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化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資料存放處 > 隋唐五代文化
背景色:字体:[]

隋唐五代文化(1 / 2)

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光輝燦爛的時期,各種文化藝術在我國文化史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在當時的世界文化領域,也處於領先的地位。隋唐文化所以這樣發達,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政治的長期穩定,二是社會經濟的空前發展,三是大量吸收融合邊疆民族和鄰近國家的文化成果。五代時期在政治上雖然分裂割據,但在文化方麵卻繼續發展。

一、哲學宗教

1.哲學

唐朝的哲學,唯心主義思想家以韓愈為代表,唯物主義思想家以柳宗元和劉禹錫為代表。

唯心主義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極力反對佛教和道教的荒謬不經之說。可是從哲學的觀點來說,他是以儒學的唯心主義思想去反對佛、道二教的唯心主義思想,他的哲學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

韓愈主張天命論。他認為,天有意誌,能賞罰。貴賤禍福都取決於天的意誌,人對天隻能隨順敬畏,不可以人力改變天命。

唯物主義

唐代對唯物主義思想有較大貢獻的是柳宗元和劉禹錫。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他認為,宇宙沒有起點,也沒有極限,天地未分之前,隻有元氣,天地既分之後,元氣充塞其間。天地、元氣、陰陽都是物質的,都沒有意誌,不可能賞功罰禍。向天呼號,希望它進行賞罰,希望得到它的憐憫,都是非常荒謬的。

他反對君權神授思想,認為帝王“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他認為社會曆史的發展遵循著不以人們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客觀必然之勢,指出曆史的發展“非聖人意也,勢也”。

但是柳宗元的唯物論是不徹底的,他崇信佛教,其思想中有明顯的唯心主義成分。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他進一步探索天與人的關係。認為天與人各有其特點,既相互區彆,又相互作用,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人雖不能乾預自然界的職能和規律,但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他還認為,當是非顛倒,法製不行,賞罰不明時,人們對不合理現象找不到解釋,就不得不把一切歸之於天命,神就是由人在這種情況下創造出來的。

劉禹錫的唯物論也是不徹底的,他也和柳宗元一樣崇信佛教。

2.宗教

唐代的宗教很多,這和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以及朝廷尊崇宗教是分不開的。國內原有的宗教如佛、道二教有很大發展,還有一些國外的宗教在這時也傳入中國。

佛教

佛教原是印度的宗教,漢代傳入中國,此後有很大發展。南北朝末年至隋唐之際,中國的佛教開始出現宗派,各宗派不僅有自己的教義,還有自己的寺院。隋唐時期,佛教的主要宗派有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淨土宗和禪宗。唐後期,禪宗分為南宗和北宗兩派,南宗宣傳頓悟,北宗宣傳漸悟。南宗最為盛行,幾乎取代其它各宗派,壟斷了佛壇。由於以禪宗為代表的佛教,除原有的哲理豐富等長處外,又逐漸中國化,因而在與道教的競爭中占有優勢。

隋唐時期佛教的發展與中外交通的發達,佛經的大量傳入,譯經工作的進步以及統治階級的大力提倡都有密切關係。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積極提倡佛教,不少皇帝和官僚貴族佞佛,佛教更廣為流傳。但是隨著佛教的發展,僧尼越來越多,寺院占有的土地和勞動人手也越來越多,而且不負擔國家的賦稅徭役,這就使封建政府與寺院之間在經濟利益上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因此,唐武宗時禁斷佛教,給佛教以沉重的打擊。但佛教畢竟是統治人民的有力工具,唐宣宗即位後,又繼續扶植佛教。

佛教的主要作用和其他宗教一樣,都是麻痹人民的思想。但伴隨佛教傳來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藝術等,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文化吸收了佛教文化,豐富了自身,並得到促進和發展。如在藝術方麵,佛教建築和雕塑對中國的建築雕塑有很大影響;在文學方麵,佛經的大量翻譯豐富了中國文學的體裁和內容;在哲學方麵,佛教唯心主義哲學影響了儒家思想,產生了宋代的理學。

道教

道教形成於東漢,以老子李耳為教祖。唐朝皇帝以與老子同姓為由,認老子為自己的祖先,於是大力提倡道教,其目的是把唐朝政權加上一層宗教神秘色彩,以利於他們的統治。唐太宗規定道教的地位在佛教之上。唐高宗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武則天稱帝時,利用沸教《大雲經》,宣傳女人也可以當皇帝,遂規定佛教居道教之上。唐睿宗時,又規定兩教地位平等。唐玄宗則大力提倡道教。他聲稱曾夢見老子,讓人畫老子像頒行天下,並令王公百官皆習《老子》,還在科舉考試中增設道舉。當時兩京(長安、洛陽)和各州府都建有玄元皇帝廟。各地道觀曾多達一千九百餘所。

道教在統治者的大力扶持下,頗為盛行,許多道士受到皇帝的寵信,不少文人如李白、賀知章等人都崇信道教。但是由於道教教義中的哲理不如佛教豐富,而且道教大多是講煉丹服食,求長生不死,這需要大量的錢財和空閒時間,一般人民不具備這種條件,所以主要在上層社會流行,影響不如佛教那樣大。

伊斯蘭教、襖教、摩尼教、景教

伊斯蘭教是公元七世紀初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創。唐代主要由大食的使臣、商人傳入中國,在長安、廣州、泉州、揚州等地均有信徒。唐中葉以後,傳布益廣。

襖教是瑣羅亞斯德教的中國名稱,約在前七至前六世紀,始創於波斯人瑣羅亞斯德。早期流行於中、西亞,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在中國亦稱火襖教、拜火教。該教認為,宇宙間有光明的善神和黑暗的惡神互鬥,以火代表善神而加以崇拜。當時在長安、洛陽、涼州、沙州(治今甘肅敦煌西)等地都建有該教寺廟,信奉者為來唐的波斯及中亞其他地區商人。未在中國人中傳布,後漸失傳。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紀時波斯人摩尼所創,約於唐前期傳入中國,也叫作明教。該教宣傳善惡二元論,認為光明是善的本原,黑暗是惡的本原,人應助明鬥暗。教徒應製欲,不食肉,不飲酒,不殺生。在長安、荊州、揚州、洪州(今江西南昌)有寺,在民間逐漸傳播。

景教即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公元五世紀前期,興盛於中、西亞。唐貞觀九年(635年),敘利亞人阿羅本由波斯來我國傳教,改教名為景教,並在長安等地建寺禮拜,稱“波斯寺”。後改稱“大秦寺”。建中二年(781年),波斯教士景淨等在長安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景教傳入中國和在長安建寺度僧、宣傳教義的情況。此碑現存陝西省博物館內。此教在唐後期逐漸失傳。

二、文學

隋唐五代時期的文學有很大的發展,其主要成就是詩歌,其次則是散文、傳奇和詞。

詩歌

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當時所作詩歌的數量之多,題材之廣泛,風格流派之多樣,藝術之精湛,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朝代。清人所編《全唐詩》共收錄有二千二百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這當然還不是唐詩的全部。

唐初著名的詩人有王勃、楊炯(jiong窘)、盧照鄰、駱賓王等,號稱“初唐四傑”;此後,詩人名家輩出,盛唐有孟浩然、王維、岑參、高適、王昌齡、王之渙等,李白與杜甫更是名震一時。中唐有白居易、元稹、韓愈、劉禹錫、柳宗元、李賀等。晚唐有李商隱、杜牧、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等。

在唐代詩人中,影響和成就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人。

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內容廣泛,豪邁奔放,氣勢磅礴,想象豐富,手法誇張,語言生動明快。他關心國事,有遠大的抱負,不願迎合權貴,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他的精神風骨的寫照。他一生漫遊名山大川,許多描繪壯麗河山的詩篇都是傳世佳作。但是由於他一生很不得意,又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因之詩中有一些消極成分,常常流露出入生若夢、及時行樂的頹廢思想。

86李白像

87杜甫像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所作詩有“詩史”之稱。他的詩博采眾長,感情真摯細膩,基調沉鬱雄渾,語言精練。他憂國憂民。其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著名組詩《三吏》、《三彆》,反映了人民所受的種種壓迫和苦難。

白居易是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詩作中的精華是諷偷詩,《賣炭翁》、《杜陵叟》、《輕肥》、《歌舞》等都是其中的名篇。這類詩或揭露宮府的橫征暴斂,或指斥豪門貴族的驕奢淫逸,或抨擊窮兵默武的不義戰爭,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另外,他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詩深刻地反映現實,詩風平易通俗,所以廣泛流傳於國內以及新羅、日本等國,影響很大。由於他晚年政治上不得意,意誌消沉,所以其晚期作品的思想性較差。

古文運動

“古文”是唐朝人對漢魏散文的稱呼。“古文運動”是唐中期興起的一次以發揚漢魏文風為主的文學運動。漢魏的散文質樸,不尚辭藻。至六朝時,盛行績麗、頹靡的駢儷文,以四字、六字為句,形式僵化,內容空洞,追求辭藻,不能自由地表達思想。古文運動反對六朝以來的浮豔文風,主張發揚漢魏風骨。

88韓愈像89柳宗元像

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是韓愈和柳宗元。韓愈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寫了大量優秀的散文,氣勢雄健,奔放流暢,後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把散文廣泛地應用於各個方麵,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他主張“文以載道”,認為寫文章應重視思想內容,但他所說的“道”是指儒家思想。柳宗元也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也主張“文者以明道”。他的散文豐富多采,峭拔俊秀,含蓄精深,對散文的發展也有很大貢獻。

傳奇

傳奇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形式,出現於隋朝末年,興盛於唐代。由於唐末裴鉶曾編有《傳奇》三卷,後人即以此書名作為這類作品的名稱。唐代傳奇可分為諷諭小說、俠義小說、愛情小說、曆史政治小說等四類。其中的名作主要有李朝威的《柳毅傳》、蔣防的《霍小玉傳》、元模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沈既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陳鴻的《東城老父傳》、《長恨傳》等。唐代傳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很大。如宋元以後的白話小說,有不少取材於唐代傳奇。還有些傳奇被後人改編為戲劇。

詞又稱長短句,始見於唐代,興盛於五代、兩宋。五代詞人的代表是李煜。李煜是南唐末代國君,世稱“李後主”。能詩文、音樂、書畫,尤擅填詞。早期作品大都描寫宮廷生活,繼承晚唐以來“花間派”的詞風,綺麗柔靡。後期作品則抒寫對往日帝王生活的懷念,吟歎亡國後的身世,語言生動,戚楚感人。擴展、提高了詞表現生活、抒發感情的能力。“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名句至今膾炙人口。

三、藝術

隋唐五代時期的藝術既繼承了漢魏以來的文化傳統,又大量吸收了當時邊疆各少數民族和外國的藝術成果,融彙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有繪畫、雕塑、書法和音樂、舞蹈等。

繪畫

隋唐五代時期,繪畫藝術有很大發展,名家輩出。

隋代的著名畫家有展子虔、董伯仁、楊契丹、鄭法士等人。

唐代著名畫家更多,初唐的閻立德、閻立本兄弟善畫人物。閻立本的《曆代帝王圖》、《太宗步輦圖》,流傳至今。其畫布局勻稱,筆力剛健,簡練傳神。盛唐時的吳道子(又名道玄)有“畫聖”之稱。他兼擅人物、山水,尤擅長佛道畫。他在繼承前代技法和吸收西域畫派技法的基礎上,有所革新創造,所畫富於立體感。其畫中人物的衣帶似會隨風飄動,因而有“吳帶當鳳”之說。盛唐、中唐之際的張萱、周昉,都以善畫仕女聞名。張萱的《搗練圖》和《虢國夫人遊春圖》,現存宋人摹本。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亦存後人摹本。詩人王維善畫水墨山水畫,蘇東坡稱其“畫中有詩”。

唐代的壁畫在南北朝壁畫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壁畫的數量很大,僅吳道子一人即曾在長安、洛陽的佛寺道觀中繪壁畫達數百麵牆壁之多。著名的敦煌千佛洞中有許多壁畫,其中大多是唐代畫的,敦煌壁畫的內容多是佛教故事,但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為研究這個時期各方麵的曆史提供了珍貴資料。敦煌壁畫的藝術水平很高,其中的飛天尤為傑作。唐代有些墓葬中的壁畫藝術水平也很高。如章懷太子李賢墓中壁畫有出行圖、儀仗圖、客女圖、客使圖、打馬球圖等,所繪人物各具情態,栩栩如生。此外,懿德太子李重潤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淮安王李壽墓都有壁畫,藝術水平也很高。

五代時期,繪畫藝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西蜀、南唐開始設立畫院,征召大批著名畫家供職。五代時期的著名山水畫家有善畫北國風光的荊浩、關同,善畫江南景色的董源、巨然;著名花鳥畫家有黃荃、徐熙;著名人物畫家有周文矩、顧閎中。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為傳世名作。

雕塑

隋唐五代的雕塑藝術很發展,主要有石窟造像、陵

90唐太宗步輦圖


最新小说: 帶崽和離!再嫁世子她寵冠全京城 她似玉牡丹 萌寵甜妻:沈少,請克製 民國北平漂流記 寵妃無度:暴君的藥引 新世紀讚歌 暗戀她的第十一年 全家吸血?侯府惡女大殺四方 抄家流放後,我拉著敵國皇子假成親 循規蹈矩能叫重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