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是我國古代文化大發展的時期。這一發展是對先秦文化成就的總結和升華,又為此後二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決定這一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兩個:一是以地主土地所有製為基礎的封建經濟的發展,二是封建國家長期統一和社會比較穩定。
一、經學哲學宗教
1.經學
秦朝不僅“焚書坑儒”,還下“挾書今”,藏有儒家經典者治罪,因之在秦代無傳授和學習儒家經典者。
今文經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很不重視儒學。至惠帝時,廢除“挾書令”,儒家思想言論這個禁區開始鬆動。從這時起,到文帝時期,一些尚存的老儒依靠記憶,口頭傳經。弟子們因找不到書籍,就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將老儒背誦的經典本文和解釋記錄下來,這樣的經典就是所謂的“今文經”,釋文謂之傳。文帝時,開始設置經學博上,由今文經學家充任,以備顧問。武帝時,置五經博士,亦由今文經學家充任,在太學教授弟子。從此,今文經學得到廣泛的傳播。
今文經來自老儒的記憶,因每個老儒的記憶有出入,解說有差異,於是出現了一經有幾家說法的情況。代代相傳,逐漸形成了一些學術流派。宜帝時,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二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為十四博士。
古文經
古文經是用秦統一以前的篆書抄寫的經典。秦在焚書時,人們將這樣的經典和其它一些古書埋藏起來。西漢前期,由於拆除老房,相繼發現了一些古書。武帝時,下今獻書。成帝時,設官負責收集古書,並著手進行整理。西漢末年,劉歆在整理古書時,發現古文經典不僅經文與令文經互異,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如《禮》多三十九篇,《書》多十六篇。《毛詩》和《左氏春秋》等則為今文經所不載。這些新發現的經典就叫做“古文經”。
劉歆對於古文經很讚賞,建議在太學立學宮,但卻遭到今文經學博士們的激烈反對。劉歆批評這些博士“專己守殘,黨同門,妒道真。”可是由於執政大臣也反對,劉散的建議未被采納。平帝時,王莽專權,為了利用古文經進行“改製”,就立《古文尚書》、《毛詩》、《逸禮》、《左氏春秋》四個博士。東漢初,又被取消。
古文經雖不得立學官,但在民間卻廣為流傳。古文經中固然有些內容是經過兩漢學者竄改或增加者;但總的說來,古文經學家是按字的形、音、義解經,極力恢複經的本義,不作任意發揮。於是形成了係統的訓話方法。古文經學家賈逵、馬融、鄭玄兼通令文經。鄭玄破除各家傳統,廣采眾說,遍注群經,得到經今、古文兩派的讚許,號稱“鄭學”。至此,基本上結束了經今、古文鬥爭。賈逵的學生許慎為了反對今文經學派根據隸書經典,穿鑿附會,曲解經文,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寫成《說文解字》一書,收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個,收古文(戰國文字)、籀(zh騯宙,西周、春秋文字)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為重文:每個字標明字形,注出音讀,推究字義,全書分為五百四十部,全部解說不過十三萬三千多字,簡明扼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編輯完善、內容豐富的字典。
2.哲學
兩漢時期,哲學的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西漢中期的董仲舒,唯物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東漢前期的王充。
唯心主義
董仲舒是今文經學派的《公羊》學家。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一書中。他反對天道自然觀,進一步發展了先秦的“天人同一”思想,這個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應”說。他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他又說,“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道是法則、規律,這裡借為封建製度。由此看來,董仲舒的宇宙觀是唯心主義的,方法論是形而上學的。
唯物主義
王充出身於“細族孤門”,曾做過州郡小吏,大部分時間以教學為生。他著《論衡》一書,計八十五篇(今存八十四篇),二十餘萬言。
他認為萬物由元氣構成,“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及其分離,輕者為天,濁者為地。”人和禽獸也是由元氣演化而來。他認為元氣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他反對天人感應說,反對有神論,發展了古代的天道自然觀。他說:“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能為精氣者,血脈也;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他又說:“人之死,猶火之滅也。”他認為鬼隻是人們的一種幻覺。
王充的論證方法是“引物事以驗其言行”,是比較科學的。但由於當時自然科學不甚發展,引作論據的事物有些不真實,因之做出的結論也難免有錯誤。他在對社會問題或曆史人物評述時,往往歸之於命,這是唯心主義。
3.宗教
兩漢時期的主要宗教有道教和佛教,都是在東漢時期開始流傳的。
道教
道教是由黃老學說與巫術結合而形成的。東漢順帝時,琅邪人宮崇向朝廷獻其師乾吉所得《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這是我國最早的道教經典。今存的《太平經》殘本基本上保存了這部經典的麵貌。
東漢末年,道教分為三大支派,一支為太平道,以張角為教主,在黃河南北傳教,另一支為天師道,亦稱為五鬥米道,以張修和張魯為教主,在僅中、巴蜀一帶傳教;第三支以於吉(與上同名)為教主,在長江下遊傳教。三派的信徒多為貧苦農民,這些信徒的多數成為農民大起義的主力。
佛教
佛教是迦毘至印度研究佛學歸來,在雒陽建寺譯經,中國開始有漢譯本佛經。東漢末年,安息(今伊朗)僧人安世高、月氏僧人支讖(ch鑞襯)等相繼來到雒陽,翻譯佛經。漢人嚴浮調從安世高學經,並參與翻譯。從此,佛教教義也在中國流傳。
二、文學藝術
1.文學
秦漢時期的文學,以散文、賦和詩歌為主。
散文
散文可以《史記》為代表,這是一部很好的散文集,許多篇傳記具體生動地記述或刻畫了社會各個方麵的事件或人物,形象曲折地表達了作者的愛和憎。
兩漢時期有很多文字生動、說理深刻的政論文章,其中以賈誼的《過秦論》、《治安策》,晁錯的《論貴粟疏》、《徙民實邊策》最有代表性。桓寬撰的《鹽鐵論》是一部以討論西漢王朝的鹽鐵政策為中心內容的著作,文字生動,語言流暢,是一部優秀的對話體文學作品。
賦
賦是兩漢時期的一種新的文學體材,一般文人都喜作賦。西漢的賦起初尚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為主。西漢中期以後,成為最高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工具。這樣的賦篇幅很長,叫做大賦。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等,是這樣一些典型。雖有一點諷刺統治者的味道,但不起什麼作用。
東漢時期的賦篇幅短小,向反映現實的方向發展,叫做小賦。張衡的《思玄賦》、《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等,都表達了作者訝當時社會的不滿,揭露了宮場的黑暗腐朽,對於人民的貧困生活也有一定的同情。
詩歌
兩漢的詩歌以《樂府》和《古詩十九首》為代表。《樂府》也叫做《樂府詩》,是漢武帝時期由樂府采集民間詩歌選編配樂而成的詩集,內容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其中《戰城南》、《十五從軍征》、《平陵東》、《思悲翁》、《東門行》、《有所思》、《陌上桑》等,分彆反映了人民的悲慘遭遇,對繁重徭役、橫征暴斂的不滿,反映了婦女不幸的命運及其堅強不屈的性格等。
《古詩十九首》是東漢中後期的中下層知識分子的作品。這些知識分子在當時的黑暗社會中,為求功名利祿,背井離鄉,四處奔走。他們把對社會的感觸,傾注到作品之中。如《冉冉孤生竹》、《孟冬寒氣至》、《明月何皎皎》、《迢迢牽牛星》等,就是傾述生離死彆、情感追求、仕途坎坷的詩篇。《生年不滿百》、《青青河畔草》等,則充滿了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消極頹廢思想,反映了作者走投無路,內心苦悶的境況。
兩漢的詩歌形式自然樸素,用語通俗深刻,與賦體大不相同。它發展了《詩經》中的《國風》的現實主義精神,對於後代文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2.藝術
繪畫
兩漢時期的繪畫藝術很發展。宮廷府寺的牆壁上,貴族、官僚、地主的宅第的牆壁、墓壁上,盛行以繪畫裝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漢景帝子魯恭王在曲阜修建的靈光殿。據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記載,壁畫先是太古裸體粗獷(guǎng廣)奇怪的神話人物,其次是穿戴冠冕的黃帝、堯、舜,再次是夏、商、周三代興亡。凡曆史上著名的忠臣、孝子、烈士、貞女的事跡,國君的賢愚,政事的成敗,莫不繪載。主題之外,飾以天文、萬物、神怪、異事,是一組色彩鮮明、情態生動的巨幅圖畫。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一幅彩繪帛畫,全長二○五厘米,上部寬九二厘米,下部寬四七·七厘米。帛畫內容由三個部分組成,上部左右分彆繪扶桑九日和嫦娥奔月兩個神話故事,中部繪貴婦出行圖,下部繪宴飲圖。主題之外,飾以飛龍、異獸、特鐘、巨磬等等,以朱砂、石青、石綠繪製,線條流暢,著色鮮豔精細,人物情態自若,鳥獸栩栩(xu許)如生。
雕塑
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很發展。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是一座雕塑藝術的寶庫。這個俑坑是1974年發現的,陳列著武士俑六千餘個,每個武士身高1.81.86米,有的身著短褐,有的外披鎧甲,有的持弓,有的執劍,都生氣勃勃。出土陶馬,高1.7米,長兩米多,都翹首仰頸,雙目前視,四腿挺立,氣宇軒昂。這實在是一個強大的軍陣,似在待命出征。
西漢的石刻最有代表性的,是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其中的“馬踏匈奴”刻石是為紀念霍去病的戰功而刻的,形象生動逼真,最為著名。其他石刻都是用巨大完整的天然石料順勢加工而成的。有伏虎、臥馬、牯(gu古)牛、躍馬、臥象、人熊相搏,猛獸食羊等。
東漢時期的雕塑,以1969年在甘肅武成雷台的一座墓葬中發現的銅馬、銅俑最有代表性。有銅馬四十匹,銅奴婢二十八件。有一匹天馬,淩空飛馳,形姿矯健,頭微左揚,三足高舉,一足踏一飛燕,燕展翅疾飛,作驚悸回首狀。這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一件極為優秀的代表作。
東漢時期主要用於壘砌墓葬的畫像石(磚),也是一種很有價值的雕刻藝術。畫像多用單線陰刻或陽刻技法,內容有官吏出行圖、狩獵圖、戰爭圖,還有農業生產、煮鹽、鍛鐵、木工、紡織、宴飲、百戲、烹調等場麵,這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浮雕藝術。
三、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