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上雖然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狀態,戰爭也比較多,但就全國範圍來說,社會經濟還是在緩慢發展的;尤其是南方,更是這樣。這一時期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也有新的發展。
一、哲學宗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哲學主要有兩大派,一為以“玄學”為代表的唯心主義,一為以“神滅論”為代表的唯物主義。
1.哲學
玄學
玄學主要盛行於魏晉時期的士人中,是以道家唯心主義理論解釋儒家經典《易》為中心形成的思想流派。“玄”是幽遠之意。《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王弼注:“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無”是玄學的核心。這就是所謂的“貴無”思想。
清談玄學之風,始於曹魏正始時期(240—249年)。當時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他們認為:道就是天地萬物的本體,也就是“無”的彆稱。“無”是神秘的,不具有物質屬性。而“有”卻是從“無”產生出來的。稍晚於何晏、王弼的清談玄學的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所謂竹林七賢。他們反對司馬氏專權,經常遭受迫害。於是在思想和生活方麵,采取了崇尚自然,反對名教,放蕩不羈,使酒任性的態度。在政治上崇尚無為,主張國君要無為而治。甚至主張“無君”、“無臣”。
無君論
兩晉之際,鮑敬言繼承了阮籍、嵇康的“無君”思想加以發展,著《無君論》,係統地提出了“無君”的主張。他認為:“囊古之世,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競不營,無榮無辱。”可是到了後來,有了君臣和國家製度,“役彼黎烝(zhēng爭),養此在官,貴者祿厚,而民亦困矣。”他認為造成人民痛苦的剝削、壓迫、戰爭等,都是由於產生了君主和統治階級造成的。他的中心思想是“古者無君,勝於今世。”
鮑敬言的《無君論》反映了他對現實不滿的思想,揭露譴責了魏晉以來的政治黑暗、戰爭殘酷、統治階級奢侈腐朽、恣情享樂的情況。
範縝與《神滅論》
範縝,字子真,原籍南陽舞陰(今河南泌陽西北)。少時孤貧,學習刻苦。先後仕齊、梁,任尚書殿中郎、尚書左丞等官。他發展了魏晉以來的無神論思想,對佛教和唯心主義哲學思想進行了尖銳的鬥爭。
南齊時,司徒、竟陵王蕭子良篤信佛教,曾與範縝發生過激烈爭論。《梁書·儒林列傳·範縝傳》曰:“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世間何得有富貴,何得有賤貧?’縝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技,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於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hun混)之側。墜茵席者,殿下(子良)是也;落糞溷者,下官(範縝)是也。貴賤雖複殊途,因果竟在何處?’子良不能屈。”範縝很明確地說明了人生富貴、貧賤的偶然性,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學說。
範縝又著《神滅論》,進一步闡明了他的觀點。其中論證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形與神”的關係問題。他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他認為神與形是兩個概念,但卻是結合在一起的,形是第一性的,神則是由形派生的,是第二性的。他又說:“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神之於質,猶利之於刀;形之於用,猶刀之於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無刀,舍刀無利。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存?”範縝用刀與利的關係比喻形與神的關係,指明了精神對物質之依賴性,這在當時的唯物主義理論上是一大進步,有力地批判了精神不滅的思想。
2.宗教
佛教
西晉“八王之亂”以後,又發生了永嘉時期及以後的民族仇殺,南北各族統治者亦都為他們的興亡無常的命運而擔憂,在設法鞏固他們的統治:各族廣大勞動人民長期為殘酷的剝削、壓迫和戰爭所苦,亦想將自己的希望有所寄托。於是佛教在這樣的情況下,獲得迅速的發展。
自中國西去求法的有東晉著名僧人法顯。法顯本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襄垣)人。從長安西行,自海上歸來,前後共十四年,曆訪三十餘國,攜回很多梵本佛經。歸國後在建康譯經。又撰《佛國記》,亦名《法顯傳》,記錄他的旅行見聞。是研究五世紀初期亞洲佛教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外交通史和南亞各國古代曆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道教
黃巾大起義失敗以後,道教開始分為兩派,一為祈禱派,在農民群眾中傳布,以符水治病,叩頭思過,屬於秘密結社性質。一為煉丹派,主要為士人信奉,講求煉丹、辟穀、導引之術,以求延年益壽。這一派多為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生活需要服務,以兩晉之際的葛洪和北魏前期的寇謙之為代表。
二、文學藝術
魏普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文學和藝術的一個大發展時期。所以這樣,是和當時的時代特點分不開的。
建安文學
建安(196—220年)是東漢獻帝的年號。這一時期的文學很盛,史稱建安文學,以詩歌的成就最為顯著。詩人們繼承了漢代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以當時社會的戰亂、人民的顛沛流聲為題材進行創作,許多詩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與要求。建安詩人的代表有曹操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等。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第一流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又是第一流的詩人。從現在保留下來的他的少數詩篇可以看出,他的詩蒼涼雄健,才氣橫逸。五言詩中著名的有《蒿裡行》,是描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連年兵甲不解、生靈塗炭的情況。有名句曰:“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四言詩中著名的有《步出夏門行》,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擊烏桓時之作。有名句曰:“驥老伏櫪(li立),誌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抱負,氣勢雄偉,慷慨悲涼,為傳世名作。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後代漢為皇帝,是為魏文帝。他的名作之一《燕歌行》,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有名句曰:“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反映了徭役征發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曹丕的同母弟。他的詩歌以五言為主,詞采華茂。曹操在世時,他以才學受到曹操的寵愛。他這時的詩歌以表現其政治抱負和描寫貴族遊樂生活為主,也有反映當時割據混戰、社會殘破、人民苦難的詩篇。其兄曹丕即帝位後,對曹植一直猜忌,並嚴加監視。使曹植長期處於被軟禁的狀態。他這一時期的詩歌則充滿了苦悶、消極思想。如他的《野田黃雀行》曰:“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詩歌表達了幻想逃出困境,獲得自由的渴望心情。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的幕僚。他的成名作《七哀詩·西京亂無象》。
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博學多才,通曉音律。初嫁衛仲道,夫死,又歸母家。董卓之亂時,被虜入匈奴,嫁左賢王。居匈奴十二年,生二子。曹操與蔡邕有舊交,以金壁將文姬贖歸,再嫁董祀。她有五言和騷體《悲憤詩》各一章,五言體尤著名。全長一百零八句,傾述了自己的悲慘遭遇,也反映了勞動人民在戰亂中所遭受的痛苦。如“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等句,揭露了董卓誘使匈奴和羌貴族殘殺漢族人民的罪惡行徑。《悲憤詩》還描述了她熱愛故國但卻要與兩個孩子永彆的愁苦心情。如說:“邂逅(xi鑘騯謝厚)徼時願,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複棄兒子。天屬綴人心,念彆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
田園、山水詩
東晉時期,田園詩產生並有發展。陶淵明的作品是田園詩的代表。
陶淵明名潛,東晉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少年時代,家道衰微。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任彭澤(今江西湖口東南)令,因不肯“折腰”迎接郡裡來的督郵,自動解職回家,從此過著田園生活,直至病死。
陶淵明的田園詩的代表作有《歸去來辭》、《歸田園居》等。《歸田園居》的五首之一曰: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詩歌表達了他不隨俗浮沉,不追逐名利;而是從內心喜愛他那幽閒恬靜的田園生活。
山水詩派的開創者是謝靈運。他是謝玄之孫,曾任宋永嘉太守、侍中、臨川內史等職。他與陶淵明不同,是世家大族之冠,又身居高位。他描寫山水,著意於欣賞、刻劃,注重詞藻。如《山居賦》,就是描寫他的山莊景物之美的。
民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歌相當發展,出了許多傳世之作。建安時期著名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全詩三百五十餘句,一千七百餘字。是描述廬江(今安徽潛山)小吏焦仲卿與妻劉蘭芝的悲劇。他們夫妻的感情本來很好,可是焦母對蘭芝百般虐待,並把蘭芝趕回娘家,蘭芝被迫投水自殺,焦仲卿也自縊而死。詩歌揭露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蘭芝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精神。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因詩之首句為“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故用此名。
魏晉以後,中國長期處於南北對立的狀態。民歌的發展也就帶有地區特點。南方的民歌有吳歌和西曲之分。吳歌為建康一帶的民歌,西曲為荊、郢、樊、鄧一帶的民歌。吳歌和西曲多以表述情愛為主要內容,以婉轉纏綿為其特色。北曲包括了北方少數民族如鮮卑、吐穀渾(tuy—h鷑土浴魂)、步落稽等族的民歌,漢族也有不少優秀之作。多以反映社會情況、北國風光為主要內容,以慷慨爽朗為特色。著名的《敕勒歌》原為一首鮮卑語詩歌。在高歡為西魏軍擊敗時,他曾命敕勒族人斛律金唱此歌,高歡合唱,以激勵士氣。詞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qi6ng窮)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寫了北方草原蒼茫無際的景色,氣勢豪放。
《木蘭詩》大約寫成於北朝後期,是漢族民歌。長三百餘字,內容是描述一位少女木蘭代父從軍、勝利歸來的故事,表達了勞動人民熱愛祖國,不畏強暴,不慕名利,淳樸貞潔的思想感情。詞句通俗,敘事清晰,膾炙人口。
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成長起來的一種新的文學形式,是在文學發展的基礎上產生形成的。其內容包括了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代表作有劉勰的《文心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