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棍刀劍流派紛壇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資料存放處 > 槍棍刀劍流派紛壇

槍棍刀劍流派紛壇(1 / 1)

唐代的劍舞雖是武術發展的基礎,但它仍被稱作舞。從現有的史料來看,具有擊技、健身、表演特色的武術,是在宋代形成的。周密的《武林舊亭》記載,南宋的臨安城已經有了“使棒”的藝人、較有名的使棒藝人有”朱來兒”、”喬使棒”和”高三官人”等,《西湖老人繁勝錄》中也記載了“使棒作場朱來兒”。《都城記勝》上說:”相撲爭交謂之角觝之戲,彆有使拳自成一家。”宋代社會上有了以使棒、使拳表演的藝人,能夠招徠觀眾,這就形成了具有拳、棒擊技特點,而又具有表演特色的一項運動了。關於拳棒表演藝人的情形,《水滸全傳》上也有一些記述:病大蟲薛永原是軍官家世,後來罷了職,便“世代靠使槍棒賣膏藥度日”。打虎將李忠在盤纏斷絕時,也“仗著十來條棍棒,地上攤著十數個膏藥,一盤子盛著,插把紙標兒在上麵”,借此維生。梁山泊好漢到江州劫法場時,有幾個人扮作了使槍棒賣膏藥的,並向守法場的軍卒說,“我們走州闖府,東京也去過”。由此可以知道宋代社會上靠表演拳棒維生的人是不在少數的。這些人多是落魄的軍人,雖也有些武藝,但都不是具有真正過人本領的戰將。他們表演的拳棒看來精巧優美,但上陣是無用的。《水滸全傳》上寫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在史家村看了九紋龍史進練槍棒後,對史太公說:“令郎學的都是花棒,隻好看,上陣無用。”明代的名將戚繼光在《紀效新書》裡也說:“凡比較武藝,務要俱照示學習實戰本領,真可對搏打者,不許仍學習花槍等法,徒支虛架,以圖人前美觀。”王進和戚繼光都是領兵作戰的軍官,他們懂得表演的武術雖然驚險,但隻是為了好看,打起優來卻是無用的。從威繼光的“仍學習花槍”的說法,表明當時社會上學習花槍的人已很多。從宋代開始形成的具有表演特色的武術,在明代社會上已經廣泛地流傳了。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介紹了“古今拳家”幾十種之後說:“拳法似無予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摜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隨著戰爭器械製造的精良,徒手搏鬥的拳法已不算是作戰的技能。但明代社會上卻流行著“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溫家七十二行拳,呂紅八下,綿張短打,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等許多流派的拳法。這正是因為拳法能夠“活動手足,摜勤肢體”的緣故。宋、明以後的拳術發展,已經不是單純為了擊技,而是為了強身或表演了。

明代刊刻了許多武術著作,如俞大猷的《劍經》、程衝鬥的《耕餘剩技》和《少林棍法闡宗》、吳殳的《手臂錄》和《峨嵋槍法》等,雖然多是擊技,但已有了套路,據《陣紀》和《紀效新書》記載,當時社會上還有其他流派的槍、棍和刀劍法,表明了明代武術有一個較大的發展。至於傳說中元末明初人張三豐創武當內家拳,與少林寺的外家拳相頡頏。這事員不見於明代史料,但明代社會上確已流行內家拳法。據《寧波府誌》記載,有一個張鬆溪,“擅內家拳,功地深厚”,黃宗羲在《王征南墓誌銘》中也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製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彆少林為內家。”在拳法的流派上,確實有內外兩家,這是在廣泛開展武術運動中形成的各具風格的流派,包括擊技和藝術的不同特色。


最新小说: 畫堂春 神醫廢材妃 靈霄天衍功 惹上首席總裁2 雲隙微光遇見貓 神秘首席甜寵妻 星遊記之我要飛 傲世狂徒 背包女強人 我在末世造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