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文化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盤古文化(1 / 1)

我們追溯盤古神話的根源時,“盤古”這個姓名出現的早晚,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關鍵在於盤古神話中所包含的“宇宙卵”母題,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根”究竟有多深。

說到盤古創世神話包含的“宇宙卵”母題,我們很容易聯想到中國古代占統治地位的太極陰陽宇宙觀。因為易經的太極圖的形狀,正是一個“宇宙卵”。

太極圈以圓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圓圈內畫著兩條陰陽魚,白色的魚象征著陽性,動態,代表天;黑色的魚象征陰性,靜態,代表地。二魚形狀一致,頭尾相接形成妙合而凝的狀態。古人從太極解釋宇宙萬物生成和變化的道理,近人稱太極為宇宙模式圖。故“太極”一詞,實際上是中國古代稱呼原始宇宙的代名詞。

《易經》的卜辭裡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謂“易”就是變化。而這種變化之始開始於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生四時,四時生八卦;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然萬物皆來,自陰陽兩種力量的運動與變化,而陰陽則包含於太極這個“宇宙卵”中。這與盤古開天地的神話中“天地混沌如雞蛋”、“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的思想完全一致。

太極圖的來源,宋代哲學家邵雍介紹先天太極圖來曆時曾說:“先天者伏羲所畫之易也。後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元文字,隻有一圖以寓其象數。而天地萬物之理,陰陽始終之變具焉。”可見,最早的先天太極圖,就是一個“宇宙卵”包融一切,象征著天地萬物變化的道理。盤古神話中的“宇宙卵”母題,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從出土陶紡輪到伏羲發明太極圖的傳說,再到《易經》、《楚辭》和《淮南子》中的混沌陰陽觀念,這個母題在中國文化史上不斷傳承,左右著中國古代宇宙觀的形成和發展。它的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幾萬年前,它是中國古文化的一個“根”。

盤古神話中第二個母題是“垂死化身”。盤古死後化身為宇宙萬物,在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神話也能見到。例如:巴比侖神話中說,天神馬杜克殺孔獅身龍首女怪,以其屍體造成大地。印度神話中,諸神以夏普神的身體造成世界。北歐神話中說,最初,宇宙混沌一團,在廣漠的太空中隻有一個極大的無底洞,洞中不斷噴出冷氣,從中長出一個巨大的冰巨人,名叫伊來爾。後來,神與凍巨人展開激戰,殺死了他,將他的屍體堵在無底洞上,以他的肉形成大地,血和汗形成海洋,骨頭造成山,牙齒為崖石,毛發為草木。

在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中也采錄到不少盤古神話。例如,在白、瑤等民族中,都有盤古化為萬物的故事。在布依族中,開天辟地後化身為萬物的是大神布傑;在彝族傳說中,化生萬物的民族祖先阿卜多莫。還有的民族認為天地萬物是動、植物變的;布朗族有大神顧米亞殺死犀牛,以其屍體造天地的故事;哈尼族神話中講,龍王送給神仙一條牛,神以這條牛的眼睛為日、月,牙齒變為滿天星鬥,將它四條腿變為東西南北四根頂天柱子,用它的眼光為閃電,皮為響雷,眼淚變露珠,鼻涕變雨水,氣為雲,血為彩霞。普米族的巨人簡劍祖獵殺馬鹿以造天地萬物;彝族史詩《梅葛》中,創世者打死老虎,老虎死後化為天地萬物。各民族的神話中都涉及與盤古神話中相同的母題,“垂死化身”。

盤古神話“垂死化身”母題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這種宇宙觀來自原始人的原始思維。自從他們意識到死亡之日起,就發現大自然也有著與人類相似的生死現象。在他們的眼前,太陽每天晚上死去,早上又複活;月亮在初一死去,在十五又複活;花草樹木冬天死去,春天又複活……不僅自然萬物在生老病死,而且還能相互轉化。圓圓的蛋中,屍體會變成一堆土,土中又會生出一些野草或一棵樹苗……種種死而複生的現象,使他們相信萬物有不死的靈魂。而萬物的變化,又導致了他們認為物體能自由變形的聯想。在這兩種原始信仰的基礎上,“垂死化身”的母題自然而然地出現在初民的神話傳說之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垂死化身”母題產生的信仰根源。由於這種宇宙觀的原始性和普遍性,很有可能導致各個民族自發地、不約而同地產生相類似的神話。

盤古神話的兩個母題都帶有普遍性,而盤古神話見於文獻記載之上又比較遲,因此人們有理由懷疑這個神話是從外國或少數民族傳入的,是一種嫁接的果實。然而,如果我們從母題的特性出發來考察,就會得出一種新的結論。

“宇宙卵”的母題,在中國哲學中體現為太極陰陽學說。“太極圈”與新石器時代的紡輪圖案一致,太極陰陽學的發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易經》,這個母題的“根”,完全是紮根在中國本土之上的。

“垂死化身”的母題,在中國哲學中體現為“天人合一論”,也可追溯到先秦。《老子》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認為人與自然有著共同的規律性。孟子也認為天人相通,提出儘心知性論,認為了解了人性,也就了解了天。到漢代,董仲舒就直接將人與自然相比擬人。他將人身比作宇宙,說人的頸部以上象天,頸以下象地。人有366個小關節,所以一年有366天。人有12個大關節,所以一年有12個月。五臟與五行相配,四肢與四季相配。最後他甚至直接說,人之所以與天相似,因為天就是人的曾祖父。上述這些思想都產生在徐整所記載的盤古神話之前,可見盤古神話的母題在中國有著深深的“根”,並非自來品。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於遠古神話中人神同形的信仰。在《山海經》中,到處可以看到自然神以半人半獸的麵目出現。其中提到的山神,不是人麵鳥身,人麵牛身,人麵羊身,人麵蛇身,就是人身龍首,人身而羊角。這在南陽市出的漢墓石、磚畫中也得到證實。創世神像的鐘山之神燭陰,他的兒子名叫做“鼓”。今天見到的神話是古人從口頭傳說記下來的,“鼓”與“古”,很可能是同一個名字的不同記音字。據《廣博物誌》引徐整《五運曆年紀》:“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燭陰、鼓、盤古三者之間,從形象到本領實在太相似了。可見,即使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盤古的形象也有演化的蹤跡可循。

盤古創世神話中的母題在中國的深根,也反映在它對中國古文化的深遠影響之上。“宇宙卵”的母題,直接啟示了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渾天說”宇宙模型理論的創立,給古代天文學家製作“渾天儀”和觀測、計算天文現象的方法帶來了靈感。這些天文學理論與方法在當時的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表明了盤古神話“宇宙卵”思想的本土性。從發生盤古神話的故事,到漢墓石磚漢畫,直到東漢時期渾天儀的產生,都發生在一個地域內。盤古神話傳說的故事在南陽郡的泌陽盛行。並有祭祀盤古的廟宇,漢墓漢畫石像中記載著遠古神話。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及其渾天說也都發生在南陽。不能說沒有內在聯係。渾天說與現代天文學中的“天球”概念及球麵天文學相接近。更令人驚奇的是,“宇宙卵”神話與現代科學中最流行的大爆炸宇宙起源假說竟十分一致。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起源於原始高密度混沌狀態,然後發生大爆炸(約100―200億年)形成四個時期:1、原始火球時期;2、輻射時期;3、物質時期;4、現在。它與“混沌――宇宙卵――天地開辟――萬物化生”的神話創世順序幾乎完全相同。從《易經》到《周易》,古人把宇宙眾多複雜的萬事萬物,按陰陽分為兩類。陰陽,它是宇宙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既對立又統一,相互依存的規律。《周易》是以八卦為主體,以六十四卦為經書,以信息預測而聞名,以有寶貴的科學價值而流傳至今。以深奧的科學理論而為世人所重視,1770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由八卦悟出二進製版,世界出現了計算機。1960年,生物學家受八卦啟發研究出生物遺傳密碼。

由“垂死化身”而導出的“天人合一”論,成為我國道教的理論基礎。道教的內丹養煉(即氣功),將整個人體看作是一個小宇宙。《黃帝內經》有“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有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宇天氣”。人體是一個小天體,是個極為複雜的既對立又統一的生物係統。人體具有電磁場、生物場、紅外線、紅外波等信息功能。

盤古神話對於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巨大影響,更在於“天地間人為貴”的人文主義傾向和“鞠躬儘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人體既與天同,就有人命關天“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告誡。而盤古竭儘殫精開辟天地,不惜以生命換來生氣勃勃的大千世界的精神,更為曆代仁人誌士所效尤。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句俗語說明,盤古神話今天已經順理成章地登上中國創世神話的寶座,成為中國曆史偉大開端的一個不朽話題。在世界各民族有關宇宙起源的種種解釋中,中國的盤古神話,既與其他民族的“宇宙卵”神話有著共同的原始思維特征,又有著自己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最新小说: 神醫廢材妃 靈霄天衍功 惹上首席總裁2 雲隙微光遇見貓 神秘首席甜寵妻 星遊記之我要飛 傲世狂徒 背包女強人 我在末世造小家 體重兌換係統:胖子逆襲計劃