。潮安縣初稱海陽縣,屬義安郡,明清為潮州府治,1912年始稱潮安縣。1953年以原潮安縣治設市。1958年撤銷,1979年複設。1983年潮安縣並入。1988年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市境位於韓江三角洲平原向山地過渡地帶,北高南低,山丘與平原各占全境之半。韓江斜穿市境。終年無霜雪,水源充足,人口稠密,農耕條件優越。市區跨韓江兩岸,河西為城區主體。有金山、西山、清泉山等花崗岩山體。名勝古跡有開元寺、葫蘆山摩崖石刻、涵碧樓、筆架山宋窯址等。潮州曆史上曾是韓江流域工商業中心、著名河港。傳統手工業有陶瓷、刺繡、抽紗、雕刻、竹器和金屬細工等,產品暢銷國內外。現有塑料、電子、電器等工業部門。市區以西5公裡的楓溪鎮為廣東陶業基地之一。農業盛產糧食、甘蔗、黃麻、花生、柑橘、茶葉等。尤以潮州柑和鳳凰茶、藥材使君子最著名,遠銷海外。礦產有錫、鉛、鋅、水晶、陶土等。旅居國外及港澳者人數甚巨,每年回鄉觀光者絡繹不絕。
(徐俊鳴司徒尚紀)
郴州市湖南省工業城市,湘南物資集散和交通中心,郴州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騎田嶺與永興盆地之間的砂岩和灰岩丘陵區。麵積277平方公裡,人口22.88萬;其中城區麵積11.25平方公裡。郴州秦、漢分彆為郴縣及桂陽郡治。南北朝時(502)始稱郴州,以臨郴水得名。隋為郴州治所,宋元曾為路、府、州治。清以後改為郴縣。1959年設地轄市,1963年撤銷。1977年析郴州鎮複設市。市境位於耒水支流郴水兩岸、京廣鐵路線上,海拔180米左右。工業有食品、紡織、機械、化工、建材等部門。鐵路和公路交通便利。為全國球類訓練基地之一。近郊蘇仙嶺山色秀麗,被譽為“湘南勝地”。新建有北湖公園風景區,距城17公裡的萬華岩溶洞,全長1800米。位於市東30公裡的五蓋山狩獵場是中國南方最大的狩獵場。
(鄧美成)
成都平原中國西南地區最大平原和河網稠密地區之一,中國最大芒硝產地。又稱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於四川盆地西部。廣義的成都平原,介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的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衝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衝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衝積平原等。三平原之間有丘陵台地分布,總麵積2.3萬平方公裡。狹義的成都平原,僅指灌縣、綿竹、羅江、金堂、新津、邛崍6地為邊界的岷江、沱江衝積平原,麵積8000平方公裡,是構成盆西平原的主體部分。因成都適位於平原中央故稱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於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8個衝積扇重疊聯綴而成複合的衝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第四紀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結構良好,宜於耕作,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微傾,平均坡度僅3~10‰,地表相對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於發展自流灌溉。遠在公元前250年的秦代就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平原上廣大農田,成為四川省種植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經過不斷的治理改造和擴建,都江堰灌溉範圍比50年代初期大為擴大,灌溉麵積增加了3倍。農田水利十分發達,耕地集中連片,屬典型的水田農業區,土地利用率高達60%以上,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和油菜,產量高而穩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糧、油分彆約占四川全省的1/5和2/5,是四川和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養豬水平向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豬基地。但因平原鄰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氣的影響,加之平原河水大多來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時,平原上地勢低窪的古河道地區,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濕。故成都平原無論氣溫、水溫和土濕均較低,熱量條件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區稍為遜色。
(鄭霖)
成都市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省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中心,第2大城市。位於成都平原中部,成渝、寶成、成昆、成灌等鐵路交彙點上,岷江支流府河和南河穿行於市區之間,水陸交通方便。轄7區及雙流、金堂、溫江、新都、郫縣、彭縣、崇慶、大邑、邛崍、蒲江、新津11縣。麵積1.239萬平方公裡,人口919.5萬;其中市區1404平方公裡,人口280.81萬。
古為蜀國領地。公元前4世紀以前修建蜀王城。秦滅巴蜀,改蜀國為蜀郡。此後,成都人口驟增,設立了鹽鐵官和工官,手工業和農業均得到發展,西漢成都為益州郡治,紡織業盛況空前。東漢末年,成都已成為當時除長安以外的五大都會(即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之一。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史稱蜀漢,以成都為國都。唐初屬劍南道,置益州大都府。安祿山作亂時,為唐行都,號稱“南京”,與長安、揚州、敦煌列為當時四大都市,有揚(州)一益(州)二之謂。五代後蜀孟昶在羅城外廣植芙蓉樹,故又稱“芙蓉城”或“蓉城”。宋初,成都為益州路,後為成都府路,是當時全國三大市場(開封、成都、興元)之一。北宋末年,北方人口大量入川,成都人口急增,為中國五大印書中心之一,以繁榮富麗著稱。元代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成都始成為省治。清為四川省治。1928年始置成都為省轄市。1950年為川西行署駐地。1953年恢複四川省建製後,即為四川省省會。
成都地處成都平原,龍泉山脈從東北至西南斜貫東部,境內以平原為主,次為丘陵低山,海拔約500米。土壤肥沃,河渠密布,為舉世聞名的都江堰灌區一部分。屬中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具有冬乾、春旱、夏洪、秋綿雨的特點。境內耕地集中連片,農業發達,自古為中國著名農業區和水稻主產區,現為四川省糧、油、豬生產基地。郊區蔬菜品種多達200種以上。眾多的河流及充足的水量為成都的水路交通、木材漂運和工業用水提供有利條件,故成都曆史上曾為四川盆地西部水運交通中心。
1949年後工業迅速發展,已擁有機械、化工、冶金、電子、電力、紡織、造紙、皮革、食品等多種工業部門,形成初具規模的綜合性工業城市和四川省重要工業基地之一。工業以機械、電子、冶金、化工為主。峨眉和新都機械廠、成都量具刃具廠、無縫鋼管廠和四川化工廠在全國均居重要地位。電子工業發達,為中國四大電子工業基地之一。次為食品和紡織工業。蜀錦、蜀繡、銀絲製品、瓷胎竹編、漆器等手工藝品均馳名中國。蜀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享有國際聲譽。
城市功能分區大致為:以行政、商業為主的市中心區;東郊與東北郊為電子機械工業區;東南郊為輕紡和機械工業區;南郊為科研文教區:北郊以車站為主的綜合設施區;西郊是風景遊覽區。郊區擁有0.2萬公頃蔬菜的副食品基地。
成都是四川和中國西南地區最大鐵路、公路和航空樞紐。鐵路有成渝、寶成、成昆、成灌與省內外溝通。公路四通八達,其乾線有川藏、川陝、川雲西路、成渝、成阿(壩)、成萬(縣)等。成都與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長沙、西安、昆明、貴陽、拉薩等地有定期航班,1991年開通了香港航線。省內航空線可達重慶、南充、達縣和西昌。
成都又為文化發達、古跡眾多和風景秀麗的旅遊城市。屬於國家和省市保護的曆史文物達105處。古代學者,如司馬相如、揚雄、左思、李白、杜甫、薛濤、白居易、蘇軾、陸遊等均曾生活於此。現有四川大學、華西醫科大學、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等16所大學。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及四川省的大部分科研、設計單位也集中於此。此外有四川省博物館、展覽館及航空、遊泳等體育設施。南郊建有中國西南地區最大體育館。主要名勝古跡有杜甫草堂、武侯祠、王建墓、青羊宮、望江樓、文殊院、昭覺寺、辛亥保路紀念碑以及城北18公裡的新都寶光寺和桂湖公園等,其中杜甫草堂、武侯祠、王建墓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市內還有唐代城門遺址和唐代城牆,市郊已發現2座戰國墓。“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無名英雄銅像”已重建完工。成都曆史上花卉豐盛,尤以栽培曆史久遠的銀杏和芙蓉等著稱。
(鄭霖)
成吉思汗陵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街鎮的甘德爾敖包上,地處窟野河上遊,古代為水草豐美之地。清雍正七年(1729)額林沁郡王將“八白室”(即意想的成吉思汗的8座白氈寢帳)遷於此,每年夏曆三月二十一日會盟並祭祀成吉思汗於此。後人始稱伊金霍洛,蒙古語意為“帝王陵寢”。抗日戰爭期間,成陵(八白室)一度遷往青海塔爾寺,1954年又遷回伊金霍洛,1956年修建。陵墓為八角重疊的蒙古包式宮殿,飛簷鑲砌藍寶石色琉璃瓦,穹頂有金黃色琉璃瓦的四出雲頭裝飾,配以描金朱門紅窗,兩側各配以單層式宮殿,既組成中國傳統的殿堂結構,又具濃鬱的民族特色。內部藻井及天棚繪有成吉思汗的生平業績畫,室內陳列其鎏金座像、遺物及元代蒙古族文物。
(林儒耕)
承德市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河北省轄市。位於省境東北部,京承、錦承、承隆3條鐵路交彙點上。轄3區及承德縣。麵積4693平方公裡,人口76.2萬;其中市區麵積651平方公裡,人口34.6萬。承德城市發展史僅280餘年。其形成和發展與避暑山莊的修建緊密相關。清初,承德僅為數十住戶小村落。康熙四十二年(1703),隨避暑山莊的興建和此後於此廣建寺廟,人口劇增,漸形成萬戶大鎮。雍正元年(1723)設熱河廳,十一年(1733)改為承德州,承德之名,自此始。乾隆四十三年(1778)升為府治,屬直隸省。由於避暑山莊建成,承德成為當時僅次於北京的另一重要政治中心,有塞外京都之稱。當時清帝每年幾乎有半年時間來此避暑和處理朝政,接見少數民族王公及外國使節。1928年建立熱河省,承德為其省會。1956年熱河省建製撤銷後,劃歸河北省。市境位於冀北低山丘陵地帶,城區座落在斷陷盆地中,東西寬約1公裡,南北長近7公裡,群山環繞,武烈河自北向南貫穿城區,兼山水之勝。盆地海拔320~370米,7月均溫24.4c,盛暑季節涼爽宜人,是中國塞北避暑勝地。多名勝古跡,其中最享盛名的是位於市中心以北、武烈河西岸的避暑山莊和建在山莊外圍的外八廟。占地560萬平方米的避暑山莊是中國現存最宏偉的皇家園林。山莊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園林與建築兼具南北方特點,形成極富自然、古樸淡雅、奇麗幽美的景色。山莊外圍東、北山麓先後修建有“外八廟”:溥仁寺、溥善寺(現已不存)、普寧寺、安遠廟、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殊象寺。寺廟造型雄偉壯麗,各具特色。融合了漢、蒙古、藏等民族建築形式的特點,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市境周圍,侏羅紀紫紅色礫岩、砂頁岩覆蓋廣泛,經長期風化、剝蝕,自然雕琢成千姿百態的奇峰怪石。如磬錘峰、蛤蟆石、羅漢山、雞冠山、僧帽山、雙塔山、元寶山、天橋山等,形成了承德特有的自然風貌。礦藏主要有煤、鐵、銅等。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擁有紡織、機械、冶金、電力、食品等工業部門,生產鋼鐵、粗銅、礦山洗選和起重設備、麻紡、絲綢織品、罐頭、杏仁露飲料及膠鞋等。承德鋼鐵廠已發展成年產30萬噸的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國北方最大的釩、鈦鋼生產基地。市區以小型機械、電子、輕工為主;鷹手營子礦區以采煤、采銅為主;雙灤區建有鋼鐵、電力、礦山機械、麻紡、絲紡等企業;市區南部太平莊有小型化工企業。
(揚積餘)
城陵磯長江中遊第一磯。長江中遊水陸聯運、乾支聯係的綜合樞紐港口。湖南省水路第一門戶。位於嶽陽市東北15公裡江湖交會的右岸。城陵磯南綰三湘、北控荊漢,扼洞庭湖貫通長江的咽喉,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地層為板溪群淺變質岩基底,處於湘江古斷裂帶上。第四紀以來,河湖繼續沉陷,邊側相對抬升,由於磯頭濱臨江岸,南北介於東風、芭蕉兩湖之間,麵朝荊江,成為二麵臨水的島磯。城陵磯突出江湖彙口,具有抗衝和挑流作用,是此處y字形水道南側的洞庭湖口節點。附近七裡山,過水斷麵1000米,曆年最高水位32.75米,是四水、四口入湖水沙經調蓄再度入江的唯一出口。又為江湖之間洄遊性和半洄遊性經濟魚類來往的通道。城陵磯是湘北內聯四水、外通江海的第一港。洞庭湖四水常年有300~500噸級船隊及千噸級頂推船隊經此出入長江,長江乾流船舶亦可於此停靠,年吞吐量約430萬噸。港口有專線通京廣鐵路,便於水陸聯運。建有造紙廠、火電廠,鄰近有石油化工廠。
(鄧美成)
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見章丘縣。
赤峰市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城市,自治區轄市。位於自治區東部,鄰接河北、遼寧。轄3區和寧城、林西2縣及喀喇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敖漢旗、阿魯科爾沁旗、翁牛特旗、克什克騰旗等7旗,麵積9.0021萬平方公裡,人口411.21萬;其中市區麵積7017平方公裡,人口97.13萬。赤峰蒙古語名“烏蘭哈達”,意即紅山。因市東北3公裡處海拔665米的烏蘭哈達山而得名。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設赤峰縣,始有赤峰之稱。1958年設市。1983年撤盟製改市製,轄區擴大。市境依山傍水,英金河流經境內,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農耕繁盛。赤峰山由紅色花崗岩構成,峰頂保留有戰國時期燕長城遺址。可登峰眺望市境。工業較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電力、采煤、紡織、食品、建材等。1990年於市郊發現保存較完整的恐龍化石。
(林儒耕)
赤水河長江上遊右岸支流,古稱赤虺河,川、黔、滇3省界河。發源於雲南省鎮雄縣芒部,流經滇、黔、川邊境,於四川省合江縣彙入長江。乾流全長523公裡,二郎鎮以上為上遊,複興場則為中、下遊分界。主要支流有二道河、桐梓河、習水河等。流域麵積2.044萬平方公裡,平均比降1.5‰,河口流量309立方米/秒。含沙量高達0.93千克/立方米,因水赤紅故名赤水河。上遊海拔1000~1600米,屬雲南、貴州高原。喀斯特發育,河穀深切,平均比降2.2‰,水流急湍多灘。吳公灘長10公裡,落差200米,中遊流經四川盆地邊緣,兩岸海拔500~1000米,河穀漸寬,兩岸出現台地,且有暗河彙入,下遊流經四川盆地紅色丘陵區,海拔200~500米,河麵開闊,平均比降0.4‰。赤水河汛期與雨季一致,5~10月徑流量占全年的65~70%,最大流量可達5210立方米/秒,多出現於6、7月間,11月~翌年4月枯水期僅占30~35%,洪枯流量變幅大,可達297倍。
赤水河中、上遊水能資源豐富,乾流水能蘊藏量127萬千瓦,可進行6個梯級開發。下遊河寬水深,水勢平穩,航運便利,自古為川黔鹽運要道,現可通行120噸機輪。且因氣候溫暖濕潤,熱量豐富,盛產水稻、甘蔗、油菜,農業發達,人口稠密。整個赤水河流域又為楠竹、鬆杉重要產區,天然氣、煤、鐵、硫等礦產亦較豐,赤水縣境內已建成年產30萬噸的天然氣氮肥廠。
赤水河還因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時四渡亦水而聞名。
(楊明德)
赤水市貴州省遵義地區所轄縣級市。貴州省最大化肥產地。北與四川合江縣隔水相望。麵積1797平方公裡,人口27.21萬。元代以前隸屬四川滬州郡,元代屬貴州,清雍正九年(1731)置仁懷廳。宣統元年(1909)改為赤水廳。1911年後改赤水縣,1990年撤縣設市。20世紀50年代前,赤水是繁榮的鄉村小鎮。赤水河繞城而過,依山傍水,位置重要。溯河而上可進入黔中腹地,順河而下可達長江諸省,水上交通方便,曆為川、黔門戶、古代糧道,黔北物資集散地和水上航運碼頭。50年代後,在豐富的資源基礎上建有造紙、化肥、炭黑、製糖、農機等工業。尤其是大型的赤水天然氣氮肥廠的建成,促進了塑料、硫酸、電力等工業的發展。境內森林覆蓋率達48%,盛產楠竹,譽稱“楠竹之鄉”。以竹木為原料的輕工業發達,手工藝品遠銷國內外。赤水河穀熱量豐富,氣候炎熱,丘陵起伏,土壤肥沃,盛產柑橘、香蕉、荔枝等亞熱帶水果。境內的350條河流澗溪中已發現瀑布上千處。
(陳永孝)
重慶市中國重要工業城市,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通商口岸和水陸交通樞紐,四川省轄市。位於嘉陵江入長江的彙口處。轄9區及長壽、巴縣、綦江、江北、江津、合川、潼南、銅梁、永川、大足、榮昌、璧山12縣。麵積2.3114萬平方公裡,人口萬;其中市區1534平方公裡,人口298.44萬。
公元前12世紀時,重慶為巴國都城。秦滅巴國,置巴郡。漢以州城瀕江,改置江州。隋開皇元年(581)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因嘉陵江古稱渝水,城以水得名),簡稱渝。北宋崇寧元年(1102)改稱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改恭州為重慶府。元為重慶路。明、清為重慶府。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辟為商埠。1929年設重慶市。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內遷重慶,作為臨時“陪都”。1940年又定為“永遠陪都”,與省同格。1953年改為四川省轄市。1983年原永川行署撤銷,所屬8縣劃歸重慶市。
市境地質基礎為呈紫紅色夾有頁岩的侏羅係砂岩,俗稱紅岩。地形呈中度起伏。市中區位於長條狀山地上,三麵臨江,街道房屋依山傍水,故有“山城”之美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18c,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常出現連晴高溫,與武漢、南京同為長江沿岸的“三大火爐”城市之一,極端最高溫達43c。秋、冬多霧,尤當12月~翌年1月,大霧甚至終日不散,能見度差,致使船隻停航,機場關閉,市內交通停頓。年均霧日達百天以上,1950年最多達205天,因有“霧重慶”之稱。冬溫暖,氣溫常在0c以上。年降水量約1100毫米。降雨多集中於5~10月,常日晴夜雨,故有“巴山夜雨”之說。
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工業發展較早城市。明代中葉,紡織、繅絲、釀酒等手工業作坊開始興起,至清代已具一定規模。1876年重慶辟為商埠,隨帝國主義的入侵,西方技術傳入,近代工業、交通、商業、金融等逐漸發展。抗戰時期,長江中下遊各地工廠內遷重慶後,遂由原料集散地發展成為中國西南工業重鎮。同時工業結構發生變化,重工業開始興起。抗日戰爭勝利後,隨部分工廠遷出,重慶市工商業日趨蕭條。50年代以來,重慶已發展為工業門類較齊全,輕重工業並舉,具有較強生產能力的工業城市。主要工業有:機械、車工、化工、冶金、紡織、食品、建材、電子、儀表等。尤以機械工業更發達,而化工發展則較快,基礎化工和有機化工種類齊全,既是中國重型汽車生產基地,又是中國化學工業基地之一。大型自動化儀表、軍工、化工產品均居中國前列,鋼鐵產量則居西南地區第2位,有色金屬加工居第1位。近年來紡織工業有較大發展,現已成為重慶市四大工業部門之一。全市工業產值約占四川省的1/4和西南地區的1/5,成為中國西南地區重要工業基地。
重慶地形起伏,高低錯落,整個城市市區天然地分為若乾塊,形成大分散、小集中、梅花點狀城市布局。根據其不同的職能分工可劃分為14個片區:1市中區。政治、商業、金融中心,亦為水陸交通樞紐。2南坪。貿易中心,其中銅元局以機械工業為主。3石橋鋪。科技文化中心。4觀音橋。市中區企事業遷建區,江北咀以輕紡工業為主。5沙坪壩。文化區、大專院校集中地。6上新街。主要輕工業區,其中彈子石以紡織工業為主。7大坪。包括化龍橋,以機械工業為主。8楊家坪。機械工業,九龍坡為電力工業區。9新橋。機械工業為主。⑩中梁山。機械和煤炭采掘工業為主。(11)大石壩。機械工業和輕工業為主。(12)雙碑。冶金、機械工業為主。(13)大渡口。冶金工業區。(14)李家沱。機械、輕紡工業為主。
為控製市區人口和環境保護,新建大、中型工廠都分散在郊外4個衛星城、8個小城鎮和20多個工業點上,形成了以母城為中心的“星座式”城市布局或城鎮群綜合體。4衛星城是:1北碚。位於市中區以北約45公裡處。以儀表、電子工業和旅遊服務業為主的衛星城。2長壽。位於市中區以東約101公裡處。以化學工業、輕紡工業為重點的衛星城。3綦江。位於市中區以南約88公裡處。以機械工業、煤鐵采掘工業為主的衛星城。4西彭。位於市中區以西約52公裡處。以有色金屬加工工業、輕工業為主的衛星城。
市區交通除公共汽車、電車外,尚有適合山城特點的纜車、載人架空索道等。街道彎曲、狹窄、坡度大、人車擁擠,經常阻塞交通。50年代以來架設嘉陵江公路大橋和長江公路大橋,鑿通從菜園壩至牛角沱的公路隧道,建成菜園壩火車站和沙坪壩火車站等,使市區交通大為改善。
重慶是長江上遊地區水陸聯運樞紐,物資集散地。長江航運3000噸級輪船可由上海直抵重慶朝天門碼頭;1000噸級輪船沿河上溯至滬州、宜賓;500噸級小汽輪沿嘉陵江而上至合川等中小城市。鐵路有成渝線(成都—重慶)、襄渝線(襄樊—重慶)、川黔線(重慶—貴陽)連接全國各地。公路乾線有川湘、川黔、成渝、渝漢(漢中)、渝長(長壽)等線,航空有定期航班往來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長沙、桂林、西安、成都、貴陽、昆明、廈門等城市。已開航的江北機場是西南地區的主要機場。
重慶是西南地區對外開放港口,於1980年設立海關。進出口貨物年吞吐量達731萬噸。大宗出口商品有:鋼材、化工產品、輕工製品及生絲、桐油、豬鬃、皮革、罐頭食品、土特產等。
重慶文化教育事業發達,有重慶大學、重慶建築工程學院、西南師範大學等11所高等院校。重慶市圖書館藏書達320萬冊,尤以抗日戰爭時期出版的圖書報刊收藏最為完備。市中區有可容納10萬人的大田灣體育場。
重慶具有光榮革命傳統,重要的紀念地有紅岩革命紀念館、“一一·二七”烈士墓和紀念碑。
重慶風貌獨特,山城夜景馳名中外,枇杷山公園和鵝嶺公園均為日看山城、夜觀燈海的佳地。遠郊區有南溫泉、北溫泉、縉雲山等遊覽地。大足石刻位於重慶以西160公裡,是中國石刻藝術的精華,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開始籌建的開發區由15平方公裡的南坪起步區和20平方公裡的江北金紫山地區組成。
(王明業)
崇明島中國第3大島、最大沙島。上海市崇明縣所在地。位於上海市區北部,長江入海口,麵積平方公裡,人口73.43萬。7世紀唐初始有東、西兩沙洲出露水麵。後幾經變遷,或坍或漲,不斷東移並逐漸擴大。16世紀明嘉靖年間,基本具現今規模。由於長江主流南北擺動,“遊移”不定,至18世紀中葉後,主流於崇明島南麵出海,南岸備受衝坍;北岸和東、西兩端則淤漲迅速,麵積日擴。20世紀50年代初期,麵積僅600餘平方公裡,經對新漲灘塗不斷圍墾,遂達現今幅員。80年代初期仍有大片灘塗後備耕地資源可供圍墾。五代十國時屬吳,吳楊溥時置鎮,元改崇明州,明改崇明縣。1958年由江蘇劃歸上海市。農業以種植棉花、水稻、小麥為主,島外沿江沿海一帶漁場環繞,島內河溝縱橫,魚塘密布,是中國重點漁業縣和上海海淡水產生產基地。長江口是中國著名天然漁場,盛產鳳尾魚、刀魚、鰣魚、蝦等,蟹苗、鰻魚都是崇明名貴特產。所產蟹苗供應全國26個省市。在西南部新墾區內已建立以副業為主的衣工商聯合公司,所產供外貿出口的商品達百餘種。縣境東、西、北部墾區沒有市屬國營農場,經營農、牧、工、副業生產、縣城有崇明學宮,又名孔廟,為建於明天啟年間的建築群,現為全縣科學技術活動中心。東部灘塗為數十萬隻越冬候鳥的棲居地,1990年決定籌建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
(陸心賢)
滁州市安徽省東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滁縣地區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省境東部滁河流域。麵積1399平方公裡,人口40.18萬。隋置滁州,1912年改滁縣,1982年撤縣設市。市境以丘陵為主,西北部多山,為江淮分水嶺東段,最高峰北將軍山海拔399.3米;東部清流河及東南部滁河沿岸地勢低平,多圩區。市郊產水稻、小麥、油菜籽和棉花,糧食生產商品率高,居全省第1位。山區林產主要有鬆、杉、竹、槐、油桐、烏桕等。西部皇甫山林場北亞熱帶落葉闊葉林植被保存較好,有珍禽鷺鳥6萬隻,為全省重點自然保護區。是皖東唯一產銅地。工業主要有食品、紡織、建材、機械、化工等部門,特產滁菊名冠全國。滁州為皖東交通樞紐,京滬鐵路斜貫市境東部。在城西南5公裡有琅琊山,山中有東晉建的無梁殿、唐建琅琊寺、宋建醉翁亭等古跡。山林幽深,景色秀麗,為皖東風景區。區內森林公園中的斑竹園為白鷺聚集和繁衍地。
(朱孟春)
楚雄市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自治州轄市。麵積4378平方公裡,人口39.89萬。市府駐鹿城鎮,故簡稱鹿城。晉時爨酋威楚部落居此,唐南詔時為銀生節度地,宋大理時為威楚府地,元置威楚縣,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為楚雄縣,屬楚雄府。清代以後一直稱楚雄縣。1983年改縣為市。市境位於雲南高原中西部,處於元江與金沙江的分水嶺地帶。西部山巒重疊,東部多丘陵平壩,一般海拔1800米,西南部小越墳山最高,海拔2916米。龍川江由南向北注入金沙江;元江(禮社江)及支流馬龍河流經市區南部。大部分地區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馬龍河、禮社江穀地內為南、中亞熱帶氣候。由於地處夏季風的雨影地區,降水少,年降水量約800毫米。境內山場廣闊,其中林地、宜林荒山占全市總麵積的74%。因此,發展林業、畜牧業的潛力很大,核桃、板栗、茶葉、油茶等果木與經濟林木品種很多。耕地僅占總麵積的5.6%,壩區以水稻為主,山區以玉米居多,經濟作物以烤煙為優勢。工業有采煤、化肥、衣機、建材、發電等。成昆鐵路和昆畹公路在市境通過,交通便利。
(陳永森王霞斐)
川東平行嶺穀中國北東向山脈組合最整齊地區。又稱盆東平行嶺穀。包括四川盆地內的華鎣山及其以東地區,麵積5.3萬平方公裡。主要地理特征:一是30多條山脈皆作北東走向,並與河流依次平行排列,故地理上稱為川東平行嶺穀。自西向東主要有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鐵鋒山、木曆山、挖斷山、方鬥山等7條山脈;西南則為華鎣山南延的九峰山、縉雲山、中梁山3支脈。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二是嶺穀形態截然不同,川東平行嶺穀地區地表褶皺緊密,地貌上多表現為背斜成山,向斜為穀。背斜山地長者逾300公裡,短者不足20~30公裡。山地陡而窄,寬5~8公裡,高600~1000米。其中高登山達1704米,為四川盆地底部最高峰。背斜山嶺頂部有可溶性石灰岩出露,經雨水溶蝕後多成狹長形槽穀,發育有溶洞、暗河、天池湖;山嶺兩側的硬沙岩常形成單麵山,故區內山脈大多具有“一山二嶺一槽”或“一山三嶺二槽”的特征。向斜穀地寬而緩,一般寬10~30公裡,海拔300~500米,均為砂泥岩所組成,地貌上為方山丘陵或單斜丘陵。沿河地區有大小不等的平原分布,如梁平、墊江、開江等地。其中以梁平平原最大,有“川東第一大壩”之稱。川東平行嶺穀是四川煤和天然氣主要產區之一。
川東平行嶺各地區年均溫17~19c,10c以上活動積溫5500~6100c。年降水量1100~1200毫米,是四川唯一多春雨地區,亦是四川盆地內水熱條件優越的地區,農作物和經濟林木多樣。全區糧食產量約占四川的21%,苧麻和柑橘產量分彆占90%與50%,桐油產量則占四川的1/5以上,榨菜產量冠於全省。但本區為四川主要伏旱危害區,其頻率高達60%以上,極不利於農業發展。
(鄭霖)
川江宜賓至宜昌間的長江上遊河段。因大部分流經四川省境內,故名。又稱蜀江。川江在奉節到宜昌段以峽穀櫛比而聞名,故又有峽江之稱。江津附近河道呈“幾”字形,亦稱“幾”江。全長1030公裡。以瀘州、重慶、萬縣3地劃分為上、中、下3段。其中四川境內892公裡,流域麵積30萬平方公裡,萬縣水量為4233億立方米。川江大小支流達80多條,但南北水係極不對稱,北岸多而長,南岸少而短。各河流由四周向川江彙聚,呈典型向心狀水係,故易引起洪水頂托,發生水災。川江河道寬窄相間,並以多峽穀和險灘著名,前者如貓兒峽、銅鑼峽、明月峽及長江三峽。川江天然落差,198米,乾流水力資源達2467萬千瓦。川江有曆史枯水題刻11處,以江津蓮花石、重慶靈石、涪陵白鶴梁、雲陽龍脊石、奉節夔沱記水碑最為重要。川江有魚類127種,其中中華鱘為中國著名特產。川江江寬、水深、流長,是四川盆地內骨乾航運線,1990年貨運量達1200多萬噸,居各河流第1位。
(鄭霖)
川西北高原中國五大牧區之一,四川最大牧業基地。位於省境西北部的甘孜、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麵積約20萬平方公裡。其地理特征是:1地勢高平。區內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以上,是四川省地勢最高地區。地表切割淺,除東南部相對高差500米,地貌上屬山原外,其他地區均屬丘原,高差一般在100~200米左右,山矮丘緩,丘坡多在5°~20°,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部分。穀地寬展,階地廣布,並有沼澤發育,以東北部的若爾蓋地區沼澤麵積最大(見若爾蓋沼澤)。2氣候奇寒。大部分地區年均溫0~6c,極端最低溫20c以下,石渠為38.9c,有“四川寒極”之稱。10c以上活動積溫1000~1500c,全年長冬無夏,春秋相連,為四川熱量最低地區。海拔3500~4000米以上地區種植業絕跡,4000~4200米以上地區則為森林分布的上限。除河穀和穀坡外,大部分地區以牧業為主。本區有草場1067萬公頃,犛牛、綿羊等牲畜頭數均居四川首位,是四川主要牧業基地。3太陽輻射強烈,光能資源豐富。區內地勢高亢,空氣稀薄,太陽年輻射量和年日照時數均為四川省最高值。豐富的光能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地高天寒、熱量不足的缺陷,因而種植業、林業、牧業上限均高於四川省其他地區。
(鄭霖)
川中丘陵中國最典型的方山丘陵區。又稱盆中丘陵。西迄四川盆地內的龍泉山,東止華鎣山,北起大巴山麓,南抵長江以南,麵積約8.4萬平方公裡。以丘陵廣布、溪溝縱橫為其顯著地理特征。本區是四川東部地台最穩定部分,大部分地區岩層整平或傾角甚微,經嘉陵江、涪江、沱江及其支流切割後,地表丘陵起伏,溝穀迂回,海拔一般在250~600米,丘穀高差50~100米,南部多淺丘,北部多深丘,為四川省丘陵集中分布區。同時軟硬相間的紫紅色砂岩和泥岩經侵蝕剝蝕後常形成坡陡頂平的方山丘陵或桌狀低山,丘坡多呈階梯狀,多達3~4級。僅劍閣和蒼溪一帶,屬由白係礫岩組成的地區,地表經褶皺後成為單麵低山。威遠和榮縣一帶也分布有石灰岩低山。川中丘陵西緣的龍泉山為東北向狹長低山,是岷江和沱江的天然分水嶺,亦是川中丘陵和川西平原的自然界線,長約210公裡,寬約10~18公裡,海拔700~1000米,最高處1059米。
川中丘陵水土流失嚴重。丘陵的中生代紫紅色砂岩和泥岩,質地鬆脆,極易遭受侵蝕和風化,故土壤中多沙和碎石。全區植被稀疏,森林覆被率不到7%,有的縣份僅1%,為四川森林覆被率最低地區。同時丘坡較陡,每當夏半年雨水集中時,常造成水土流失,是四川水土流失最嚴重地區。如嘉陵江,涪江和沱江流域,每年衝走的泥沙多達2.5億噸,成為長江上遊泥沙的重要來源。熱量有餘而降水不足為川中丘陵另一特征。本區年均溫16~18c,10c以上活動積溫5500~6000c,無霜期280~350天。冬暖春早,是四川熱量較高地區。年降水量僅900~1000毫米,冬乾春旱明顯,其中,春旱頻率高達60%,是四川著名旱區。紅層地區地下水貧乏,廣大丘陵地區田高水低,故乾旱為本區農業生產上的主要矛盾。
川中丘陵地區是四川最大的產鹽區和天然氣產地,亦是四川棉花、甘蔗、黃麻、花生和蠶桑等經濟作物的主產區,棉花和甘蔗產量各占四川90%與65%。糧食產量占四川糧食總產的40%,南部長江河穀還生長有龍眼、荔枝等南亞熱帶水果。
(鄭霖)
串場河江蘇省東部濱海平原人工河道。係東部濱海平原農產品南運航道。位於裡下河低平原和東部濱海平原之間,北起阜寧縣沿範公堤南下,經鹽城市、東台縣到海安縣與通揚運河相會。長130公裡。始建於唐大曆元年(766),南宋鹹淳五年(1269)、明隆慶年間(1567~1572)重加疏浚、改建而成。以其貫通準南諸鹽場而得名。1958年後曾沿串場河東側新挖(南)通(贛)榆運河與之平行,兼作輸水和航運之用。
(單樹模)
茨淮新河淮河中遊新辟大型綜合利用河道。位於安徽省淮北平原西南部,潁河與渦河之間的下遊地區;為減輕潁河阜陽以下和淮河乾流正陽關至懷遠段排洪負擔,分泄潁河洪水及灌溉、航運需要而開挖。西起阜陽縣潁河左岸茨河鋪,向東經利辛、蒙城、鳳台、淮南等縣市,至懷遠縣荊山南入淮河,全長134.2公裡,共截引西淝河上遊和潁河支流黑茨河等集水麵積5977平方公裡。河道按5年一遇排澇流量1400~1800立方米/秒與20年一遇排洪流量2000~2400立方米/秒設計,1971年始建,1980年通水。河道上建有茨河鋪、插花、闞疃和上橋4個梯級的水利樞紐工程。近期設計灌溉麵積13萬多公頃。全線4座300噸級船閘於1984年通航。潁河太和縣以上運往懷遠以下的貨物,如走茨淮新河,可縮短航程140公裡,對發展豫東淮北的水運有利。
(朱孟春)
慈溪市浙江省重點產棉縣級市。位於杭州灣南岸,麵積1154平方公裡,人口96.10萬。唐置縣。1988年撤縣設市,改為省直轄行政單位,並劃入中國沿海經濟開放區。市境以平原為主,屬杭州灣濱海衝積平原;東南部是低山丘陵,係四明山餘脈。農業以棉花生產為主,植棉曆史悠久,栽培經驗豐富,1990年產量2.2萬噸,占全省首位。蠶豆品質優良,是傳統出口產品。水果以楊梅為大宗,產量為全省之冠。製鹽業已有千餘年曆史,全市有0.5萬公頃鹽田,庵東鹽場是全省和全國著名鹽場。工業以棉紡較發達。市境東部的上林湖古窯始建於晉,稱越窯,係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俞康宰)
磁縣河北省邯鄲地區轄縣,磁山文化遺址發現地,古代磁州窯瓷器產地。位於省境南部。京廣鐵路縱貫境內,漳河橫流縣境。麵積1014平方公裡,人口52.7萬。縣府駐磁州鎮。磁縣地區曆史悠久,除距今約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磁山村被發現外,講武城村尚有龍山文化遺址。公元前16~前11世紀,“啟氏”、“受氏”部落居此。戰國稱番武,漢為武安縣地,北周置滏陽縣,後置武陽縣,為慈州、相州、磁州治,宋政和三年(1113)改為磁州,1913年改為磁縣。縣境位於太行山東麓,多山地丘陵,最高峰老爺山海拔1088米。富煤、鐵、錳、鉛、石英、鋁礬土。水利條件好,有嶽城、東武仕等大型水庫,太平渠、民有渠皆始於此。光熱充足,農業發達,盛產小麥、棉花和水稻。工業具一定基礎,所產“磁州盆景”被譽為“北方盆景之新秀”,遠銷國外。交通便利,除京廣鐵路外,另有王家店—嶽城地方鐵路。磁縣附近地區瓷土蘊藏豐富,陶瓷器生產始於隋,宋時即為當時北方瓷窯的代表,所產青瓷,在國際上稱磁州窯係。現以彭城瓷為代表。文物除隋、元磁州窯遺址外,有戰國講武台城址、金鳳台、銅雀台基址、北朝古墓群。
(鄧綬林唐學曾)
翠亨村廣東省中山市的著名鄉村。孫中山的誕生地和早年從事革命活動之地。位於中山市石岐東南29公裡的伶仃洋畔。東臨碧海,村西為群峰聳翠的五桂山脈。中山故居位於村東南,是孫中山1892年春親自設計建成的一座中西合璧、赭紅色的兩層樓房,房內保存有孫中山生前用過的臥具、書台、文房四寶和著作等。故居院內有孫中山1885年從檀香山帶回並親手栽植的酸子樹,並有親建的水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山故居被定為重點保護文物,經過20餘次修葺和善加管理,對外開放。1956年將故居門前大片草地辟為公園。1966年為紀念孫中山誕生100周年,興建了孫中山故居陳列館,陳列孫中山在各個時期革命事跡和300多件遺物,還可聆聽孫中山的演講錄音等。陳列館西北為創辦於1934年的中山紀念中學,藏書豐富,設備齊全,為廣東省重點中學。翠亨村附近又新建了翠亨賓館和遊樂場,使峰巒挺秀、林木蒼翠、青溪潺潺、幽靜美麗的翠亨村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每年前來瞻仰中山故居和遊覽的中外人士達百萬人次。
(徐俊鳴司徒尚紀)
錯尼藏北羌塘高原北部內陸湖泊,鹽湖。藏語“雙湖”之意。位於北緯34°34′,東經87°15′,係由一窄短水道聯結東、西兩湖所組成的呈東西軸向的構造湖,湖麵海拔4902米。長17公裡,平均寬4公裡;東湖周長26公裡,西湖周長57公裡,總麵積66.6平方公裡,流域麵積約4300平方公裡,其中80%分布在湖西側的甜水河流域(甜水河源於海拔6460米的藏色崗日雪山東麓,全長128公裡)。湖水深度58.7米;在15米深範圍內的湖上層平均水溫7.1c;15~35米的中間層為13.3c;35米深至湖底為14.2c。這一現象表明錯尼湖水可能受到地下熱泉補給的影響而處於非穩定溫度層結狀態,尤以中間水層的穩定度最差。湖水的ph值8.7,礦化度58.9克/升,化學類型屬硫酸鎂亞型。湖岸邊分布有1米寬的白色鹽晶帶。
湖泊四周為相對高差300~500米的低山丘陵,東北岸與東南岸有酸性的火山凝灰岩露頭;北岸則有侏羅紀灰岩及斷層角礫岩分布;湖濱有10條古湖岸遺跡——砂礫堤,最高的一條高出湖麵10米。湖區氣候寒冷乾燥,暖季日最低氣溫多在0c以下,年降水量約100~150毫米,且多呈雪、雹等固態形式。植被稀疏,暖季生長著高僅10厘米左右的青藏苔草與少量紫花針茅;高山草原土壤發育原始,瘠薄多礫,許多地表礫石裸露。珍稀野生動物有藏羚、野犛牛、野驢和藏雪雞等。
(李明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