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民家庭副業或莊園手工業而存在的手工業早已有之,但我們在此隻討論已經與農業分離的手工業,即獨立的手工業。
中世紀手工業部門很多,較為重要的有采礦冶金業、建築業、紡織業,其他有製革業、縫紉業、屠宰業、金銀首飾業。麵包烘烤業等等。下麵對幾個較為重要的手工行業作一簡單的介紹。
建築業看一看中世紀高大巍峨參天聳立的教堂、凝重氣派的修道院,以及彆具一格的城堡,你不得不對中世紀的建築業和那些建築工人,表示由衷的欽佩。10世紀開始西歐教堂、修道院和帝王貴族的宮殿城堡多以石頭為材料建成,故直到今天仍然大量保存完好,與中國土木結構的建築頗有不同。要建成一座教堂或修道院,少不了各色工匠。粗石匠在山中料場采掘石料,將其打製成所需的各種形狀。以矩形為多。細石匠以其高超的技藝,將各類石頭雕刻成各具特色的藝術品,如圓拱、浮雕、窗飾。完成一件建築,最關鍵在於事先的設計與規劃,故總設計師往往能以他的不朽傑作而青史留名。一般充當總設計師者以有高超技藝和豐富經驗的石匠為多,有時教會人士也參與其中。設計者會有自己的偏好和特點,但一個時期一個地區的建築設計往往風格較為一致,形成我們熟知的羅馬式、哥特式等類型的建築。此外,建築需要大量的木匠、鐵匠、瓦匠、玻璃匠等必須的專門人才和幫工。對各色工匠的指揮安排的合理與否往往決定工程的進度和質量。英國建於安格爾西島上的鮑馬利思城堡,14世紀初開工時,曾集中有石匠400人,鐵匠、木匠30人、壯工1000人,到1330年時已經開支1.44萬鎊,但終於因為無經費而沒能建成。
建築行業的工人往往居無定所,他們攜帶斧頭、鑿子、錘子之類的工具遊走四方,受雇於人。招之即來,工程竣工即去。所以,他們一般沒有屬於自己的行會組織,而石匠即使有行會組織也較為鬆散。
采礦冶金業中世紀的采礦冶金主要有鐵、銅、錫、鉛、金、銀等金屬的開采和冶煉。西歐各國都有較為豐富的礦藏,如德國薩克森的弗來堡的銀礦,英國德文郡和康沃爾郡的鉛、錫礦,西班牙的鐵礦等。中世紀的采礦和冶煉技術都相當落後。很多礦址隻是一個不大也不深的坑,一人蹲坐其中進行挖掘。一塊土地上布滿大大小小的礦坑,成為一景。遇有岩石不能通過,則隻好放棄。較深的礦井也有,但由於排水、提升等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財力,一般采礦者難以承受。晚期中世紀的合股公司出現和富裕商人參與開采,才使之有所改觀。早期一般冶煉熔爐很矮,才1米左右。以木炭、風箱之類的燃料和工具來煽風點火,故溫度極低,產量當然不高。冶煉所需的高爐直到14世紀才出現於德國,名“斯托克”爐,高有10米,據估計它每年產鐵4050噸。15世紀鼓風爐的出現則帶來冶煉技術的革命,高溫冶煉使金屬礦物變成流質熔漿,於是鑄造技術取代鍛造技術。雖然西歐的采礦冶煉技術直到晚期中世紀還十分落後,但它們基本提供了社會的生產生活所需要的金屬及其製品。鐵滿足農業和其他行業的需要,金銀滿足鑄幣、貨幣流通和貴族家庭生活和裝飾的需要。有需求就有供應,也就有利潤。個體手工業者的獨立經營也就為較大的聯合經營所取代,形成了采礦冶煉上的合夥製。入夥者身份各有不同,但以商人的介入最為引人注目。他們注入資金,雇傭大量工人,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14世紀中葉,英國有人擁有7處錫礦,雇傭工人不下300人,則該礦主已經有資本家的特征了,這是馬克思所描述的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二條道路――商人變成資本家。
紡織業羊毛紡織是中世紀西歐各國最重要的手工行業,其中,又以佛蘭德斯、意大利、英國這三個國家和地區的毛紡織業最為發達,它們造成的影響也最為深遠,不僅產品行銷西歐之外,而且在毛紡織業中最先產生資本主義萌芽。從羊身上的羊毛到人身上所穿的呢布,其中的生產工序相當的複雜。羊毛的質量是生產的第一道關。歐洲各地雖都產羊毛,但隻有少數地方羊毛質量最優,如英國的奔寧山脈兩側的坡地,西南部科茨沃爾德的丘陵地帶以及希爾福德、林肯二郡的高地都以盛產優質羊毛著稱。羊毛買來後,有分類、打擊、去塵土和去油脂等最初的工序。之後是刷毛或梳毛、紡線、織呢、漂洗、染色、修整等一整套工序。短纖維的羊毛用刷子整刷,用於粗紡紗線;長纖維羊毛用梳子梳理,用於精紡紗線。經過整梳的羊毛可紡成毛線,一般由婦女在家中進行。直到13世紀手搖紡車出現前西歐一直用紡錘紡線,效率低下。將毛線織成呢布是很重要的一環,對工匠的技藝要求比較高。織機有二人操作和單人操作兩種,可織出寬幅呢和單幅呢。不同工藝和質量的毛線可織成不同工藝和質量的呢布,一般按毛線種類分為粗紡毛呢和精紡毛呢。呢絨從織機上取下之後緊接著進行漂洗。將呢絨放入木桶或石臼之中,和以一定數量的漂白土,以水清洗,去掉雜質。漂洗的過程也是呢布縮水的過程,有時呢布的寬度可縮小1/5至1/2,長度也相應縮短,從而增加密度和重量。同時,漂洗可使呢布的纖維交織纏繞在一起,使呢布進一步黏結,呢布表麵也變得光滑柔軟。呢布漂洗最初以人力,漂洗工用雙腳在浸泡呢布的桶中用力踩,以使雜質洗去。13世紀開始推廣使用水力漂洗坊,即利用水力帶動兩個木捶以代替工人的雙腳,交替打擊水槽中的呢布,提高了效率,以前一匹布需要3人,如今一個工人可照管一係列木捶的工作。所以,有人稱其為13世紀的工業革命。染色工序可在3個階段進行,可染羊毛、染毛線和染呢布,而以染呢布最常見。之後是一係列的呢布整修工作,有繃曬工序使之繃直乾燥在長度寬度上達到要求;有起絨工序使呢布表麵布滿絨毛;有剪絨工序使呢布的絨毛長短整齊劃一,表麵平整光滑。最後,色澤鮮麗光潔平整的呢布被送往市場出賣。
各地區毛紡織業的運行和操作,基本上都遵循這一套程序,但技術的高低、質量的優劣、原料的充足與否決定了它們的發展程度。西班牙雖然盛產羊毛,卻隻能是原料供應之地。佛蘭德斯則依靠其技術優勢形成西歐毛紡織業中心,處於領先地位。像聖奧梅爾、杜埃、根特、布魯日、裡爾等城市都是著名的紡織業中心,成千上萬的工人在紡織行業工作,城市裡到處是工場、作坊,工人們以鐘聲為號,進行工作和休息。意大利則以其商業貿易的便利和雄厚的資本,發展出自己的毛紡織業。13世紀後期,因為佛蘭德斯的毛紡織業技術工人的遷入,意大利也有了技術優勢。14世紀初,佛羅倫薩有3萬人從事毛紡織業,有200個毛紡織公司,每年可生產呢絨8萬匹。14世紀末米蘭有毛紡織公司363個,其中267個是個人經營的,97個是合夥經營的。
英國的毛紡織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成為“民族工業”。憑借它豐富的原料,逐漸取得的技術優勢,以及國家的強有力的支持,英國終於在14世紀後半期在國際毛紡織業中取得領先地位,由羊毛原料的供應國一變而成為呢布的主要出口國。確實直到14世紀中葉,英國平均每年輸出的羊毛仍然多達3萬袋。此後由於國家政策的乾預和國內呢布工業的迅速發展,羊毛輸出逐年遞減,1351-1360年平均每年輸出3.2656萬袋,而1446-1459年年均出口羊毛隻有8000袋。與此相對照的則是,呢布出口快速而穩步上升。14世紀中期英國一年出口呢布隻有4422匹,到14世紀末,1392-1395年間,每年出口呢布可達4.3萬匹,到15世紀中葉,呢布出口一年達5.4萬匹。與佛蘭德斯和意大利不同,英國毛紡織業不依靠城市,而是興起於鄉村。尤其是水力資源豐富的西部山區,東部的諾福克、索福克、埃塞克斯等郡以及北部的約克郡,呢布製造業發展迅速。可以說凡有溪流小河及水力漂洗坊的地方就有呢布業存在,並且形成了幾個重要的呢布業中心,如北部約克郡的西賴丁、西部格洛斯特郡的斯特勞德河穀、威爾特郡的卡斯爾庫姆莊園,它們都是重要的呢布產地,在那裡也出現了大規模的呢布生產和大的毛紡織企業家。這些呢絨商雇傭大量的工人為其進行生產。他們采取家內製,即將原料發放給工人,由後者紡織成紗線或呢布,然後收回,一匹呢布的完成需要許多工人在不同的工序中加工和生產,家內製是當時最流行的生產方式。同時,大呢絨商所經營的集中的手工工場已經出現,著名的有約翰?溫奇庫姆因在伯克郡的小城鎮紐伯裡開辦手工工場,人稱他為紐伯裡的傑克;約翰?塔姆在格洛斯特郡經營手工工場。正是從這些手工工場中產生了最初的資本主義關係。
手工業行會
行會組織同行業者為了共同的利益而聯合起來的組織稱為行會。早期行會組織以商人行會為主,商人行會是行會的第一種形式。為了保護自己,反對商人行會的控製,爭取商業特權,於是手工業者組織起自己的團體――手工業行會。手工業行會的出現是較晚時期手工業和商業分離之後的結果,但它並不是在商人行會完全退出經濟舞台以後才形成的。英國早在亨利一世時期就有手工業行會向王室交納稅款的記錄,但它們多數受商人行會的控製,並且數量有限。直到13世紀下半葉,甚至14世紀,手工業行會才真正登上曆史舞台,而且有不少城市沒有手工業行會。手工業行會是同行業的組織。製革者組織在一起是為製革行會;製鞋者組織在一起是為製鞋行會;屠宰者組織在一起是為屠宰者行會;製刀者有刀匠行會;其他行會如手套匠行會、馬鞍匠行會、馬刺業行會、成衣商行會、木匠行會、鐵匠行會等等,不可儘數。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會。有時,同一行業的內部分工也產生許多行會,如英國呢布行業中就有織工、染工、漂洗工、呢布修整工等行會,並且呢布修整工行會發展演變為呢布商公會,完全控製了呢布業的生產。1415年英國約克城有57個行會,赫裡福德15世紀末有行會20個,而倫敦1422年有行會111個。
行會主要是個經濟組織,它在城市生活中主要發揮其經濟職能。在手工業行會,成員的經濟活動實行嚴格的控製和管理,主旨是排斥競爭,使小手工業者能夠在簡單的條件下維持生產和生活。因此,它對內是消除同業者的競爭,對外是維持本行業的壟斷地位,不允許其他任何組織和個人,插足本行業的特定的某一產品或某一產品的某一部件、某一工序的生產。所以,行會對生產規模、生產過程、價格。工資、原料、市場等方麵都有細致的規定。
行會也是一個政治組織。儘管,行會直到較晚時期才為國家或城市當局所承認其合法性,但是它的兩個政治特征逐漸明顯表現出來。一是它的政府特征,它成為事實上的集各類官員於一身的組織;一是它的法律特征,它成了實際上的某類法庭。行會在成立之初,就肩負著保衛城市的重任。在與封建主做鬥爭,爭取城市法律地位時行會組織是主要的支持力量。行會是工商業者的代表,由它負責與城市政府打交道。各級政府也事實上是通過行會組織來管理和控製城市手工業者和大小商人,諸如為各級政府征收各種稅款、組織市民的選舉、建立城市武裝等。行會的法庭負責處理內部不公平競爭、產品工藝質量低劣以及個人的壟斷等事情,並對違反規定者處以罰款或驅逐出本行業。行會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組織。行會就是一個封閉的集團,是一個小社會。內部成員相互幫助,團結友愛,一致對外。設立有公共的基金,成員有困難行會即給予救濟。有共同的保護神和屬於本行會的節日。進一步說,行會也是一個教育、宗教的組織。並且最初的行會多是從宗教、社會組織發展而來。
一般行會的管理由會長和執事負責,會長設1人,執事設2-4人不等,他們由行會成員選舉產生或由市長提名擔任,任期一般為1年。他們多是有能力、最謹慎和辦事公正之人,有時所謂選舉是在少數人中間進行的,有時由卸任執事或會長提名。他們上任之初,須當眾宣誓,保證履行自己的職責。
行會的等級行會是生產者的組織,也是不同地位的生產者的組織。行業生產從來就有技術熟練程度的差異,技術高超者能夠以其技能在行業中獲得聲名和地位,並決定本行業的生產中的諸多事情,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師傅。初學者和技術較低者要想在行業中站穩腳跟必須向師傅學習請教,必須獲得師傅的認可和推薦,他們就是學徒和幫工。因此最初的等級是技術上的,後來則將這一等級社會化、生活化,即學徒幫工較低的技術身份和地位被擴大至學徒幫工與師傅關係的幾乎所有方麵。一旦成為徒弟幫工,即意味著處於較低的等級。
要成為行業的師傅必須從最底層的學徒做起。不是任何人都能夠被接納為行業的學徒,學徒的出身要好,據說必須是正式婚姻所生的孩子,私生子不受歡迎。當然必須是男性。他們多是十幾歲的孩子有些甚至更小。也許在成為學徒之前,師傅會仔細考察候選人的能力,看看他是否有從事本行業的潛力。當然必須交納一筆費用給師傅,這就是學費。交費用的方式不一,以分期付款為多。此外,學徒的父母還將與師傅簽定一份書麵或口頭的協議,當中對學徒的職責、學習的年限,師傅要傳授的技術等條件會有較為細致的規定,有些契約還規定了學徒應得的報酬。說明學徒還是能夠得到工資的,隻不過得到報酬的方式不一,或以貨幣或以酒肉或以農物,英國萊斯特郡的一份契約規定,學徒每年可得到8便士,第八年則為每周6便士,此外還可以得到“酒、肉、緊身褲、鞋、麻織品、呢絨及其應該獲得的手藝,不得有所隱瞞”。英國諾福克郡的一份契約規定:“托馬斯?利斯布魯克同意向羅伯特?尼克傳授粗石匠的技藝,供給其酒肉等,並在學徒期間付給他3鎊足色的英國貨幣和兩套合身的衣服等,此外還有斧、錘、鶴嘴鋤和泥刀各一。上述雙方也完全同意托馬斯個人將擁有和享用羅伯特在王村的一塊地產及其附屬物收入的一半”。師傅是行業的技術熟練工人,一般有一手絕活,他往往帶一個或幾個徒弟,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手把手的傳授、學習、揣摩中,完成師徒之間的技術傳承和發展。學徒的學習是在師傅家長製的環境中進行的,師傅有如父母,學徒是為孩子。吃住都在師傅家中,故學徒往往承擔與學習技術無關,卻與學徒身份有關的情多事情,如照顧師傅的未成年的孩子、替師傅擔水劈柴、生火做飯等等。繁重的勞動加之師傅的苛刻待遇乃至不時的體罰都是常事,故常有學徒不堪虐待而逃跑的事。然而無論怎樣,學徒在學習年限中都能夠完成學業,或2年或3年或5年或7年,長短不一。
學藝期滿,學徒並不能立即操刀上陣成為行業內的生產者,而必須再給師傅做一段時間的幫工。長短年限不一,有時長達數年。此時他可以得到工資,工資的支付或計時或計件,或以貨幣或以實物。但工資顯然不能反映幫工在師傅家中所付出勞動的實際情形,這時的剝削性質非常突出。一段時間之後,幫工終於在師傅的同意下拿出自己精心製造的、反映其技術水平的產品,或者一雙鞋或一隻木桶或一隻金手鐲,送給行業的師傅們評判,師傅們點頭稱是則幫工可自己獨立開業,師傅們麵有難色搖頭說不,則幫工隻好黯然退下,等待下一回了。鑒定之時,幫工必須設宴款待本行會的師傅們,不知這一規矩因何而確立,但顯然有利於幫工技術考核的通過。通過考核的幫工,若有足夠的資金能夠獨立開業,便成為行會的師傅。
師傅是行會等級中的最高級,是行會的全權成員。行會的事情由他們來決定,如製定規章、提出某項動議、審理行會的各類糾紛等。師傅是行業中最受尊敬者,往往一言九鼎。師傅的數量一般受到限製,所以能從幫工上升為師傅者不多。師傅是城市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行業技藝的傳播者和總結者,也是一個教育者。他們在中世紀城市經濟社會乃至政治生活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技術通過他們得以代代相傳,且發揚光大;手工業者的利益經由他們而得到一定的承認和保護;城市勞動者的素質因他們而有提高,他們不僅傳授技藝,而且對學徒幫工的品行也負責。
師傅一般都有自己的手工作坊,其經濟社會生活就是在這一場所來進行的。生產的全部過程和環節都是師傅及其徒弟、幫工、家人獨自完成的,與同行業的師傅聯係極少。從原料的選購、產品的製造到成品的銷售,都是由師傅獨立進行的。但是,同業師傅往往居住在同一條街道上或同一小範圍之內。當時的原則是“一人一行業”,師傅往往隻能從事本行業而不能跨越。不過有些地方的情況也有不同,如倫敦城就有允許師傅同時兼營其他行業的法律規定,那裡師傅一旦獲得經營某一行業的資格,就意味著可以經營其他行業。學徒、幫工、師傅這三個等級之間的關係,難以用過於簡單的標準來分析之。學徒從師學藝,師傳徒受這是最普遍的技術傳授和繼承的方法。我們應該看到正是這一模式使中世紀的技術得到繼承和發展。並且,從師傅對徒弟的麵麵俱到的管理和關心可以看出這種家長製的溫馨的一麵。接受從技術到做人的教育,這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是必要的,前者使其有一技之長,後者使其能為社會所接納和承認。幫工在跟隨師傅之初,一般早已做過多年的學徒,所以與師傅之間形成了較為親密的關係。一為幫工即可以得到工資,工資水平當然師傅與幫工有不同,但據研究差彆不是很大。做幫工隻是為了讓學徒能積累下足夠的資金來獨立開業,同時也可以使其手藝更加純熟,且使其與顧客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這些對幫工的發展都非常重要。當然後來師傅幫工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一是因為幫工成為師傅的機會越來越少,他們淪為真正的幫工;一是因為二者之間的經濟利益日益突出,幫工的報酬與他們的勞動時間不相符。這樣師傅與幫工就勢成水火,行會也就成為了僅代表師傅集團利益的組織,於是幫工的組織出現了。幫工團體按手工業行會的形式組織起來,其主要目的就是為幫工爭取應得的利益。這些幫工兄弟會,與行會師傅進行鬥爭,有時發展為暴力的衝突。當然這已經是晚期中世紀時的情形了。
行會的章程
作為一個以管理行業生產為主的組織,行會在曆史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和製定出一套較為規範細致的管理規則和製度,以約束行會成員和反對外部的介入,這些規則和製度就是行會的章程。雖然各行會章程因行業的差異而有很大的不同,但一般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麵的內容。
第一,對從事本行業人員的限製。
首先是限製招收學徒的條件。如有些行會規定不能接納外國人做學徒。其次,限製非本行業人員進入本行業。非行會人員不能從事這一行業,而要加入行會又有許多的限製,如農村來的人、外城市的人、外國人,雖有同等的技藝也很難成為行會的成員。非行會成員從事本行業則會受到許多的限製,如產品質量上的刁難、商品出賣時的不被承認等。
第二,對生產具體各環節的要求。
行會是生產者的組織,因此所有行會規章中最為詳細和嚴格的是關於生產各環節的規定,它們規範著行會成員的生產行為。
行會規章對生產條件的規定。要獨立經營,必須得有自己的作坊和相應的設備,這是進行生產所必需的,不然生產無法進行。即任何一個從業人員都必須有最基本的生產工具和場所,如紡工所需的紡車、織工所需要的織機、漂洗工所需的木槽等等,當然還有技能。行會又規定生產條件的最高限定,如不能最先使用比他人先進的設備,除非大家都已經在使用之。對生產規模的規定。其手段有二:一是儘量統一工作時間,一般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準任意延長。禁止夜間工作,星期天也不準開業;一是限製直接生產者的人數,尤其是控製師傅接收學徒和幫工的數量。憑此二點,行會能較為有效地控製生產規模。當然更不會允許師傅隨意增加生產設備。
對生產所需原料材料的規定。一是規定原材料必須達到最低的質量要求,一是規定購買原材料的數量限製,不能超過規定的標準,甚至規定其他人可以平分已經買到的原材料。
對產品質量的規定。行會手工業以質量獲得信譽,質量是他們生存的最重要的保障。所以對產品質量,規章強調得最多。為保證產品質量,絕大多數行會禁止夜間生產,因為照明不好;也禁止以次充好。為此,行會首先是嚴格把好入行業之關,不讓技術手藝不合格者進入本行業。其次,行業有專門的質量檢查人員負責產品的質量。若有人不服從檢查或查出質量問題,當場將劣質產品銷毀,並給予重罰。對具體的產品質量,各行業規定得極其詳細,對違反者的處罰也極為重。如倫敦屠夫行會的執事在檢查中若發現肉已經變質,則將實物送交市長和會長處,請陪審團檢驗,若判定有問題,則被告將被處以枷刑,並當眾銷毀其出售之肉。有時,手工業者若在加工顧客委托的產品時出現質量問題,則加工者必須賠償顧客的損失。
對成品的價格、加工費、工資報酬等的監督和管理。對商品的價格,行會依據原材料的成本、產品生產加工時間的長短、付出勞動量的多少、產品所需技術的精粗、直接勞動者工資的多少而確定,行會有一個較為統一的價格標準,手工業者個人隻能在這一標準範圍來標價出賣,否則必受重罰。為此,行會對度量衡器的準確性、統一性都有明確的規定。並有專門的檢查官檢查,查出作弊者由行會甚至市政機構給予重罰。
第三,生產之外的行會事物的管理與要求。
行會不僅是一個經濟組織,也是一個政治、社會、宗教組織。因此對行會內部生產之外的諸多事情,它都有詳細的規定以管理之。例如,對成員的道德品行的要求,如行會成員有偷盜行為,經教育後仍然沒有改正者,將被驅逐出本行業,永不敘用;對本行業中成員相互幫助、利益共享的要求,如照顧救濟貧弱者,婚禮葬禮後禮物共享等;對大家宗教虔誠的要求,每人須集資向教堂貢獻,如蠟燭、鐘繩等。下麵是倫敦馬刺業行會的章程(1345年),從中可以看出一般行會章程的特點。
倫敦馬刺業行會的章程(1345年)
國王愛德華三世在位第19年,聖彼得鎖鏈節之次日,星期二,下列各條款已在市長約翰?罕芒得、記錄人羅吉爾?德?得番姆以及會長之前宣讀,僉認為適合需要,於是加以接受,並用下列文字記載,俾能永久遵守。
第一,馬刺業從業員每日工作時間,應自日出開始,直到新門外聖墓教堂鳴熄燈鐘為止,不得延長,因為任何人在夜晚工作皆不能如白日之精巧。由於本業中有甚多之人圖謀在其製品中行使欺詐,彼等使用次鐵與劣質鐵代替馬口鐵,同時亦常在次銅與劣質銅上加鍍金黃顏色,故喜在夜晚工作,而不喜在白晝工作。本業中亦不乏終日四處遊逛,不事生產,直至醉後失常始開始工作之人,或在彼等相互間,或與居住彼等之間之外人經常爭吵,凡此皆使彼等之四部及病人受到騷擾。然後,當彼等工作時又複猛烈煽動其風箱,立即發生烈焰,使彼等自身及其四鄰皆感到極大危險,而且由於熔爐煙囪中火花四射,亦使四鄰諸人發生恐懼。由於上述各種原因,夜晚工作一事似應予以禁止,以避免劣質貨之生產與危險之發生。為此,市長與會長以本業諸正直而忠實之會員同意,且為共同的利益起見,決定自此以後劣質貨之製造以及夜晚工作俱應嚴加禁止。任何違反禁令之人,初犯者應罰款40便士,其中半數繳由倫敦市政公所使用,其餘半數由本業行會自己使用,再犯者罰銀半馬克,三犯者罰銀10先令,分彆繳由市公所與本行會使用,四犯者應責令發誓永遠退出本業。
第二,本行會任何人俱不得在星期日,或任何其他類似星期日之宗教節日將其所製之馬刺懸掛於外,而僅許懸掛一能表明其業務之標幟,看貨及出售貨物亦僅許在店內為之,不得攜出店外,或將門窗等開啟,違者依前述條例處罰。
第三,任何從事本行業之人,若非本城之自由人即不得在本城購買,建造或單獨租賃房屋,亦不得開設店鋪。任何人亦不得以任何舊馬刺冒充新馬刺,或整舊如新之馬刺陳列出售,或以其他方法出售。
第四,本行業任何會員所招收之學徒其學習時間俱不得少於7年,而此類學徒亦必須按照本城慣例進行登記。
第五,倘有從事本行業之非自由人按照前條所述年代期限招收正式學徒,即應如前述之例予以處罰。
第六,任何外國人或本城以外之本國人,除非獲得市長、會長及管理員許可,列入本城市民名籍,而且有本行業正直會員證明並擔保其為人忠實,品行端方者,皆不得從事或利用本業。
第七,本行業任何從業員,在星期六本城鳴午鐘後即須停止工作,自此至次星期一早晨之前皆不得工作。
行會規章所反映和揭示的是行會為維持小生產者的簡單再生產所進行的種種努力,這與行會興起和成立的初衷是一致的。學術界一般認為行會規章表現出兩個傾向,一是它的平均主義,一是它的行業壟斷和反對競爭。它們確實是行會的突出特征,但不能認為平均主義和壟斷有多麼大的危害,相反,當時的平均主義和壟斷是一種必須而有效的經濟政策。它使小生產者能夠生存下去,也就是使小商品生產得以繼續生存,城市經濟得以穩定和繼續發展。競爭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都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相反在中世紀小商品生產的條件下,競爭帶來的隻有小商品生產者的破產,而沒有生產的發展和擴大,因為勝利者並不能進行擴大生產和吸收破產無業的市民,失敗者則退出生產的行列也就退出了消費者的行列。而這預示著勝利者的將來結局,因無人購買商品而失敗破產。因此,反對競爭也就是反對出現小生產者的破產,維持他們的最低的生產和生活。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行會的兩個特征是當時小商品生產的供給與需求的真實反映。在有限的市場條件下,過多的生產帶來的必然是市場的飽和與過剩以及生產者的集體受損,競爭帶來的是有限市場的不複存在。所以它在當時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這些規章的平均主義和行業的壟斷、反對競爭的精神,最後都將為新的精神和製度所取代。
雖然行會努力維持小商品生產者的地位,維持簡單再生產的進行,反對競爭實行平均主義,但是,行會的分化和不平等終究不可避免,或者行會與行會之間貧富相差懸殊,或者同一行會內部,師傅與師傅之間有貧富差彆,或者師傅與幫工學徒之間的不平等。在晚期中世紀,這樣的分化和不平等激起了社會的巨大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